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廖静文 页数:94
内容概要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文艺形式,是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或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艺术。连环画出版社选取了中国文学史上流传已久的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重新展现给读者朋友们,用别样的方式重温经典,唤醒尘封已久的记忆。
书籍目录
一 水乡小镇二 启蒙画师三 “江南贫侠”四 流浪少年五 勇挑重担六 四赴上海七 取名“黄扶”八 悲鸿画马九 结识康公十一 场婚姻十一 北平任教十二 巴黎!巴黎!十三 拜师达仰十四 问学康普十五 穷途末路十六 买画·卖画十七 游历欧洲十八 “二徐之争”结语徐悲鸿和他的学生们后记
章节摘录
一 水乡小镇 1895年7月19日深夜,塘河水无声地流淌着,岸边一所灯光摇曳的小屋里,忽然传来一声婴儿呱呱坠地的清脆哭声,接着便是一串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打破了沉沉黑夜的寂静。于是一阵阵狗叫声此起彼伏,在这个江南小镇宽宽窄窄的巷子里久久回荡。 这个婴儿就是徐悲鸿,他出生的小镇是宜兴县屺亭桥镇。有一座石拱桥将河的两岸连接起来,桥的名字叫屺亭桥,小镇也因此得名。徐悲鸿在《悲鸿自述》对这个江南小镇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距太湖之西三十里,荆溪之北,有乡可五六十家。凭河两岸,一桥跨之,桥日屺亭。吾先人世居业农之所也。吾王父砚耕公,以洪杨之役,所居荡为灰烬。避难归来,几不能自给,力作十年,方得葺一椽为庐于桥之侧,以蔽风雨,而生先君。室虽陋,吾先君方自幸南山为屏,塘河为带,日月照临,霜雪益景,渔樵为侣,鸡犬唱答,造化赋予之丰美无尽也。 徐悲鸿的故乡江苏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接壤之地,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陶都”和“江南水乡”。紫砂壶便是宜兴递给远方客人的一张靓丽名片。 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期属吴国,秦置阳羡县,是宜兴设县的历史源头。宜兴可谓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散落在黄土地上的一座座石碑,无言地见证了宜兴的千古文明和沧桑岁月。被称为“江南第一碑”的“国山碑”,历经千年风吹雨打,文字大多湮灭不见,这座三国吴孙皓封禅的古碑,记录了宜兴境内最早的地震资料。晋陆机撰文,王羲之书写,记载周处射虎、斩蛟、改过自新“@--害”的生平事迹,被称为“一庙三绝”的‘‘平西将军周府君碑”,在全国现存古碑之中亦可列为珍品。《吴越春秋》中记载宜兴乡女救伍子胥的“贞义女碑”,由唐李白撰文,李阳冰书并篆刻,有极高的文史价值。 宜兴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这里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坟墓,还有记载梁祝故事的“碧藓庵”碑。在宜兴,人们随处可见很多美丽的蝴蝶,它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飞来飞去。当耳畔响起梁祝的千古爱情绝唱时,很多人都会突发奇想:在这些美丽的蝴蝶中,是否有一对由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而成的呢? 宜兴还有关于范蠡与西施的美丽传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知道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的人,便悄悄地带着西施,深夜乘了一条小船,秘密地离开吴都,逃往宜兴。在无以为生之际,偶然发现了宜兴的紫色陶土可以制陶,后来范蠡就成为宜兴紫砂陶器的祖师,许多制陶工人都供奉他的画像。 此外,宜兴地处太湖之滨,境内湖泊遍布,风光优美,竹林苍郁。当年苏东坡走遍天下,从天府之国到河南开封,到杭州,再到海南,最终却在宜兴买田置宅,准备在此安度晚年。他在《菩萨蛮》一词中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如今,在宜兴周处斩蛟的蛟桥下,还保存着苏东坡亲笔题写的“晋征西将军周孝侯斩蛟之桥”的石碑。 徐悲鸿的祖父砚耕公曾参加太平天国起义,革命失败后便在屺亭桥镇上做工,茹苦含辛地十年,才在河边盖起一所小屋躲避乱世风雨。