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作者:孟庆春 页数:3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20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总理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见逮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锐敏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这些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领导人。” 周恩来剐柔相济,软硬结合,机警灵敏。在策略方面上灵活多变,当形势需要时。不惜舍小取大,弃近求远,以退为进,以迂为直。在政治谈判和处事交涉中,通情达理。不拒绝必要的让步和妥协;他注重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周到周密,讲究策略方法,掌握火候和分寸。他处理矛盾及时、大胆、灵活、冷静,被世人公认为处理疑难问题的能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如何认识和看待各类矛盾 一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二 如何看待敌我矛盾 三 如何看待人民内部矛盾 四 如何看待党内矛盾 五 如何看待统一战线的矛盾 六 如何看待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七 如何看待政治与经济的矛盾 八 如何看待事业与个人的矛盾第二章 处理矛盾的基本原则 一 党性原则 二 实事求是原则 三 一分为二原则 四 顾全大局原则 五 无私无畏、迎难而上原则 六 变不利为有利原则第三章 区分性质,把握分寸 一 明辨是非,历史作证 二 分清敌我,划清界限 三 性质分明,方法有别 四 以事证理,认清性质 五 调整关系,严肃政策第四章 突出中心,抓住关键 一 明确目标,确定关键环节 二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三 两个为主,一个关键 四 “集中力量,重点发展” 五 治水除害,至关重要 六 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第五章 平衡协调,两条腿走路 一 绘制蓝图,统筹兼顾 二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 三 坚持“两点论”,坚持辩证法 四 自力更生,争取外援第六章 把握火候,选准时机 一 掌握分寸,适可而止 二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三 “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 必须瞻前顾后,掌握量的界限 五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六 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第七章 以退为进,迂回制胜 一 攻防进退,随机应变 二 变换方式,绕过暗礁 三 因势利导,相应让步 四 以民促官,促进外交关系解冻第八章 维护共同点,承认盟 一 慎思明辨,寻求统 二 协调关系,达成一定妥协 三 注重异同变化,维护共同点 四 寻找共同点,弘扬共同点 五 沟通感情,消除隔阂 六 淡化冲突意识,寻求未来共同点 七 区别情况,尊重对方 八 求同存异,尊重对方文化传统 九 尊重信仰,和睦相处第九章 刚柔相济,软硬结合 一 该刚则刚,针锋相对 二 排忧解难,循循善诱 三 巧用刚柔,促进和催化 四 形式与内容,恰到好处第十章 不忘细微,以小促大 一 精明细致,天衣无缝 二 微妙复杂,切勿疏漏 三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四 小事牵全局,抓大不忘小第十一章 未雨绸缪,周密科学 一 见微知著,判断明确 二 思维严谨,协调矛盾 三 周密分析,和平解决 四 消除对立,避免内战 五 处理得当,使人信服 六 调查研究,再做处理第十二章 民主协商,集思广益 一 朋友之间议事,应该民主协商 二 不强加于人,不强人所难 三 情感交融,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四 参加聚会,民主议事 五 积极引导,尽人所长 六 坦诚讨论,各抒己见 七 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八 上下沟通,互通情报第十三章 攻心为上,决策有序 一 晓之以利,迫敌就范 二 以“新”字切人,激人弃“旧”图新 三 以诚而为:润人心田 四 处变不惊,设阱以待 五 编排科学,发挥优势 六 掌握具体数据,作为决策依据第十四章 强国兴业,选贤任能 一 战略眼光,求贤选才 二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三 坚持“两分法”,侧重长处和主流 四 用人不疑,尊重信任人才 五 不拘一格,大胆使用第十五章 处理矛盾的高超艺术 一 及时处理 二 大胆处理 三 灵活处理 四 冷静处理 五 析理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如何认识和看待各类矛盾 一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毛泽东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全部科学史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客观现象中,而且也存在于思维中。每一事物在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也是自始至终存在的,不包含矛盾的阶段是没有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过程开始时只有差异,没有矛盾,矛盾是在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其实,差异就是矛盾,只不过是还没有充分展开和激化的矛盾而已。这只是矛盾的差别性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否认事物在开始时或者在发展的某个阶段包含着内部矛盾,就无法说明事物的自我运动,势必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任何矛盾都有自己固有的特殊的质,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正确地解决。要想正确地解决矛盾,就必须对这个矛盾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准确地把握它的特定的质,从而采取特定的解决方法。如果不加分析地把解决一种矛盾的方法(即使是成功的方法)套用到另一种不同质的矛盾上去,是一定要碰壁的。列宁把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叫做“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说明了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碰到的矛盾都是互有差别的,不可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党强调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必须精通本行业务,就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按照矛盾的特点去解决矛盾,推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但是,一切矛盾不仅有特殊性,而且有普遍性,两者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切矛盾由于个性而分别地表现为单个的具体事物,又由于共性而隶属于一定的种类。事物的个性不能脱离同类事物的共性。例如,中国现阶段各行各业尽管各有其个性,然而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这就是共性。脱离了这个共性,具体业务就不成其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了。任何客观存在着的矛盾(不是幻想、虚构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只有共性而无个性的“矛盾”,或者只有个性而无共性的“矛盾”,都是没有的。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泉源,承认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在碰到现实矛盾的时候,却不懂得它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或者只看到共性而看不到个性,或者只看到个性而看不到共性,那么,我们就将永远抓不住任何一个现实的矛盾,我们对对立统一规律以至整个唯物辩证法的“承认”就成了空话,无异于抛弃了辩证法。因此,只有懂得了共性和个性的道理,在考察矛盾时把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如实地认识矛盾,正确地处理矛盾,做好各项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在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大国里进行的。