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陈恭澍 页数:2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抗战前后,多年动乱。 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爆发“九•一八”事变,中日矛盾激化。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中国腹地硝烟顿起。 在这两大事件冲击下,戴笠领导的国民政府“特务处”开办了一个培植特务干部的训练班,即“洪公祠”特训班,正式招纳学员。经过几番明察暗访,时年24岁的陈恭澍第一批被吸收加入。经过一年的秘密训练,陈恭澍被派往华北地区任军统局北平站站长,不久后兼任天津站站长,正式开始了以刺杀日本人、汉奸、敌对势力为主要任务的“职业生涯”: 1933年5月,枪杀北洋皖系军阀、汉奸张敬尧; 1934年11月,刺杀原西北军高级将领吉鸿昌; 同年冬,下毒谋杀臭名昭著的“倒戈将军”石友三; 1935年至1938年,连续设计暗杀大汉奸殷汝耕; 1938年3月,袭击华北头号大汉奸王克敏。 这几个人都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尽管陈恭澍策划的几起刺杀行动有成有败,但对于当时在中日关系间迷失、混乱的中国政界,却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作者简介
陈恭澍
1907年生,历任国民党军统局北平站站长、天津站站长、第二处处长、上海区区长,为戴笠手下“军统四凶”之一。
陈恭澍毕业于黄埔军校第5期警政科,作为军统的骨干成员,他一生只负责一件事——“外勤”,即制裁、刺杀行动。他一生共策划、参与过200多起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军统局”和“力行社”的真相 学友小聚初识戴雨农 吸收入“军会”与征召受“特训” 负有秘密任务的领班人 “国际大间谍”范行 情报活动中的政治运用第二章 北平六国饭店刺杀张敬尧 一道突如其来的紧急制裁令 竭尽所能展开侦察部署 果然应验了天网恢恢那句老话 自诩是一件完美无缺的佳构第三章 天津法租界枪击吉鸿昌 “天津站”突生变故卷入“箱尸案” “天津站”新任站长又意外亡故 搜寻吉鸿昌的踪迹总算有了着落 事情有变不得不重新部署 失之毫厘,刘绍勤做了替死羔羊 吉鸿昌之死第四章 毒杀石友三失利被迫流亡 争取到对方的亲信作为内应 枪击与毒杀两者之间的取舍 操之过急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处置失当、步调失常与进退失据 不敢面对现实作了一次边塞流亡 像石友三这种人自然不会有好下场第五章 双管齐下制裁殷汝耕 潜入通州一睹冀东伪政权真貌 虎口脱险的奇女子 秣马厉兵,准备再次行动 可惜我们没有女性行动员 活捉到手的殷汝耕又被他跑掉了第六章 枪林弹雨狙击王克敏 全凭一股不畏难险的冲劲 摸索中接触到一条路线 情势所迫决意拼个你死我活 掩蔽在天罗地网的缝隙中 功败垂成,怅然回津
章节摘录
学友小聚初识戴雨农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民国二十年(1931)春天,校长蒋公在南京香林寺官邸,分批召见我们一百多名从各地归来的军校同学,做个别谈话。自入伍军校毕业分发以来,除了集体训话或列队点名之外,校长在他办公室内,单独和我面对面地说话,这是第一次。当时,是由第一期同学曾扩情引见的。校长着中山装,安详地坐在办公桌后面的椅子上,桌上摆着一份用十行纸缮写的名册,他手上拿着一枝粗大的红蓝两色铅笔。待我齐步走到办公桌前立定,鞠躬行礼抬头注目时,印象最深的是,校长双目炯炯有光,威仪凛凛,令人不敢逼视。校长首先询及省籍县份、父母存殁、弟兄几人等家庭状况,边问边听,一面核对名册,随后又问到工作兴趣。我大胆也是由衷地回答说:“部队中的军事工作已经生疏了,其他性质的工作都愿意学习。”我以为这句话会惹他生气,但见校长在名册上做了一个记号,并没有什么不愉之色。这次召见,前后大约有三分钟,也只问过三几句话,因过程简单,当时并没有特殊感觉。过后猜想,校长或许是在看仪表、听谈吐,在观察中做一次遴选,至于标准如何,那只有他老人家自己知道了。过了三四天,接获通知,在一百多人中,圈定了十四个人,开班受训。我在名单中是排名最后的一个。这个小型的训练单位,定名为“中央军校特别研究班”,由军校政治部主任鄷悌兼主任,沈遵晦任秘书。当时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似乎并不过问这件事。这个训练班冠以“特别”二字,而实质上也的确与一般的训练机构不同:第一,它没有班址,因陋就简地在军校政治部一间办公室中,摆了几张单抽屉的长条桌,两个人合坐一条木板凳,就这么凑合了;第二,不规定制服,着中山装、西装都可以,只要不着长衫短褂就行了,因为不穿制服,所以也不作军事管理;此外,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也不必按时上下班,迟到或早退,并不会受到干涉。可以说当局给予了高度的自治。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也颇知自爱。至于课程方面,除特约讲授之外,平时并没有教官来上课。
编辑推荐
军统“元老”回忆录被禁30年首次面世。 “军统暗杀之王”揭秘200余次暗杀行动全过程。 用事实解密“被误读”的军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