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作者:葛红兵 页数:314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和红兵都来自苏北农村,我们都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都喜欢穿布鞋,是穿布鞋长大的一辈人。我心情烦闷的时候,要脱了鞋,光着脚到地面上站站,因为只要一接触土地,心就变得平静、踏实。我不知道红兵是否有和我相同的心理体验,但我知道他也喜欢穿布鞋,喜欢光脚走路。也许正是源于这种对土地的热爱和执著,继《沙床》、《财道》出版四年之后,红兵推出了《上海地王》这部厚重的房地产小说。小说着眼于土地制度变迁对中华民族经济生活的影响,记录了中国城市化的创世纪进程,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土地”问题。 其实,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地产大发展的30年,中国城市拔节而起。30年中国3亿人进城,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东方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中国的城市化因此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IosephE.stiglitz)认为是21世纪初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大事件。红兵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线,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大题材”,也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大问题”,“以土地为解开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之真的最有效的钥匙”。 小说描写了人对金钱的欲望、对权力的欲望、对报仇雪恨的欲望,甚至对性的欲望,而将各种欲望纠结在一起的则是土地。作者把人的命运和土地联在一起,通过地产这个中介写出了人与土地的关联。一个学者,一个作家,能从人性的高度、人类生活变迁史的高度看待房地产真相,这是让人佩服的。 同时,我十分看重这部小说的情感含量,无论像阿三这样的小人物,还是像崔浩这样的大枭雄,都是上海这个秘密花园的一部分,他们身上隐藏的情感隐秘构成了上海这个大都会的“人格”内涵。红兵以大同情、大谅解来细描这些人物.无论是在大都市拥有一套房产的小小欲望,还是改写大都会天际线、征服天空的“枭雄野心”,一代地王的人生理想和大都会人生的微末祈求,都得到了真切表达。它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镜子,从中可以反观自己。 另外,小说大量涉及了中国传统风水哲理。在我看来,这是红兵借助中国古代智慧,思考中国式觉醒的一种努力。风水哲理中潜行着的是中华民族的大地伦理。它和迷信无关,而和人类对待土地的态度有关。小说还写了大量茶文化内容,茶在这里不是单纯的饮料,对茶叶知识和品茶技巧的繁琐而细致的描写,也不仅仅是可有可无的炫技,其中传达的是红兵对人生、世事的难言体悟,它暗示性地展示了红兵对命运的微妙理解,以及人在悲剧世界中如何自我拯救的隐喻式回答。红兵借助崔浩这个人物抒发的是他对不可抗的命运的深刻悲悯,他反复强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对“轮回”的困惑绝非宿命的哀叹,在风水哲理和茶文化体悟中,他沿着民族智慧之河探索到的无言答案,可以启悟我们更多的思考。 除了文本之外,但愿红兵的这部小说能对我们重新思考人和土地的关系有新的帮助,让人类重新定位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迈向人类对土地的第三次觉醒。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房地产商对土地的态度。以往人类对土地觉醒有过两次。第一次觉醒——人类发现不仅可以采摘自然果实,还可以通过耕种主动培育果实,这一次觉醒让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第二次觉醒——人类发现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可以进行投资、开发的商品,这一次觉醒让人类进入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和后工业文明时代,世界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级大都会在各大洲崛起。