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重与惜别

出版时间:2009.01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张承志  页数:28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家张承志总结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若干章节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尽管时而披沥胸臆,但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虽是一册散文,但力求处处考据。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把中国同时作为剖析和批判的对象,大声疾呼着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作者简介

张承志,1948年秋生于北京。高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下乡,放牧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现为自由撰稿人、散文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以来,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1983年、1991年两次长期居留日本,任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1993年任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部助教授。迄今出版著作(单行本)约八十部,主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谁是胜者》、《聋子的耳朵》、《鲜花的废墟》等。其中在日本出版的有:《モンゴル大草原遊牧誌》、《黒駿馬》、《紅衛兵の時代》、《殉教な中国イスラーム》、《回教から見た中国》、《北方の河》、《鞍と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子:东苏木以东第二章 三笠公园第三章 长崎笔记第四章 赤军的女儿第五章 四十七士第六章 解说·信康第七章 文学的“惜别”第八章 亚细亚的“主义”第九章 束尾:红叶做纸跋

章节摘录

  (一)  初遇服部幸雄,是在一个读书会上。  如今回忆着,那回讲演的组织者确是茉莉会。那个会名,意味着他们对喝茉莉花茶的中国的兴趣。讲罢时记得有鼓掌,听众们仿佛也满足。我虽然眉飞色舞,其实心情黯淡。曲终人散,我要的不过是赖以支撑漂泊的讲演费。那种讲演,那种对日本读书人胡扯一番乌珠穆沁牧人掌故的行为,于我虽是熟练惯技,但却常诱发莫名的烦恼——草原、我、日本,这三者之间,太不协调了。  讲台下,一个白发的老头走近来,递给我一张名片。  我和服部老人相遇的时候,全然没想到会与他发生一段友谊,更不能想象会因他激起写作的冲动。他走过来,对我说的话是:  “您讲演时总说到:在东乌珠穆沁的东部,有一个新苏木。我怎么记得有噶黑勒苏木,有农乃苏木……而没有新苏木呢?”  显然这是个熟悉东乌旗的人,但在日本这并不新鲜。我急着想回家,不想花费口舌。我哦哦着,敷衍着他唠叨的一串地名。但是他接着说出的下一句,不能不使我停住了脚:  “我和你,在东乌珠穆沁,在同一个地方,送走了青春!……”  他的那个“东”字不是用日语而是用蒙语说的,ju,说得特别清楚。这有点像我,总喜欢强调我们是在“东部的”乌珠穆沁插队,生怕别人误认我们是baran husuu(西部诸旗)的二等草原沙窝子出身。说实在的,最开始我怀着的是一丝嘲讽。虽然我意识到这个人与东乌旗有着纠葛。  我端详着他,问道:“您在东乌珠穆沁住过?在哪里?”  “在你说的最东边的苏木以东,你知道农乃苏木吗?”  “当然知道。您说的农乃苏木,离我所在的新苏木,只有一百二十里,用公里算是六十公里……在一九六九年的冬天,我骑马去过那儿一次,但是它已经叫做……”  这就是我和服部幸雄老头的第一次谈话。  