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页数:185 译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语言服务部
前言
全球经济开始再次扩张,金融条件显著改善。但是,就业前景显著改善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亚洲复苏的带动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走在了复苏的前列。总体上说,由于政策框架的改善,新兴经济体抵御金融风暴的表现大大好于依据历史经验得出的预期。然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包括在主要先进经济体,各项活动也正在好转。金融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回升,银行筹集了资本,批发融资市场重新开张,新兴市场风险得到缓解。 此次反弹的触发因素是先进和新兴经济体采取的强有力的公共政策,加之基金组织在国际层面采取的措施,消除了人们对发生系统性金融崩溃的担心、支持了需求,而且最重要的是,消除了对发生全球性衰退的担心。这些担心导致全球经济活动和贸易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急剧的下降。中央银行迅速作出反应,包括超常规地大幅度降息和采取非传统手段注入流动性和维持信贷。各国政府采取了重要的财政刺激方案,通过压力测试对银行进行评估,并通过担保和资本注入向银行提供支持。基金组织利用其增强的贷款能力和更灵活的贷款工具,帮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应对这场危机带来的风险。总体来说,这些措施减少了不确定性,并增强了信心。 但是,必须杜绝自满。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预计复苏步伐将是缓慢的,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足以减少失业。此外,在一些发展中经济体,贫困可能急剧恶化,2009年,这些国家的人均实际GDP发生了10年以来的首次收缩。经济活动可能会在短期内迅速回升。然而,推动目前反弹的力量从性质上看是临时性的,包括重大的财政刺激、中央银行对信贷市场的支持,以及在生产大幅度下降及库存削减之后出现的库存重建。这些力量在2010年会有所减弱。 影响复苏步伐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信贷供应限制。在美国和信贷供应更加依赖银行的欧洲,银行降低杠杆率将限制2009年剩余时间和2010年的银行信贷供应。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得益于筹资努力和良好的收益报告,但由于信用持续恶化,因此将继续面临压力。我们的分析表明,2010年之前,美国银行已确认受损资产一半以上的预期损失。在欧洲,损失确认稍落后,这反映出经济周期的差异。虽然强劲的银行收益支持了资本水平,但在未来18个月里,预计不会完全抵消减记。此外,在危机后的环境下,稳定状态的收益可能会降低,而且正在进行的银行监管改革预计将降低净收入,并因更高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导致成本更高的自我保险。对新兴经济体的预测假设,过去一年受到重创的资本流动将趋于稳定或出现适度增长。信贷增长将继续下降或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这将抑制投资,但中国是一个明显的例外。总体来看,信贷出现大幅度收缩不太可能,部分新兴欧洲和独立国家联合体除外。 同时,由于需要修复资产负债表、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融资限制,以及失业率上升(预计先进经济体的失业人数将达到占劳动力10%以上的高峰),消费和投资恢复将非常缓慢。先进经济体的消费将尤其疲软,特别是那些经历信贷繁荣、房地产泡沫以及存在庞大的经常账户逆差的经济体,如美国和英国,以及其他一些(特别是新兴的)欧洲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消费者,可能继续保持比危机之前水平高得多的储蓄率。
内容概要
本报告分为四章,第一章全球前景和政策预测:全球衰退正在结束,金融状况正在改善但依旧困难,实体部门复苏态势疲弱,因此需要继续提供政策支持。第二章国家和地区展望分析了美国、欧洲、亚洲、独联体、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中东以及非洲各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政策和实践。第三章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剖析资产价格波动,进而提出了应该从中吸取的货币政策教训。第四章从产出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体系在危机后为什么未能恢复的原因。