但这两次觉醒都是以人类占有和虢夺土地为主旨的,人类给大地扎上了各种虚在和实在的篱墙,人类在大地上不是变得更加自由,而是变得更加不自由。 因此,人类需要一场针对土地的第三次觉醒,需要破解人们把土地当做财富来占有的执著。飞鸟不正是因为脱离了对土地的迷执,而能在天空自由翱翔,人难道要在土地上永远地画地为牢?我们深知,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推动中国城市化离不开房地产;沉淀财富积累,形成财富效应也离不开房地产。但对财富的迷执,却让人们用占有和征服的态度对待土地,用对待商品的态度来挥霍和浪费土地,正是人类对土地的这种执著阻碍了人类在大地上的自由。人依附于土地,生命之路无可选择地只能在大地上延伸,善待土地,打造天、地、人和谐共处的诗意人居才是解决人与土地矛盾的根本之道。何时人类能有对大地的第三次觉悟,拥有真正的“自由”境界?把天的还给天,把地的还给地,最后把人的还给人? “所有的一切都将在对土地的种种方式的变化中开场,也将在未来我们对土地的重新审视中结束,城市和乡村因为土地而割裂,也会在土地中和解”,红兵说得很有道理,他用心灵审视的大上海也许比真实的大上海更值得我们重视。 “大题材”、“大问题”、“大启思”,让这部小说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 戴志康 2010年3月23日
内容概要
小说通过主人公崔浩用尽兄弟、耗尽男女,终成地产之王的奋斗搏击历程,记录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房地产业的起伏兴衰。这是一部探究大都市人情世情性情的小说,一部揭秘中国房地产真相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深度思考中国土地制度,对当下社会状况具有真切观察和批判的小说。
作者简介
葛红兵 1968年生,文学博士,学者型作家。是中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多所高等学府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已在海内外出版《我的N种生活》、《沙床》、《财道》等7部长篇小说,每一部都曾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沙床》是一部关于个人情感的小说,《财道》是一部为“财富”正名的小说,《上海地王》是一部揭示房地产真相的小说。其创作因“深入的解剖及批判意识”而享有跨国界影响。
书籍目录
序 土地:时代的大主题 第一部 苦 福 他们都是大上海的工人,生产着全中国都艳羡的大白兔奶糖、永久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中华牌香烟,他们在宝山的钢铁公司上班,在金山石化上班,他们的产品行销全国,但是,他们大多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造的弄堂里、50年代造的苏式筒子楼里,有一张铺已经非常不错了,不能奢求,更不会想到要自己的一间卧室、卫生间、厨房,他们没有土地,不可能在一块地上为自己造什么房子,谁能真的造空中楼阁呢?没有地,不可能造房子,他们只能等待,等待分配的房子。可是,这个时候的上海,人比房子多、比车多、比路多,房子、车子、道路,等等,都挤满了人,人口在增加,但是,房子似乎几十年都没有扩建……第二部 恶 语 老上海人正大规模地搬离市中心,他们的房子,那些老旧的20世纪初期的建筑,成片成片地被夷为平地,地比他们的房子和居住值钱,他们必须让出来,把地让给地产商。开始的时候,上海人是懵懂的。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为拆迁欢呼雀跃,他们痛恨那些里弄房,痛恨那里的肮脏和拥挤,痛恨用马桶的生活,痛恨十几户人家合用卫生间和厨房的生活,痛恨做爱要屏住呼吸默不出声的生活,他们恨不得立即就离开,后来他们渐渐发现,他们正在失去上海,他们住到了离“上海”很远的地方……第三部 富 咒 走过老城厢,本来可以去外滩看看,那见证了20世纪初上海的世界性辉煌时刻的建筑,它们如今依然挺立在那里,面对着黄浦江,它们站了一个世纪了,品相依然完美,但是,内里却是慢慢地蜕化了,它对面的陆家嘴区域、它背后的南京西路区域以及徐家汇区域,都已经超越了它。如今的上海人只知道人民广场、陆家嘴、徐家汇。 从空中俯瞰上海,如果用外环勾勒上海,我们会发现上海像一只头朝东,四只脚伸开正在往海里爬的大乌龟;如果以中山路内环为基准,我们又会发现,内环把上海围出了一个中心区域,它像一只脚掌,踩在大乌龟壳的正中央,而这只脚掌的脚心就是人民广场。上海的人气都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大乌龟的重心和小脚窝的重心在这里叠合。它稳当,上海就稳当……尾 声 五年以后…… 作者后记
章节摘录