他满嘴的苏木,就是蒙语的“庙”(sum)。他会说一点蒙语,尤其喜欢反复地用蒙语说东乌旗的一些地名。我也喜欢这样。那天有点像比赛谁说出的蒙古地名多,而不是要交流青春。我恍惚听他自我介绍是当年的关东军,就住在我们公社以东的、过去叫农乃庙的乌拉盖牧场。  当然,关东军听不懂公社化以后的地名,而知识青年也不熟悉寺庙的事。幸好我当年对什么都感兴趣,多少还知道几座喇嘛庙,否则在日本还真没办法和“下乡”的关东军对话!  服部的话题其实并不多。聊起来,有时不知他是陶醉于蒙语,还是暗中回避询问。接触多了,甚至我觉得他是个封闭很深的人。不过是因为我讲话中提及的地名离他的记忆太近了——这使他兴奋。至于这兴奋本身究竟是什么,它导致什么结论和思想,他不清楚也不在意。好像,他也找不着词儿,所以酸溜溜地只是唠叨“送走了青春”。  您是日本关东军,我是北京新牧民,咱俩能算有共同青春吗?顶多是有着共同的青春地点而己!……我暗自揶揄。那时人在花之东京,那里无奇不有。应酬一番之后,我便忘掉了他,不管他怎么在农乃庙吃过奶豆腐。  (二)  好像接到过一两个明信片,依稀写着服部的名字。回国后有一两年,偶尔感到他似乎在寻找我。但那时对一些语焉不详的来信,我不仅顾不上回复,甚至不在意是谁寄来的。直至有一年电话中响起他的声音,互相已经说了一阵子,但我其实并没想起这个“服部”是谁。  不过,再次见面后“东”乌珠穆沁的话题,又使我们热闹起来。  他大咧咧地盘着腿坐在中协宾馆的沙发上,语气短促,滔滔说着。一头银发散乱,只是嗓音和那年东京一模一样。他不在意地说:“他们总想让我讲过去的事,我不答应。”边说着,他一边靠向我:  “他们怎么会理解呢?”  那口气给人一种暗示或误解。他好像在说:理解他的,唯有也在“东乌珠穆沁”打发过青春的我。不能说没有一点感动。很难总是敷衍,我开始想了解他了。“您那时,名义上是关东军……”  “关东军情报员。”他正式地说。这个词,即便后来若干年后和他畅谈了若干次,我也没有完全弄懂。什么什么“员”,就像“研究员”一样,并不标明阶级学衔,只是一种职业性质的描述。  “那么在乌珠穆沁,具体地说,您那时干什么呢?”  “那边是外蒙古,嘿,苏联军。我们趴着,嘿。”  他双手握成望远镜的筒状。观察哨?把守国境?……我再追问时,话头已经移开了。“哈,霍洛特,好吃吧?哈哈,好捏,吃过吧。”霍洛特(horod)是奶豆腐,好捏(honi)是羊。“当然吃过。”我烦他打断了关东军的话题。但我觉得他倒不像闪烁其词,而不过是要享受说着这些词儿的滋味。  对他做出这一心理判断,费了我很长时间。是这么回事么?一些古旧的词儿堵在心里,要找个地方,用嘴巴说它一说。说的时候需要一个听众——或者说,是需要一种确认。所以,同在一地、同在“东”乌珠穆沁的“东边”住过的我,就成了必需的存在。  他凡来中国必要会我。每次都一样,说一阵子东乌珠穆沁,再说一些别的。我和他的交流断断续续,更因他的这种习惯,一次次的话头接不上茬。  我渐渐漫不经心,虽然现在不禁后悔。每次挥手告别后,我就忙自己的事,而把他忘却净尽了——直至他再来到中国,又一次拨响我的电话。  那一年在北京,三里河的宴宾楼,还没堕落为“啃得鸡”。我俩在饭馆吃着,话题全在蒙古。  我给他夹菜:“这是烧羊肉。”他看着夹在筷子里的肉,古怪地一笑。似乎关东军情报员接受了一个信号。“羊肉!……嘿嘿,马哈以德(吃肉)……好捏乃马哈(羊肉)。”  他享受着被唤醒了的两个蒙语词儿。其实,他的乌珠穆沁记忆,只有很少的一些细节。我开始询问他屡来中国的目的。  没想到——老头子把一条腿垫坐在椅子上,毫不在意喧杂的餐厅,接着羊肉的开头,他给我讲述了一个一匹狼般独往独来、在青海境内逐村支教、扶贫助穷的个人行动。他显然并不自觉了不起,好像这些事只是在与我谈论东乌珠穆沁之外的小事末节。我有些头晕,原关东军分子在中国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这不同寻常的行为令我吃惊。  “教育可是重要的!……”他晃着大脑袋,严肃地对我说教。  “那您怎么具体做呢?是办了所学校,还是……”  但是这老头的自语症又来了。三里河夜间的街道上,寒风掀动他飘飘的一头银发。他解释般笑道:“我讨厌帽子!”我发觉,老头是个很有魅力的男性。我打算认真和他做忘年交了,也对他自我开张的事业开始感兴趣。但是我了解他的梗概,还要等到下一次。

