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国学文艺常识丛书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作者:江乐兴  页数:188  字数:180000  

前言

被现代人称为“古董”的国学知识是如何历经数千年涤荡得以流传至今的?它又是如何与当今道德建设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民族符号的中国书法是因为什么而备受大家推崇呢?与它同源的中国绘画又“踏过”了哪些足以载入史册的历史印记?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的中国戏曲为何在世界剧坛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单田芳、马三立、马季等曲艺艺术表演大家身上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是如何出现与发展的?那些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又是以何种魅力赢得大众”欢心”的……    面对这些疑问,我们如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套《青少年国学文艺常识丛书》着眼于最受青少年关注的几个领域,分为《国学经典》《书法美术》《戏曲曲艺》《文学百科》四册,帮助青少年熟知最经典的国学知识,掌握书法美术的相关常识,懂得戏曲曲艺的艺术特色,明了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这套丛书不仅充满乐趣,更为青少年集中快速地了解相关知识提供了捷径。    本丛书旨在帮助青少年了解文艺常识,用当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图形式,将国学文艺常识传递给青少年。    这套丛书以优秀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为导向,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学经典、书法美术、戏曲曲艺和文学百科等领域,无论青少年对哪个领域感兴趣,都能找到吸引你眼球的知识点。    知识系统。每本书在选择知识点时,既突出趣味性,又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讲解简明。本丛书把枯燥的知识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说明,使青少年一看就懂。    图文并茂。本丛书配有大量和正文匹配的彩色图片,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令阅读更有趣,让学习更轻松。    这套丛书就像系列电影一样,把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一幕幕展现在大家面前,让青少年在趣味阅读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内容概要

本丛书《青少年国学文艺常识丛书》(作者江乐兴)旨在帮助青少年了解文艺常识,用当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图形式,将国学文艺常识传递给青少年。
这本《书法美术》(作者江乐兴)是其中一册。
本书分别介绍了书法和绘画的基础知识,包括书法字体、绘画流派、书画术语、名怍赏析等等,内容丰富,涵盖全面,详实地向读者介绍了书画的创作、学习和鉴赏的方法。是国学爱好者们了解书画艺术的必选书籍。

书籍目录

Part 1 书法字体 具有鲜明书写特色的汉子
001 甲骨文——刻在兽骨上的文字
002 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
003 石鼓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004 魏碑——北魏的楷书字体
005 小篆——将古文字简化后的文字
006 宋体——字形方正的印刷体
007 隶书——汉字中的庄重字体
008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字体
009 行书——一种连笔字体
010 草书——书写最快的字体
011 颜体——气势恢宏的字体
012 柳体——清秀爽利的字体
013 瘦金书——清度有力的字体
Part 2 书法术语 书写技巧和方法的总称
014 按提——运笔时起落的动作
015 章法——布置作品结构的方法
016 布白——安排字点画结构的方法
017 行气——书法灵动的神韵
018 题跋——品评书画作品的文字
019 颤笔——颤动行笔的书写方法
020 一笔书——一气呵成的书写方法
021 拓本——复制的书法艺术
022 用墨——浓淡枯润等的用墨方法
023 飞白——使笔画问有牵丝的笔法
024 王羲之——《兰亭集序》
Part 3 名家名作 历代书法名家和名作介绍
025 怀素——《自叙帖》
026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027 王献之——《中秋帖》
028 张旭——《古诗四帖》
029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030 王殉——《伯远帖》
031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032 米芾——《珊瑚帖》
033 赵孟頫——《胆巴碑》\n034 颜真卿——《颜勤礼碑》
035 柳公权——《玄秘塔碑》
036 陆机——《平复帖》
037 李白——《上阳台帖》
038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039 杨凝式——《韭花帖》
Part 4 绘画种类 艺术风格独特的绘画品种
040 帧画——功德无量的佛画
041 帛画——画在帛上的人物画
042 漆画——以漆为原料的画
043 铁画——工艺与绘画的结合
044 国画——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
045 版画——复制艺术的绘画
046 唐卡——藏族的佛画艺术
047 壁画——岩壁上的绘画艺术
048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画
049 花鸟画——表现花香鸟语的画
050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绘画
051 风俗画——描绘民间风土人情的画
052 扇面画——画在扇面上的画
053 仕女画——以女性为对象的绘画
054 文人画——具有文人情趣和思想的画
055 烫画——用铁笔制作的工艺画
056 杨柳青年画——中国民间木版年画
Part 5 画坛流派 画坛历史上的经典派别
057 米氏云山——用水墨点染作画的流派
058 湖州竹派——擅长画竹的画派
059 黄筌画派——五代的花鸟画派
060 海上画派——在上海地区形成的花鸟画派
061 岭南画派——岭南地区的画家派系
062 长安画派——以西北风貌为题材的画派
063 新安画派——以山水为题材的画派
064 常州画派——以没骨法写意的画派
065 松江画派——三个山水画派的总称
066 虞山画派——以常熟虞山命名的画派
067 娄东画派——以临古为主的艺术画派
068 新金陵画派——创新山水画的画派
069 浙派——起源于浙江钱塘的画派
070 扬州画派——作品风格以怪闻名的画派
071 吴门画派——古代苏州地区的画派
072 大风堂画派——由张大千创立的画派
Part 6 绘画术语 绘画技巧与绘画交流的简称
073 写生——直接描绘对象的作画方法
074 白描——用墨线勾勒物象的画法
075 变相——用绘画或雕刻表现的佛经故事
076 写意——勾勒出神态的精练笔法
077 工笔——精细工整的绘画方法
078 皴法——表现景物外表纹理的画法
079 没骨——不事先勾勒轮廓的画法
080 宿墨——隔宿的墨汁
081 点苔——绘画创作的用笔技法
082 泼墨——直接挥洒墨汁的作画方法
083 不似之似——介于神似与形似间的意境
Part 7 画坛名作 画坛代表人物和名作赏析
084 《游春图》——江南二月春游图
085 《潇湘图》——潇河与湘江的景色图
086 《步辇图》——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图
087 《五牛图》——神态各异的五牛图
088 《听琴图》——能听到琴声的图画
089 《八骏图》——八匹神态各异的马
090 《千里江山图》——青山绿水的风景图
091 《富春山居图》——富春山水的风景图
092 《汉宫春晓图》——后宫佳丽的百态图
093 《清明上河图》——汴河岸的民众生活图
094 《烟江叠嶂图》——重峦叠嶂的山水图
095 《韩熙载夜宴图》——家中设宴行乐图
096 《虢国夫人游春图》——春日盛装出游图

