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任福君,翟杰全 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尝试对科技传播与普及进行理论探索、对我国科技传播与普及实践进行总结。本书中探讨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问题,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发展情况,讨论了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问题,概括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提出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
本书内容主要有: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历史发展、概念理解、基本结构、基本渠道、当代需求以及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资源能力建设、科普政策、科普人才、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科普实践活动的项目策划和监测评估等。
本书可供科技传播与普及管理工作者、实践工作者、理论研究者,科学技术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技服务工作者、大众媒体从业者、科普设施从业人员、科学技术专业的师生了解科技传播与普及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科技传播普及专业、科学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哲学、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以及科普人才培训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任福君,196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科普研究》主编、中国科协一清华大学科普研究中心副主任。1995年晋升教授,曾在清华大学等校做博士后;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专著、高校教材等15部;主持国家"863"、软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多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社科奖3项;获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5项。 翟杰全,1964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在《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40佘篇论文,出版有《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技术传播与企业的技术传播》等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历史发展1
一、科技传播与普及的早期历史1
1?科技传播与普及的早期发展2
2?科技传播与普及在近代的兴起5
二、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现代形态10
1?科学交流的成熟10
2?科技教育的发展12
3?科学普及的兴起14
三、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当代发展16
1?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推动17
2?科学与公众关系的挑战18
3?传播新技术的促进20
四、中国科技传播与普及发展史略23
1?中国古代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特点23
2?中国近代科技传播与普及的产生25
3?民国时期的科技传播与普及26
4?红色苏区和延安时期的科学普及28
5?新中国科学普及的发展30
6?新时期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繁荣32
第二章科技传播与普及的概念理解36
一、国内外学者对科技传播与普及相关概念的理解37
1?国内学者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定义37
2?国外学者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定义40
二、科技传播与普及术语选择与概念理解49
1?科技传播与普及的术语选择49
2?科技传播与普及的概念理解51
三、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目标54
1?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公众目标54
2?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社会目标57
第三章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结构61
一、传播学家对传播结构与模型的理解61
1?传播现象的结构与过程模型61
2?传播现象的互动与系统模型64
3?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与复杂系统66
二、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结构要素68
1?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参与主体68
2?科技传播与普及的传播内容74
3?科技传播与普及的传播渠道81
三、科技传播与普及模式问题84
1?基于时空特征的模式分类85
2?基于传播载体的模式分类86
3?基于流程特性的模式分类87
4?基于综合属性的模式分类87
第四章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渠道90
一、科技教育:基于教育过程的科技传播与普及90
1?科技教育的发展及其当代体系91
2?当代科技教育的科学素质转向93
3?强调探究能力和体验科学的科技教育95
4?科技教育渠道建设97
二、设施传播:基于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技传播与普及99
1?科普基础设施的发展及其当代体系100
2?基于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技传播与普及103
3?设施传播渠道的建设105
三、媒体传播:基于传播媒体的科技传播与普及107
1?传播媒体及其与科学的特殊关系108
2?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与普及112
3?网络媒体的科技传播与普及116
4?传播媒体的科技传播能力建设119
四、活动传播:基于群众性科普活动的科技传播与普及120
1?群众性大型科普活动121
2?形式多样的其他科普活动124
第五章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当代需求129
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传播需求的普遍化129
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129
2?当代科学与技术基本关系的特征131
3?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发展132
4?当代科技传播与普及需求的普遍化133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科技传播的国家需求135
1?创新驱动时代的创新型国家建设135
2?当代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国家需求138
三、科学与公众关系的发展和科技传播的公众需求140
1?科学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变140
2?科学与公众关系领域的几个重要模型143
四、当代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多重任务153
1?科技传播与普及的整合模型154
2?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多重任务157
第六章科技传播与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161
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从教育议题到政策议题161
1?国际公民科学素质:政策议题和素质调查162
2?中国公众科学素质:理论研究和素质调查166
二、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从基本内容到组织实施170
1?《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台背景与时代意义171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基本内容和组织实施177
三、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从未成年人到领导干部189
1?未成年人群体的科学素质建设189
2?农民群体的科学素质建设194
3?城镇劳动者群体的科学素质建设200
4?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的科学素质建设205
第七章科技传播与普及的资源和能力建设209
一、科技传播与普及的资源和能力建设209
1?科技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概念和构成210
2?我国科技传播与普及资源建设现状214
3?科技传播与普及的资源建设和能力建设219
二、科技传播与普及内容资源建设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222
1?我国目前的科技传播与普及内容资源建设222
2?“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及其实施成效226
3?科普内容资源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230
三、科普渠道资源建设与我国的渠道建设实践232
