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作者:马银春 页数:248
前言
人生历程,生老病死,蕴涵着七情六欲、名利福祸、贫富贵贱。在飞逝的人生岁月里和玄妙的尘世中,如何安度人生,怎样滋养健康并获得长寿,是人们都在追寻着答案的问题。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健康,健康最可贵的是养生。无可贵的养生,难得珍贵的健康,无珍贵的健康,难得宝贵的生命。如何在养生中,赢得健康和延长生命,自古人们就在追寻答案。 按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寿命应是100~175岁,多数学者认为是120岁。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活不到这个岁数呢?归根结底是不会养生。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养生文化的基础。《黄帝内经》告诫人们:保证健康长寿的根本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聪明的人,在没有病的时候就知道养生;愚蠢的人,得病以后才知道治疗。 健康对人们来说是最宝贵的,健康不能光靠科技,不能光靠药物,靠的只能是自己。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只是帮助本能。要知道,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养生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没有一个长寿者是懒汉。我们现在得的这病那病,内因所起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只占20%,而80%是外因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养生,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来减少疾病,健康的钥匙就掌控在自己手中。 《谈古论今话健康》一书以中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养生知识为背景,以现代生活为主色调,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养生观点、养生观念、锻炼要领、保健养生、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等许多养生知识。在细细地品读当中,不仅能获得知识的启迪,还将学会运动健身、食疗调理、生活方式、心态平衡等实用的养生大法。 长寿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长寿是一个永恒的目标,长寿是一首生命的赞歌。长寿不是一座不可企及的珠穆朗玛峰,只要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来调理自己的身体,长寿之峰可以跨越! 编者 2011.1
内容概要
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心胸宽大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要想健康快乐,学会自己找乐。品读此书.走进健康。真知灼见话健康,悄无声息品健康;树立健康生活新理念,培养健康生活新方式。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健康之道,长寿之本
1.话说健康
2.预防胜于高科技
3.未病先治,健康之本
4.健康要遵守的四大原则
5.上善若水,健康之本
6.健康要遵循一个“和”字
7.整体观:中医学中的第一哲学观
8.根据五行来养生
9.健康核心,阴阳平衡
10.健康就要养气血
第二章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1.饮食:你首选的医疗方式
2.饮食结构要科学
3.素食:一种全新的饮食理念
4.粗茶淡饭最养人
5.辩证饮食,对“症”下食
6.节食有助于长寿
7.按食物的“四性”、“五味”去吃
8.提高机体免疫力靠食补
9.牛奶:最接近完美的食品
10.水:身体的“清道夫”
11.吃盐要恰到好处
12.茶为万病之药
第三章 健康先要养心
1.情绪与脏器
2.心情与健康
……
第四章 生命在于运动
第五章 健康之道,神形兼差
第六章 健身活动保健身
第七章 最佳的生活方式,你的医生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中医所说的“十分病,三分药,七分养”是很有辩证道理的。吃药和调养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一味地依赖药物。正气的强弱是患病的决定因素,在正邪双方的矛盾斗争中,正气占主导地位,起着决定的作用。亚健康是否发生,正气的强弱是关键,正气不足是产生亚健康的内在因素。因此正气的调整阴阳,维护机体健康作用与现代免疫概念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般中医养生都不主张用药,人是需要用食物来养生,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调节身体、寻求健康的。其实,中医养生很简单,就是调阴阳,养气血。只要身体平衡,循环畅通,健康就近在咫尺。病了,就要吃药;吃药,就要立刻见效,这就是现代人对于疾病的认识。一边大量地服药,一边还是酒照喝、夜照熬,吃着垃圾食品,过着毫无规律的生活。这别说是养生,就是简单地治病,他恢复的时间也比别人要长得多。西药多为化学合成药品,许多药物都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受害最明显的要属肝脏。药物致聋的情况也很严重,链霉素能严重损害听神经,甚至致聋。其他抗生素如用量不当,也同样会有不良反应。许多药物对视力有影响,抗疟药、抗结缔组织药物氯喹,能引起眼内光敏度的色素改变,从而导致视力衰退。凡药,其性必偏而较烈,否则不能治病。所以有种说法:药是纸包枪,杀人不见伤。凡药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既可用来治疗疾病,也可导致疾病。懂得一些药物知识后,就更要尽量少服药,多从积极方面调动和加强自身免疫力来抵抗疾病。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为了治病,药还是要用的,但最好少用或慎用。
编辑推荐
《谈古论今话健康》:追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健康本源之书,健康是幸福之源,健康是快乐之基,健康是赚钱之本,健康就是生存力,健康就是竞争力,健康就是生产力。谈懂生命,掌控健康,驾驭人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