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评论精华

出版时间:2005-01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作者:李敖  页数:3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李敖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以一支秃笔冲决罗网,揭露真相,抨击时政,八面威风,树敌复树敌,坐牢再坐牢,把一个死气沉沉、一党独霸的台湾岛搅动得天昏地暗,成为朝野上下注目和争议的焦点人物,也赢得了全台湾几代读者的青睐,在华语世界形成了一股强劲不衰的“李敖旋风”。
  李敖是一个极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人。对一切有悖于人性,有害于公众,有损于民族的种种社会现象与政体弊端,他都予以一针见血地抨击。他不顾别人怎样褒贬,不断大谈人生、女人、心境、坐牢、爱情、猫狗、佛道、风月、梦呓……李敖的可爱之处就是毫不遮掩,无所不谈,敢于挑战禁忌,拒绝一切媚俗。这样,在一个不健全的社会体制里,成为思想犯两次身陷囹圄是必然中的事。可每次出狱后复出江湖,人们还是看到了依然口诛笔伐“再战江湖”的李敖,乃至是愈战愈勇,愈战愈充满智慧。他创办的《千秋评论》在台湾不断击起层层大浪,他也因此被公认为“文化顽童”。

作者简介

  李敖,台湾著名作家、史学家、思想家。1935年4月25日生于哈尔滨,1949年随父赴台。1954年考入台大法律系,自动休学后次年又考入台大历史系,1961年挑起中西文化论争,从此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1970年、1982年两次入狱前后达十年之久。
  李敖是台湾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特立独行、傲世无羁。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斗国民党,拒见蒋经国;战民进党,掘出党魁根。中西文化论争,他更是单英战群雄。
  他自称写白话文、五百年内前三名都是李敖;他自诩为博学的洪水猛兽,他自道是二十四品之外的一品;狂叛。
  今天的李敖依旧谈笑风生地编着自己的全集、写着自己的新作。是耶、非耶,尽由他人评说。

书籍目录

警棍下的失乐园
从认贼到被贼认
“好为妇人出脱”
腿上功夫
将相怎样才能和?——答孙观汉先生
你不能只做一半
比祖宗
为中国人信命寻根——对王充宿命思想的一个观察
招了再说
中国式谈判
此非彼辈所能知也!
扰者酷吏非庸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章节摘录

  国民党中常委余纪忠的《中国时报》,四月八日刊出了一篇《里根、辜振甫相见欢》,对另一名中常委辜振甫大展媚功。文中最后两段是这样的:  辜氏出身世家,中国近代英文怪杰辜鸿铭就是辜氏的伯父。大概家学渊源吧,辜氏也说一口标准典雅的英语,成为他与国际重要人士交往的利器。这次在华府出席会议期间,辜氏和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有同席之雅,据了解辜氏为了美国基于政治理由不肯卖高性能战机给台湾,而中共现已发展出比台湾F-5E性能较住的F-8战斗机,还和布氏舌战一番呢。  辜氏长得一表人才,富而好礼,风度优雅,故中外人士多乐与交接。这次在华府开会,辜氏不仅在会上见了包括主管经济事务的国务次卿华理斯、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伍夫维兹、白宫国家安全会议主管亚洲事务的席格尔博士等重要官员,会外也接触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美国朝野人士,可说做了一场成功的“国民”外交。而辜氏谦谦君子,功成不居,不欲人知,越发叫人尊敬。可是辜氏究竞接近望七之年了,为“国”效劳之日苦短,这又不得不叫人忧心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了。  这两段话,如果问题出在就正确事实发动错误解释,其肉麻犹可原谅;但出在就错误事实发动错误解释,其肉麻就不可原谅了。不幸的是,《中国时报》的肉麻,却正属后者。  《中国时报》所说“中国近代英文怪杰辜鸿铭”,生于一八五七,死在一九二八,鸿铭是他的字,本名汤生,别署汉滨读易者,福建同安人。他是英属马来西亚摈榔屿的华侨,早年留学英国、德国,得到文学、工学学位。一八八○年后,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任职。后来跟马建忠一夕谈,深感当为祖国效命,第二天就辞职了,然后蓄辫易服,回祖国了。辜鸿铭从二十八岁(一八八五)起,入张之洞幕府,为张之洞主持英文译述,历时二十多年。他说张之洞对他“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张之洞死后,他以二十多年间见闻所及,写成《张文襄幕府纪闻》,对晚清掌故礼俗,多有生动的记述。