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国学文艺常识丛书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作者:江乐兴  页数:189  字数:180000  

前言

被现代人称为“古董”的国学知识是如何历经数千年涤荡得以流传至今的?它又是如何与当今道德建设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民族符号的中国书法是因为什么而备受大家推崇呢?与它同源的中国绘画又“踏过”了哪些足以载入史册的历史印记?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的中国戏曲为何在世界剧坛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单田芳、马三立、马季等曲艺艺术表演大家身上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是如何出现与发展的?那些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又是以何种魅力赢得大众”欢心”的……    面对这些疑问,我们如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套《青少年国学文艺常识丛书》着眼于最受青少年关注的几个领域,分为《国学经典》《书法美术》《戏曲曲艺》《文学百科》四册,帮助青少年熟知最经典的国学知识,掌握书法美术的相关常识,懂得戏曲曲艺的艺术特色,明了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这套丛书不仅充满乐趣,更为青少年集中快速地了解相关知识提供了捷径。    本丛书旨在帮助青少年了解文艺常识,用当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图形式,将国学文艺常识传递给青少年。    这套丛书以优秀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为导向,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学经典、书法美术、戏曲曲艺和文学百科等领域,无论青少年对哪个领域感兴趣,都能找到吸引你眼球的知识点。    知识系统。每本书在选择知识点时,既突出趣味性,又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讲解简明。本丛书把枯燥的知识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说明,使青少年一看就懂。    图文并茂。本丛书配有大量和正文匹配的彩色图片,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令阅读更有趣,让学习更轻松。    这套丛书就像系列电影一样,把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一幕幕展现在大家面前,让青少年在趣味阅读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

内容概要

本丛书《青少年国学文艺常识丛书》(作者江乐兴)旨在帮助青少年了解文艺常识,用当今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图形式,将国学文艺常识传递给青少年。
这本《戏曲曲艺》(作者江乐兴)是其中一册。
《戏曲曲艺》内容共分五章,前三章为戏曲部分,从剧种、剧目、戏曲名人三方面阐述;后两章为曲艺部分,从地方曲艺、曲艺名人两方面阐述。本书还设置了知识链接和拓展阅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戏曲和曲艺知识,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是广大青少年了解戏曲曲艺的一部佳作。