章节摘录

甲骨文,中国商代后期的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1899年,~甲骨文被古董商兼学者王懿荣所识别。至今,包括在殷墟中出土的和其他的零星采集在内,已收集的龟甲和兽骨有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为了能知道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很多事情都要进行占卜,占卜所用的材料就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当时龟甲的用途非常广泛,甲骨文就刻在上面。从殷商的甲骨文来看,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单个字数量已达四千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虽然在外形上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有巨大的区别,但构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由于甲骨文是写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在结构、笔法上自成一体。线条起止有度、转折恰当,且有粗有细,有长有短。字形结构一般呈瘦长形,有大小、长短、方圆之别;各种长短线条的排列疏密有序,各种横竖斜直线的组合也恰如其分,既保持了平衡对称的结构,又表现出丰富而有变化的笔意。同时,甲骨文还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汉字构造法则。可以说,甲骨文既是成熟的文字,也是高水平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字既讲究对称性与稳定性,又追求变化多端,因此临帖时要采用各种方法加深对各种形态的横竖、转折、圆曲等笔画相对位置的印象。临写完一块骨版或单字,与原本要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初学甲骨文者应从“形”人手,由表及里、从浅入深,逐步掌握甲骨字形的基本规律,才能求其变化。    金文。属于“古文字”,始于夏,历经殷商,盛行于西周,是篆书中时空跨度长、存世数量多、书风最突出的一大系列之字。为什么叫做金文呢?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又叫作“钟鼎文”。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已知的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    随着殷商的灭亡,甲骨文也继而消逝。到了商代,铜器上出现了刻有近似图画的金文,这种近似甲骨文的金文一直延续到商朝末期的时候。周代时,这种金文开始鼎盛,并延续到了秦汉。由于商代的器物和铭文都非常少,金文的应用也并不多,所以直到周代,金文才成为了书体的主流。    然而,西周时期,金文已发展成了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被书法史家所重视。当然,金文的发展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追溯到了三千多年前。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道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而西周的金文,无论在线条、结构、体势等方面都表现出高度成熟、规范和持重的特点,字形修长、体态优美、线条圆润,甚至露出模式化的唯美主义倾向。金文至此,可以说达到了最辉煌的阶段。    临习金文关键在于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即如何把碑迹转换成墨迹、把字体美转化为书体美,这是临摩碑帖的根本所在,也是最大的难点。但是,对于想临习金文的练习者来说,《虢季子白盘》无疑是一则精品的临习之作,在用笔方面,该铭线条质朴圆润,婉转畅达,因此,起笔应逆锋人纸,使其锋藏,然后转笔朝行笔方向用中锋运笔,  “杀纸”涩行,收笔送至尽头即抽锋挺毫,继续下一个“落笔”,切忌“重回”,以避免“做”的痕迹。在结构方面,该铭字形虽呈长方形,但它工整而不刻板,严谨又极具变化。其字形的处理均“因字赋形”,即笔画多者任其大、笔画少者任其小,且疏密有致、长短得宜,格外生动。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刻于+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经考证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但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不过,石鼓文仍是现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大篆书迹之一。    从书法字体的发展史上来说,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它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于唐代初出土,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集齐全,放置于凤翔学府。而当时的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是将其迁到汴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来,宋金战争爆发,又把石鼓迁回临安。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便将其运回燕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_日寸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P12-15

编辑推荐

本套《青少年国学文艺常识丛书》着眼于最受青少年关注的几个领域,分为《国学经典》《书法美术》《戏曲曲艺》《文学百科》四册,帮助青少年熟知最经典的国学知识,掌握书法美术的相关常识,懂得戏曲曲艺的艺术特色,明了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这套丛书不仅充满乐趣,更为青少年集中快速地了解相关知识提供了捷径。    这本《书法美术》(作者江乐兴)是其中一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少年国学文艺常识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