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研究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许国平  页数:1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知识,构建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非正规制度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股权制度、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高管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制度与经营风险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分析模型;进而指出,上述任何一个制度如有缺陷均会导致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下降。    回顾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演进历程,尽管在2003年前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及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政策措施,包括注入了2700亿元资本金,剥离近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但这并不是按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正规制度)进行的制度改进,而仅是一种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演变,以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拨备水平、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问题更加严重,甚至濒临财务破产的境地。2003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上市及其一系列按照正规制度所进行的制度改进,改善了其财务状况,构建了公司治理的架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由此初步得出结论,即在非正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未能收到预期效果,改革不会成功;只有按照正规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结合中国现实进行制度改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本书运用业绩考核评价方法与估值方法对两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所进行的案例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进过程。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现行制度中仍存在很多非正规制度安排,既有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仍难以实现改革目标。为此,本书在最后部分根据正规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继续深化改革。因此,本书对于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部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规范经济学著作。当然,所有的规范分析均建立在理论和经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思路来看,本书具有多维度的整体框架。一方面,以非正规制度框架下商业银行改辜乌评价、银行风险及治理困境作为研究的横线,另一方面,以对非正规制度的定量评估、正规化措施及后续改革建议为纵线,并且通过建立商业银行估值模型,将涉及到的所有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正规制度建立的因素进行统一整合,从而构成本书的立体研究框架。

作者简介

许国平,1961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
  先后参与、承办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业绩考核评价办法的制定、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案例研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专题研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专题研究等课题。
  主要著作有:《不完全合同与道德风险:90年代金融改革回顾与反思》、《恶性竞争中的数量和定价行为:中国商业银行行为研究》、《运用评级理论加强商业银行的监管》等。先后获得全国金融青年学术一等奖和全国金融学会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关于正规与非正规制度的国内外理论综述   1.2.1 非正规制度理论假说   1.2.2 正规与非正规制度的定义   1.2.3 正规企业制度的内涵   1.2.4 正规商业银行制度的内涵   1.2.5 我国有关正规商业银行制度及国有银行改革的论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第二章 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风险 2.1 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的风险   2.1.1 风险定义   2.1.2 风险特征   2.1.3 金融风险的分类 2.2 非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的股东与风险   2.2.1 股东不履行或滥用股东权利与商业银行风险   2.2.2 股东不履行义务与商业银行风险   2.2.3 股东素质与商业银行风险   2.2.4 股东性质与商业银行风险   2.2.5 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2.3 董事会与经营风险   2.3.1 董事素质与商业银行风险   2.3.2 董事的选举与商业银行风险   2.3.3 董事的工作时间问题  2.3.4 董事权利与商业银行风险  2.3.5 董事会构成与商业银行风险  2.3.6 专门委员会与商业银行风险  2.3.7 董事任期 2.4 监事会与银行风险 2.5 管理层与银行风险   2.5.1 高管素质、能力和经验与经营风险   2.5.2 高管聘任程序与经营风险   2.5.3 高管权责明确与经营风险 2.6 激励约束机制与银行风险   2.6.1 董事和董事会的考核评估   2.6.2 董事的薪酬设计   2.6.3 高管激励约束与经营风险 2.7 信息披露制度第三章 非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改革及境内外评价 3.1 专业银行设立及商业银行雏形的产生(1978—1994年)     3.1.1  国家专业银行的恢复和设立   3.1.2 专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   3.1.3 企业化改革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3.2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1994—2003年)     3.2.1 商业银行改革方针的确立   3.2.2 为促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政府各部门采取的配套措施 3.3 商业银行制度改革的境内外评价   3.3.1 官方评价    3.3.2 境外评价第四章 非正规约束制度下的国有银行治理困境 4.1 多元主体约束与多元目标困境   4.1.1  国有银行面临的多元主体约束   4.1.2 约束主体多元化下的多元目标 4.2 多元主体约束下的治理困境   4.2.1 经营目标的多元化的现实问题  ……第五章 对非正规银行制度的定量评估:案例研究第六章 非正规银行制度的正规化:2003年以来国有银行改革步骤第七章 国有银行制度正规化进程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第八章 结论性评价:持续走向正规银行制度的后续抉择建议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国有银行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进过程。早在1986年12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几位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和次年改革设想后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为此,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立的四大专业银行一直以“真正的银行”为目标不断演进。  国有银行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至1994年,其间以企业化改革为主。第二阶段是1995年至2002年,其间以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为主。但截至2002年年底这一改革进展缓慢。国有银行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比例高,金融专业人才不足,金融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可以说未完全实现由“金库”向“真正的银行”的转变,还不是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为加速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200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国有银行的改革目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从2003年开始,国有银行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即股份制改革上市阶段。通过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得以明显改善,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国有银行改革成为正规制度框架下的商业银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这次改革对于我们来讲叫做“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采取这样的有力措施,确实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