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海天,肖炜 著 页数:2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70年—1976年,在中国,“工农兵”和“大学生”被联结在一起,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大为推广,许多人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就被强行贴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标签,他们别无选择。 “工农兵大学生”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是它却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及个人命运等方面影响深远。虽然在许多重要岗位上不乏他们的身影,然而,他们始终都被认为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这个阴影甚至深深地烙在了每个“工农兵学员”的心中。 人们对工农兵大学生的评述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历史,永远是一笔财富,不管是令人心酸的还是带来荣耀的,而要得到这笔财富,其前提之一就是正视它。劫难需要记住,生活则需要感恩。对于一个时代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同样如此,也许这就是我们纪录的理由。
书籍目录
引子数位大学校长:高考招生不改革?创新人才难培养高考改革试“破冰”?复旦、上海交大率先试点第一章 初登舞台 一、教育界的革命 二、第一届“工农兵学员” 三、第一届学员走出校门第二章 理想之歌 一、坎坷的大学之路 二、创作自己的诗歌 三、从理想到现实第三章 明星学员 一、陈力丹,淡忘的工农兵岁月 二、李银河,不愿触及的往事 三、梁晓声,我的大学生活第四章 最后的学员 一、大学的末班车 二、复旦中文7611班 三、教育改革的春天第五章 退出舞台 一、承前启后的时代 二、相聚2005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初登舞台一、教育界的革命学员来自工农兵1965年7月的一天,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的西赵村,突然传出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人们的疑惑中,一个消息传来了——村东头李家的孩子李荣欣考上了高中。这则消息对两千多人的西赵村来说,实在不平常。这个位于河南省沙河边上的小村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几年的时间里,总共才出过两名高中生。李荣欣(70级工农兵大学生):我们村子包括我一共只有三个高中生,那段时间,好多人说这孩子肯定有出息,说了一些祝福的话。高中生,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绝对属于知识分子一类的人。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在校高中生仅7.1万人。1952年高中生人数才达到14.1万人。据统计,1952年,全国每万人中中学生人数仅为55人。这样低的比例,使大学招生计划都受到限制。政府不得不下达指标,禁止各单位自行到中学招工,扩大助学金发放。同时努力争取95%的高中生能升人大学。
编辑推荐
《我的大学1970~1976工农兵大学生》介绍了:1970—1976年,“工农兵大学生”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是它却对中国的政治架构、经济发展、教育理念等层面至今影响深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