编辑推荐

  《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是中日关系,始终是每位中国人都应该直面的一个现实、中日两国百年恩怨的前世今生、两国未来趋势最具预见性的著作。  张承志数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敬重与惜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7条)

 
 

  •   不知是神的旨意,还是纯属巧合,在这桃花盛开的四月之晦,端午佳节的五月之朔,我接连被日本—这自咿呀学语,到而立之年始终愤恨的名字所感触。《南京,南京》是时下热映的一部电影,在惨烈,悲痛之余,使我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导演想表达的情绪,(之所以还称不上思想,源于电影本身的表现力)如果你注意到整部剧是以一位叫角川的日本战士为导线,以他为第一男主角时,自己就知道这绝不单单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片,那么简单。片中的日本兵在大日本军国主义的驱使下来到了中国这个陌生的国度,与同伴一起做出了无数灭绝人性,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他却还是个良心未泯的年轻人,他的同情心,爱心,最终使他以自杀结束了孕育在体内的矛盾。影片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日本人绝不全是丧尽天良的“禽兽”。其次,影片中在大量展现中国军民惨状的同时,间杂着日军或死或伤的情景,最有表现力的当属结尾时盛大的日本祭奠仪式,一副副白灵,挽幛,似乎是那些不会被原谅亡灵哀默的哭泣,的确,战争夺走的不仅是无辜中国百姓的生命,也有无数风华正茂大和民族的壮丁,其间不知道会有多少角川,这样的“矛盾”体。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有伤害,无论是获利一方,还是失败之国,在尸骨如山的血泊中谁也无法摆脱对无辜死者的愧疚,战争永远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和平,是人类最珍贵,最该去珍惜的瑰宝。在这几日刚好看到了一本叫做《敬重与惜别》致日本的佳作。作者有着深厚的日本情节,掌握大量资料,为我开启了认识日本的另一扇门。我始终是个提到日本就咬牙切齿的“愤青”,对日本的仇恨发自肺腑。中国有句古话:仇恨往往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是啊,突然发现我对这个“仇人”似乎毫无了解,对这个民族更是茫然不知。当然想通过一本书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的,但至少需要有这么一本书,一个窗口去让人们了解,认识。我不曾想到会有这么位日本老人,将毕生精力,积蓄全部投放在浩瀚无边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满,蒙,藏,回,汉各族人民视其为最珍贵的朋友,最重要的恩人。尽管这位老者曾经为关东军服务过。读罢此章,我不禁在想,难道“矛盾”是大和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必然产物吗?通过作者的“长崎笔记”我得知了二战给日本带来了挥之不去的伤害,和阴影,也许就广岛和长崎来讲,其受伤害程度,心里和感情上的恢复难度,甚至要大于饱尝八年摧残的华夏神州。更值得思考的是,美国人,或者说白种人宣扬的这种为了减小伤亡(白种人的伤亡),就悍然对无辜百姓投下放射性,摧毁性武器,这种所谓的西方文明,难道只有对自己才适用,而对有色人种,异族就另当别论吗?如真是若此,那他们和那些将我们视为低等支那人的日本侵略者有何不同呢?从“赤军的女儿到四十七士”令我认识了日本人,了解了大和文明。为了千里之外的巴勒斯坦人,几个平凡的日本人竟然拿起武器为他国的独立解放开了第一枪,这是我这个狭隘的爱国主义“愤青”所难理解,但敬佩的。四十七士是幕府时代的日本英雄,或称之为义士更加妥当。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养士之道,从著名孟尝君鸡鸣狗盗之士,到吕不韦三千门客,无不昭示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只是到了秦汉,中国重归统一,有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大臣唯恐主上猜忌,不敢私养义士。无论是“援助”西北的服部老人,还是赤军女儿等为巴勒斯坦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日本青年,都源于“亚细亚”主义,也就是后来被日军方引申的大东亚共荣思想。在这个养士为风的武士道精神国度里,任何稍带“攻击性”的思想都很容易产生共鸣,“蛊惑民心”。所以,侵略中国也好,拯救巴基斯坦人也罢,在他们看来都是为了至高理想,都是为了黄种人自强。最后我想说,一个民族如果想征服另一个民族,妄图凭借船坚炮利,兵强马壮,是万万难行的,强大的汉朝,千年难得一见的卫青,霍去病,也并没消灭匈奴人,无敌的罗马帝国也没能阻止蛮族的入侵。那么,什么才是征服其他民族的武器呢。我想,只可能是思想,文化,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民心绝不是减减税,给几亩土地就能获取的,就算得,也是得一时,很难得万世,唯有,一个强大的思想,进步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抛弃种族,肤
  •   《敬重与惜别》张承志

