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郑功成 编 页数:200 字数:285000
内容概要
社会保障事关亿万国民的切身利益。伴随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演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探索前进;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学科与理论建设亦在蓬勃发展。无论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还是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都需要有专门的理论学术园地来汇集海内外百家智慧和展现这一领域的新信息与新思考。为此,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创办的《社会保障研究》,作为中国第一份社会保障理论学术研究连续性出版物问世了,它的职责就是为推动中国社会保障学科与理论建设、增进社会保障领域国际学术交流提供理论平台。本书是2010年第1期总第11期。
书籍目录
北欧福利国家遭遇全球化:从普遍主义到私有化和非正式化论斯堪的纳维亚福利模式及对东亚的启示社会资本和福祉:老年健康政策18个OECD国家的养老金改革:路径依赖还是路径突破就业和家庭结构变革下的养老金改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架构研究作为国家基本制度之一的社会保障——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与模式倾向基于社区的城市贫困治理问题研究——以XM市ZH街道为分析个案社会救助就业福利政策研究福利权与福利制度社会保险权:一项初步的研究述评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养老保险逃费治理的激励农村反贫困战略转向研究——从单一开发式扶贫向综合反贫困转变学术信息: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专题
章节摘录
插图: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组织也日益活跃。除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的政府间组织外,还有大量非政府组织在从事着与人权和福利相关的工作。例如致力于福利制度发展的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和国际社会福利协会、致力于残障人士康复与预防的残障人士国际、致力于促进智力残障人士权益的国际智力残障人士联盟等,都在各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与早期殖民扩张的强制性示范与前一百年间存在的盲目仿效现象相比,现阶段各国在人权领域与福利制度方面接受全球化的影响显然更多地具备了自主意识。尊重福利权的普适性与尊重本国国情成为理性选择福利制度安排的出发点,这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性。三、福利权对福利制度发展的要求影响福利制度与人权发展的因素很多,各国福利制度安排与人权实现的现状及其交融,往往是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的客观结果,尽管结果不一定都是良好的,但至少有其不可避免的因素在支撑。因此,福利权便不可能在各国同步产生与发展,并以同样的速度迈进,也不可能干篇一律地以同一幅面孔示人。由于福利权的内容得到法律制度确认是逐渐累积叠加的,所以,国与国之间并没有相对统一的福利权确立时间,即使是在一个国家内部,法律也只是对福利权在社会习俗中已得到的认可加以确认,并通过出台各项福利立法和制度加以规范与实施。在国际上,则可以把1966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发布作为福利权以法制形式得以确认的标志。在福利权产生以前,人权理论聚焦于自由权和政治权这些多为富有阶层关注的领域,福利却只是富有阶层和特权阶层对特殊群体很不规范、临时性的恩赐和施舍,虽然后来得到了制度化的规范,却又难免沦为当权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只有福利权得以确立后,人们拥有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每个人的且人人平等的权利,并可依其理直气壮地向政府提出主张、要求政府积极作为,这就使福利制度的设置由随意性转向法制权利化,由工具性转向目的性,使福利制度的保障范围由陷入困境的特殊群体扩大到拥有福利权的全体成员。依此标准,又可以将福利制度的发展分为1601年《济贫法》颁布之前的临时性慈善事业时代,1966年《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颁布之前的统治工具性的福利制度时代和之后的权利目的性的福利制度时代。其中,在统治工具性的福利制度时代后期,尤其是18世纪晚期以后,福利权概念已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越来越多的法律条文的确认,但是,这一时期多数国家的关注点还在政权斗争和领土瓜分与被瓜分上,福利权只处在逐渐发展阶段,福利制度的设置先是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安内”和“以攘外”的理想工具。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开始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保障民生、促进民生的福利制度又成为抚平“战伤”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编辑推荐
《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11期)》:中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园地,世界社会保障学术交流平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