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和他的家人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作者:庞旸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我国出现了许多不该被人们忘记的伟人和文化名人,叶圣陶就是其中的一个。叶老一生有许多“头衔”:作家、教育家、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而他自己却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这不仅反映了叶老那令人起敬的平常心态,也确实说出了一个事实:从学生时代编辑油印《学艺日刊》到晚年校读最后一部书稿,叶老整整从事了七十多年编辑工作。叶老不仅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奠定了“中国小说坚固的基石”(茅盾语),写出过“扛鼎之作”,“给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语);而且他以一生所从事的编辑和教育工作,为我国文化、教育和出版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人们的目光从叶老拓展到他的整个家庭,不能不对这样一种家风的传承产生兴趣:这是一个编辑世家、作家世家,叶老的夫人胡墨林先生曾长期在开明书店和人民出版社做编辑、校对科科长;叶家的第二代,几乎都是有名的编辑家、作家;孙辈中也出了好几位编辑、诗人和著名作家,这样一个满载荣誉而又不失平凡的家庭,在当代中国人的家庭中,是颇为独特的。让我们沿着叶老的足迹,沿着这个家庭的足迹,回溯一下一个世纪的沧桑,这里也许有一些有意思和启迪人的东西呢。

内容概要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成员,只有第一个家庭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素质才有可能日趋完美。本书作者为了展示给读者叶老及其家人的生活,读了大量关于叶家三代的大量著作和有关文字,一次次去北京老宅叩访,又拜访了不少时老的生平旧故,因此这本书中生动细致的介绍了叶圣陶老人一生的足迹和他一家人的故事,尤其是着力描绘了二十世纪一个文化家族几代人的精神面貌,心路历程和家教家风。

作者简介

庞旸,笔名阿真、潘岩。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和平出版社编审,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科普作协理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编辑学会少儿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国作协代表大会代表。出版有长篇传记文学《邓拓和他的一家》《叶圣陶和他的家人》,散文集《书边人语》《牌戏人生》,发表论文、文学评论、书评、散文、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科普小品等作品近400万字。

