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重大历史关头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宫力、朱地、 等 红旗出版社 (2013-03出版)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位哲学家曾这样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马克思对此深以为然。    在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之后,时代就呼唤着这样的伟大人物,以唤起民众,将中华民族从危机之中拯救出来。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一批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相继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如洪秀全、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这些站在(或曾经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人物,他们对于中国社会由黑暗走向光明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而在这些人物中,站得最高、看得最远、最为准确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的,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邓小平的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可以说,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没有人能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比其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最早地掌握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呢?为什么毛泽东能够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呢?如果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毛泽东的一生,就不难发现,这与毛泽东的显著特点是分不开的。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此后,注重实际、注重调查、注重读“无字书”,就成为贯穿毛泽东革命生涯的一条主线,成为他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正因为毛泽东能够坚持从中国的实际中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所以,在若干重大的历史关头,他总是能够透过层层迷雾,认清前进的方向。    但是,毛泽东个人的重大作用又不是孤立地实现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一员,他的个人智慧与党的集体智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离开了党的集体领导,任何个人都难以有大的作为。正如毛泽东本人所认为的那样,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全体共产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毛泽东思想也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他指出,个人智慧必须和集体的智慧相结合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使共产党人少犯错误。他曾经把个人专断比作“泥坑”,尖锐地指出:“我们要是不愿意陷到这样的泥坑里去的话,也就更加要充分地注意执行这样一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而不应当稍为疏忽。”可见,依靠集体智慧是毛泽东能够发挥杰出作用的前提。    毋庸讳言,毛泽东在其晚年曾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国家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但综观毛泽东的一生,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人们将永远怀念他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以若干重大历史关头作为背景,力图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这位历史巨人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内容概要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总能在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上选择正确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
宫力、朱地、陈述编著的《毛泽东在重大历史关头》从中国革命和建设若干重大历史关头的视角出发,实事求是地阐述毛泽东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站在时代的潮头,审时度势,在处理一系列重大、棘手的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深邃的战略思考,善于把握历史机遇的敏锐的判断力,敢于作出转折性决策的胆略和气魄,以及灵活运用各种策略的娴熟本领。
当下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还不太平,地区热点问题、地缘政治问题以及国家之间领土、领海争议等问题还很突出,而中国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可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此时重温毛泽东在面临重大历史关头的种种做法,无论是对于决策层,还是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读者,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毛泽东在重大历史关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献礼图书,内容丰富,案例经典,富有启发性,适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团购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朱地,博士,中央党校原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百年潮杂志社原社长。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著作有:《1957:大转弯之谜》、《1957年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合著)、《求索中国》(合著)、《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任副主编)等;发表论文有:《论邓小平“台阶式”发展思路的形成及成功实践》、《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的历史考察》、《也论大跃进的缘起——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有关论述》等60余篇。陈述,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党史部新时期教研室主任。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题组首席专家之一。长期从事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工作。已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重大事件和决策述实》、《中国共产党80年》等多部个人专著。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理论动态》等刊物发表学术理论文章几十篇。宫力,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主任、教授、国际政治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出版个人专著有《峰谷间的震荡:197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等8部。发表论文有《试析台湾海峡的军事斗争》等2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邓小平对美政策思想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美政策思想的历史发展》;国家软科学项目:《软实力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以及中央党校与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合作项目《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再探讨》(任中方主持人)。