书籍目录
假设和惯例其他信息和数据前言《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联合序言概要第一章 全球前景和政策 全球衰退已近尾声 今后的去杠杆化和就业的缓慢增长 正在改善但依然困难的金融状况 疲软的实体部门态势 政策继续提供支持,但支持减弱 乏力的复苏和对温和通货紧缩的脆弱性 2010年之后:全球经济如何实现重新平衡? 持续复苏面临的风险 政策挑战:协调短期与中期目标 附录1.1.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前景 参考文献第二章 国家和地区展望 随着危机日渐平息,美国经济正在企稳 亚洲:从反弹到复苏? 欧洲:将经历疲弱的复苏 独联体:一些国家的复苏困难重重,另外一些国家则阻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其他先进经济体:正在走向复苏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框架增强了弹性 中东:巩固增长前景 非洲:重拾增长势头第三章 从资产价格波动中吸取的货币政策教训 现代时期的资产价格暴跌 当前危机爆发前的宏观经济模式 货币政策的作用 政策制定者应对资产市场波动作出反应吗? 政策结论 附录3.1.计量经济学方法 附录3.2.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第四章 造成哪些损害?金融危机之后的中期产出动态 中期内产出是否恢复? 分解:为什么银行危机后总产出未能恢复? 哪些因素与中期产出损失有关? 对当前金融危机后前景的含义 附录4.1.数据来源和方法 参考文献附录基 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讨论世界经济前景统计附录 假设 最近更新 数据和惯例 国家分类 《世界经济展望》国家分类中各组的一般特征和组成 表目 产出(表A1-A4) 通货膨胀(表A5-A7) 财金政策(表A8) 对外贸易(表A9) 经常账户交易(表A10-A12) 国际收支与外部融资(表A13-A15) 资金流动(表A16) 中期基线方案(表A17)《世界经济展望》部分论题专栏 专栏1.1.贸易融资与全球贸易:从银行调查中得到的新证据 专栏1.2.相比过去的危机,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是否更有弹性? 专栏1.3.复苏过程中是否会充斥着失业? 专栏1.4.房地产市场风险 专栏1.5.从逆差到顺差:全球经常账户最近的变化 专栏1.6.关于商品价格前景,期权市场告诉我们什么? 专栏1.7.如何解释粮食价格波动的增加? 专栏4.1.从历史视角看国际金融危机 专栏A 1.对部分经济体进行预测时的经济政策假设表 表1.1.《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概览 表1.2.商品价格发展,2008—09年 表1.3.商品消费和市场份额 表1.4.按地区划分的全球石油需求和产量 表2.1.先进经济体:实际GDP、消费价格和失业率 表2.2.部分亚洲经济体:实际GDP、消费价格和经常账户差额 表2.3.先进经济体:经常账户状况 表2.4.部分新兴欧洲经济体:实际GDP、消费价格和经常账户差额 表2.5.独联体:实际GDP、消费价格和经常账户差额 表2.6.部分西半球经济体:实际GDP、消费价格和经常账户差额 表2.7.部分中东经济体:实际GDP、消费价格和经常账户差额 表2.8.部分非洲经济体:实际GDP、消费价格和经常账户差额 表3.1.1970年至2008年的住房价格和股票价格暴跌 表3.2.在变量阈值基础上观察的分类 表3.3.政策制度在应对金融冲击中的参数和表现 表3.4.政策制度在应对生产率冲击中的参数和表现 表3.5.用做警报阈值的百分位 表3.6.基于概率回归的边际概率 表4.1.产出损失与初始状况 表4.2.产出损失与危机后的状况和政策 表4.3.稳健性:产出损失与初始状况,略去危机严重程度 表4.4.稳健性:产出损失与危机后状况,略去危机严重程度图 图1.1.当期指标和前瞻性指标 图1.2.全球指标 图1.3.成熟信贷市场的发展 图1.4.新兴市场状况 图1.5.外部发展 图1.6.部分先进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和流动性度量指标 图1.7.广义政府财政差额和公共债务 图1.8.为缓解金融压力提供的公共支持 图1.9.全球前景 图1.10.全球通货膨胀 图1.11.潜在增长和失业率 图1.12.GDP增长 图1.13.全球失衡 图1.14.全球前景面临的风险 图1.15.全球情景 图1.16.商品和石油价格 图1.17.全球衰退和复苏中的商品价格 图1.18.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 图1.19.金属市场的发展 图1.20.主要粮食作物市场的近期发展 图2.1.美国:稳定的迹象 图2.2.先进和新兴亚洲:复苏能否持续? 图2.3.