    读张承志的书是从很久很久以前的《北方的河》开始的,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老作家都不写东西了,新出现的作家就好象从土里冒出来的新芽,那么稚嫩,无法让人联想到我们是一个有五千年传统的文学大国。像刘心武的《班主任》,现在简直没法看,都不如一些初中生都写得好,可是那时什么时候,文革刚结束啊。

    后来很多年以后看到张承志的《心灵史》,才知道张承志一直跟着时代在成长,《心灵史》是我读过最震撼心灵的小说之一,读过的人都无法让你忘记。又过了很多年,读了他的《敬重与惜别》文风又一次转型,变化很大,越来越深沉了,很多男作家老年以后,都不再写小说,改写散文,写那种比较厚重,比较复杂,比较有思想的散文。这是也是每个男性知识分子都走过的路吧。

    《敬重与惜别》写的是日本,张承志所接触的日本,不是浮光掠影的旅行,而是真正的面对日本,面对日本文化,面对日本人,面对日本的历史,当你走进历史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每件事情的细节一点一点展现出来的时候,所有的我们所了解的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观点都变得模糊不清,是非善恶都变得异常复杂。当年的鬼子,现在却在用并不宽裕的资金在资助中国西南贫困失学的儿童上学,赤军的女儿为了阿拉伯人甘心进行自杀性攻击,四十七士为什么要复仇……也许这些问题永远都会引起争议,但是比起教科书里面单一的答案,生活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应该让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

  •   他出版于二○○九年度的《敬重与惜别———致日本》,以良知的指引面对历史,以沉重的追问逼视自身,在灼烫的现实中辨识清明的过去,从异国兴衰史里照见不安的未来。这部写给中国和世界的殷鉴之作,立意峭拔,思力深广,它既为一百年来言路幽暗的中日对话提供了缜密的阅读考辨和冷峻的个人体验,也为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如何才能理性地正视他者的尊严发出了急切的长喊。
  •   与一本书的结缘,常常是个奇妙的偶然。这本书也是如此。已经不知从哪里,以什么方式,从茫茫书海中寻到这本书的。2009年初出版的书,不久前才到我手上,真怪。

    应该说,这注定了不会是一本畅销书。书底的专供二字钢印,我猜似乎是实体书店卖得不好,才转而供网销的吧。

    不会畅销,一是因为这是一本散文,而且是一本严肃文学类的。但我一直敬重张承志,以为他的诸多小说颇多男儿气,所以买了这本他说日本的集子。

    细细读来,张承志显出了对史识的丰富驾驭,以及观点的独到有力。所以说,这是我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文学。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文字!

    其实,张承志作为一个留日多年的学者及作家,面对的又是国内一波又一波的反日潮,他的作品要想经得起两方的审视,确实是件很为难的事。但是张确实做到了!!!

    他反对日本的“脱亚入欧”欺凌弱邻的心态,也自省中国的大国情结,还考察了日本人的亚细亚主义、左翼运动等,见识深刻而史料翔实,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大功力!

