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6-01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杜惠洁 页数:3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德国教学设计研究》作者利用到德国访学的机会,获取第一手资料,比较准确地透视出德国教学设计实践的基本状况和本质特征。通过描述和揭示各个教学设计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主张,从模式变迁的视角,分析和评价了德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进展情况,较为系统地论述和透析了德国教学设计各派思想与其所处时代社会思潮的紧密关系。最后,在分析我国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吸取和借鉴德国教学设计的精华,为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再构提供了结构性帮助。 此书是国内首部专门论述和研究德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论著。该书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进行教学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杜惠洁,女,1960年生,辽宁沈阳市人,教育学博士。曾师从德国教育研究著名学者李其龙教授。2001年年132004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资助,两次赴德国进行教育研究工作。先后任教于辽宁教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现为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在《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外国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了《中小学实用教育学》、《教育法学概论》等著作10余部。
书籍目录
引言一、问题的提出二、关键词的说明与界定三、研究文献综述四、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框架第一章 德国教学设计产生的历史回溯一、德国教学设计缘起的社会动因二、德国教学设计生成的学术动因第二章 德国教学设计主要流派及其分析一、德国现代最初的教学设计模式二、柏林教学论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及其分析三、以系统论控制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观四、汉堡教学设计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五、克拉夫基的批判一建构教学设计思想六、开放教学设计理念与模式七、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第三章 德国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明确性原则二、持续性原则三、可逆性原则四、相互依存性原则五、适当性原则六、可控性原则第四章 德国的教学设计前提条件一、不同教学论流派的教学设计前提条件观二、教学前提条件分析对教学设计的意义三、不同教学设计前提条件的比较第五章 德国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一、运用冲突故事进行社会学习的教学设计二、跨学科活动的教学设计三、关于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四、开放课堂学习具体设计案例五、对实践中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与研究第六章 比较与借鉴:中国教学设计再构策略一、中国教学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二、德国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结束语附录:访谈提纲德文参考文献中文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德国教学设计产生的历史回溯 德国教学设计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既是源于社会变更对教育的呼唤,也是传统教育观念自身更替过程中的产物。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以其独到的管理理论、德育论和教学论建立了一座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大厦,从而在西方当之无愧地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其教育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大约盛行了一个世纪。但是到了19世纪末期,赫尔巴特学说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其中最主要的论点是反对赫尔巴特“将自然科学的步骤结合进了教育理论中,而把活生生的教育关系变成了自然科学式的‘目的一手段’关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教育史上出现了流派迭出、学说纷呈的景观,它体现了人们在旧的教育理论体系面临崩溃,而新的教育思想还未出现时对教育的迷茫和重新寻找出路的精神状态。20世纪20年代以后,当代德国教育思潮的兴衰又呈现出更替明显的态势。精神科学教育学、经验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几乎是依次出现。而且这种波动与西方社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主流是合拍的,并且脉络清晰。与此相并行的德国教学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也正是按着这样一个路向进行流变与发展的,它与当代教育思潮的兴衰更替的趋向明显相一致。 尽管没有人否认,教学设计的“根”在美国,然而其应用和理论的发展则是一场国际范围内的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教学设计之“花”开遍了世界各国。我国目前对于国际水平的教学设计研究与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对北美等国的个别作者的专著、文献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包括德国等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在内的、丰富多彩的理论和应用的标准参考源。而这后一方面的问题,正是本研究的关注点和任务。为了更好地研究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德国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般来说,一个严肃的理论和思想,总是要对它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学术思潮有所反映,也就是说它的形成、发展、深化及转向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动因和学术动因。因而,从完整的意义上讲,研究教育学理论,既要研究作为其形成背景的社会,也要研究教育学科内部的相关背景,从而使所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某 价值倾向性。研究德国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产生、流变以及发展也是如此。德国的现代教学设计虽然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国际性共同产物,也有其产生的社会动因和学术动因,这些动因也应该是具有国际性的。这是当代学术传播、交流的国际化以及全球一体化现实所使然。 一、德国教学设计缘起的社会动因 教学设计产生的直接动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军事和工业培训的原理及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的需要。当时许多心理学家根据所揭示的人的学习机制,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视听专家运用这些教学原则设计出幻灯、电影等培训教材,以及借助于评价和测量知识的帮助建立了一系列评价体系和训练方案。这些都是把学习理论运用于设计教学实践的最初尝试,而且是将心理学和教学技术进行整合的尝试。德国教学设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即是在这个背景影响下的产物。 ……
编辑推荐
《德国教学设计研究》立足于从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设计理论的需求视角,介绍和分析当代德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这两个层面的基本观点、理论基础、流变轨迹、流派观点、操作策略、真实效果和面临的问题。同时,比较我国新课改形势下教学设计理论建设情况和实践探索情况,兼用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考量德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可借鉴参照价值量,研究当代国际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某些流变趋势,为我国教学设计研究人员的教学设计模型构建提供参考,为我国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提供具体可选性思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