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李曙光 页数:233
内容概要
本书以消费者个人信用为研究对象,从信用的起源与演进出发,对个人信用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概括与总结,并给出了新的界定。书中重点对个人信用评估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构建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个人信用评估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国内某商业银行个人汽车贷款数据设计了个人信用评分的指标体系和评分模型。本书还针对我国个人信用评估发展状况,提出了建立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意见与建议。 本书所研究的内容为我国借贷机构信用消费市场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书中对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实践探索对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李曙光,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高级工程师。1986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从事金融信息化建设工作。2002年参加由中国人民银行前头组织的国务院“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组”、从事征信体系理论研究,并对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先后在《管理现代化》、《经济导刊》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编及参与编写出版的图书有《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征信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2. 个人信用消费与信用评估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与面临问题 2.3. 小结3. 个人信用理论基础 3.1. 个人信用理论 3.2. 个人信用评分方法 3.3. 小结4. 个人信用及评分指标体系 4.1. 构建个人信用指标体系原则 4.2. 个人信用指标选择 4.3.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选择 4.4. 小结5.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 5.1. 数据采集 5.2. 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的评分模型 5.3. 基于分类树方法的评分模型 5.4.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评分模型 5.5. 评分模型比较分析 5.6. 小结6. 个人信用评分的应用 6.1. 个人信用评分应用现状 6.2. 个人信用评分应用展望 6.3. 个人信用评分辅助工具——个人信用调查报告 6.4. 小结7. 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构建 7.1. 构建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面临的问题 7.2. 构建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对策 7.3. 小结8. 结论和展望 8.1. 总结与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 绪论 1.2 研究意义 信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我国的信用基础相对薄弱,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信用尤其是个人信用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已是大势所趋。开展个人信用理论研究将弥补我国当前在此领域的不足,而对国外的先进观点与技术的了解,对于全面规划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个人信用评估的开展更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改变个人消费观念。 个人信用的明确界定与进一步开发将有力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信用规则对经济的发展开始逐步发挥主导作用。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使个人成为市场的一个基本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个人活动空间的扩张,个人收入的增加,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的异军突起,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开始向个人倾斜,个人正在成为最新的资本积累主体和投资主体。进行个人信用理论研究工作,开发个人信用发展的新形式,对于调动个人参与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将具有积极作用。 个人信用发展将有力促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遇到了来自国内经济市场化和融入国际运行体系的双重压力。现有的金融体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来讲,尽快进行金融创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面对加入国际金融运行体系的挑战,我国金融业除了要进行制度创新外,在金融业务、金融工具、服务手段、技术装备和管理体系上都必须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有能力面对强大的国外金融业,加入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去。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个人金融服务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而我国由于信用机制不甚完善,在此领域内的相关金融业务开展缓慢,现在还处在逐步探索之中。随着个人信用机制的逐步建立,借助个人信用的理论研究与信用评估,借贷机构可以有效地确定个人信用水平,以此开展金融服务能够降低金融风险,为金融行业创新提供条件。
编辑推荐
本著作以消费者个人信用为研究对象,对个人信用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概括与总结,系统研究了信用评估方法和个人信用评分方法,建立了个人信用评分模型,提出了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该著作的出版,将会使更多的人了解信用与信用评估知识,希望能够对信用观念的普及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为各信用机构的信用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启发,并促进对个人信用评估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