书籍目录

少时才俊  听书与上坟  考场的马铃瓜  我生自今日始  掮枪与骑马  翩翩一少年  毕业  言子庙里的小学教师  失业与“卖文"为父为师  “打彩票式的结婚”  第二故乡——角直  在“五高”  小墨降临  母与子  父与子  做了角直人  五四运动中的新青年  为父之道风雨偕肩  文学研究会的实干家  和朱自清的友谊  恋家的人  在五卅的急风暴雨中  风雨中的墨林和小墨  青年作家的向导  叶圣陶与鲁迅  叶圣陶与中国共产党  至诚的童年  到开明  家庭手工业蜀中八载  善满之盟  青石弄五号  举家西迁  羁居重庆  迁居乐山  火中脱险  迁居成都  友情之旅  教子写文章  在成都的日子  母子编辑  至诚藏书  胜利前后  出川东归沪上三年  开明风  答丐翁  逼弟弟写文章  日记中的风云  尽在一醉中  在上海的日子  北上京城未秋  编龄七十三  语文教师第一人  编辑之家在北京  秦淮一支  墨林之死  “暮暮朝朝有独哀”苍茫岁月  十七年的行旅  叶氏父子在“反右”中  “未厌居”的忠厚长者  狂飙初起  家信春秋  花与诗  阴霾扫尽叶老的晚年  “性急”的老人  书友情怀  回角直  一生依靠的五位女性  长留风范在人间三叶  一叶和三叶  叶至美与“Radio Bering”  叶至诚的遗憾  叶至善的“祈求”根深叶茂  三午的沙龙  诗人三午  又见“三叶”  大奎  小沫  永和  “别树一叶”初版《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1894年10月28日,苏州城内悬桥巷一个姓叶的平民家庭喜添了一个男孩。读过“子日”的老叔为他取名“绍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春秋时的吴王阖闾曾在这里建都。苏州最有名气的当属园林了。20世纪初,苏州已有私人园林200多处,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的美誉。叶绍钧对童年的记忆,就是和这些美丽的园林联系在一起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到处留下这个爱玩好动的男孩子活泼的身影。园林里那些怪石嶙峋的假山和亭台楼阁,他早就“爬熟了”。四十年后,已经是著名作家的叶绍钧——那时已叫叶圣陶——在《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一文中写道,“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河岸”。苏州又是一座有着悠久文化的城市,大运河畔,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唐·张继《风桥夜泊》);虎丘之东,有明末因反对阉党魏忠贤而壮烈牺牲的五位义士墓。苏州出过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画家、书法家,如大文学家范仲淹、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朴学大师俞樾、画家唐伯虎等。在这人杰地灵的家乡,叶绍钧从小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叶绍钧祖辈和父辈并不是文化人。他的祖辈原籍安徽,明末为躲避战乱,辗转来到苏州,在城南热闹的盘门定居下来,做猪行和丝绸生意。靠着勤俭和经营有方,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买下齐门的半条街,人称“叶半街”。许多年后,叶绍钧的母亲对孙儿描述叶家当年的景况时,曾这样说:“你们叶家祖上才叫阔,齐门外头半条街都是你们叶家的。上头开了爿生猪行,两百来斤重的肥猪,进进出出,哪一天不是好几十,你说罪过勿罪过。结果倒好,长毛来了,一把火烧个精光,齐门外成了一片白地,你们叶家本来也人丁兴旺,一下子都逃散了。回来的只有你阿爹和他堂弟两个;别的都死在外头了,尸骨无存。”“长毛”即太平军。太平军攻占苏州,叶家在战火中败落了。叶绍钧的父亲叶钟济(字伯仁)到一个姓吴的地主家做“账房”,苏州管这个职业叫“知数”。全家七口,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叶绍钧自小就尝到了“冷月峭然袭衣襟”的贫寒滋味。在他早年的日记中,常有这样的记述:我家无半亩田一间房,又无数十金之储蓄,大人为人作嫁,亦仅敷衣食。今年水患,农田收租减色,又且征军饷于田亩。我家所入定致不敷。就目前观之,竞将致不能举火。屋漏水下溅,以盆受之……书箱湿,书桌湿,移箱移桌,为之大苦。虽然家贫,叶圣陶却有一位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深得邻里钦敬的好父亲。叶绍钧从小就很敬重父亲,佩服他的“孝道”和“仁心”。有件小事给叶绍钧印象很深:别人嫌小铺子货物太差,不愿买那里的东西,而父亲总是有意去小铺子买些东西,让店主赚点钱。他说:“我们不去买,小店主靠什么生活呢?”每到年节,父亲都非常恭敬地祭祀祖先,为叶绍钧幼小的心灵埋下“孝”的种子。父亲过世后,只要母亲还在,他年年都遵从旧例“过节祀先”。这样一位父亲,给童年的叶绍钧带来许多教益和乐趣。他是个好奇好学的孩子,而苏州的传说故事特别多,一条小巷,一口水井,都有动人的传说;甚至一座桥、一座庙、一个牌楼,都能说出一段掌故来。父亲叶钟济带着年幼的叶绍钧走在街上,常把这些一一指给他看,把那些美丽动人的历史故事讲给他听。回家后,还要他把这些见闻一一写下来,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父亲,是叶绍钧的第一任老师。外祖母、母亲的民谣和童谣,也是叶绍钧童年受过的语文教育和文学启蒙。直到他的晚年,还能忆起外祖母和母亲把他抱在膝上,合着节拍,教他念民谣和童谣的情形。后来他编写小学国文课本,就收入好几支经他加工过的苏州童谣;给中学生做广播讲演,还引用过童年时唱过的《咿呀咿呀踏水车》。为了培养叶绍钧写作的兴趣,父亲常常带他到茶馆去听说书和昆曲。从七八岁到十三岁,叶绍钧听的书可真不少。“小书”说得是才子佳人,像《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说得是历史故事跟江湖好汉,像《三国志》《金台传》《水浒》《英烈》等。这些书他都听了不止一遍,最多的到三四遍,许多故事情节,他能倒背如流;一些当时的名家像三效松、叶声扬、谢品泉、魏钰卿、朱耀庭等,他直到晚年还记忆犹新。苏州的茶馆里常常演唱昆曲。比起说书和评弹来,叶绍钧更加喜欢这种温柔温润、抑扬婉转的艺术形式。他轻轻打着拍子,陶醉在那时而绵邈伤惋,时而健捷激怆的曲调里。他不仅爱听,20世纪初,十岁左右还爱学着唱。由于对昆曲的喜爱,他少年时学过吹箫与弹琴,甚至还认认真真地想过要当演员。叶绍钧喜爱读书,更加注重“阅历”。祭祖与上坟,是童年叶绍钧特殊有趣的阅历。苏州人把祭祖称为“过节”,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鬼节”,端午、冬至、年夜为“人节”。每逢这些“节”,父亲和叔父都要点起香烛,在桌上摆满了菜,一只只酒杯斟满了酒,桌子三面设了座位,非常虔诚地跪拜。跪拜仪式通常是:一跪三叩,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拜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叶绍钧和家中几个孩子随着大人跪拜,小心眼里却纳着闷:祖先真会扶老携幼到来,分三面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吗?不管怎样,“过节”能吃到较好较多的菜,又能干焚化纸锭这样好玩的事,叶绍钧对“家庭里的这种特种游戏”,还是很高兴的。