《上海地王》 崔浩走进教室,教室里没有一个人。他以为是自己搞错了,不是我的课? 崔浩大学毕业后分到沪北丝绸厂做会计,他是幸运的,可以和自己的女朋友林白玉一起来,而多数人是不幸的,他们的同学都是“哪里来哪里去”,农村涞的回农村去,城里来的回城里去,崔浩不知道怎么阴差阳错,没有回弼村去,却到了丝绸厂,后来才知道,丝绸厂效益不好,根本没人愿意来,他们就被随便塞来了。一个效益不好的厂,有多少会计的活可干呢?没有多少,不仅会计没多少活儿可干,其实工人也没多少活儿可以干。80年代的上海,经历着改革和开放的阵痛,且不说深圳等特区的崛起对它构成的冲击,就是那些江浙乡镇小厂也如火如荼地赶超着上海,乡镇企业凭着低成本劳力和灵活的奖金,把上海的国营企业甩在了后头,“搞不过他们啊!”这是厂长刘学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什么都能搞,我什么都不能搞!你说怎么玩?”没事儿做,刘学博也不让大家闲着,厂里办职工业余学校,所有工人都来学习。教师就从厂里找,崔浩是大学生,当然首当其冲,来教数学。 自从他接了业余学校教师的差事之后,他就老做噩梦,他的噩梦,大多与上课有关,或者是忘记了上课,或者记错了教室,或者上课铃清清楚楚地响了,他也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但是,就是找不到教室,他在楼道里找啊,找啊。 现在,他有点儿恍惚,他搞不清楚,这是不是梦,也许只是又一场噩梦,一会儿就好了,一会儿就可以醒过来了。教室里怎么会没人? 他掐了自己一把,告诉自己,不要自欺欺人了,这不是梦,这是真的,他被学生也就是他的那些女同事抛弃了。 所有人都决定要抛弃他。 他打开课本,对着空空荡荡的教室:“请大家把教材翻到27页。” 然后,他转身在黑板上板书:“方程式”。 他翻开讲义。 他讲啊讲,从第一节讲到第二节,中间,他稍稍停顿,仿佛是让学生消化一下,他还不断提问,以便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不看下面,他知道座位上没人,不会有任何反应。 可是,他错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下面坐着玉箫燕。她托着腮看着崔浩讲课,钢笔在她纤秀的手指间转着,闪着弧光,白润的手指在纸面上有节律地转动着,窗外的光在她手指上反射着,刺得他有点儿发晕。 玉箫燕,这个崔浩绯闻故事的主角,竟然顶着那么多人的目光,大义凛然地来上课。玉箫燕和崔浩是同乡、中学同学,当初,他们几个——邓超然、戴耘、崔浩很要好,可惜高中毕业的时候,玉箫燕、邓超然没考取大学,他们留在乡下做了农民,而崔浩和戴耘则进了华东政法学院成了大学生。现在呢?崔浩是丝绸厂的正式工、国家干部,玉箫燕则是丝绸厂的临时工,身份是天壤之别啊! 玉箫燕打断了他的讲课。她离开课桌,跨脚站到了过道,双手叉在腰部:“老师,我有问题!” 玉箫燕,那足有1米73的高挑身材,严丝合缝地穿着套衫,银灰色的上衣扎在墨绿色的裤子里,白色的帆布运动鞋鞋带系得整整齐齐。她是厂花,丝绸厂公认的最漂亮的女人,她那对丰满的乳房将的确良衬衫撑涨到了极点,崔浩恍惚看见有一只气筒正在往里打气,那两只气球快要裂开衣服,冲决而出了。 玉箫燕眼睛盯着他:“老师,大家都说我们两个那个过!” 崔浩的脸一下子红了,没有摇头,他不想摇头,“看过又怎样?没有看过又怎样?”他心里想,“我没有必要害怕!” “他们说,你用望远镜偷窥我们宿舍。你的笔记本里有裸体画!真的吗?” 崔浩心里想,干吗来问我?这些不都是他们说的吗?崔浩觉得自己很冤,真的很冤,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他喜欢天文,喜欢在深夜的时候一个人对着夜空发呆,用望远镜看那夜空里的星星;他喜欢美术,一个人的时候就看那些画册,想象那些美的物体,想象古希腊人如何面对自身,想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想像康德这个哲学家是怎样生活的?他在人间,但是,不仅仅只是看见人类,还看见了整个宇宙和天上的神,那才是真正的生活,他有点儿恨玉箫燕,唉!女人是祸水啊。长得漂亮,更是祸水。当初,她家祖上两代就都害人,害得他崔家家破人亡。 他从小是一个地主崽子,是在没人正眼看的环境里长大的。林白玉爱他,他们恋爱好多年了,他都不敢动手,他怎么敢对玉箫燕有非分之想呢?他奶奶的,一个大学生,真的要在这里葬送了自己?崔浩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在一家全是女人的小厂窝着,什么也干不成,就觉得绝望。这样下去,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呢?别说孝敬父亲,接他老人家出来住,就是养活自己,让自己活好也成问题。厂里连间好一点的宿舍都没有,婚房更是无从谈起,那些已经结婚的,都挤在集体宿舍里委屈着,牛郎织女似的分居,什么时候忍不住了,就央求同宿舍的行行好,让一两个小时,夫妻急匆匆幽会一下,崔浩不想过这种日子。 崔浩恶狠狠地道:“你说呢?我是什么人?”是啊,他崔浩到底是什么人?是个窝囊废?孬种?P7-9
后记
