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作者:韩雪菲 页数:16
前言
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特尔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25万儿童中选出了1528名最聪明的孩子,并且将他们的个性品质一记录在案,进行了为期20年的跟踪研究,看看是不是聪明的孩子长大都会有所成就。 结果显示,这些孩子的结局大不相同,很多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他们有的成为专家,有的成为教授、学者,有的成为企业家等等,但也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罪犯、流浪汉、穷困潦倒的人。 特尔曼分析,如果排除社会因素,这些失败者基本都存在一些不良性格品质,他们有的骄傲自大,有的悲观消极,有的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有的意志薄弱……总之,他们被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困扰,因此成为失败者,甚至走向极端。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品质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很多老师、家长总是感叹现在的小孩难教,他们古灵精怪,他们油盐不进,他们封闭叛逆,他们阳奉阴违,他们不识好歹,他们甚至嘲笑和讨厌那些最爱他们的人…… 他们的小脑瓜里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会和你有那么深的隔阂和代沟?其实,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你的苦口婆心,而是因为你不懂他们的心理需要。 “你知不知道,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这样对孩子说。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需要什么?你只顾你想要的!”孩子这样对你说。 行动上的抗拒来源于心理上的对峙,即便你软硬兼施,如果进人不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就永远得不到他们真正的认同。再好的理念、想法也没有用,花再多的钱、说再多的话也是白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换一个立场,想想假如你是孩子,会怎么想、怎样做。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是无法看到孩子的世界的,要想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应当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同一角度看问题。你只有了解孩子那些看起来莫名奇怪的心理,才能够从根本上打开那扇沟通的门,让孩子接受你的教育引导。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这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使每个孩子身心健康的法宝。” 本书归纳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有可能产生的108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都有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方式,父母必须时刻对之保持关切,并透过孩子的这些行为来追溯它们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作为父母,你要给孩子的,不光是聪明的大脑和强壮的身体,还有更重要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思想,优秀的性格。你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读完本书,你完全可以透视孩子的内心,驱散他们心中的乌云,还给他们一片纯净的天空。
内容概要
很多老师、家长总是喜欢感叹现在的小孩难教,他们古灵精怪,他们油盐不进,他们封闭叛逆,他们阳奉阴违,他们不识好歹,他们甚至嘲笑和讨厌那些最爱他们的人……他们的小脑瓜里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会和你有那么深的隔阂和代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你的苦口婆心,而是因为你不懂他们的心理需要。行动上的抗拒来源于心理上的对峙,即便是你软硬兼施,不能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就永远得不到他们的真正认同,再好的理念、想法也没有用,花再多的钱,说再多的话也是白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换一个位置,想想假如你是孩子。你必须了解那些看起来奇怪的孩子心理,才能够从根本上打开那扇沟通的门,让孩子接受你的教育改造。
作者简介
韩雪菲,教育心理学博士,早年在教育一线工作,后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曾到美国进行相关课题的交流研讨,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并与自身长期的教子实践相结合,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方法。现为中华青少年心理及行为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应该怎样看待与孩子的关系
代沟是这样产生的
孩子眼中的世界
孩子眼中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 心理医生
第二章 从言行举止看到孩子内心
心理1:孩子为什么会挑食
心理2:孩子是真的害怕吗
心理3:孩子为什么怕黑
心理4:孩子好动是什么原因
心理5:孩子怕打针怎么办
心理6:孩子在追求完美
心理7:孩子独立做事胜过父母代劳
心理8:家里有个淘气包
心理9:家里的“小大人”
心理10:就餐看出孩子 心理
心理11:讨厌唠叨的 心理
心理12:孩子是个小霸王
心理13:孩子也爱唠叨
心理14:孩子应当怎样消费
心理15:孩子爱想一一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心理16:孩子怎么总是为过失找借口
第三章 安全感,孩子成长的地基
心理17:孩子为什么黏人
心理18:孩子的依恋 心理从哪儿来
心理19:孩子分离焦虑 心理
心理20:解开孩子怕生情结
心理21:孩子为什么总吃手
心理22:怎样让孩子对安慰物“移情别恋”
心理23:孩子也有“起床气”
心理24:孩子依赖性过强
心理25:孩子爱哭;怎么办
第四章 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的 心理
心理26:孩子怎么会想偷东西呢
心理27:孩子虐待小动物的怪癖
心理28:孩子,你怎么能说谎呢
心理29:孩子为什么要摔东西
心理30:摸清孩子乱花钱的 心理
心理3]:香烟到底“香不香”
心理32:孩子,你怎么爱接受“贿赂”呢
心理33:孩子别迷信,要信就要信自己
心理34:孩子,有威胁 心理可不好
第五章 孩子为什么变得如此暴力
心理35:怎么看待孩子打人这件事
……
第六章 在挫折中灭亡还是成长
第七章 孩子竞争从小开始
第八章 帮助孩子跨越交际障碍
第九章 学习的态度决定末来成长的高度
