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劳动 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编 页数:156 字数:237000
前言
为了满足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煤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发了煤矿技术类专业系列教材。多数教材编写人员既有多年煤矿企业工作经历,又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对煤矿企业的生产实际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情况非常熟悉。在编写教材时,他们对教材的定位、结构、特点进行了反复研究,努力使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根据煤矿企业职业岗位需要及煤矿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生产管理能力、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能力、现场施工和作业能力等职业能力,确定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努力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真正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第二,以国家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为依据,使内容分别涵盖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等相关标准要求,便于“双证书制”在教学中的贯彻和落实。第三,体现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的编写思路,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第四,将行业、企业专家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有机地融人到相关模块、课题中,突出教材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第五,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精选内容的基础上,合理编排教材内容,尽量采用以图代文的编写形式,降低学习难度,从而达到易教、易学的目的。尤其是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案例,将为学生的入门学习和有关内容的导入铺平道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大型煤矿企业的鼎力相助,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倾注了大量心血,无私地将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奉献给读者,参与审稿的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恳切希望广大读者对教材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时加以完善。
内容概要
本书为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煤矿技术类专业教学实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本书旨在阐述各种地质条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以及在各种地质条件下煤矿生产应采取的措施。内容包括煤矿地质基础知识、煤及煤层赋存状态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地质构造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影响煤矿生产的其他地质因素、矿井水、煤矿主要地质图件与矿井储量六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又根据生产实际细化为若干个课题或任务,并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思路编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本书由冀中能源技师学院(峰峰煤矿高级技工学校)高志强、解志存、曹增会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张建云编写,高志强主编;由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地质工程师关永强、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地质工程师王思栋审稿,关永强主审。
书籍目录
模块一 煤矿地质基础知识 课题一 识别煤系地层 课题二 矿物与岩石的识别模块二 煤及煤层赋存状态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课题一 煤的形成、分类和用途 课题二 不同赋存状态煤层对生产的影响及处理模块三 地质构造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课题一 单斜构造的识别和岩层产状的测定 课题二 褶皱构造在煤矿生产中的识别及处理 课题三 断裂构造的处理模块四 影响煤矿生产的其他地质因素 课题一 岩浆侵入体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课题二 岩溶陷落柱的处理 任务一 识别岩溶陷落柱和判别陷落柱的影响范围 任务二 掌握陷落柱的探测方法和对陷落柱的处理措施 课题三 矿井瓦斯及瓦斯突出的防治 课题四 顶底板及矿山压力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模块五 矿井水 课题一 矿井透水判断 课题二 矿井水害防治模块六 煤矿主要地质图件与矿井储量 课题一 井田地形地质图 课题二 水平切面图 任务一 水平切面图的识读 任务二 水平切面图的编制方法 课题三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课题四 采掘工程平面图 课题五 其他地质图件 课题六 储量分类和“三量”划分
章节摘录
插图:(1)泥炭化及腐泥化作用阶段1)泥炭化作用阶段生长在沼泽中的高等植物不断繁殖,其死亡后的遗体堆积在积水沼泽中。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组分,如木质素、纤维素、蛋白质等成分,在暴露空气中及处于沼泽水体浅层状况下,由表层喜氧菌和氧的作用,经过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后,一部分完全被分解成气体和水分;一部分被转化成为化学性质活泼的简单化合物;另一部分未遭受分解,特别是稳定组分继续保留下来。随着沼泽覆水程度的增强及植物遗体的不断堆积,使得正在分解的植物遗体逐渐与大气隔绝并处于水体下层,氧化环境逐渐被还原环境所代替,分解作用逐渐减弱。在沼泽水体深部厌氧菌的作用下,分解产物之间和分解产物与植物残体之间又不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化合形成新的产物,如腐殖酸、腐殖酸盐、沥青质、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及氢等。这些产物中,部分不稳定的气体或液体逸出后,剩下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了泥炭。这种由高等植物转化为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泥炭一般呈黄褐、棕褐或棕黑等色,无光泽,质软且富含水及腐殖酸。晒干后可作燃料、化工原料及肥料等用途。2)腐泥化阶段在湖泊、积水较深的沼泽及泻湖中,藻类及水中的浮游生物等低等植物大量繁殖、死亡、堆积,在缺氧的还原环境中,经过厌氧菌的分解和化学合成作用,植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遭到破坏,逐渐形成一种含水多的富含沥青质的棉絮状胶体物质。这种物质与细小颗粒的泥沙混合后经去水而变得致密,逐渐形成腐泥。这种由低等植物转变成腐泥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编辑推荐
《煤矿地质》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煤矿技术类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