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张荫麟 页数:217
Tag标签:无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经济的崛起,要求中国文化、精神的复兴。回顾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等一直领先世界,直到19世纪末。 在19世纪末年以来兴起的以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民族振兴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世界末日”,几乎被彻底否定。然而,全盘西化并没有带来民族的复兴。 痛定思痛之后,一些西化的代表人物纷纷回归,用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19世纪20年代,国内兴起了“国学”热潮。一时间,大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书籍得以出版。 今天,我们面临千年不遇的大变局,民族文化的复兴,是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是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熏陶,中国很难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此,中央领导同志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胡锦涛同志多次要求重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并坚持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带头示范。温家宝同志说:“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习近平同志说:“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国学经典藏书》根据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为读者展示大师们的著名成果。这些可贵的文化精品,是承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火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读者从中可以体味大师们的文化追求,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培育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 《国学经典藏书》立足于: 一、为大中学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权威、实用、通俗的普及性读本; 二、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积累和参考资料; 三、为广大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的决策参考、修身养性的行动指南。 本丛书尽可能地选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学者大师著作的原貌。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错讹之处,对其中确系误写、错排的个别文字,参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学者研究成果,确有把握者,予以改正。为了方便年轻的读者,本套丛书采用横排简体字,并作了标点整理。编选这样国学精品,一定尚有疏漏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内容概要
《中国史纲(图文版)》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一部分。《中国史纲(图文版)》主要部分完成于抗战前夕,20世纪40年代初出版有1940年重庆青年书店本和1941年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石印本两个版本。其间,作者曾作修订,调整序言文字,增添部分章节。书名也不尽一致。1944年重庆青年书店、1948年正中书局先后再版。50年代大陆和台湾均再版重印。1955年北京三联书店本对1948年正中书局本不仅作了文字技术上的处理,而且核对引文,订正史实,但删去了作者的自序,对正文亦有斧削。自90年代后期起,内地多家出版社重印此书。2003年商务印书馆本是作者弟子徐规教授的校订本,纠正了原书中的多处讹误,在文字技术上亦加以规范。 本次出版,为向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文本,我们除收入原书的所有文字外,包括三篇自序、《(中国史纲)献辞》和正文(十一章),还把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和他为该书宋史部分撰写的三篇文字,即《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北宋的外患与变法》和《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一并附在书后。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中国史纲上册自序初版自序再版自序《中国史纲》献辞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第一节 商代文化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第二节 奴隶第三节 庶民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第五节 家庭第六节 士第七节 宗教第八节 卿大夫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第一节 楚的兴起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第三节 晋楚争霸第四节 吴越代兴第五节 郑子产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第一节 鲁国的特色第二节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第三节 孔子与其时世第四节 孔子与政治第五节 孔子与教育第六节 孔子的晚年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第一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第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第三节 秦的变法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第二节 墨子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第四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第五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第六节 邹衍荀卿韩非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第一节 吕不韦与赢政第二节 