第十章 别让负面情绪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第十一章 孩子常见的其他心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也许你是个领导者,领导着数百以至上千人,还把这些人都管理得有条不紊。可是回到家里你却管不好一个人,这就是自己的孩子,至少你没有办法开除他。 当领导的父母往往会把自己的孩子当做自己的下属来对待,常常摆出一副“你就得按照我说的来”的面孔,企图成为孩子永远的决策者。 当教师的父母经常会把自己上课的一套“教案”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认为“我是老师,按照我说的做肯定没错”,的确,做法是没错,但是你对孩子的态度呢? 有的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件“私有物品”,坚持以长者自居,认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不但自身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对孩子的教育也收效甚微。 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看做自己的“圆梦人”,希望自己未竟的梦想能够在孩子身上实现。 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但别忘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空间,父母不应该过分卷入孩子的世界,甚至遮盖孩子的天空,将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称职的父母应该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良师不必多说,父母要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学知识。这不要求父母要多么学识渊博,但要教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世。益友可以说是许多父母最难做到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有时候需要忘掉自己的角色,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像朋友一样了解孩子的心理,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意愿和个性。 父母不要总以领导者或决策者自居,而应该以一个辅导者的身份,去帮助和指导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没有搞好自己和孩子的定位关系,往往会产生许多问题。成为父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从孩子呱呱落地,到蹒跚走路,再到牙牙学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处不在,而培养孩子却成为父母最苦恼的一件事情。中国的父母为孩子花费的心血,也许可以称得上世界第一。很多父母都在为孩子的健康快乐、学业有成、茁壮成长辛苦着,可是事情的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妈妈可能为了孩子放弃了工作,爸爸可能为了考试成绩痛斥甚至打骂孩子。多数父母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他们一味地付出、给予,却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很少有父母知道或者想去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只是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抵触父母的这种爱,从而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 如果问一问父母是否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很多父母的回答是这样的:“孩子要吃的,给他吃的,要喝的,给他喝的,供他上学,辛辛苦苦为他赚钱,还不够吗,他还需要什么?”这就是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思想上的一大误区,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最重要的是与父母心灵上的沟通。 为什么要与孩子沟通?为什么要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呢?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有平稳,也会有坎坷,会有诱惑,如果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孩子可能会在平静中安逸,稍有风雨便一蹶不振;可能会在坎坷中倒下,从此消沉;可能会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中迷失自己,再也找不到方向。所以,父母要把握孩子的心理,对孩子进行恰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性,指引孩子具有高尚的追求,使孩子产生抵御不良诱惑的“抗体”。 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生命是我给的,他就得听我的。要知道,养孩子不是养宠物,高兴的时候逗孩子玩玩,要什么给什么,不高兴就不理他们,摆脸色给他们看,甚至拳脚相加,一点也不考虑孩子的感情,这样又怎么能管理好孩子呢?孩子的生命确实是父母给予的,但并不能因为这个就把孩子当成债务者。所以,在思想上,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也应该多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天下的父母,没有不期盼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的,因此,父母应该正确看待与孩子的关系,管理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引导孩子顺利地走上人生的快车道。 17世纪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说:“因为孩子天性向上,父母只需正确扶持和修剪即可。” 孩子的天性是积极的,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错误培养方式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拦路虎。要正确培养孩子,首先要正确看待与孩子的关系,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定位,孩子是你的孩子,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父母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在思想上与孩子保持平等。
编辑推荐
读懂孩子的108种心理,与孩子真正实现零距离。《父母应该懂点孩子心理学》由知名儿教专家撰写,理念先进,操作专业。内容丰富,事例翔实,分析透彻,方法实用,可读性与指导性兼具。且抓住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实质,那就是先交心,再教育。
名人推荐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美)布鲁尔•卡特 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这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使每个孩子身心健康的法宝。 ——(英)卡尔•威特 有孩子的家庭,就像多了一面镜子,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你快乐,他也快乐;你暴躁,他也暴躁。 ——(英)赫伯特•斯宾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