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才华不够,不能写出内心那种对真情的渴慕和赞美。对爱情的赞美,对亲情的赞美,对友情的赞美,对智慧和信仰的赞美,对藏族少年的赞美,对白玉的赞美,对玉箫燕的赞美,对大自然的赞美,对茶叶和茶水的赞美,对建筑的赞美,对土地的赞美,对土地上行事的人们的赞美,等等。 我渴望领略它们,哪怕万分之一。 而这一切都来自土地。我想了很久,一个不拥有土地的民族,它不会热爱自然,不会保护自然,大地在过度砍伐、放牧、开垦、采挖中塌陷;一个不拥有土地的民族,它不会真正热爱生命,它无须守护什么,它拥有的只是虚无和憎恨。谁能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拥有安全感呢?漂泊的人,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他的根须只能在空气中溃烂。长久以来,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把居住看成是土地,我们买房子觉得买到了土地,我们还把耕作看成是土地,我们在土地上耕耘,觉得拥有了土地,这是何其可怜的想法呢?你在河上漂流不等于你拥有了河流,你捕到了水里的鱼,不等于你拥有了水。有的人以为他们离开了乡村,离开了对农作物的依赖,成了一个城市居民,他们就可以不需要土地了,真的吗?这是何其肤浅的见解! 这是一部赞美土地的书——我也把它献给那些没有土地的人,它是为所有没有土地的人写的小说,然而它是悲剧的——我们不可能拥有什么,我们什么都不拥有,包括土地。 人生如有起落不外乎这样四种命运:穷生富命、富生穷命、贱生贵命、贵生贱命。而没有起落,无外乎穷生穷、贵生贵。太平世道,后一类的占了多数,然而人们的目光却多被那少数的吸引。我想理解一下命运,崔浩是贱生富命?李愚是贵生贱命?戴耘是贱生贵命?那么谁又是富生穷命?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生在富贵之家,不一定就会守住富贵;生在贫贱之家,不一定就永生贫贱。 我想,我已经有能力写一点命运的事情了。我也知道,要真正理解人的命运,一定要把它和土地联系起来。我要写他们在大地上的命和运,尽管他们是一些失地的人,无根的人,一群可怜虫。然而这是合理的吗?苍天应允他们,让他们繁衍生息,却不给他们立足之地! 最后想说一点关于我对小说的理解。迄今为止已经写了((我的N种生活》、侏来战士三部曲》、《财道》、《沙床》等成功和不成功、出版和未出版(有些可能在我有生之年永远不会出版)的长篇小说不下十部,另外还有中短篇小说数十篇(部分集结为《葛红兵中短篇小说佳作选》出版)。我曾经以为我把小说弄得很通,我也曾经以为我的人生经验足够真,我对世界的思考足够真,后来我才知道,小说不是我们创作的结果,相反,它是法官,它检测我们,在它面前我们永远是肤浅的,我们的经验永远不够丰满,我们的思考永远不够真切,我们的语言永远不能承受长篇小说的检阅。 我怀着虚妄写作。我的虚妄是,以为土地是解开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之真的最有效的钥匙,我以为所有的一切都将在对土地的种种方式的变化中开场,也将在未来我们对土地的重新审视中结束,城市和乡村因为土地会割裂,也会在土地中和解。 我写的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城市和土地分离,又和土地和解的故事;一座城市,它在大地之上向上攀登的故事;一座城市,它里面的各色人聚散相依,从下只角到上只角,又从上只角到下只角不断往复、轮回又新生的故事。 大事件、大人物构成一个城市的大时代,而我试图通过“大建筑”来完整地呈现它们,我想用语言织一张网,把一个城市的大风情织进去,把一座城市的外表和内心全部包罗其中。我也不知道我是否能做到,但是,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救赎,随着写作的进展,我的愤懑、不满在减少,我的感恩、赞美在增加。 完成第一部之后,我犹如经过了地狱,灵魂在城市上空游荡,无处安妥的悲哀攥住了我;而第二部的撰写则让我得到了灵魂的放松:地上的“安居”让我开始领略大都会的“美”;到第三部的时候,我已经得到解脱,我的灵魂将会栖居在比建筑更为伟大的建筑之上,它也使我获得自信。也许未来,我会有能力绘就一张社区市井生活的当代“清明上河图”,而且我可以把这人世间写得美妙、喜气,充满赞美。 感谢上海作协对《上海地王》的扶持,没有上海作协的扶持,《上海地王》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 2010年2月 (本书为上海市作家协会重点创作项目)
媒体关注与评论
媒体评论: 北京京华时报采访葛红兵:《上海地王》揭隐秘 记者\卜昌伟 作家葛红兵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上海地王》日前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上海地王崔浩的奋斗搏击历程,全景式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房地产业的起伏兴衰。昨天,葛红兵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写作过程也是不断接触真相的过程。 