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当代中国外交》,任首席专家。199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及证书。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在“五四”大潮中初露锋芒  1.青年毛泽东胸怀大志,努力研究各种学说,以其出众的才华赢得师生的赞誉,也奠定了他2.在五四运动时期发挥作用的基础  3.从一则奇特的“征友启事”到成立新民学会  4.创办全国当时“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刊物之一,引起了……恐慌  5.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第二章 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义无返顾  1.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建党做理论准备  2.发起成立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和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并注意在工人中开展革命活动  3.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湘发展地方党团组织第三章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王”  1.中国农民运动的杰出组织者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的提出者和领导者第四章 秋收起义和“上山”  1.秘密潜回长沙,制定起义方案  2.奔赴指挥起义的第一线  3.霹雳一声暴动  4.文家市转兵  5.落脚井冈山第五章 解决在乡村环境中建党的难题  1.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一般封建的制度思想和习惯,依然浓厚地存在于红军第四军一般长官士兵之中,如不赶快纠正,危险不可胜言  2.从中国的特殊情况出发,毛泽东制定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3.为了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取得成效,毛泽东还规定了“务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的建党方向第六章 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  1.长征前后,红军迭遭失利,几乎濒于绝境,经过反复深入细致的工作,毛泽东的主张得到王稼祥、张闻天等人的支持  2.在通道政治局会议上,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毛泽东的意见第一次得到多数同志的尊重,并影响了中央决策  3.黎平中央政治局会议,经过毛泽东摆事实、讲道理、申明大义,否定了错误的战略方针,彻底解决了进军方向问题  4.在遵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等人批评了李德、博古推行的军事路线,结束了党内一个错误的时代  5.扎西会议,经毛泽东提议完成了“博、洛交接”,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  6.3月4日红军二占遵义,中央决定设置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3月11日在贵州鸭溪、尚坝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军事  7.会理会议出现了插曲,林彪写信要求更换毛泽东对红军前敌指挥部的领导  8.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第七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震惊中外的“双十二”枪声  2.最初的步骤  3.确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  4.结束内战,开辟未来第八章 发动整风和大生产运动  1.整风是形势转换的客观需要  2.创造出解决党内思想是非问题的新形式  3.党风建设被提到新高度  4.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5.以史为鉴,总结党的经验教训  6.巨大的成效,深远的影响  7.“饿死?解散?还是自己动手?”  8.“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  9.“两个环子”与两手抓第九章 对“民主新路”的探索  1.黄炎培从延安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但他在振奋之余又有所担心:中共诸君能够摆脱“周期率”的支配吗  2.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3.在全党树立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是实现“民主新路”的前提条件  4.“民主新路”的开拓,必须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  5.“民主新路”的主要任务,是对执政党的毛病展开“内外夹攻”  6.“民主新路”的一个基本条件:共产党的进步必须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进步之中第十章 在中共七大前后  1.对“左”倾冒险主义的批驳  2.对民粹主义的分析  3.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判第十一章 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1.举世瞩目的巨大胜利,会使中国共产党人也“纷纷然,昏昏然”,沉沦进过分的陶醉中吗?  2.毛泽东对此不无担心  3.毛泽东及时向全党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以新的责任压力来防止党内出现骄傲情绪  4.胜利时骄傲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纪律松弛,而纪律松弛的队伍是不会具有强大的战斗力的。因此,毛泽东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5.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以身作则,为全党作出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作风的表率  6.胜利时容易产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倾向。为克服和预防这种倾向,毛泽东提出,务必开好各界代表会议  7.毛泽东认为,与党外人士合作,对于整掉党内的不良倾向,有极大好处第十二章 制定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原则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4.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原则第十三章 首次出访莫斯科  1.毛泽东与斯大林历史性的会面  2.毛泽东滞留苏联引起猜测  3.新的进展  4.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斯大林破例第十四章 提出建军新方针  1.提出新形势下人民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  2.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效第十五章 调整工商业的决策  1.武汉工商界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挂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  2.毛泽东在一份发言记录稿上批示:对于正当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当它们困难时应给以扶助使之发展  3.毛泽东赞扬陈毅说:税收问题和失业问题能照正确原则解决,取得各方同意妥慎进行,甚好甚慰  4.毛泽东宣布:对民族资产阶级,我们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他们的关系,不要搞得太紧张了  5.工商业调整之后,武汉市又流传一幅新的对联:“挂红旗,五星已定;扭秧歌,稳步向前”第十六章 出兵抗美援朝  1.“未雨绸缪”之举:建立东北边防军  2.权衡利弊,决定出兵  3.紧张的战前布置  4.秘密过江,出奇制胜  5.做好两手准备,实行“谈打结合”的方针  6.谈谈打打,打打谈谈  7.痛斥艾森豪威尔扩大战争的叫嚣  8.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第十七章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1.最初的酝酿  2.认识在深化  3.完整的表述第十八章 引导中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建国初期的探索  2.加快步伐的决策  3.调整计划的“停、缩、发”方针  4.关于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  5.