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说道话养生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朝华  作者:田秋  页数:316  

内容概要

  《谈佛说道话养生》:顺应自然,祛病延年,修身养性,天人合一。《谈佛说道话养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教现代都市人如何调养身心。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佛教的养生之道,具体内容包括:对现代人富有启迪的佛教养生观,佛教的饮食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运动养生法、推拿按摩养生法、食疗法、心理调节养生法、独特的医疗法;下篇为道教的养生之道,具体内容包括:道教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念,道教的饮食养生法、睡眠养生法、沐浴养生法、四季养生法、日常养生法、服食养生法、调神养生法、导引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中养生法。

书籍目录

上篇:佛教的养生之道一、对现代人富有启迪的佛教养生观1.任何人都要珍惜生命2.佛门为何多长寿3.人可以不生病吗4.佛教的健康标准5.佛教养生的原则6.佛教医学的独特贡献7.“无物不是药”8.重视治病,也重视预防9.超脱生死,争取善终二、佛教的饮食养生法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2.吃饭就是吃药3.烹调也是一种修行4.食素才更健康5.佛家饮食的种类6.对防治疾病有效的素食7.不宜多吃的食物8.饮食搭配与时间9.增进健康的节食法10.禅茶的养生作用11.佛门精致美味的茶食12.佛家的茶道养生功法三、佛教的起居养生法1.为什么姿势影响健康2.怎样的站姿有利健康3.怎样的坐姿有利健康4.为什么行走有利健康5.要穿细软、宽松、清洁的衣服6.重视卫生的观念7.每天要清洁牙齿8.健身的热水浴、冷水浴和药浴9.佛家防治失眠的方法10.佛家对性生活的建议11.四时节气与佛教养生12.佛教的防毒方法13.佛教的排毒途径14.减少说话,“默然”养生15.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四、佛教的静坐养生法1.静坐有利身心健康2.静坐时的姿势——调身3.静坐时的呼吸——调息4.静坐时的思想——调心5.调息念佛的坐法6.静坐时的注意事项五、佛教的运动养生法1.运动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2.强身益寿、增加美感的易筋经3.易筋经十二式4.佛家的自然健身秘功5.瑜伽的修行方法6.瑜伽为何受现代人青睐?7.瑜伽呼吸控制法8.经典的瑜伽动作9.练习瑜伽的注意事项六、佛教的推拿按摩养生法1.一指禅推法2.滚动推拿疗法3.按压推拿疗法4.捏拿推拿疗法5.摩擦推拿疗法6.揉搓推拿疗法7.振动推拿疗法8.击打推拿疗法9.推拿疗法的治疗原则10.推拿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11.对症祛病按摩法12.神奇的佛门膏药摩疗法七、佛教的食疗法1.佛家的谷物食疗方2.佛家的蔬菜食疗方3.佛家的五辛食疗方4.佛家的水果食疗方5.佛家的草木食疗方6.佛家的药酒食疗方7.佛家的其他食疗方8.佛家的养生方药八、佛家独特的医疗法1.焚香和香药疗法2.金篦术和金针拨障疗法3.倒灌和灌肠疗法4.六字气治病法5.利用意念治病法九、佛教的心理调节养生法1.心理情绪,影响健康2.万千烦恼,来自何处?3.降低“五欲”,知足常乐4.牢骚无益,接受现实5.害人害己,嫉妒务除6.不说“妄语”,要说“正语”7.保持清醒,存念当下8.万事随缘,达观处世9.佛经口号,转换心情10.自我暗示,潜移默化11.想象观想,心旷神怡12.诵读佛经,修身养性13.自我忏悔,涤荡心灵14.聆听梵音,身心安详15.转变意识,戒除成瘾下篇:道教的养生之道一、道教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念1.重人贵生,天人合一2.保住元气,性命双修3.顺应自然,虚静无为4.重视方法,选择环境5.急功近利,养生之忌6.我命在我,修道长生7.适应社会,为善不争二、道教的饮食养生法1.饮食全面,谨和五味2.饮食有节,适时适量3.药食同源,以食为补4.多吃素食,养身养心5.新鲜卫生,烹熟防毒6.冷暖适宜,进食有序7.经常食粥,养生妙方8.饮食宜忌,不可忽视三、道教的睡眠养生法1.不觅仙方觅睡方2.睡眠采取何种方位3.睡眠采取何种姿势4.睡眠选择何种卧室5.睡眠选择何种卧具6.睡眠之前的保健7.睡眠的禁忌事项四、道教的沐浴养生法1.沐浴养生法的作用2.水浴养生法3.药浴养生法4.熏浴养生法五、道教的其他日常养生法1.顺乎自然,起居有常2.衣服厚薄,随时合度3.动静适度,劳逸结合4.洗发梳头,养生保健5.早晚漱齿,去浊生清6.叩齿反舌,咽津保健7.二便通畅,“不忍不努”8.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六、道教的四季养生法1.四季养生的作用2.春季养生术3.夏季养生术4.秋季养生术5.冬季养生术七、道家的补品和药物——服食养生法1.什么是服食养生法2.道家的谷米食疗方3.道家的蔬菜食疗方4.道家的果实食疗方5.道家的鸟兽食疗方6.道家的四季服食方7.道家的健康药膳8.道家的养生方药9.道家的美容三方剂八、道教的心理调节——调神养生法1.养生之道,养神为先2.虚静守神法3.愉悦身心法4.淡泊名利法5.舒情畅神法九、道教的体育锻炼——导引养生法1.什么是导引养生法2.模仿动物的“五禽戏”3.脏腑保健、治疗疾病的“八段锦”4.动中有静、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十、道教的按摩养生法1.道家按摩的手法2.孙思邈按摩法3.老子按摩法四十九式4.三百六十抓捏推5.拍打健身法6.循经拍打球摩操7.摩鼻、面目法8.养睛明目按摩法9.五官按摩强壮功10.失眠按摩五法11.自我按摩治感冒12.巧按摩治咽炎13.慢性腰痛按摩法14.自我按摩止痛经十一、道教的房中养生法1.道家房中养生术的意义2.道家房中养生的“八益七损”3.道家的房中节欲法4.道家的房中禁忌