    推荐对“知识分子担当”这个话题还有兴趣的朋友一阅。

    另: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尤其是文化方面,异见太多。张对美国霸权的痛恨,对精蝇和对世俗之风的同样憎恶,也深得我心——————当然,有些人看了也许会有不快的。
  •   作为学者的张承志,不停地提出他的洞见。特别是其中的《长崎笔记》一篇。看了大半年了,还是常常想起他对长崎命运的那种独到分析。国内少有像此书这样的文本,作者既是作家又是学者,张出自北大考古专业,搞材料很有一套,而且有在日本生活交流的经历,问题提得非常深邃,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一种世界史的视野。
  •   张承志这本书很好,被刘苏里评价为去年被忽略的好书。其中关于日本大国崛起的论述值得我国警醒。
  •   对于日本,以前有太多误解和仇恨。抛却政治层面的东西,对日本,我始终恨不起来。当听着日本音乐、看着日本动漫、读着日本小说、品着日本茶道、悟着日本的武士道,很多时候真是有种“本是同根生”的感觉。日本的传统文化无不渗透着华夏精髓,那些我们不知不觉丢掉的东西却深深地浸入日本的血液中,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透着汉风。但是面对这些,身为一个中国人却不得不说“哦,那是日本的传统”,那时自己的心里真是在流血。无论嘴上承不承认,事实似乎就是最纯正的汉文化已经悄然化作了大和文化,就像雪融于水,分不出来彼此。