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十九章 和平赎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利用、限制、改造”方针的形成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程  4.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最终完成  5.总体评价第二十章 炮击金门  1.毛泽东决定重新强调解放台湾,并下令炮击金门  2.美国进行战争威胁,毛泽东表示:如果有人来犯,我们坚决回击  3.促成中美大使级会谈  4.美国入侵黎巴嫩,蒋介石实行紧急状态;毛泽东决定第二次炮击金门  5.美蒋联合舰队护航,毛泽东命令照打不误,但只打蒋舰  6.打打停停,利用美蒋矛盾  7.对美斗争的新策略第二十一章 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  1.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前夕,毛泽东即响亮地提出,走自己的路,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路线  2.毛泽东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3.为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向全党全民发出号召:向自然界开战  4.面对繁重的建设任务和复杂的社会矛盾,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人要成为立志改革的人  5.为了实现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包括向资本主义国家一切长处学习的口号  6.毛泽东认为,没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批评这种社会压力,执政党的整风就不易收效第二十二章 冲破阻力,贯彻“双百”方针  1.毛泽东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2.毛泽东的用意是:打破不能批评执政党的迷信,“造成自由批判的环境和习惯”  3.毛泽东说:老干部真正拥护中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是少数,要认真说服  4.毛泽东赞扬王蒙的小说,说他讲正了一个问题  5.毛泽东宣布:党中央的意见就是不能收,只能放第二十三章 1957年发动开门整风  1.根据形势的迅速发展,毛泽东改变了原定的整风部署,决定立即发起开门整风  2.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双向交流,是4月27日整风指示所包含的最深刻的思想  3.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向党外民主人士发出号召:现在已造成批评的空气,这种空气应继续下去  4.毛泽东向共产党人指出:没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批评这种社会压力,整风就不易收效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莫斯科之行  1.高度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  2.提出“以苏联为首”  3.求同存异,发表《莫斯科宣言》  4.毛泽东纵论国际风云  5.圆满的结果第二十五章 为维护国家主权所进行的复杂斗争  1.在军事上搞“合作社”是不适当的  2.“你们可以说我是民族主义”  3.“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苏联下水”  4.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子党父子国的关系  5.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1吨重的大勋章第二十六章 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构想  1.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向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历史课题  2.中国共产党继承几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提出“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3.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增加了建立强大国防的内容  4.三大改造时期,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但与后来的提法有所不同  5.毛泽东首次完整地表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周恩来正式向全世界宣告实现四化是中国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  6.毛泽东委托邓小平起草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再次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7.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第二十七章 经济受挫之后  1.重大的挫折使毛泽东开始清醒。他认识到: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2.毛泽东说,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  3.毛泽东建议:1961年要成为调查研究年,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4.毛泽东号召:中央、省、市、区党委的负责同志作系统的亲自出马的调查,向群众寻求真理第二十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毛泽东给江青的信中说:“现在的任务是要在全党全国基本上打倒右派”  2.从全面发动到“天下大乱”  3.“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第二十九章 打开中美关系之门  1.最初的信号  2.接见斯诺纵论中美关系  3.发动“乒乓外交”  4.新的对美政策的确立  5.周恩来与基辛格秘密会谈  6.发表中美《上海公报》第三十章 1970年庐山风云  1.毛泽东提出不设国家主席触动了“文化大革命”暴发户的神经  2.林彪一反常态,在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式上放了一把火  3.陈伯达、吴法宪、叶群等人在小组会上风头甚健  4.咄咄逼人的华北组第二号简报  5.毛泽东拿陈伯达开刀,发表《我的一点意见》  6.在闭幕会议上,毛泽东说:庐山是炸不平的,地球还是照样转第三十一章 不寻常的1971年南巡  1.毛泽东削弱林彪势力的三项办法:“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角”  2.《“571工程”纪要》的刀光剑影  3.毛泽东南巡向各地方负责人打招呼  4.南巡途中的斗智斗勇  5.林彪出逃,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让他去吧!”第三十二章 “九一三”事件后对邓小平的起用  1.重大的转机  2.毛泽东突然决定参加陈毅追悼会  3.邓小平两次写信给毛泽东,请求为党工作  4.毛泽东批示:“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但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  5.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6.毛泽东对政治局有关同志说:现在,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第三十三章 在四届人大“组阁”问题上的决断  1.江青“并不代表我,她代表她自己”  2.提议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3.不要跟江青搞在一起  4.“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  5.不要搞“四人帮”后记

章节摘录

