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4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周骏 等主编 页数:410 字数:591000
内容概要
本教材对货币、信用、利息、银行。金融市场、国际收支、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调控、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管理等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在阐述这些基本理论时,客观地介绍了各学派的理论观点,但不作谁对谁错的评论,由读者自己去作出评论。同时,本教材以中国实际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地介绍了国内外金融业的一些基本实务及有关的政策法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教材,能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实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教材可供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开设金融学课程使用,也可作为经济金融工作者的自学教材。
作者简介
周骏,男,1928年生,湖北省沔阳县人,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货币流通教研室研究生班毕业。历任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被批准为金融专业硕士生导师,1986年被批准为金融专业博士生导师,已指导博士生18届,48人获得博士学位。兼任过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研究会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金融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被评为财政部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共出版个人专著、教材7本,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与四化建设》获全国高等学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一等奖;《社会主义金融学》获全国高等院校金融类优秀教材二等奖;《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获财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论货币政策》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王学青,男,1929年生,广东潮阳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历任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担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先后兼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理事、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上海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金融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金融学会顾问、《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分科(金融学科)主编等。长期从事金融教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主编《货币银行学原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该教材于1991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类优秀教材二等奖。与他人共同主编《货币银行学原理》第一版、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分别于1996年、2002年出版。因参编《辞海》1979年版获(1979-198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个人奖。1994年主持上海市科委:《浦东新区金融体制模式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成果获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货币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与基本特征
一、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第二节 货币的产生
一、交換的发展阶段
二、交换中两个商品的关系
三、货币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只要是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货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也是商品经济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章 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第一节 货币本质观与货币定义
一、货币奉质观
二、货币体现生产关系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或计价的标准
二、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
三、贮藏手段或保存价值的手段
四、支付手段
五、世界货币
第三节 货币的作用
一、节约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二、货币存在是发挥市场功能的条件
三、货币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四、货币经济包含危机和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第三章 货币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构成要素
一、货币制度发展简述
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流通
三、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金属货币制度
一、银本位制
二、金银复本位制
三、金本位制
第三节 纸币和不兑现的银行券制度
一、纸币
二、银行券
三、纸币流通规律与单位纸币价值的决定
四、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的概念及本质
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三、信用的运行
第二节 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二、银行信用
三、国家信用
四、消费信用
五、民间信用
六、国际信用
七、股份信用
第三节 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及其类型
二、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
三、信用工具的特征
第四节 西方的信用本质和作用理论
一、信用创造资本理论
二、自然主义的信用理论
第五章 利息与利息率
第六章 金融市场
第七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八章 金融机构
第九章 商业银行
第十章 中央银行
第十一章 货币的需求
第十二章 货币的供给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金融调控
第十四章 通货膨胀
第十五章 通货紧缩
第十六章 国际收支与外汇
第十七章 金融风险管理
第十八章 金融监管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二节 货币的产生 一、交换的发展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商品交换有5000-7000年的历史,经过了直接物物交换与通过媒介体间接交换两个阶段。 初始的交换,是在原始部落之间发生的。原始部落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后的剩余产品十分有限,只有消费后的剩余产品才有可能与其他部落交换,因此当时的交换是偶然现象。在交换过程中,人们往往是注意某种商品对自己的效用,并不重视商品之间交换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交换量的比例也带有偶然性。一个商品的价值,偶然地通过另一个商品来表现,马克思把这称为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多,可供交换的物品增加。特别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这就使经常交换成为可能。这时不是一种商品偶然地与另一种商品交换,而是经常地与许多商品交换。例如,一个游牧部落需要用自己的牲畜经常地换取其他部落的粮食、生产工具等。经常交换,表现出各部落的再生产过程与生活对交换有了一定的依存性,商品之间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了,而是生产者必须关心的问题。双方会在讨价还价中达到两不相亏的等价交换。马克思把这种可以与许许多多商品交换的价值表现形式,称为扩大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也就是商品经常交换的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与扩大价值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也就是说,这时是处于直接物物交换的阶段。直接物物交换延缓了交换时间,增加了交易成本。我们可用曾经在非洲旅行的一位欧洲人所作的描述来说明这一点:看看我在卡维里市场上雇船到唐汉纳克海岸时,必须以怎样的方式支付雇金,那是可笑的。船经理沙特要求付象牙,但是我没有象牙;我知道默罕麦德·伊文·萨里柏有象牙,而且需要呢绒;然而在我还没有听说马荷墨得·伊文·哈利柏有呢绒,而且需要针的时候,这个消息对于我用处很小。很幸运,我有针。于是我如数给了马荷墨得·伊文·哈利柏要求的针,他再给墨罕麦德·伊文·萨里柏呢绒,而后者则给船经理沙特以其所需要的象牙,直到这时候,我才从船经理手里雇到船。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