    读这本书,更是体会着一个与平时认知所不同的日本。作者多次去过日本,有许多日本友人,又查了很多相关资料,他笔下的日本或许应该是可信的、活灵活现的,有血有肉的。日本这个民族体现的矛盾性,有时归因于什么,真的不太好说。个体的日本人和整体的日本民族,有时也有很多矛盾之处,很多东西都很难说得清。也许作者也只是写出他对日本的感情,绝对的正确与客观恐怕谁都做不到。
  •   关于中日关系反面的书很多,也读了不少,然而这本书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作者用心写了,我也用心读了的书。承认人性的复杂,承认民族间的隔阂,承认民族间的差异,承认国家间的差距。用心去认识人性的多样,用心去寻找民族间的隔阂,用心去发现民族间的差异,用心去体会国家间的差距。奋青式的逻辑推理和肤浅想法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日本这个邻居真的需要认真对待!
  •   里面所提到的一些景点和事物,我们一般的人都比较熟悉的,感觉就是深度不够,是不是觉得写给我们这些一般的中国人看,写的浅显些。书名很好才买的,就是觉得敬重的不够深,惜别的不够情。题外:当当的价格非常给力,感谢当当网。
  •   张承志对中日关系的认识很透彻,这本书很好。
  •   提起日本,中国人一般是五味杂陈,但是从深层看,我们对日本确实了解太少,尤其是从文化角度思考中日关系太少。总之,看看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敞开自己的另一扇心灵窗口。
  •   书拿来有段时间了,前天简单翻开了三五页,感觉到作者有着对日本社会的很深的了解,又有着中国文人的那种敏感,带着过往50年中国现实社会带给他的深深烙印,看到了一个我根本不曾了解过的日本!有种莫名的恐惧没敢细看这本书!的确应该是深夜里慢慢细看,而且应该是一气呵成地看!希望自己尽快看完!
  •   历史往往是多面的,不可能仅仅是教科书上所说的那么片面那么简单。张承志的这本书恰恰是历史的另一面,用他特殊的笔调向我们娓娓道来另一个历史的故事。我想过多的话是不需要的,当读者进入了那段历史的时候,进入另一个历史层面的时候,这本书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   了解日本,了解中日关系。
    专心致志地读了一周,心头很沉重。
  •   好书总是复杂的,不赘言了,确实是好书,在这里,赞张承志是条有血性\有思想\自由\热烈\有一些些草莽气的汉子!此文底料扎实,评断合理,确是好文!
  •   应该有一批人向张承志这样思考,并把他们的想法传达给更多的人.
  •   版本不错,看介绍挺不错的,主要是看了他的《金牧场》,里面有很大的写日本的篇幅。而且他的很多的散文都写了日本,还是想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一些我们的邻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张承志君的文字非同一般,不只是字句,还有,也许是更要紧的是他忠实自己,忠实真相的毅力与勇气。在眼下的华夏,以及后此,相当的时间之内,可遇不可求的文家笔手。而本部小书,更是道深义远。力为推荐夜读灯下。
  •   张承志的观点和视角都很独特,值得好好一读
  •   张承志的观点总是很尖锐,也总是从穆斯林的角度来写,很独特
  •   张承志的风格,很好
  •   张承志先生的书,需要细细地读才行。
  •   张承志依然在他的道路上,我又感到愉快,他固执着,给予其他固执着的人们以鼓舞。
  •   性价比高 装帧不错 平装适合阅读 内容更好 为读者了解日本提供一个清晰的窗口
  •   感触很深,脱离了那种让人感觉很肤浅的东西,通过作者自己在日本长时间工作的资深经历,以不同的视角谈日本,激发我们去思考!从日本过去的得与失,错与对…………中提取到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   书很好,纸质,印刷一切都很好,此书更是全面的对日本文化做出了评论,值得一看。
  •   难得看到一本评价中日关系时,如此理性又不失爱国情愫的书。一方面惊叹作者的写作功底、文化积累,另一方面又佩服作者的理性与冷静。再如此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历史纽结面前,作者能于情于理说得入木三分,不至于让自己的感性如脱缰野马,同时也不至于让自己的理性如牵强附会。佩服。
  •   用一句笑话可以简单地描述中国人心中的日本:日本可能是是日本,也可能是一本(东北话),也可能是二本(湖北话),还可能是十本(上海话)。中国人就是没有搞清日本是几本。
  •   中日关系,帝国前途的沉思。近代中国思想史,必读。
  •   文笔非常好的书,对了解日本文化有好处。
  •   能感受到日本的文化
  •   真的很意外能读到这本书,当初特价买的,觉得很值,作者的角度与观点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最喜欢他的长崎日记那一篇,从大义的角度很深刻的解读了长崎,读起来很能感受到那种跳动的,深沉的文字给人的力量...全书有黑白印刷的照片,有彩照,字体看着也很舒服,总之呢,是一本很不错,很值得阅读的书...
  •   当下,谈日本的书可能不那么讨巧,书中的话题也多让人感觉沉重,但阅读这些内容很有必要,我们需要更多反思
  •   很不错的一本书 独特的侧面讲述日本 尤其是重新房子、赤军、重信五月……对日本赤军以及日本左翼学潮运动感兴趣的 可以去看看《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见山庄之路》这部纪录片 作为纪录片也是很好的作品
  •   一向对日本感兴趣的我,一见到这本书就想买了,感觉还可以~
  •   从题目来看,作者还是对日本有着宽仁的怜悯之心的。
  •   好书 便宜 体会下日本
  •   很好的书,对了解日本很有帮助
  •   实实在在的好书。好像一位明辨是非的好朋友,给我们换个角度讲日本。给我们换个角度看自己。
  •   我所看过的写中日关系的最理性\最有智慧的一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   昨天下的订单,今天上午就收到了,当当在提速呢,非常感谢。其实,晚几天收到了也没有关系的,我就担心发错了,少发了,如此,从北京送到广东千里迢迢,却不能收货,多可惜呀!
  •   对历史的正确看待,好书。
