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管理制度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赵会军  页数:286  字数:324000  

内容概要

  《金融博士论丛(第15辑)·中国金融业管理制度:演进、绩效与选择》在理论分析和比较全球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资金运用、市场准入、金融价格和审慎管理旧类金融管理制度为厦点,对我国金融管理制度的变迁、绩效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井对调缓和优化金融业管理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政府介入金融业管理的一般原因分析;以全球化视角考察政府对金融业管理重点的变迁过程;系统研究我国金融业三个子行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对我国金融业管理制度的变迁进行理沦考察;以四类重点金融管理制度为例,全面评价我国金融管理制度的绩效;立足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提出我国金融管理制度优化的路径选择与未来趋势。《金融博士论丛(第15辑)·中国金融业管理制度:演进、绩效与选择》在借鉴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管理制度的演进和绩效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启发性的理论观点,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政府改进金融业管理的实践都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赵会军,1972年出生于山西阳泉,1994年和2003年先后于山西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和金融学硕士学位,2009年6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经济学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绪论
1 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缘起
1.1 金融业缘何成为政府管理的重点:理论综述
1.2 政府管理金融业的现实需求分析
2 政府对金融业管理重心的变迁--全球视角
2.1 中央银行建立与货币信用控制
2.2 大危机爆发和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2.3 金融机构管理:从外部市场控制到内部审慎管理
2.4 金融产品管理:政府金融管理变革的新领域
2.5 次贷危机后国际金融管理领域的新动向
3 中国银行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变迁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银行业管理状况
3.2 全面计划管理下的中国银行业
3.3 中央银行设立与银行业管理制度的确立
3.4 银行商业化改革背景下的政府金融管理
3.5 金融开放进程中的银行业管理
4 中国保险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变迁
4.1 新中国成立前的保险业管理状况
4.2 中国保险管理的新起点:保险业国有化
4.3 行政型管理推动下的保险业恢复与发展
4.4 现代市场型保险管理模式的初步建立
4.5 市场开放格局下保险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5 中国证券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变迁
5.1 新中国成立前的证券业管理状况
5.2 自发形成和演进中的现代证券管理制度
5.3 中央政府正式介入证券行业管理
5.4 中国证券业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6 中国金融业管理制度变迁过程的理论考察
6.1 金融管理制度变迁与公有经济的资本实现
6.2 金融管理制度的历史继承与国际借鉴
6.3 金融管理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角色
6.4 中国金融业管理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7 中国金融业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
7.1 资金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
7.2 市场准人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
7.3 利率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
7.4 审慎型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
8 经济发展新阶段金融管理制度的选择
8.1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征
8.2 中国政府金融管理职能和角色的调整
8.3 中国金融业管理制度的坚持和继承
8.4 中国金融业管理制度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7.4.3 公司治理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  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金融机构成功运作的基础和保障。为此,我国政府近年来积极倡导和推进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建设,通过努力提供制度保障,强化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金融行业的公司治理状况得到较大改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了规范化体系化的公司治理管理制度  在银行业,监管机构为推动银行业机构的公司治理,陆续出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指引》等制度,对银行公司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4月颁布《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根据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制度,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责任约束和利益激励机制。在保险业,2007年,中国保监会出台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提出原则性要求,并根据《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加强了对高管人员的行为监管。  在证券业,颁布实施了《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试行)》,对证券公司完善“三会”建设、建立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范本。同时,《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办法》等有关公司治理范畴的法规陆续颁布实施,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规范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取得显著成绩,为完善公司治理,中国证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股东大会规范意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等。在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监管部门主持修订了《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规章,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和原则基本确立,推动上市公司治理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2.积极推动国有金融机构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在实践中,以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为目标,规范公司治理,积极进行公司制改造,推动国有金融机构股改上市,国有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  保险业率先在金融业完成了国有公司的股份制改革。一是采取整体改制的模式,将原国有公司改组为控股或集团公司,下设专业子公司,将公司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股份纳入子公司,同时吸收社会资本参股,完成了公司股份制改造。二是实现了中国保险业“走出去”战略,2003年,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两家国有保险公司先后实现了境外上市,主动接受国际资本市场的检验。三是通过“引进来”战略,不断引入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保险公司,创新了金融业利用外资的方式和途径。  银行业公司治理改革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一是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国有银行建立健全了“三会一层”的管理组织架构,完善了董事会下设专职委员会的职能,公司治理透明度建设得到加强。二是精心选择和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坚持“长期持股、优化治理、业务合作、竞争回避”的原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战略投资者。三是通过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进一步改善股权结构,实现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和升华。2005~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实现了境外上市或境内外同步上市。上市后三家国有银行的经营业绩大幅改善,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3.公司治理结构建设中的神似和形似  虽然,我国金融业的公司治理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整个金融业,尤其是国有金融业茌公司治理上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与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相比在许多地方还仅仅是形似。如对公司治理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片面强调股东利益至上,公司治理相关主体之间职责边界不清晰;董事履职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尽职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核心主体的作用仍需要加强;国有股权高度集中,决策仍带有较浓的行政色彩;等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金融业的公司治理建设总体上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的政府推动特征,金融机构自身缺乏改善治理结构的内在动力,使得公司治理的建设在执行中走了样;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国际通行的、市场化的管理制度引进后尚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因此,在金融业建设规范的公司治理,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尽快解决,这样才能做到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上述四大类金融管理制度的绩效是同我国政府及其授权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定位或者说是政府管理体制分不开的,这一点本书已经在第6章进行了论述。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金融业管理制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博士论文基础上编辑出版的一本书,研究参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