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汉宝德 页数:209
Tag标签:无
前言
健敏告诉我,他收集了我过去二十几年间在报纸副刊上发表的艺评,觉得有些观点值得给喜欢艺术的年轻朋友们参考。我略有犹豫,因为在副刊发表些谬见是一回事,结集出书是另一回事。我不是专业艺评家,所写所论值得出书以供流传吗?转而一想,健敏是很认真的编书人,经过他的手,去芜存菁,配上图片,加上注释,说不定还有些阅读的价值。想到这里,不期然的就答应了。回顾过去。居然写了那么多艺术评论.连我自己都有些讶异。提笔就写艺评,对于一个外行人的我来说似乎没有多大困难,原因是我在学生时代自修,读的就是英美杂志上的建筑评论。后来办杂志、写文章,都是这样历练出来的。在美留学期间,读了一些艺术史的著作打发时间,做成摘要笔记备忘,同时用心思考,我习惯于在笔记上写下很多个人的意见。回国后,属于建筑方面的,大都写成文章发表,后来多已结集出书。属于艺术方面的,则因不是我的专业,没有发表的想法,也没有机会,只是平时与朋友们聊天时的材料而已。70年代,乡土运动中,艺术界发现了洪通与朱铭。这时候,在政府尚不知所措时,台湾《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当时的主编高信疆,就准备大事张扬一番。他喜欢标新立异,我是他的文字打手之一。恰巧遇上《艺术家》杂志要为洪通开画展,他就指定我开打。我看了在杂志社展出的作品,觉得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回家就翻翻资料,花了两个晚上,写了几千字,信疆很高兴,在“人间”用了整版刊登出来,这就是那篇《化外的灵手》的来龙去脉。后来这个篇名还成为时报出版公司一本集子的书名。不久之后,在信疆的安排之下,我又为朱铭写了一篇,使我自己陡然间成为乡土艺术的推动者,与我在当时努力推动的台湾传统建筑保存站在同一战线上。可是我总是艺术的局外人,信疆不挥旗子,我也不会主动出击,他离开“人间”,我就不再充当风潮的鼓手了。
内容概要
知名学者汉宝德,以其沉浸艺术数十载的功力,通过此书畅谈7位饶富有特色的艺术家,解析他们的书法、建筑、设计、雕刻和抽象艺术等不同类别的创作。 对于艺术的境界与美感,汉先生有其独到的见解,从洪通绘画的魅力所在,董阳孜的书法如何与建筑艺术辉映、水墨画中的中锋用笔、抽象艺术的生命力,到阮义忠的摄影,陈其宽的建筑,汉先生以流畅的文字风格,深刻洞见的观点视野,引领读者进入艺术界的繁华胜境。 全文搭配详尽注解与大量图片,为读者带来一场艺术盛宴。
作者简介
名片一〉〉〉建筑界的大佬:在台湾建筑学界的地位,比拟起来,应该是大陆的刘敦桢(1897-1968)加上童隽(1900-1983)。
名片二〉〉〉文字打手: 曾在《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开辟专栏。因其介绍捧红台湾乡土艺术家:洪通和朱铭。
名片三〉〉〉社会活动家:学者、大学校长、建筑师、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宗教博物馆馆、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作家。学术界、教育界、建筑界、博物馆界、政界、文艺界六栖明星。
书籍目录
自序——出入艺术与建筑之间 化外的灵手——洪通的画作 斧凿神韵——朱铭的雕刻 创造与游戏之间——袁旃的绘画 理性的美感——胡宏述的设计 手式的沉思——阮义忠的摄影 书中有画——董阳孜的书法 情境的建筑——陈其宽的建筑 国画中的“中锋” 书法是生动的建筑 建筑是立体的书法 与怀硕论抽象 隐藏的动力 明星制度与艺术品的灾难 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前文曾提到圆笔宜于描写中间景深。而扁笔宜于近景与远景,这是在写实主义盛行时期的情形。但是在宋代,国画的思想界在开始突破写实的境界,试图表达意念的时候,景深所代表的意义就被提示出来了。沈括在批评李成的画时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接着他提出,如果画真山,则自下望上,只看到一重山就看不到溪谷;如画院落,则只看到前面,庭院与后巷也看不见了;看到的山都是远景,“似此如何成画?”他指出了两种观念:第一,绘画不应该是纯粹的写真,如写真,则因透视的关系,只有近景与远景。第二,绘画要自上视下,把视点提高,如观假山,就可掌握山水气势变化之境界。他批评李成习用平远法,是缺乏“天趣”。在他的心目中,在中层的景深范围内,自上下视的山水才是正道。这正是元代以后中国绘画发展的方向,绘画所表达的才情是一种山水环境的臆造。他们喜欢董源,不过因其作品观点较高,但仍不够高,理想的表达方式是减少近景的特写与远景的朦胧的山形,使层叠的山岭,奔流的泉溪,均在可见而又不能细看的距离之内。这就是国画中不重视透视的原因。臆造的自然在今天看来好像是很荒唐的事。其实不然,我们要记得理学的思想带来的影响。画家先通过观察、体会山川的精神,抓住了一个事物之理字,然后心领神会,落笔就有格。