  •   在旅行发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用简单的语言回答人类普遍性的问题。
  •   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似乎是很长的时间。主要是自己才疏学浅,书中提到的好多人物和事件我都是第一次听到,张先生对某些见闻的细节描写和合情的分析很是到位,最后对文学的评议也很耐读。暂收起来,以后必有更加细致的重读的一天。
  •   唯一遗憾的是,老张怎么被“拉到了”“乌有之乡”。
  •   中国是到了应当思考的时候了
  •   在特价的首页看到,在网上查了相关内容后决定入手。现在看到一半,觉得很不错。现在很少不随大流而坚持自己观点的作者了。相当不错。
  •   因为专家推荐买的,还有仔细阅读.
  •   写得很好,打算再阅读几遍!
  •   张先生的作品总能带给人无尽的思考,不多品评,推荐阅读。
  •   这本书一般,看了五页就没兴趣了,也就值这个价格
  •   一下子买了很多书 还没看 但很喜欢这本书
  •   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质量很好!
  •   作者的观点大胆敏锐,很启发人思考
  •   还没有看,但是期待了很久了,但愿不会让我失望吧
  •   还没看,书的质量看着很好
  •   囤货中,还可以!价格给力!
  •   还没拆,舍不得拆
  •   超值,囤货
  •   内容很特别
  •   没拆封
  •   早就想买了,3块超值!
  •   情人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我们无产阶级也要有革命伴侣,就是多一点也不怕。无非是哄哄她们、说些好听话。
    ——《毛选》第四卷第134页
  •   这书内容很好 但是有些地方有点偏激 喜欢的人会很喜欢 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书不错,很期待的作品,名家名作,谢谢
  •   个性的张扬
  •   书签很好。。。
  •   好喜欢开头的银发老人。。。。
  •   书是好书,但是文字写的太沉重了
  •   书还没看,买得太多了,以后再看
  •   很有内容的书,值得细看
  •   作者写的还可以
  •   看的懂得人会觉得是一本好书
  •   一次买的比较多,以后慢慢看了。
  •   内容很好噢值得一看!
  •   有点没起伏,但如果深入读下去,受益匪浅。
  •   见解独到,深受启发
  •   看完再说啦
  •   還沒看過,不過封面和質量都不錯。
  •   会有的
  •   本书是作家张承志总结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若干章节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尽管时而披沥胸臆,但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虽是一册散文,但力求处处考据。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把中国同时作为剖析和批判的对象,大声疾呼着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张承志,1948年秋生于北京。高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下乡,放牧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现为自由撰稿人、散文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以来,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1983年、1991年两次长期居留日本,任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1993年任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部助教授。迄今出版著作(单行本)约八十部,主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谁是胜者》、《聋子的耳朵》、《鲜花的废墟》等。其中在日本出版的有:《モンゴル大草原游牧志》、《黒骏马》、《红卫兵の时代》、《殉教な中国イスラーム》、《回教から见た中国》、《北方の河》、《鞍と笔》。
  •   中日关系,始终是每位中国人都应该直面的一个现实
      中日两国百年恩怨的前世今生
      两国未来趋势最具预见性的著作
      本书是作家张承志总结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若干章节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尽管时而披沥胸臆,但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虽是一册散文,但力求处处考据。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把中国同时作为剖析和批判的对象,大声疾呼着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   近年,罗列现象的日本走马观花游记和日本猎奇读物层出不穷,且多以洞察日本和中日比较的专家自居。本书作者以一个中国作家的视角,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剖析了两国的恩怨,在解读日本右翼思潮的同时,分析了日本的“赤军”一代,并从鲁迅研究和日本音乐人信康出发窥探两国文化层面的异同。作者没有一味批判日本,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忠告,尽管目前国际形势扑朔迷离,但作者最终还是希望两国友好能成为常态。“和则双赢,战则俱伤”。第一次读张承志的书,不管作者观点如何,能在浮华的时代作此深入的思考,非常难得!