另以英文写《中国的牛津运动》(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一书。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把它译为德文,名叫《中国反对欧洲观念之理由》,指定为哥廷根大学哲学系学生必读参考书。民国以后,辜汤生又用英文写成《原华》(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一书,一名《春秋大义》。宣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晚年在北京大学教书,愤世玩世骂世,被人看作“老怪物”。但他的特立独行,却是一个榜样。  《中国时报》说辜鸿铭是辜振甫的伯父,辜振甫英文棒是“学家渊源”,是百分之百的就错误事实发动错误解释,因为辜鸿铭是福建同安人,辜振甫是台湾彰化人。辜振甫的爸爸辜显荣(耀星)是台湾一土蛋耳,八竿子攀亲也攀不到辜鸿铭,只是辜显荣归籍福建时,向辜鸿铭讨过一张照片而已,至多是同乡同姓而已,又何来伯父小侄的关系呢?辜显荣的“世家”是土生土长的汉奸,辜鸿铭的“家学渊源”,再不肖也遗传不到辜振甫的头上吧?  既然事实是如此风马牛不相干,辜振甫为什么无耻的去硬认辜鸿铭做伯父呢?《中国时报》为什么也无耻的去硬认这门亲戚呢?原因无他,“中国文化”作祟耳!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认族”文化,这种文化特色是“无赖认亲”。它的最早形态是自认是谁谁之后,例如唐朝皇帝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于是追尊李耳是“元元皇帝”,并把《史记》老子列传排名列传之首;又如郭崇韬自认是郭子仪之后,于是西征路上直奔郭子仪坟头,一厢情愿的大哭特哭。这类“无赖认亲”,认的还只是远祖远亲,除了回转式的光宗耀祖,尚肉麻有限。不幸的是,这种“无赖认亲”,于今为烈以后,就变得越认越近了。例如罗绍威做了节度使大官,就认罗隐做叔叔,大送其礼;蔡京为了拍当道马屁,就认蔡襄做族兄,大送秋波。后来蔡京当道,蔡薿又认蔡京做叔父,蔡京叫自己儿子出来见蔡薿,蔡薿一见,大叫认错了认错了,说他该认蔡京做叔祖才对、认蔡京的儿子做叔父才对,于是对蔡家父子一一磕头,亲上加亲,连认两代焉!  《旧唐书》李义府传,说李义府“既贵之后……无赖之徒苟合,借其权势,拜伏为兄叔者甚众”。我名这一“中国文化”作“无赖认亲”,语意本此。  佛教的《楞严经》有“认贼为子”的话;中国俗语有“认贼作父”的话,在认与被认之间,光宠攀附,都不乏脉络可寻。其中最可叹的是辜鸿铭,一代清流,不幸却被贼所认,不但被第一代称兄道弟,而且死有余辜,连第二代都要咬住不放,强呼“伯父”不绝。老辜何辜,老辜何辜,我随笔写来,真要为辜鸿铭大喊其冤了。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四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台湾“爱书人”票选十大作家,李敖不但独得第一名,且得票还超出其他作家;《中国时报》票选风云十年的文化十人,十年中李敖九年半都在封嘴状态,但复出半年,就达到“风云”的结果。——李敖的“硬里子”由此可见一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千秋评论精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李敖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以一支秃笔冲决罗网,揭露真相,抨击时政,八面威风,树敌复树敌,坐牢再坐牢,把一个死气沉沉、一党独霸的台湾岛搅动得天昏地暗,成为朝野上下注目和争议的焦点人物,也赢得了全台湾几代读者的青睐,在华语世界形成了一股强劲不衰的“李敖旋风”。
      李敖是一个极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人。对一切有悖于人性,有害于公众,有损于民族的种种社会现象与政体弊端,他都予以一针见血地抨击。他不顾别人怎样褒贬,不断大谈人生、女人、心境、坐牢、爱情、猫狗、佛道、风月、梦呓……李敖的可爱之处就是毫不遮掩,无所不谈,敢于挑战禁忌,拒绝一切媚俗。这样,在一个不健全的社会体制里,成为思想犯两次身陷囹圄是必然中的事。可每次出狱后复出江湖,人们还是看到了依然口诛笔伐“再战江湖”的李敖,乃至是愈战愈勇,愈战愈充满智慧。他创办的《千秋评论》在台湾不断击起层层大浪,他也因此被公认为“文化顽童”。
  •   2年前就看过这本书,这次收到的是最新的包装,总体还不错。
    内容的话,就没得说了。千秋评论的内容很丰富,有对时事的评论,也有对时局的分析,
    更有对争议人物的看法和见解。鬼才李敖果然不是盖的。喜欢阅读喜欢犀利的朋友可以选它哦。
  •   看李敖的书,还是大有裨益的
  •   喜欢李敖的书,这个价钱很好!
  •   李敖的特色,独有的风格
  •   好书,李敖大师经典
  •   读李敖先生的作品,受益匪浅!