后记
这是一本建筑师写的艺术书。作者汉宝德的著作丰硕,关于文物者,有《风情与文物》、《收藏的雅趣》、《真与美的游戏》等书;就博物馆学,有《博物馆管理》、《展示规划理论与实务》、《博物馆谈片》等书;针对时事,有《门墙外话》、《都市的幻影》、《不耐平凡》等书;关于美感,有《汉宝德谈美》、《谈美感》、《如何培养美感》等书;从诸多的出版品可知涉及的领域不单限于他的建筑专业。攸关艺术领域,早于1961年汉先生就曾翻译英国艺术评论大师赫伯特·里德的《雕刻之艺术》,赫伯特·里德是结合社会主义理论的英国现代艺术重要推手,2004年英国伦敦泰德美术馆举办盛大的研讨会彰显其学说与贡献。汉先生主张建筑与艺术不能脱离社会,“我深信建筑或艺术不应该是神秘而又高贵的东西。它们都是人类的造物,其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在汉先生所著的《化外的灵手》一书自序如是说。汉先生所撰写相关于艺术的文章其实不少,《化外的灵手》收录了数篇,唯《化外的灵手》大部分是传统建筑的文章。由此显现汉先生众多出版品中缺乏专注于艺术之专书,这是促成我编辑本书的缘由之一。汉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提及我未针对陈其宽的绘画,胡宏述的绘画等文编入本书中。有关陈其宽的绘画。1995年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举办第一届艺评奖,汉先生所撰《自眼界到境界——看陈其宽的艺术》获奖;1996年胡宏述在台中市省立美术馆举办油画展,汉宝德撰《云山水气之美》一文评介。事实非我有所偏重或偏爱,我的初衷是希望针对不同领域,专注于绘画、雕刻、设计、摄影、书法与建筑等艺术创作。秉持每个领域编选一篇文章为原则,避免重复.所以不得不将前述两篇攸关绘画的文章割爱。本书有两篇论及书法与建筑,因为写的实在太好,我想何时再有机会能编一本汉先生的艺评书呢?所以特别不愿割舍而收入。相信读者阅毕也会有同感,钦佩汉先生出入艺术与建筑它的评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危机或隐患——对物质、技术、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追求被忽视、冷淡、挤压、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有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动物和功利性动物。因此.从物质、技术、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成了时代的要求和呼声。 ——北京大学教授 叶朗学校和家庭教育,重视理性教育,却忽视情感与感性教育。学科性知识教育不断加强.心灵教育却逐渐弱化。在儿童早期,非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才是最需要重视与培育的,而音乐、美术等艺术感官刺激,能使孩子静下心来,潜移默化使其养成倾听、观察的习惯。但讽刺的是,这与时下的教育评价体系不相协调。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周荫昌当下,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审美情趣堕落,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鉴别和鉴赏能力,任重而道远。艺术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二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三是更切实地落实素质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调动青少年的潜能。 ——北京大学教授 彭吉象
编辑推荐
《汉宝德谈艺术》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