  •   看几段对话,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时的记录:(关于二亿两白银赔款)李:如此苛刻条件,以我国力,无论如何亦难负担!伊:敝人不敢苟同。贵国土地富饶人民众多,财源其大无比。李:即使财源广大,但尚未开发毫无办法。伊:贵国人超四亿,比我国远多十倍。若想开发财源,轻而易举。李:虽国大人多,无人杰可奈何。伊:国运艰难之际,正英雄辈出,等至执掌国政,即可实行开源。李:(微笑)愿向我国政府建议,礼聘阁下为敝国宰相如何?(关于割让辽东和台湾)李:即使英法两国兵临北京城下,亦未要求割让一寸土地。伊:彼等另有其意,不可以彼论此。李:即如营口,乃通商口岸货物云集之地,实为我国政府一大财源。贵国一面令我国负担苛重赔款,同时又夺我收入源泉,岂非过于残酷。伊:乃不得已也。李:台湾全岛,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强让?伊:阁下似说,未占领之土地即无要求割让之理?贵国何以将东西伯利亚割让与俄国?(交涉之间)李:总之二万万两为数太巨,必请再减五千万;营口还请退出,台湾不能相让。伊:如此,即当遣兵至台湾。李:台地瘴气大,前日兵在台伤亡甚多。台民吸食鸦片烟,以避瘴气。伊:但看我日后据台,必禁鸦片!以上谈话转引自张承志《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本人一字一字原文照录。这本书当当今天刚刚送过来,回家的地铁上翻了几页,看到这几段对话时,胸中为之一堵,有一股多年来未曾有的愤慨夹杂着羞辱涌上来。欺人太甚!尤其是那句:但看我日后据台……实在是狂妄得可以。伊藤最后也没有好下场,死于非命,可惜不是死在中国人的手上。其余的,看完再说。
  •   两个晚上,一个白天。看完了《敬重与惜别——致日本》,不在计划之中、临时插进来的一本书。读完了,很长时间不想动,喜欢他的文字的锋利,像是刻刀一样划下去划下去。近三十年前,读同一个作者的《北方的河》、《黑骏马》……十七八年前,换了一个地点,还是读这个人的《心灵史》……三年前吧,在成都出差,同伴们去九寨沟了,独自在文殊院附近的一家旅店住下来,每天买一堆报纸去庙里喝茶……顺便买了他的《鲜花的废墟》,但没顾得上读,依稀记得好像是他的西班牙情结的流露和记录……这次回去找出来吧。要找出来读的还有《本多胜一》。还有,书里说的冈林信康,下次到香港留心一下他的CD。《敬重与惜别》不带走了,留给这里的同学。回去在网上再买一本。真希望这个国家的人今年都能读读这本书,不是因为他的正确,而是他的坚守、思考和呐喊。如果真的大家都读了,可以肯定,它会掀起一场大风暴。唯一的疑问是,这次读的版本会不会有问题?感觉上错字不少。不会是盗版吧?可是大社名店出来的……
  •   买这本是因为上面写着对两国未来趋势具有预见性,其实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一直就喜欢不起来,毕竟没有亲身了解过,总觉得日本人很自顾自的活着,只是中国人紧抓着历史不放的样子,高中那会儿上历史课,特别到了近代史部分,是我最不喜欢的,天天上课讲到日本就跟个愤青一样,上着上着情绪就被挑动起来了,所以这本书买回来一直没看,等哪天想看了再看吧
  •   张承志是个很独特的写作者,他的关于日本的散文一样给人很多不一样的思考!
  •   张承志关于日本的书,对其中的观点不敢苟同,只是对日本感兴趣,了解一下各方面的观点而已。书的质量很好,这么优惠的价格,这么好的书!爱当当
  •   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的日本的一些深层次的历史状态。对这个国家,从内心深处增加了厌恶,也更激发了斗志。但是矛盾的是,人类就是要这样无休止地仇恨下去吗?如果不,只有完全地消灭了这个国家和民族。但是,即使将其消灭,对我国家民族真的有益吗?依然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但是,毕竟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
  •   一直对日本没有什么好感,虽未经历过那场战争,但听多了,看多了也就埋下了恨。看了此书,还是有些许感触的。作者所认识的人有很多还是不错的,不是说和中国人怎样怎样好,而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和中国友人坦荡相处。把酒言欢,对酒当歌。为什么日本会发动那场战争?!为什么日本这么瞧不起中国?!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我们对日本的恨当然源于那场战争,但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又好好深省过了吗?!
  •   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直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它的历史与现实。阅读本书的亚细亚的“主义”一章,更是如此。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能更略微了解一下这充满矛盾的邻邦。
  •   日本千年对中国仰慕,现在是一般中国人最…………的国家 ,日本也不会对中国怀有善意。
    虽然从没有与哪怕一个小日本人接触,但是,在同一小区居住的小日本人没人停下好口碑!反而留下很负面的印象!这又是身边的现实。
  •   书名很容易招来民族主义者的讽刺。但是这本书对于张承志而言,大体相当于《藤野先生》之于鲁迅的意义、之于鲁迅的说明。有些文艺腔,还算真实。在当代作家中算是不错的了。也差不多是我几年来所买的唯一的当代作家的作品。
  •   作为中国人我不喜欢日本,但愿意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他。看了这本书我也发现日本有他可爱的一面,一个同样的有追求,有热血的日本摆在我的面前。原来日本不仅仅是一个呆头呆脑的摸样。
  •   深入评论日本社会历史的作品,感觉看不大懂
  •   日本是中国永远的心结啊……
  •   帮别人买的,据说是当今描述日本很不错的一本书。
  •   让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引起人们的深思
  •   看完整本书让我对日本有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客观的看法,虽然对作者看日本的视角存在过于暧昧。书的中部有点让我看的很干枯。这本书还是推荐给在体制内成长长大的人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