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吴卫东 主编 页数:173
Tag标签:无
前言
环境保护是伴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环境保护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这给高职高专环境保护专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有力地推动环境保护专业教育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教材建设这一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境保护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结合各自的领域优势,共同组织编写了“全国高职高专环境保护类专业规划教材”。本套教材包括《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污水处理厂(站)运行管理》《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管理》《环境生态学基础》《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实务》《环境工程制图与CAD》《室内环境检测》《环境保护设备及其应用》《环境专业英语》《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给水排水技术》17种书。 本套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力求满足高职高专环境保护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的新发展,立足教学现状,力求创新,在吸收已有教材成果的基础上,将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技术和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并与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标准、法律法规保持一致。为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需要,整套教材加强了职业教育特色,避免大量理论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强调以实际技能和职业需求带动教学任务,技能实训部分采用项目模块化编写模式,提倡工学结合,增加可操作性和工作实践性,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材中每章列有学习目标、章后小结和形式多样的复习题,便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掌握学习重点;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使学习的学习增加了兴趣,拓宽视野。 在本套教材开发过程中,在教指委的组织指导下,全国2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和老师积极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和审订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内容概要
本教材根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内容紧密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注重培养环境影响评价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与实践性特点。 本教材共分10章,内容包括:绪论、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清洁生产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本教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境保护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高职高专环境保护类专业规划教材之一,供环境保护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事环境评价、企业环境评价操作和管理岗位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环境与环境影响 1.1.1 环境与环境特征 1.1.2 环境影响及其分类 1.2 环境影响评价 1.2.1 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1.2.2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分类、意义 1.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3.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发展 1.3.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体系 1.3.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本章小结 练习题 2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2.1.1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与分类 2.1.2 环境影响评价遵循的原则 2.2 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2.2.1 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分类管理 2.2.2 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监督管理 2.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2.3.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2.3.2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2.3.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本章小结 练习题 3 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 3.1 工程分析 3.1.1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3.1.2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3.2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2.1 污染源调查内容 3.2.2 污染源调查方法 3.2.3 污染源评价 本章小结 练习题 阅读材料1 国电长治热电厂(×300 MW)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4 清洁生产评价 4.1 清洁生产概述 4.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4.2.1 有关清洁生产的国家标准 4.2.2 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 4.2.3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 4.3 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4.3.1 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4.3.2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清洁生产评价的编写要求 本章小结 练习题 阅读材料2 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 5.1.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 5.1.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范围的确定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 5.2.1 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及评价区污染因子的筛选 5.2.2 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 5.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5.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5.3.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5.4.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与方法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5.4.3 烟气抬升高度计算 5.4.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参数估算 5.4.5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 5.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5.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5.5.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5.6 评价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与方法 5.6.1 单项治理措施 5.6.2 综合防治措施 5.6.3 大气例行监测计划 本章小结 练习题 阅读材料3 某建设项目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6 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 6.1.1 评价等级的划分 6.1.2 评价标准 6.1.3 评价工作程序 6.2 水环境现状调查 6.2.1 水环境现状监测 6.2.2 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6.3 水环境影响预测 6.3.1 预测条件的确定 6.3.2 预测方法的选择 6.3.3 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 6.3.4 预测工作 6.4 水环境影响评价 6.4.1 评价重点和依据的基本资料 6.4.2 判断影响重大性的方法 6.4.3 对拟建项目选址、生产工艺和废水排放方案的评价 6.4.4 消除和减轻负面影响的对策 6.4.5 提出评价结论 6.5 评价区水污染防治措施与方法 本章小结 练习题 阅读材料4 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水管道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 7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7.1 土壤环境评价等级划分和工作内容 7.1.1 土壤环境评价等级划分 7.1.2 土壤环境评价工作内容 7.2 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7.2.1 土壤环境现状监测调查 7.2.2 土壤环境现状评价 7.3 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3.1 土壤中污染物运动及其变化趋势预测 7.3.2 土壤退化趋势预测 7.3.3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小结 练习题 阅读材料5 某焦化厂扩建工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8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1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 8.1.1 评价等级的划分和工作要求 8.1.2 评价工作范围 8.1.3 评价工作程序 8.2 噪声环境现状评价 8.2.1 噪声环境现状监测 8.2.2 噪声环境现状评价 8.3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 8.3.1 预测范围和预测点布置 8.3.2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选用 8.4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8.5 评价区噪声环境防治措施与方法 本章小结 练习题 9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9.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9.1.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 9.1.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9.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9.2.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9.2.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9.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9.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9.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9.4.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9.4.3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与替代方案 本章小结 练习题 10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10.1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0.1.1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10.1.2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识别 10.1.3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分类 10.1.4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经济学概念 10.2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范围 10.2.1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10.2.2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10.3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0.4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0.4.1 专业判断法 10.4.2 调查评价法 10.4.3 费用—效益分析法 本章小结 练习题 阅读材料6 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如果没有例行监测资料,或者为了获得符合该评价项目尺度的详细信息,还需在评价期间专门进行气象观测和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进行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和评价所需的背景数据。因此,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点和监测制度的确定,都应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性质和厂址周围的地理环境及实际条件而定,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1)监测范围与项目。监测范围主要限于评价区内,需要监测的项目可根据大气污染源调查中筛选的主要污染因子确定,同时考虑评价区内污染现状确定。 2)监测布点 ①监测点设置数量 监测点设置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区域大气污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布局和敏感点的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优化选择确定。一般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②监测点位置的设置原则监测点的位置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设点的测量值应能反映一定地区范围的气象要素以及大气环境污染水平和规律。设点时应从总体上把握大气流场的特征与规律,同时适当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和工作条件,使测点分布合理而兼顾均匀,同时又便于有效、有序工作。3)监测点布置的布设方法布设方法主要思路和原则是正确把握大气流场及充分反映其运动规律与主要特征参数。具体的监测点布置的布设方法有以下五种: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扇形布点法;配对布点法;功能分区布点法。此外,通常应在关心点、敏感点(如居民集中区、风景区、文物点、院校等)以及下风向距离最近的村庄布设监测点,在上风向适当位置往往还需要设置对照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