后记

本书第一版是2001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早已卖完,但八年来,常常有人提到这本书。在读者来信中,特别应当提到重庆农药厂的离休干部张积德先生。他读这本书后,给我寄来1988年初叶圣老去世时他的一篇纪念文章,以及叶圣老亲笔信的复印件。原来,早在1943年,年仅十四岁的张积德曾与叶圣老有过多次书信交往。对这位初中学生的“投书请教”,年已半百的叶圣老一律亲笔作答,悉心指教。张先生说:“先生对莘莘学子的教诲之深情,真乃溢于字里行间,终生铭感不已!”还有河北科技出版社的退休编审董天恩,他到美国探亲,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看到这本书,“非常高兴”,特地从大洋彼岸来信,表达对叶圣老的景仰之情。他说:“感谢您为我们写了这本书。书的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生动,亲切感人……”。给我儿子辅导过功课的北京西城区特级语文教师张志英先生看了此书,也曾激动地对我谈起当年叶圣老给普通教师写信,答疑解惑的事。他认识的几位老教师手中,都珍藏有叶圣老的亲笔信。这本书的另一位重要传主叶至善先生,其敬业精神,学问人品,在京城乃至全国出版界、科普界也是有口皆碑。我身在这个圈子里,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这位老编辑家、老科普作家的钦佩与赞誉,听到对《叶圣陶和他的家人》的认同与鼓励。从读者的热烈反响中,我感到叶圣老和他家人所具有的那种人格魅力,是当今社会人们心底呼唤的那种永恒的美;也感到这本书的再版价值。作为四代编辑世家、作家世家,叶家优良淳厚家风的传承,已成为一个永久的佳话,是不可多得的人文、道德传统教育资源。尤其是在浮躁之风日盛的当下,颂扬这样一种家风,无疑具有更加现实和积极的意义。因此,当中国物资出版社文教编辑室主任于胭梅找到我,让我将这本书加以修订,准备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版时,我欣然从命。我感谢这位同行的眼光,在21世纪即将走过10年的今天,出版这样一本浓缩20世纪风云、以家史见证国史的书,确实具有独到的意义;作为文学传记,也自有其文学欣赏价值。从本书初版到现在,八年过去,叶家又发生了不少变化:一些老人过世了,第三代人(以叶圣老为第一代算起)走过了大半个人生,第四代人成长了起来。作为一部以叶圣陶为主的家庭传记,此次修订增加了这八年中一些新的内容,还补充了叶圣老及其家人对一些社会历史现象和大是大非问题的认识与反思。对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来说,这种认识与反思是很有价值的,是一部当代家族史不能绕过去的话题。另外,初版时由于写作仓促,有些资料还掌握得还不够详尽,也有一些不够准确,甚至错误之处,这次一并补充、修改过来,使这部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材料更加翔实,更加具有了可读性与史料价值。我要特别感谢叶小沬、叶永和和蒋燕燕,为我这次修订,他们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和珍贵照片,多次接受采访,并审阅书稿,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要感谢王伯祥先生的公子王湜华先生所提供的无私帮助。如果这本书能像八年前初版时一样,得到读者的认可与厚爱,那笔者会感到由衷的高兴——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生花妙笔,而是它将再次证明,叶家这棵根深、枝繁、叶茂的文化大树,在今天仍能为读者带来我们所需要的清新与荫凉。庞旸2009年8月18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叶圣陶和他的家人》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叶圣陶深厚的国学功底,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发现文坛新人的慧眼与胆识,使人印象深刻,感触颇深。叶氏父子薪火相传的人格魅力与编辑理念也让人受益匪浅。叶圣陶的世界充实丰富,宛如宝藏,无论是教育工作者、文学爱好者,还是为人父母者,都能从中获得感动与启示。  ——南开大学李慧智当代著名作家袁鹰作序推荐叶老很早就将真善美三字镌刻在子女的名字上(至善、至诚、至美)。他的后辈们果然遵从父教,以这三个字作为一生做事为人的规范,并且又传给再下一代。  ——袁鹰

编辑推荐

读《叶圣陶和他的家人》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叶圣陶深厚的国学功底,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及发现文坛新人的慧眼与胆识,使人印象深刻,感触颇深。叶氏父子薪火相传的人格魅力与编辑理念也让人受益匪浅。叶圣陶的世界充实丰富,宛如宝藏,无论是教育工作者、文学爱好者,还是为人父母者,都能从中获得感动与启示。    ——南开大学  李慧智当代著名作家袁鹰作序推荐叶老很早就将真善美三字镌刻在子女的名字上(至善、至诚、至美)。他的后辈们果然遵从父教,以这三个字作为一生做事为人的规范,并且又传给再下一代。    ——袁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叶圣陶和他的家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叶圣陶叶老,是享有盛名的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和编辑家。《叶圣陶和她的家人》是了解叶老、学习叶老不可多得的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