六国混一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第八章 秦汉之际第一节 陈胜之起灭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第一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第二节 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第三节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第一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第六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附录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北宋的外患与变法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编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从前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天地剖判”或“混沌初开”说起。近来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星云凝结和地球形成说起。这部书却不想拉得这么远。也不想追溯几百万年以前,东亚地方若干次由大陆变成海洋,更由海洋变成大陆的经过。也不想追溯几十万年以前当华北还没有给飞沙扬尘的大风铺上黄土层的时候,介乎猿人与人之间的“北京人”怎样在那里生活着,后来气候又怎样改变,使得他们消灭或远徙,而遗留下粗糙的石器,用火的烬迹和食余的兽骨人骨,在北平附近的周口店的地层中。也不想跟踪此后石器文化在中国境内的分布,传播和进步,直至存在于公元前六七千年间具有初期农业和精致陶器的“仰韶文化”仰韶在河南渑池附近所代表的阶段。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 严格的说,照现在所知,我国最初有文字记录的时代是商朝,略当于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至前十二世纪中叶。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即以所知商朝的实况为鉴别这些传说的标准。 第一节 商代文化 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们称这二百七十多年为商朝的后期,我们所以确知商朝已有文字记录乃因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来殷都遗址——即所谓殷墟——的发现和发掘。 殷墟出土的遗物,除了大批的铜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无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至少有十万片以上。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档案。原来商人要预测未来的吉凶,或探问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块龟腹甲间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间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钻凿,却不令穿透,然后在钻凿处灼火,另一面便现出裂纹,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断定鬼神或一种神妙的势力对于所问的反应。所问的事情,有时连日后的“应验”,就刻在兆的旁边,这可称为卜辞。卜辞的内容以关于祖先的祭祀的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种类、用牲的数目等;有关于气象的,如卜雨、晴、风、雪等;有关于岁收的丰歉的;有关于征伐、渔猎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关于疾病、胎孕和梦征的;有所谓卜旬和卜夕的,即于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无灾害和于日间卜是夕有无灾害的。还有别的事项这里不能尽举。卜辞以外,甲骨文书中也有少数短短的记事,例如记颁发矛若干,某人取贝若干,某日某人人觐之类;又有田猎获兽的记录,刻在兽头骨上的。甲骨文书全是商朝后期的遗物。根据甲骨文书、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遗物遗迹和后人关于商朝的记载,我们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写如下。 商人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法。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蚕桑。卜辞中“卜黍年”、“贞卜问我受黍年”、“贞其登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的黍字从未见有用别的植物名来替代的,可知黍为商人主要的农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从糸的字的存在,证明丝织工艺的发达。有酒,以黍酿造。耕种全用人力。农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盖全以木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为二,歧头上安一横木,以便脚踏。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别是下端斜锐而不分歧,利于刺地而不利于起土,大约过于坚实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当是利用树桠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铜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确知。 渔猎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产副业。鱼的种类不见于卜辞。猎品,除野猪、鹿、狼、兕、兔、雉外,还有象。商王田猎的记录中,获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头的,获猪有一次一百十三头的,获狼有一次四十一头的。可见殷都附近的开辟程度。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鸡、豕外,还有狗。牧畜业之盛从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见,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头的。驯役的动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马、犬外,还有象。至迟在商朝末年,商人并且曾利用象去作战。 商人已有铸造青铜铜锡合金器的工艺,铸造工场的遗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铜液十二三公斤的陶制炼锅,有铜制的型范,有铜矿石,有炼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铜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遗物中有铜制的戈头、矛头、瞿、箭镞、锛、小刀、针;石制的矛头、枪头、箭镞、刀、斧、粟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头、箭镞和骨锥。