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判    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农村进行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内有些人产生了某种背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发展到解放战争的后期,出现了某些极左的口号和行为,如“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还发生了破坏工商业,在分配土地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做法,甚至出现了乱打乱杀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赞助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是为了便于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迅速地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度,并非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谁要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那就是错误的。”他又说:“现在农村中流行的一种破坏工商业,在分配土地的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我们应当批判这种思想。”    在毛泽东作了这个讲话后,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宣传和解释毛泽东的讲话。《问答》指出:“毛主席在这里所说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种平均主义思想。抱这种思想的人们,企图用小农经济的标准,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以为把整个社会经济都改造为划一的‘平均的’小农经济,就是实行社会主义,而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过去历史上代表小生产者的原始社会主义的空想家或实行家,例如帝俄时代的民粹派和中国的太平天国的人们,大都抱有这一类思想的。”    毛泽东敏锐地注意到了农业社会主义思潮的危害性,并及时地给予批判,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不仅如此,他还指出了农业社会主义思想赖以产生的经济的和阶级的基础,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特征和历史渊源。    《问答》指出:绝对平均主义这样做的结果“不独是要破坏封建的土地财产关系,而且要破坏非封建的即自由资本主义的财产关系,就是要平均主义地破坏工商业及一部分中农和新式富农的土地和财产,因而也要打击广大工业和农业生产者的向上积极性。这样,就不独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而且必然要使社会生产力大大降低和后退。因为这种绝对平均主义主观地希望把那在工业上和农业上已发展了的,和正在发展(这种发展在目前阶段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的社会经济,还原为封建时代那种孤立的小农式的社会经济,把那已发展了的,和正在发展的工业,以及建立在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商业,还原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违反社会历史的发展、违反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使之后退的。所以这种想法和这种做法,乃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著作中,还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只有消灭封建制度,才能取得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而“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    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批判了绝对平均主义,也对在中国有着深厚土壤的农业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保证了土地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也保证了工商业不受破坏,保存了建立新中国所要依靠的有限的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从更深远的意义上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并对全党和人民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毛泽东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驳斥、对民粹主义的分析和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判,从根本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线。而且在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已经完成哲学上的理论创造。在相继发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文章的过程中,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观,并能用其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毛泽东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造。这个理论解决了革命的性质、革命的阶段、革命的依靠力量,也解决了革命的道路和前途等问题。    毛泽东在他的理论创造中,并没有忽视先进生产力的作用。这也是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要点。实际上,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前后曾多次强调生产力问题,也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问题。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奋斗,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    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实质上是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从根本上区别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通过考察毛泽东这个时期的一系列思想,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是“乌托邦”,是民粹主义、是农业社会主义是不能成立的。    P83-85

后记

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能够把这本书的新版奉献给广大读者,我们的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名字和事业曾经深深地吸引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我们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将继续不断地从毛泽东革命生涯和宏伟思想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在这本书中,我们从中国革命和建设若干重大历史关头这样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实事求是地阐述毛泽东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站在时代的潮头,审时度势,在处理一系列重大、棘手的历史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深邃的战略思考,善于把握历史机遇的敏锐的判断力,敢于作出转折性决策的胆略和气魄,以及灵活运用各种策略的娴熟本领。我们认为,这些可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风云变幻的大洋上,驾驭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船,乘风破浪奔向胜利的彼岸,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我们亦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作了一定的论述。    本书的组织及统稿工作由宫力负责。写作的具体分工如下:朱地(引言、第5、9、11、15、22、23、27章);陈述(第1、3、6、10、25、26、28章);宫力(第2、4、7、12、13、14、16、17、18、19、20、24、29、30、31、32、33章、后记);此外宫力和朱地合写了第8章;范守信和朱地合写了第21章。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得到红旗出版社万方正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著名学者金春明教授为书稿写下中肯的审读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    2012年11月8日于中共中央党校

编辑推荐

《毛泽东在重大历史关头》由中央党校教授、资深的毛泽东研究专家宫力、朱地、陈述撰写,史料翔实,论证严谨,同时又语言通俗,如风行水上,毫无挂碍,有很强的可读性。    《毛泽东在重大历史关头》选取了毛泽东一生中33个重要历史关键点,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毛泽东在面临重大历史关头时如何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引领历史的航向。如能弄懂毛泽东在这些关键时刻的做法,就在一定程度上读懂了毛泽东;读懂了毛泽东,就基本读懂了现代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毛泽东在重大历史关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