民族战争和阶级斗争纵横交错,革命和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在这样异常复杂的环境中,我们党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一直处于最高领导岗位,又面临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这样他自然处在解决各种复杂矛盾的风口浪尖上。 周恩来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实践中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发展变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一,他提出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变化”。周恩来在《关于武汉工作问题》、《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和《论统一战线》等许多文章中,无不充满着这种精神,他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这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不变的。”(《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208页)但是,“在革命发展过程中,由于敌我关系和斗争营垒时常发生变化,形势时常变动,所以统一战线的问题就很复杂”(《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07页)。“帝国主义不仅是一个,而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又有不同的派别和集团,这些敌人又常常不一致,所以敌人营垒又是变化的。”(《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08页)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和武汉的反动势力合作,帝国主义站在他们后面一起压迫人民大众。“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略中国,英美派大资产阶级从其根本利益出发,翻过来站在抗战方面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但同时又与日本人相勾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更不是固定不变的。蒋介石在大革命初期,是起了一些一般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作用的,但是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以后,很快就转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去了。汪精卫在大革命初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在大革命中期,他很激进,接近小资产阶级。但是在武汉时期,他又转到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去了。总之,在中国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践已经证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方面的变动是很大的,“敌人有分有合,情况就更复杂了”(《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08页)。在变化这样多、这样大的情况下,“要躬行实践,以为倡导”(《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29页),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变化,能够随时地认识敌人、分析敌人,能够提出战胜敌人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09页)。而各种“左”、右倾机会主义就是弄不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在认识和对待敌人这个问题上发生了很多错误。从认识论上看,“右的错误常常把敌人当成朋友”(《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09页)。他们是形而上学者,不是根据客观形势,根据变化了的事实,从调查研究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最明显的是北伐到了武汉以后,蒋介石在江西杀了共产党员江西省总工会副委员长陈赞贤以后,明目张胆地向共产党开刀。在其反动性已经公开暴露的情况下,陈独秀却视而不见,一再妥协退让,还主张继续与蒋介石合作,结果给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左’的错误常常把朋友当成敌人。”(《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09页)比如,小资产阶级一直是我们的朋友。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暂时下降到次要的地位,这时候中产阶级甚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抗日分子都可以做我们的朋友,小资产阶级更是我们的朋友了。然而有“左”倾观点的人却认为小资产阶级是敌人,而且是最危险的敌人。周恩来指出:“有些敌人在一定条件下是有两面性的。”(《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09页)我们的思想应该随着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去分析认识他们,来决定我们党对他们的态度。1938年蒋介石集团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时有右倾思想的人,就替他涂脂抹粉,把他的反动性抹杀了;有“左”倾思想的人,在转变的关头看不到这种变化,只注意这些敌人的反动性,看不到他们可以联合的方面。总之,随着各种矛盾的发展,“敌人营垒是会变化的”(《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10页)。有右倾思想的人把昨天是朋友而今天已经成为敌人的人,仍然当做朋友;有“左”倾思想的人,则把昨天是敌人而今天可能成为朋友的人,当做敌人。他们看不到“敌人营垒极不统一、极不一致,变动极大”(《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10页)的事实,不调查研究,不看实际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凭主观想象制定政策,指导工作,因而犯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第二,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他主张处理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先后有序、高低有别”。1924年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旅欧学生中的国家主义派机关刊物《先声报》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六期,先后登载了胡瑞图、吴樵甫、威重三人攻击我党统一战线政策,反对中国共产主义者加人国民党的文章。对此,周恩来作为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和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旅欧组织的实际领导者,为了回击国家主义派对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诬蔑,撰写了《再论中国共产主义者之加入国民党问题》,发表在1924年6月1日出版的《赤光》第九期上。周恩来在文中对诬蔑、挑衅者进行了观点鲜明、笔锋犀利的批驳。针对威重所攻击:“共产主义的主张明明是‘阶级革命’,明明是‘打破私有制’,明明是‘无产阶级专政’,怎么周君是共产主义者,也主张‘国民革命’呢?”周恩来予以严正的驳斥指出:“不错,我们共产主义者是主张‘阶级革命’的,是认定国民革命后还有无产阶级向有产阶级‘阶级革命’的事实存在。但我们现在做的国民革命却是三民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合作,以推翻当权的封建阶级的‘阶级革命’,这何以而说到‘国民革命’是‘阶级妥协’?且非如此,共产主义革命不能发生,‘打破私有制度“无产阶级专政’自也不能发生。不走到第一步,何能走到第二步。虽说走到第一步,无产阶级尚未能得到真正生路。”这样,周恩来就阐明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不应当也不会动摇的。
编辑推荐
《学习周恩来-跟周恩来学处理矛盾》:周恩来处理矛盾的才能和智慧。是同他自身的品德情操、思想风格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的。他处理矛盾及时、大胆、灵活、冷静,被世人公认为处理疑难问题的能手。 周恩来是被世人公认的处理疑难问题的能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