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中国农学会 编著 页数:158 字数:250000
内容概要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的科技革命既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紧紧掌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速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科协从2002年开始编制的年度《学科发展蓝皮书》,在贯彻落实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学术交流主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中国科协组织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科发展和原始创新能力提高,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抉择。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开展2008年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活动的通知》(科协学发[2008]87号),中国农学会申请承担了基础农学学科发展研究课题。农学领域比较宽泛,按照国家标准(GB/T 13745-92),农学学科包括农业史、农业基础学科、农艺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工程以及农学其他学科等多个学科。我会在2006-2007基础农学学科发展研究的基础上,紧密围绕该学科发展的需求,突出关键问题,集思广益、探索创新,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和中国科协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明确了目标,提出了研究思路,并结合当前学科发展现状,围绕基础农学,针对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的实际,提出了作物种质资源学、作物遗传学、作物生态学、农业资源学、农业环境学、农业生物信息学、作物生理学等分支学科作为专题研究,分别论述了学科发展现状、进展和趋势,并与国外同类学科比较,最后对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书籍目录
序前言综合报告 基础农学学科发展 一、引言 二、学科发展现状 三、学科国内外比较分析 四、学科展望与对策专题报告 作物种质资源学 作物遗传学 农业生物信息学 作物生理学 作物生态学 农业资源学 农业环境学ABSTRACTS IN ENGLISH Comprehensive Report Advances in Basic Agronomy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Advances in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Advances in Crop Genetics Advances in Agro-bioinformatics Advances in Crop Physiology Advances in Crop Ecology Advances in Agriculture Resources Advances i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ology
章节摘录
综合报告基础农学学科发展一、引言以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资源环境关系与调控途径为主体的基础农学学科,既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也与资源环境学等密切关联,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报告在《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2006—2007)》基础上,重点进行了作物种质资源学、作物遗传学、农业生物信息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农业资源学、农业环境学7个分支学科的专题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基础研究是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虽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经济回报,但一旦突破,将会引发农业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强化基础研究和注重原始性创新,是世界各国农业科技当前普遍重视的领域。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衍生发展出以动植物分子育种、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高效节水农业、新型食品加工、现代装备等为代表的农业高技术领域,它们已深刻改变着现代农业的面貌,为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靠支撑,另一方面为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总体看,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近年来呈现的发展趋势是:基础生物学研究发展为农业科学研究注入了强大活力,基础农学学科与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资源环境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愈加明显,推动着基础农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快速发展;注重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方法与常规方法有机结合,多学科、多层次研究农业基础科学问题,使基础农学学科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高;以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抗逆育种和栽培耕作技术需求及基础科学问题为目标,不断创新和拓展研究领域,为农作物高产潜力开发、新品种培育、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理论、方法和新技术支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