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赵志宏 页数:146 字数:15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特色之一是首次从IT与金融业务融合的视角,从狭义与广义两个层次全面阐释了银行产品工厂的概念。狭义银行产品工厂的核心内涵是组件化、参数化产品创新,即在将产品的各种条件、规则等信息预先进行参数化定义,并按照其功能或者特定服务进行组件化封装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配置的一种创新。广义银行产品工厂的内涵和外延包括银行产品创新流程运行、产品创新需求分析、产品创新功能设计、产品成果适用、银行产品组织管理的实现等功能模块。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建立了与银行产品工厂功能相匹配的产品创新能力量化评价模型,并通过大量实例和数据分析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操作经验,为提升银行“智慧创新”水平提供了依据。对创新能力的量化评价和监控,有利于通过洞察和萃取在不同典型体验场景下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建立基于事件驱动的前中后台创新协作能力,确保以客户为中心动态组织创新资源。
作者简介
现任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与质量管理部副总经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MBA导师,2005年出版《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专著,2009年在京创建国内银行业首间产品创新实验室,曾从事信贷业务、个人银行、风险管理、产品管理、流程再造、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等领域工作。先后在山东大学和大连理丁大学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演变趋势一一银行产品创新模式的进化
1.1.1 银行产品创新模式的特征
1.1.2 监管新秩序促使银行创新模式的进化
1.1.3 当前形势下银行产品创新模式进化的策略
1.2 产品工厂一一银行产品创新模式转型的优选路径
1.2.1 银行产品工厂的概念
1.2.2 银行产品工厂的特性和作用
1.3 能力评价一一银行产品创新模式转型的配套机制建设
1.3.1 创新能力评价的意义
1.3.2 创新能力围绕流程建设进行评价
1.3.3 创新能力评价工具手段及其作用
1.4 本书的组织结构、分析方法和研究路径
1.4。1 组织结构
1.4.2 分析方法
1.4.3 研究路径
第二章 银行产品创新及其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六西格玛设计(DFSS)理论
2.1.1 六西格玛设计的内涵
2.1.2 六西格玛设计的流程
2.1.3 六西格玛设计在银行产品创新中的作用
2.2 社会网络(SNA)理论
2.2.1 社会网络分析的定义
……
第三章 银行产品创新流程运行及其能力评价
第四章 银行产品创新需示分析及其能力评价
第五章 银行产品创新功能设计及其能力评价
第六章 银行产品创新成果适用及其能力评价
第七章 银行产品创新组织管理及其能力评价
第八章 尾篇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四)探索IT与业务融合的模型驱动开发转型 目前银行新产品IT开发方式的弊端在于,通常一个产品系统的研发,需要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开发周期,不能够立即推向市场;在特定产品系统的交易或者是服务用例上,通常只考虑本产品系统的特征,缺乏在全行业务范围内的适用性和可复用性的考虑;随着银行产品的增加,银行的交易、数据库也不断增加。这个矛盾的外在表现是,一方面信息技术开发项目的决策审核流程日益严谨,系统维护、升级成本和难度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却难以适应监管新秩序对银行业务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 因此,基于模型驱动的敏捷开发方式开始登上银行新产品开发历史舞台,其内涵是模型驱动、面向对象、面向流程的开发方式。其好处在于,从业务角度对系统所需要提供的功能进行分析;在全行的视角,对银行的业务对象进行可迭代的设计,提高整体设计的可复用度;在模型中积累业务及应用经验;在应用的数据库设计以及服务设计上,确保银行保持统一的标准;不同产品项目间的成果能够互相复用。 模型驱动开发的前提是建立企业级、全行统一的产品模型、流程模型、数据模型和用户体验模型,所倡导的是采取IT业务融合的产品创新和开发方式,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前移。业务需求分析从过去开发中心提前到企业级模型管控部门进行,通过企业级产品模型、流程模型和数据模型,进行企业级需求分析和审核后,直接提交IT开发中心进行概要设计。 2.参数配置。充分利用企业级产品目录、产品组件、产品条件和产品参数,进行搭积木式的产品参数化、组件化配置。 3.敏捷开发。在业务需求提交IT部门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中,异常情况导致的功能点乃至业务逻辑的变化难以避免,可用原型测试法、项目例会制度消除理解偏差;利用过程迭代、过程覆盖等软件工程方法,减少变化的影响。 4.并行设计。为保证大型产品服务组合和业务解决方案式创新的质量和效率,采取PMO统一协调下的多小组并行产品流程模型和数据模型设计,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过程调校,如同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一样不断修正。 5.模型管控。建立企业级模型长效管控机制,将创新和开发中积累的新产品标准、新组件、新原型知识充实到共享模型管控平台上去,方便重用,避免重复开发;建立企业级业务架构师和各产品领域的流程分析师队伍,进行企业级的业务需求整合管控。 上述模型驱动开发的特点表明,实现银行产品敏捷开发,需要进行工业制造业一样进行创新模式转型,也就是建立类似于“银行产品工厂”的模式。在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日趋蓬勃、消费者需求日趋多元复杂的大环境下,这种产品工厂式的产业化转型,对客户需求进行综合和动态研究的手段和方式也将发生较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组件化、模块化以及面向服务的应用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它有利于业务和IT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有利于灵活、快捷的业务流程改进和系统维护。银行产品创新应该借鉴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充分运用其在提高生产力上的优势,把握其带来的各种新的机遇。 然而现有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过于原则性或偏重于管理、技术方法的分析,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另一方面,未能对银行产品创新模式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更少有基于模型驱动的、工厂化的银行产品创新模式研究。其具体表现主要在于: (1)缺乏对银行产品创新流程方法的研究。 (2)缺乏对银行客户需求和功能设计等的有效定量分析。 (3)缺乏一套灵活的参数化、组件化平台支持产品创新。 (4)缺乏产品对于客户的可用性测试阶段分析。 (5)缺乏对产品创新能力的全面、系统评价。 为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产品创新机制,从而支持产品创新的端到端全流程设计与管理,实现产品创新的快速参数化配置。这个机制不仅应该提供一套完善的产品创新方法和手段,同时还需具备一系列的产品控制标准和相应的组织设置。
编辑推荐
《银行产品工厂:创新能力评价解析》提出了狭义和广义“银行产品工厂”和“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全新理念。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度推进,金融脱媒快速发展,资本监管日趋收紧,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演进,中国银行业传统以利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增长模式将难以持续,产品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中国建设银行产品与质量管理部副总经理赵志宏博士在谈到国内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时这样表示。据悉,作者基于数据和事实,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就当前国内外银行产品创新模式进行了客观把脉,首次从金融业务与IT融合分析的视角,以及精准把握差异化市场需求、快速灵活进行新产品客户化定制、构建评价产品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狭义和广义“银行产品工厂”和“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全新理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