  •   自有图书问世,就逐渐有了图书评论的活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著书,几乎同时就有了注书和评书。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为《 诗经 》写的《诗大序》,就是先秦诗论的总结性文字。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太史公自序》和此后图书中的序跋,便包含有图书评论的因素。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的 《别录》、《七略》中的叙录和此后图书目录中的解题、提要或类序,以及许多以读书心得为主的著作,也都含有对图书的评介。古代相继出现的文论、诗词话、曲话和小说评点等文学批评著作,如三国时曹丕撰的《典论·论文》,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明代吕天成的《曲品》,清代毛奇龄的《词话》等,也可以说是著名的图书评论著作。   现代书评的出现和被普遍运用,跟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以及现代图书出版事业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出版家鲁迅、邹韬奋、郑振铎、叶圣陶等,写过不少书评。20世纪30年代,报刊上出现了书评专栏,还出版了研究书评创作的论文、专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图书评论工作一直受到有关领导机关的重视。1951年 3月,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联名发出《关于全国报纸刊物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1954年 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关于加强报纸杂志上的图书评论工作的指示》。1983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强调“了解出书情况和加强图书评论工作,是贯彻出版方针、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全国要办好几种以不同读者为对象的图书评论杂志,其他报刊也要重视这项工作。”1985年 5月,建国以后的第一次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这次会议对图书评论工作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80年代以来, 《读书》、《书林》、《博览群书》、《中国图书评论》等图书评论刊物相继创刊,一些报纸也办了书评专刊或专栏 (如《文汇读书周报》 ),或经常发表书评文章。书评的作者有图书编辑, 有各方面的学者, 还有群众性的评书活动。一些省市的出版领导机关也陆续编辑出版了本省市出版图书的评论集。图书评论工作得到空前的发展。自有图书问世,就逐渐有了图书评论的活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著书,几乎同时就有了注书和评书。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为《 诗经 》写的《诗大序》,就是先秦诗论的总结性文字。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太史公自序》和此后图书中的序跋,便包含有图书评论的因素。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的 《别录》、《七略》中的叙录和此后图书目录中的解题、提要或类序,以及许多以读书心得为主的著作,也都含有对图书的评介。古代相继出现的文论、诗词话、曲话和小说评点等文学批评著作,如三国时曹丕撰的《典论·论文》,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明代吕天成的《曲品》,清代毛奇龄的《词话》等,也可以说是著名的图书评论著作。   现代书评的出现和被普遍运用,跟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以及现代图书出版事业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出版家鲁迅、邹韬奋、郑振铎、叶圣陶等,写过不少书评。20世纪30年代,报刊上出现了书评专栏,还出版了研究书评创作的论文、专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图书评论工作一直受到有关领导机关的重视。1951年 3月,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联名发出《关于全国报纸刊物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1954年 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关于加强报纸杂志上的图书评论工作的指示》。