揭露房地产隐秘 《上海地王》是葛红兵首次以房地产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在他看来,中国当下社会问题交集在地产上,“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问题,农民失地问题,城市居民资产保值增值问题,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反映。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生活因为地产而彻底改变。我想写居住方式的改变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也想揭示一下房地产的隐秘,其中的金融秘密、权力秘密等。” 葛红兵2003年写了《沙床》,是一部关于个人情感的小说;2005年他写了《财道》,是一部为“财富”正名的小说。他说:“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人如何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仅仅靠财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人生问题是,人如何处理与天、地的关系。我们过去的30年是城市化的30年,这30年,真正改变我们生存模式、人生观念的是房地产、私有不动产的出现。我写《上海地王》,想以此为途径询问城市生活的隐秘,为什么我们成了房奴?难道这就是我们在都市里追寻的真生活吗?” 现实比想象有力 小说讲述了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写的看似是房地产,实际上房地产也只是一个华丽的外壳。葛红兵真正想写的是人在以房地产为首要价值诉求背景下的人性呈现。葛红兵认为,他写地产,是写地产影响下的人,“但我不写《蜗居》里那样的凡人,我写的是地产‘伟人’。我想说的是地产代表的不仅仅是房子,还是居住模式,是城市生活的精神,是医院、教育、交通等。地产在塑造当代都市的形象,我们只能适应这种形象,关键是这种形象的奥秘,我们知道多少。” 小说采用了传记的形式。葛红兵解释说:“写一个人,他的生命要真实,他的想法要真实,他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说什么,都要真实——真是我的真实论。有的时候,为了这个真实,我会停笔很多天,去现场看,比如描写上海的建筑、上海的饭馆、上海的吃食,等等,甚至衣着也是如此,我就要实地考察,读者可以把我的描写当地图用。我的原则是,真实的就是美的,好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我没有夸张。但是,这些人和事的确是传奇的。”葛红兵表示《上海地王》的故事没有现实基础,在他看来,任何创作都要比现实低,现实则比作家的想象有力得多。 英雄也是失败者 小说塑造了执着拼搏的崔浩、诡计多端的李愚、心怀叵测的刘学博、善良隐忍的林白玉等人。葛红兵说,他非常同情这些人物,“在我眼里,他们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宠儿,同时又都是弃儿。对他们的优点、缺点,我都抱以怜悯。即使刘学博是个坏人,我也不讨厌他,相反我怜悯他。我也希望我的读者也是这种态度。” 葛红兵认为,崔浩是一个缔造了上海地平线的英雄,一个想征服天空和大地的英雄。“但是,他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当下的体制下,他只能被扭曲。他说过,他宁可找一个‘市场’做爸爸。但是,商人不可能仅仅和所谓的‘市场’打交道,他还要做各种权力游戏。尽管如此,他还是做成了想做的事情,作为城市地标的缔造者,他依然是成功的。” 占有欲造成不幸 但有读者认为,葛红兵写这部小说、塑造这样的人物是为那些利于熏心的地产商做辩护。对此,葛红兵给予否认。 葛红兵说,中国人历来讲究“有恒产才有恒心”,房产是生活最重要的象征:生活质量、生活水准、身份地位、价值尊严等,但这显然错了。基于此,葛红兵希望这部小说能对地产商和“房奴”有更高层次的规劝:“我们的不幸不是来自房地产本身,而是来自我们无穷的占有欲。”
编辑推荐
《上海地王》:一部土地和资本纠葛为主题,以30年上海经济发展为背景,揭示一代地王产生真相的超人气力作! 官商勾结、商人的渔利盘剥……一并扮演了促使土地增值与楼价上扬的角色,见识了楼市的黑暗与龌龊之后,你很难做到像看完《蜗居》那样的平静。 张磊的《终极对抗》是一部让13亿中国人震惊万分的小说,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至今无人知晓…… 奥运安全如何保障?恐怖分子到底隐藏在哪里?高层闻之震惊,整座城市暗流涌动,风起云涌,一场牵动亿万人心的战斗即将打响! 谷明孺的《枪王》是一本真正的带有温度和血性的另类军文力作! 枪迷、军迷阅读大爆发! 让所有人热血沸腾的年度军旅作品! 引发铁血网、凤凰军网、起点军事频道众多网友狂追热捧的绝世传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