章节摘录

  上篇:佛教的养生之道  一、对现代人富有启迪的佛教养生观  4.佛教的健康标准  怎样才算是健康呢?  关于健康的标准,以佛教中诸佛互相问讯的话语可作为代表。如《妙法莲华经》中所载佛陀的问讯:“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四大调和不?世事可忍不?”也就是:身体方面健康是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四大调和;心理方面是能平心对待世事,心理安乐。  这种标准是随顺普通人而说的,其实健康的标准每个人都不同。相比而言,佛教的标准要高些,佛教弟子的健康状态要比平常人好些。因为一般人的健康标准是身体较为强壮,没有较大的疾病就可以算做健康了。而身根只是人身的六根中的一根,佛教对健康的定义还有六根敏利。如果眼睛的视力不够好也不能算做健康,更进一步,如果观察力不够好也算不得健康。  佛陀在经典中开示过六根清净、敏利为佛教弟子修学有成的标志,如《妙法莲华经》的说法,而在《般若经》中,修行般若的菩萨“命根不为老病贫穷等所恼,安隐受乐是为命根利”。  生命的要害——命根,要求能够不为病患所恼,能够安然享受快乐才算是健康。能得乐是佛教健康的标准。而佛陀开示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世乐,一种是法乐;一种是内乐,一种是外乐。  世乐,如吃得好饮食、男女合欢、色声香味触五欲之乐。法乐,如得法喜悦、得禅定乐,是为得法乐。外乐,是依靠外界才能得到的快乐,如饮食、触觉、嗅觉等。内乐,是不依外缘生起,而是从自己身心中生起的快乐,如禅定之乐。外乐容易失去,因为此乐所依凭的外物容易损坏,内乐则比较稳固。同样,世乐容易失去,而法乐则比较稳固。相比而言,内乐比外乐要强大,法乐比世乐要强大。  除此之外,佛教对于健康,还有更高的标准。  人们将精神愉快和身体无病痛视为健康的标准,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心意识的活动,以什么标准来判定其为健康的呢?佛教认为,心意识的健康是人类健康的根本标准,同时,佛教对于心意识的理论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应当保持心意识清晰明白。心意识的清晰度,也是一个人健康的程度。  犹如我们都认同健忘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记忆力衰退也是身体不健康的一个表现,需要谨慎对待。佛陀明白地告诉弟子们,如果心意识不明晰,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佛陀的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字眼就是“转”。平常我们说的“掉向了”就有这种意思。佛要求弟子们不为外境所转。为外境所转就是心意识迷失,根本上说就是迷失了自我。连自我都迷失了,又何谈自我的健康呢?正如不知有自我的精神病人,根本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不健康的那样,心意识一旦迷失,那就连是否健康的问题都不存在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见这样的说法:“人,一天三混沌。”“人,一天三迷糊。”就是说一个人几乎每天都会有心意识迷迷糊糊、不够清楚明白的时候。对于心意识的迷失,佛教称之为“失念”。佛陀无数次强调人必须要保持正念,如果不能保持正念就会被邪念所转动,心意识就变得不健康。与正念邪念相比,失念显得中性,比正念不如,比邪念好些。但失念有时也很可怕,那就是人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从而无法保持健康。   ……

编辑推荐

  《谈佛说道话养生》:在佛教养生的观念中,最基本的观念是珍惜生命。佛家所提倡的大慈大悲是以现实人世作为发生的场所,因为唯有人间才有苦有乐,有垢有净,有烦恼有顿悟,是修行的最佳环境。道教养生家继承了《黄帝内经》提出的"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的养生治生的主张,并贯彻于养生实践之中。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谈佛说道话养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