骨角制的兵器也许是仅作明器用的。 商人铸铜技术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宫和宗庙里所陈列的供饮食和盛载用的种种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饮器、罍、*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缛丽的花纹的。可惜写此段时,殷墟的铜器,作者尚无缘寓目。兹根据他人参观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会所陈列者的报告,略记二器,以见一斑。一为提梁卣:器分三层,上层为一盖,以练系于梁问,下层为卣的本体,中层搁上是一盖,取下来却是一觚,提梁的两端,各有一生动的兔形的兽头,全器周围是细致的花纹。一为盂形的器:当中有一柱,柱顶成莲花形,其旁四龙拱绕,两龙锐角,两龙钝角,四龙相连,可以环柱为轴而旋转,盂身和柱周围也是细致的花纹。 此外殷墟铜器之可注意的有盘、壶、铲、勺、漏勺、筷子等,还有战士戴的盔。殷墟的陶器包括种类繁多的饮器、食器、盛器和烹饪器,其质地有灰色、红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细陶和一种经高度烧加釉的陶;其纹饰多数是刻划的。 细陶的纹饰极复杂,其母题有动物形、几何图案和图案化的动物形。 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艺在殷墟的遗迹也很丰富,举其特别可注意的: 有镶嵌绿松石的象牙鸱尊;有’一种雕纹的也有绘纹的骨制玩器,仿佛后世“如意”一类的东西,长形略曲,其花纹为龙、凤或蝉形,偶或嵌着绿松石;有各种式的佩玉,或作圆圈,或作半圆,或作长筒,或双龙相对成一圆形,或两鱼相对成一半圆,或状人物、人面、兽头、虎、兔、象、鹗、燕、鸽、鱼、蛙、蝉、长尾鸟、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体雕刻品,状人物、虎、龟、鹗、蟾、双兽等,以供陈设之用的。 从状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遗物,我们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当时一部分人的服装是交领、右衽、短衣、短裙、束带,其鞋翘尖;知道当时女人脸上涂朱;头饰极复杂,左右两鬓或额间的头巾上缀一绿松石砌成的圆形物;头发中间束一骨圈;发上戴雕纹嵌绿松石的象牙梳;又簪骨制或玉制的笄,小的一两枝,多的几十枝;笄头雕各式各样的现已发现四五十种兽头和花纹;她的头饰比头还高。 关于商人的居室,我们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据。在殷墟曾发现版筑的遗迹,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处基址作长方形,四围有许多大石卵,其相互间的距离,大略相等。这些石卵大约就是柱础,原来上面是安柱的。有一基址长三十公尺,宽九公尺,石柱础之外,并有铜柱础十个。殷墟绝无砖瓦,房顶想必是用茅草编成的。古人所谓“茅茨土阶”,大约就是商朝宫殿的写照。又发现一座纯黄土筑成的大台基,面向正南,与罗盘所指的完全相合。台基前十几公尺,也有大石卵,排成弓背形。台基的四周,遗下好些整副的野猪骨,可见这建筑必是和祭祀有关的。又掘出若干长方的坎穴,有阶级可上下,中存破陶片、牛骨、狗骨之类。 坎穴内周围用硬土筑成,铁一般坚固。有些坎穴之下又套一个坎穴。这些坎穴是否与上说的版筑柱础同时,不能确定。但我们知道,远距商朝亡后三四百年,还有贵族的地下宫室见于记载《左传》,则商朝后期之有这种穴居是很可能的。殷墟又掘出一些商王的陵墓。从墓室的情形可以推知王宫内部的情形。墓室一律作亚字形,原是木构,木料已腐化无存,却剩下木构上所装的各种立体石雕,作兽头、双面、牛头、鸟、兽等形的。又从墓中的遗迹推之,可知原来墙壁的内面是嵌镶着许多纹饰和涂着红色的。 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马、牛马或象驾的车。除普通的车外,又有兵车,其形式大略是舆作半圆形,由后升降,一辕驾四马,两服两骖,与后来周朝的兵车无多差异;这是从殷墟发现的铜质车饰推知的。据卜辞的记载,商人出征有时远行至三四十日。 上面讲的是商人的“物质文明”。其次要讲他们的社会组织,可惜后者的资料远不如前者的详晰。 商人是普遍地聚族而居的,而且每族自成为一社会的单位。每族有一名号,即所谓“氏”。所以后来商朝亡后,新朝把商遗民分派给新封的诸侯都是整族整族地分派的:例如以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六族分给鲁国;以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七族分给卫国。卜辞记商人用兵,每有派某一族或某些族的人去作战的;例如“令斿族寇周”,“令多众子族从犬侯寇周”,“命五族伐羌”等。姓和氏的分别,商朝当已有之。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比较后起的族号。因为族人的繁衍,一族可以分成许多族,而散居异地。 同源异流的众族保留其旧有共同的族号,谓之姓;同时各有其特殊的族号,谓之氏。姓字甲骨文及周金文皆作生,不从女。以生为姓者,溯生之所从来也。古人名与姓氏不并举,因为在比较原始的社会里,互相接触的人,以同姓氏为常,自无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此种习惯直至春秋时代犹然。以姓氏冠名乃是有了五方杂处的大都市以后的事。 商民族以一个王室和它的都邑为核心。这都邑商人自称“天邑商”。在商朝六百年间,这“天邑商”曾经六次迁徙,最初是在毫,即今河南商丘北四十里;中间五迁皆不出今山东的南半和河南的东半;最后的二百七十余年是在殷,即安阳的殷墟。商王统属着许多部族的君长,即他的“诸侯”。原则上他们对商王的主要义务,是当他需要时,派兵去助他或替他征战,此外也许还有定期的贡献。这些诸侯的来源,大抵是本来独立部族的君长,为商王所征服的,或震于商朝的威势而自愿归服的;似乎还有一部分是商王把田邑分给自己的臣下或亲族而建立的。商王对各诸侯的控制能力并不一致,诸侯对商朝也叛服不常,他们彼此间也不永远是和平的友侣。卜辞里每有商王命这个诸侯去伐那个诸侯的记载。诸侯领土与王畿之间,民族和文化的关系疏密不一。有些诸侯所领的部族与王畿的人民是属同一民族,或原来虽不属同一民族,而已经与商人同化的,这些可以概称为商人;但也有些诸侯所领的部族在语言习惯上皆与商人相异,而始终对商人保存着“非我族类”之感的,例如当商朝末年居于泾渭流域的周人。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传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每因堂兄弟争位酿成王室的大乱。最后的四传皆是以子继父,似乎已鉴于旧制的不善而有意把它改革了。诸侯的继承法是否也以兄终弟及为原则,无从知道,但至少有例外,如“周侯”的继承,始终是以子继父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胡锦涛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温家宝 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习近平
编辑推荐
国家爱好者的国学普及读本,机关干部和管理者的治国理政参考、修身养性指南。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董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