1?我国的“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232
2?我国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238
3?我国的“科普基础设施工程”与设施渠道建设247
第八章科技传播与普及的保障条件254
一、我国科技传播与普及政策254
1?科普政策的内涵及其目标255
2?我国科普政策的简要回顾257
3?当代中国的科普政策260
二、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263
1?科普人才的内涵及分类264
2?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面临的任务266
3?我国新时期科普人才队伍建设267
4?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普资源建设269
三、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271
1?科普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分类272
2?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现状274
3?“科普基础设施工程”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277
四、推进科普产业的发展279
1?科普产业的特征及其分类280
2?我国科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82
3?科普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动力284
4?科普产业发展的推进措施286
第九章科技传播与普及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评估289
一、中国当代社会语境中的科技传播与普及289
1?科普事业290
2?科普工作293
3?科普实践活动294
4?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监测评估问题297
二、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的策划与实施301
1?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策划的基本任务302
2?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策划的基本原则305
3?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的主题与定位307
4?科普实践活动项目方案的设计309
5?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的组织实施312
三、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的评估313
1?科普实践活动项目评估的基本分类314
2?科普实践活动项目评估的基本内容317
3?科普实践活动项目评估的几个关键问题318
4?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评估320
5?科技类博物馆常设展览科普效果评估323
第十章科技传播与普及的新发展和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327
一、我国当代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发展和趋势328
1?科技传播与普及理念的突破与提升328
2?科技传播与普及政策法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331
3?科技传播与普及事业的拓展333
4?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的创新与发展335
5?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新发展338
6?科技传播与普及领域的国际化新趋势339
7?科技传播与普及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突破341
二、科技传播与普及领域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343
1?科技传播与普及基础理论研究344
2?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345
3?对科技传播与普及领域一些重要关系的研究346
4?对科技传播与普及领域一些关键问题的研究348
参考文献353
后记363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三、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目标 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目标与增强公众的科学意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育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科学领域的民主对话、促进公众参与科学事务有关。其中,增强公众的科学意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主要涉及科技传播与普及对公众个人或群体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与科技传播与普及在公众层面的任务目标有关;培育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科学领域的民主对话、促进公众参与科学事务更多是与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社会功能有关,涉及科技传播与普及在社会层面上的任务目标。 1.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公众目标 《科学与公众》报告在对英国科学传播活动和英国公众对科学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包括科学共同体、新闻媒体、科学中心、科技博物馆、政府机构、志愿者组织、工业部门在内的许多组织和群体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科学传播活动,但不同的参与者对科学传播目的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科学传播的目的: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影响公众的科学态度、解释科学的经济社会作用、传播科学对日常生活的意义等。如果将这些目的进行概括的话,它们都与扩散共享科学技术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有关。 澳大利亚学者伯恩斯等人在《科学传播:当代定义》一文中也将科学意识、科学理解、科学素质、科学文化看作是科学传播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科学传播是一个过程,可它不仅仅是一个过程。科学传播绝不应该因为它自己的缘故……要让科学传播有效……它就必定总是有一个预定的、合适的目的”,“科学意识、理解、素养以及文化的目的,可以被概括成5种广义的对科学的个人反应”,“这些个人反应可以被归纳在标记AEIOU之下:对科学的意识;对科学的愉悦或者其他情感反应;对科学的兴趣;形成、重塑或者确认与科学相关的观点或态度;对科学的理解”。 公众科学意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素养这些术语概念可以被用来说明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目标与任务。“公众科学意识”(Public Awareness of Science,PAS)是不太容易精确定义的一个用语。有学者将其看作“公众理解科学”的同义语,也有学者将其视为对科学技术的一种积极态度。事实上,公众科学意识主要指的是公众对科学技术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普通公众可能并不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但如果他们拥有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意愿,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价值,遇到不解的现象能想到寻求科学的方法来解释,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能想到寻找科学的手段来解决,遇到某些观点或理论能用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作出判断与评价,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他们拥有某种程度的科学意识。 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是科技传播与普及的重要目的和目标之一。科技传播与普及首先要利用适当的传播方法、媒介、活动,丰富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感受和认识,让科学技术在公众的知识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让公众在遇到问题时能想到科学技术,相信科学技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具备科学意识这种积极心理指向,对公众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理解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科学意识可以赋予公众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尝试用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意愿、信心和信念,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引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被看作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实际上也是后者的根本组成部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