1983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强调“了解出书情况和加强图书评论工作,是贯彻出版方针、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全国要办好几种以不同读者为对象的图书评论杂志,其他报刊也要重视这项工作。”1985年 5月,建国以后的第一次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这次会议对图书评论工作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80年代以来, 《读书》、《书林》、《博览群书》、《中国图书评论》等图书评论刊物相继创刊,一些报纸也办了书评专刊或专栏 (如《文汇读书周报》 ),或经常发表书评文章。书评的作者有图书编辑, 有各方面的学者, 还有群众性的评书活动。一些省市的出版领导机关也陆续编辑出版了本省市出版图书的评论集。图书评论工作得到空前的发展。自有图书问世,就逐渐有了图书评论的活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著书,几乎同时就有了注书和评书。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为《 诗经 》写的《诗大序》,就是先秦诗论的总结性文字。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太史公自序》和此后图书中的序跋,便包含有图书评论的因素。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的 《别录》、《七略》中的叙录和此后图书目录中的解题、提要或类序,以及许多以读书心得为主的著作,也都含有对图书的评介。古代相继出现的文论、诗词话、曲话和小说评点等文学批评著作,如三国时曹丕撰的《典论·论文》,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明代吕天成的《曲品》,清代毛奇龄的《词话》等,也可以说是著名的图书评论著作。   现代书评的出现和被普遍运用,跟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以及现代图书出版事业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出版家鲁迅、邹韬奋、郑振铎、叶圣陶等,写过不少书评。20世纪30年代,报刊上出现了书评专栏,还出版了研究书评创作的论文、专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图书评论工作一直受到有关领导机关的重视。1951年 3月,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联名发出《关于全国报纸刊物均应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1954年 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关于加强报纸杂志上的图书评论工作的指示》。1983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强调“了解出书情况和加强图书评论工作,是贯彻出版方针、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全国要办好几种以不同读者为对象的图书评论杂志,其他报刊也要重视这项工作。”1985年 5月,建国以后的第一次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这次会议对图书评论工作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80年代以来, 《读书》、《书林》、《博览群书》、《中国图书评论》等图书评论刊物相继创刊,一些报纸也办了书评专刊或专栏 (如《文汇读书周报》 ),或经常发表书评文章。书评的作者有图书编辑, 有各方面的学者, 还有群众性的评书活动。一些省市的出版领导机关也陆续编辑出版了本省市出版图书的评论集。图书评论工作得到空前的发展。
  •   没有第一次看的他的文好
  •   短小的文章彰显厚重的学识。骂人也骂得在理。
  •   很适合放在随手处,偶尔翻一番。。。
  •   物美价廉,书品相不错,值得收藏,这些可都是精神财富呀。要认真看看
  •   大师的经典作品
  •   还是常常有的“语惊众人”
  •   八错八错 物美价廉
  •   早就想买了,终于有货了。
  •   特价买的,纸张一般般
  •   TG
  •   挺好的一本书啊
  •   李敖的文章看看还不错
  •   拿到手后觉得都和预想中的差不多。
  •   很喜欢,今天中午刚拿到得,想说物流真的很快,书的质量也不错的。很期待内容!
  •   个人主义观点很强烈,入木三分的话语
  •   这本书年代过于久远啊。一些词语感觉很陌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