徐悲鸿便出生在这间小屋里,并度过了他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徐悲鸿曾经满怀着美好的爱恋回忆这所小屋: 我们的屋子虽然简陋,但有南山作屏风,塘河像根带子,太阳和月亮,霜和雪都点缀了这江南水乡的美丽。我们在这里和打鱼砍柴的人做伴,鸡鸣犬吠,互相唱答,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尽的美妙。 然而,现实生活却并不像徐悲鸿在文章中所描述的这般风花雪月,当时的清朝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徐悲鸿出生的1895年,正值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康有为、梁启超率一千三百名赴考举人上“万言书”,要求光绪帝变法维新;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高举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大旗……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动荡的中国农村日益凋敝,农民、商人、小手工业者很多都破产流亡。徐悲鸿家境贫寒,他刚一出生,便体验到了刻骨铭心的生之艰难。徐悲鸿曾经多次用“坎坷”、“落拓”、“颠沛”、“流离”、“穷困”等词语来形容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不幸遭遇。 在如此乱世背景下,父亲徐达章希望徐悲鸿长大后能够健康长寿,过上幸福的生活,遂给儿子取名“寿康”。徐悲鸿是家里的长子。徐家有六个子女,兄弟三个,姐妹三个。子女众多,使这个家庭的生活倍加艰辛困苦。P1-4
后记
《徐悲鸿的青少年时代》已经完稿多日,但是我的思绪依然无法从悲鸿的生活中走出来。 悲鸿人生的一幕幕会不期然地闪现在脑海。有时划过的是悲鸿隐忍着饥饿和疼痛在作画,有时又闪过悲鸿在绝望中悲号着冲向黄浦江边,有时悲鸿笑着和齐白石探讨书画,有时悲鸿摩挲着他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脸上是难抑的激动和兴奋…… 从四赴上海叩开求学的大门,到成为一个艺术大师,悲鸿用坚韧诠释着自己的生命。当一次又一次的困难袭来时,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个瘦弱的年轻人呢?悲鸿自己的话“爱画入骨髓”也许是最好的解答。我想人生因为有爱才有意义,徐悲鸿正因为对美术爱得深沉,才会在艺术道路上积极求索,百折不挠。正因为爱到骨髓里,所以有了对其他艺术品类的喜爱,有了对艺术家的惺惺相惜,有了对中西方艺术交融的探索,有了对国家美术事业发展全局的关心。正因为由内心对美术的小爱勃发了大爱,徐悲鸿在中国美术史上画上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笔。 人生很短暂,有了爱便有了寄托,为了这个寄托而忙碌一生,这一生便是精彩的。 悲鸿短暂的人生是精彩的,是充满魅力的。这种魅力感染和影响着无数人。也感染了他的爱人廖静文女士,她用自己的一生守护悲鸿和悲鸿的艺术。《徐悲鸿的青少年时代》正是根据廖女士的《徐悲鸿一生》改编整理的。完稿之后,我真正理解了廖女士的心情。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廖静文就是在对徐悲鸿的怀念中度过的,她的脑海中每天都会闪过悲鸿生前的一幕幕。悲鸿的音容笑貌沉淀下来的是悲鸿的艺术,悲鸿的一幅幅画作,悲鸿的艺术理念,悲鸿艺术对后代美术工作者的影响,这些逐渐成了廖静文的寄托。正因为有爱,廖静文有了寄托,有了这寄托,廖静文的人生是精彩的。和廖静文聊天,她的口中时时挂着悲鸿的名字,脸上挂着的是幸福的笑容。 我深深感到廖静文是伟大的。不仅是守护,廖静文对徐悲鸿艺术的保护和传播,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是巨大的贡献。 通过编写这本书,我走进了徐悲鸿和廖静文两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了久违的爱的情愫。忽然觉得人生真美好,人生可以很精彩。但愿读者朋友们通过读此书也能找到一点同感。 崔立秋 2011年8月于石家庄
编辑推荐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文艺形式,是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或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选取了中国文学史上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重新展现给读者朋友们,用别样的方式重温经典,唤醒尘封已久的记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