书籍目录

Part 1 主要剧种 种类繁多又各具特色
001 昆剧——冠绝梨园的“百戏之祖”
002 黄梅戏——中国乡村歌剧
003 京剧——时代国粹
004 越剧——婉转缠绵别有情
005 秦腔——吼出来的精彩
006 评剧——浅显易懂,明白如诉
007 豫剧——中国地方戏曲之首
008 曲剧——质朴自然,婉转柔美
009 粤剧——南国红豆
010 川剧——四川文化的一颗明珠
011 淮剧——粗犷而细腻
012 晋剧——慷慨激昂。婉转细腻
013 湘剧一融四大声腔于一炉
014 潮剧——南国奇葩
015 闽剧——福州名戏
016 祁剧——弋阳腔与地方艺术的融合
017 莆仙戏——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018 河北梆子——高亢激越,慷慨悲忍
019 吕剧——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Part 2 经典剧目 戏曲的传唱记录
020 《西厢记》——妙笔传情,天下夺魁
021 《窦娥冤》——惊天地,泣鬼神
022 《汉宫秋》——独留青冢向黄昏
023 《赵氏孤儿》——同邪恶斗争到底
024 《梧桐雨》——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025 《墙头马上》——男女爱慕之典实
026 《倩女离魂》——人鬼情未了
027 《琵琶记》——传奇之祖
028 《浣纱记》——水磨调首次用于舞台的名剧
029 《牡丹亭》——千古犹唱“还魂曲”
030 《长生殿》——伤尽千秋万古情
031 《桃花扇》——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恨
032 《霸王别姬》——梅派经典名剧
033 《贵妃醉酒》——曼妙锦袖舞浓情
034 《女驸马》——家喻户晓的黄梅经典
Part 3 戏曲名人 领域中的杰出代表
035 关汉卿——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036 王实甫——才情富丽,辞家之雄
037 马致远——秋思之祖
038 白朴——元好问的得意弟子
039 汤显祖——东方的莎士比亚
040 孔尚任——才华横溢的圣裔
041 洪升——疏狂放浪的才子
042 张二奎——英年早逝的梨园巨星
043 魏良辅——昆曲之祖
044 李渔——芥子园主人
045 程长庚——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046 谭鑫培——“韵昧派”的开创者
047 刘赶三——天下第一丑
048 盖叫天——江南第一武生
049 马连良——“四大须生”之一
050 梅兰芳——旦行一代宗师
051 程砚秋——半生梨园一世情
052 尚小云——尚派艺术创始人
053 荀慧生——誉满春申
054 严凤英——永远的七仙女
Part 4 地方曲艺 独特的说唱艺术
055 相声——逗你没商量
056 山东快书——齐鲁艺术名片
057 天津快板——竹板一打说天下
058 东北二人转——那一“转”的风情
059 苏州评弹一江南奇葩
060 太平歌词——相声的基本功
061 评书——世间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习
062 单弦——词曲考究,名作纷呈
063 山东琴书——吕剧的直接母本
064 双簧——合伙“骗人”
065 京韵大鼓——唱中有说,说中有唱
066 扬州评话——笑谈古今事
067 扬州清曲——开在江南的一朵茉莉花
068 东北大鼓——曲调丰富,唱腔流畅
069 湖北大鼓——湖北地方的重头戏
070 锣鼓书——上海民间曲艺的艺术瑰宝
071 凤阳花鼓——东方芭蕾
Part 5 曲艺名人 一人多角的演绎
072 单田芳——评书界元老
073 刘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074 朱绍文——“穷不怕”的相声大师
075 侯宝林——一代宗师
076 马三立——相声泰斗
077 刘宝瑞——单口大王
078 马季——相声界的领军人物
079 李金斗——全才相声艺术家
080 刘宝全——鼓界大王
081 李润杰——快板艺术的创始人
082 张志宽——杰出的快板书表演艺术家
083 常澍田——单弦泰斗
084 高元钧——山东快书一代宗师
085 杨立德——杨派山东快书创始人