欧洲:缓慢的反弹 图2.4.欧洲:未来的挑战 图2.5.独联体:艰难的复苏之路 图2.6.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翻开新的一页 图2.7.拉丁美洲:复苏已在掌控之中 图2.8.中东:恢复增长 图2.9.非洲:具有弹性的经济体 图3.1.资产价格暴跌 图3.2.住房价格暴跌之前和期间的部分宏观经济变量 图3.3.股票价格暴跌之前和期间的部分宏观经济变量 图3.4.代价高昂的住房价格暴跌和其他住房价格暴跌之前和期间的部分宏观经济变量 图3.5.资产价格暴跌的概率 图3.6.预测资产价格暴跌指标的失误 图3.7.住房价格和股票价格的近期发展 图3.8.近期住房价格暴跌的警报信号 图3.9.近期住房价格暴涨背后的宏观经济模式 图3.10.近期住房价格暴涨和住户资产负债表 图3.11.住房价格暴跌之前的货币政策 图3.12.近年来先进经济体的通胀与产出 图3.13.住房价格和货币状况 图3.14.股票价格和货币状况 图3.15.金融冲击的影响 图3.16.生产率冲击的影响 图3.17.宏观审慎规则中名义信贷的最佳权重 图4.1.金融危机后的中期人均产出:案例研究 图4.2.按时间和经济体类型划分的危机分布 图4.3.方法示例(韩国1997年) 图4.4.银行和货币危机后的产出变化 图4.5.银行危机后的中期增长 图4.6.产出分解 图4.7.需求方分解 图4.8.产出演变与危机前投资 图4.9.产出演变与危机前失衡 图4.10.产出演变与金融发展和收入 图4.11.产出、双重危机和金融开放度 图4.12.就业损失和就业保护立法 图4.13.产出损失和宏观经济刺激 图4.14.危机后关键变量与产出损失的联系 图4.15.银行危机后的产出演变:衡量危机前趋势的替代指标
章节摘录
另有两个风险值得注意。首先,尽管石油价格带来一定的短期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全球增长的风险更大。特别是,随着当前的过剩产能被吸收,到某个阶段,价格可能急剧上涨到非常高的水平,正如上一次高涨期的情况一样。在当前下滑期间,新产能投资被削减,另外,一些国家的石油投资体制仍存在不确定性,拖延了对新油田的投资,这些因素将加剧上述风险。其次,虽然迄今为止总体上有力的国际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压力,但随着失业和社会问题加剧,这一压力可能增强。因此,在一些经济体,贸易和金融流动的阻碍可能增加,导致其他经济体采取报复行动。金融市场可能迅速和有力地作出回应,预期利润和生产率今后将产生损失,导致经济活动的又一轮螺旋式下降。然而,在撰写本文时,保护主义的抬头看来是低概率情景。 从政策角度看,关键问题是这里讨论的风险可能与重新平衡经济带来的挑战发生怎样的相互作用,以及政策制定者能够采取什么行动防止全球经济受到显著破坏。用两个情景来说明这些问题(图1.15)。” 在上行情景中,主要经济体在修复金融体系方面取得迅速进展,生产率相应提高。假设新兴亚洲实施强有力的政策增加消费(加强社会安全网和实施金融改革),同时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为实际和名义汇率的持续升值提供空间。政府也为需求作出贡献,所采取的行动是以“绿色”倡议为核心的投资支出和基础设施支出,特别是在新兴亚洲和其他经济体,这些经济体最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拍所有这些措施都将促使预防性储蓄降低,特别是在新兴亚洲、日本和其他主要经济体,对欧元区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小。美国是例外,其私人储蓄将进一步增加,因为消费者目前需要降低杠杆率。在这一情景下,从2010年开始,世界GDP增长将上升1.3个百分点,有助于各国财政状况的改善。随着净债务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改善,净债权国的顺差下降,全球经常账户将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美国和新兴亚洲的调整幅度约为GDP的0.7%,其他国家的幅度略小。 下行情景假设主要先进经济体恢复金融体系健康的过程甚至慢于《世界经济展望》的基线预测,生产率相应下降。经济政策的失误可能加剧这种恶化,包括通过扭曲激励机制和降低产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在这一情景下,新兴亚洲在朝着增加国内需求方向重新平衡需求方面取得的进展十分有限,私人储蓄的下降幅度小于《世界经济展望》的基线预测。在一些地区,特别是日本但也包括美国,名义利率零界使货币政策受到限制,意味着实际利率因价格下降而面临更大的压力,这将使增长更加疲软。在这一情景下,从2010年开始,世界GDP增长将下降约2.2个百分点。随着新兴亚洲的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美国和欧元区的经常账户恶化,全球经常账户调整的目标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