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宋)王应麟 撰,(清)王相增 补,满沸 解析 页数:250
前言
《三字经》作为传统文化蒙学教育中的经典之作,传世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三字经》采用韵文的形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内容包括中国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思想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其中在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仅用三百字便概括了这一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备受历代文人的推崇和赞誉。《三字经》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我和今天的青年人一样,在自己的小学教育中也没有读过《三字经》。我读《三字经》是在成人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接触到更多《三字经》的注释本,但内容大多相似或相近,主要的读者对象均为少年儿童,且较为浅显。这些读本大多以注释和译文为主,没能挖掘《三字经》中的深刻内容。今天的中国人多数没有接受过《三字经》的正规教育,应该有一个更好的《三字经》注解本,让今天的人们都能重新补上《三字经》这一课。基于这一思考,一种创作上的冲动,使我提起笔来重新注解《三字经》。
内容概要
《三字经》作为传统文化蒙学教育中的经典之作,传世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三字经》采用韵文的形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内容包括中国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思想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其中在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仅用三百字便概括了这一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备受历代文人的推崇和赞誉。《三字经》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本书所采用的底本是清王相的增补本。王应麟所处的年代为南宋末元初,不可能去概述元代以后的历史,王相和贺兴思是清初和清中期的人,他们概述清朝的历史也仅限于清初。清末民初的思想家章太炎所增补的《三字经》补齐了清朝的历史概述,去掉了“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这一句,而改为“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在章太炎看来,努尔哈赤建立的只是后金政权,当时的清王朝尚未建立,所以把入主中原的清世祖顺治皇帝确定为清朝的第一位皇帝,而没有列入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王朝的真正建立者皇太极,故称十传。事实上,清王朝建立后,追封后金的第一位君主努尔哈赤为清太祖,追封后金第二代君主,清王朝的创建者皇太极为清太宗。加上这二位皇帝,清王朝共有十二位皇帝。这种说法已被世人广泛接受。现在各出版社所采用的版本,大多以清王相的版本为依据,也是出于这一原因。清王朝从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始,到1911年宣统皇帝退位止,统治时间长达295年。从清兵1644年入关起,统治中原26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我国历代纪元表》即是这样记载的。清王朝灭亡后,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至194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推翻。中华民国的统治时间为38年。
作者简介
编者:(宋代)王应麟 合著者:(清代)王相 满沸
章节摘录
插图: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注释】人:泛指众人。初:有生之初,这里指人刚出生的时候。性:本性,指人类天生所具有的性质或个性。本:事物的根本。善:善良。近:接近,指两者相比差别不大。习:这里指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性。【译文】每一个刚出生的人,本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纯洁的本性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但是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就使人的习性有了相当大的差别。【扩展阅读】这句话揭示的是“性”和“习”的关系。“性”。指人的本性,关于人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种观点:即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作者接受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习”,习性,指人类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性相近,习相远”原是孔子的话。《三字经》引用孔子的话进行说理,从人的天性本来相近,但随着习染不同则发生变化这一论点出发进行推论。并得出判断:好的习性会使人成才,成为社会栋梁;坏的习性,会使人变为社会的负担,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这几句话是开篇,是总纲,也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指出人的习性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由此引发人们对于教育下一代的重视。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注释】苟:如果。教:教诲。性:性情。乃:就,于是。迁:迁移,引申为转变,指随着时间的迁流而向坏的方面转变。道:道理,此指教育的方法。贵:贵重,此指教育方法的可贵之处。专:专一,一心一意。【译文】对于孩子不能任其胡乱行事而不加以教育。如果任其发展,从小就没有得到好的教育,随着岁月的流逝,人就会逐渐变坏了。同时,师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贵在专一。
编辑推荐
《三字经诵读与解析》:重温国学经典的人文关怀,体验亲子阅读的盎然意趣。《三字经》独创“2+1”的亲子阅读方式:解析版和诵读版独立成册,拼音育读带给孩子无障碍的启蒙阅读,解析读本让父母开启孩子国学教育的大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