章节摘录

昆剧享有“中国戏曲之母”的美称,它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一种最为古老的剧种。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剧种,所以又被称为“百戏之祖”。可以说,昆剧是极为典雅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中的“阳春白雪”。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戏曲堪称艺术中的珍品,而昆剧更是戏曲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不久,接见了一位名叫周寿谊的百岁老人,这位老人祖籍正是昆山。朱元璋问他:  “听说昆山腔很优美,你会唱吗?”而当时明太祖朱元璋所提及的昆山腔其实就是原始的昆剧,也就是说如果从元末算起,昆剧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整个明清时代,由于昆剧具有完整的表演体系和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它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是昆剧享有“中国戏曲之母”美誉的原因。    万事万物,有兴起就有衰落。昆剧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变化,昆剧也有盛有衰。盛时皇宫王府,到处都有昆剧艺人足迹。如清代的康熙与乾隆就特别钟情于昆剧,他们每次南巡时,不仅会去苏州看昆剧,而且还会选演员带回北京。许多朝廷官员到各地上任,也都会带着自己的戏班。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那些犯法的官员,他们在充军边疆时,竞还要带着几个昆剧演员去。由此可见,昆剧迷人之深。    当然,除了宫廷王府上层社会的人迷恋昆剧外,平民百姓也同样喜爱昆剧。然而,清代乾嘉之后,昆剧日益走向僵化的死胡同,脱离群众,兴盛数百年的昆剧开始衰落。到了近代,昆剧几乎逐渐消失,险些遭遇灭顶之灾。一些艺术家为使美轮美奂的昆剧延续下来,付出了毕生精力,像吴梅、俞平伯、赵景深等教授都曾为保护昆剧而不懈努力。    昆剧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在新的时代,它又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独特的艺术特色与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    与其他剧种相比,昆剧的唱腔极为优美,尤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取胜。这一切均要归功于昆剧演唱上最大的特色——“水磨腔”。所谓的“水磨腔”就是指昆剧中一种听起来像江南人水磨糯米粉、水磨年糕一样细腻软糯,柔情万种的唱腔。而该唱腔的产生与昆剧幽雅婉转的曲调、典雅华丽的唱词、委婉细腻的唱法有着紧密关系。    昆剧的乐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主乐器是笛、三弦、箫、琵琶、笙等。由于昆剧以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再加上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因而具备了“流丽悠远”的特色,从而冠绝梨园几百年。    昆剧的音乐属于“曲牌体”结构,即一种以曲牌作为基本结构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而昆剧所使用的曲牌也十分丰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    同时,抒情性强、动作细腻也是昆剧在表演上的一大特色,其歌唱与舞蹈身段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此外,昆剧的戏曲舞蹈也极富艺术性,它在继承古代民问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之外,更通过舞台实践积累出的丰富经验,创造出了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进行巧妙地配合。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现在安庆被称为黄梅戏的故乡。黄梅戏虽为地方戏,但其历史极为悠久。据说,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采茶歌。根据史书记载,在唐代之前,黄梅采茶歌就已广泛盛行,随后历经宋代民歌的发展与元代杂剧的影响,便逐渐形成了民间戏曲的雏形。黄梅戏最早出现在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这里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当地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他们边采茶边编唱民歌,于是就产生了黄梅采茶调。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湖北黄梅县一带发生洪灾,灾民只好外出逃荒,靠卖唱为生,采茶调伴随灾民的足迹传到安庆府的宿松、望江、怀宁等县。在这里,黄梅采茶调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找到了合适的土壤,很快就生根发芽了。    可是,直到清朝道光年间,黄梅采茶调才成为安庆地方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戏种,即黄梅调,并开始迅速在安庆各地流行。1921年,《宿松县志》首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在黄梅戏的发展初期,黄梅戏民间艺人只好在乡间搭个简陋的“草台”偷偷表演。可是这种极为简陋的舞台小戏,剧情贴近生活,真实感人,不仅道出了贫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且唱出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从而使得黄梅戏愈禁愈广为流传。    提起黄梅戏,我们很容易想起《天仙配》里那段家喻户晓的唱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可以说,黄梅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非常贴近平民百姓的生活。    因黄梅戏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唱腔行云流水、词曲通俗易懂、韵味丰富,故而黄梅戏听起来优美动听,深受各地老百姓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有三大腔系,即花腔、彩腔、主调。花腔的曲调大多明快而优美,所以表演形式上以活泼欢快为主,常用来演小戏;花腔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是因职业化后的黄梅戏演员向观众“讨彩”而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主调则是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又称作正腔。其曲调庄重而优美,常用在大段的叙述或抒情中,听起来委婉而动人。    黄梅戏具有“山歌”的内在韵律美。因为黄梅戏的前身就是山歌时调,多小旦、小丑舞台对唱的形式,它吸收了时代、地方、人文的文化养料,从而发展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黄梅戏,但作为其主要“灵魂”的山歌美学特质却得到了保留。另外,由于黄梅戏唱词融合了诗词、民歌的所长,并摈弃了其难人戏的弊端,所以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浅显易懂,且蕴含着深远的情感,从而最终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戏曲文学艺术。P12-15

编辑推荐

本套《青少年国学文艺常识丛书》着眼于最受青少年关注的几个领域,分为《国学经典》《书法美术》《戏曲曲艺》《文学百科》四册,帮助青少年熟知最经典的国学知识,掌握书法美术的相关常识,懂得戏曲曲艺的艺术特色,明了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这套丛书不仅充满乐趣,更为青少年集中快速地了解相关知识提供了捷径。    这本《戏曲曲艺》(作者江乐兴)是其中一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少年国学文艺常识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