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教程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周德民,廖益光、李永强、戴香智、 周德民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08出版)  作者:李永强,戴香智 著  页数:339  

前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顺应社会的需要发展非常迅猛,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占了半壁江山,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也很快,据统计,目前已有近40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由于起步晚、发展快、类别不同,高职高专类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教材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系列的高职高专类社会工作专业教材,因此,开发高职高专类社会工作专业系列教材已迫在眉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应紧紧围绕“以就业为根本,以技能为核心,以知识为支撑”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教育层次以大专为主,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因此,编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应该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把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层次和特色,弄清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可能进入的就业单位对专业技术的需求,从用人单位对专业方向的需求来确定教材的知识深度和范围,并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操作性在教材中的体现,力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组织编写的这套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系列教材特别强调社会工会专业的“实务性”取向,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突破以往教材理论性过重的特点。在对一般理论、原则阐述时,简洁明了,并注重典型案例的运用。侧重于运用参与式在情境中寻求具体的解决办法,引导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从中得出一般性结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了解并体会到专业价值理念在工作中的作用,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和步骤,并在工学结合的场景中能够运用。在编写这套系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借鉴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最新理论成果来丰富教材的学科背景,尽可能地在广大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经验和研究基础上提炼学术成果。参与这套教材编写的作者,都是在高校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当中,既有数十年来一直勤奋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教授或副教授,也有近年来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中崭露头角的中青年才俊。这是一支老中青优化组合、愿意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优秀群体。他们有着较为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背景和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并且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并以其特殊的视角将研究成果汇聚于此套系列教材之中。尽管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图做好,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课题的选定、调查研究的设计与社会现象的测量、调查方式的实施与调查资料的各种搜集方法、调查资料的整理、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本书撰写具有体系的合理性、撰写的创新性、理论的可读性和应用的操作性等特色。体系构建基本按照社会调查的选题、计划、实施、研究、总结来编排;内容撰写既注意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和调查实践的新经验,又注重理论上的创新;理论阐述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力求对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介绍深入浅出;实践应用突出操作性,在反映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主要侧重于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规范、注重体现时代特色的应用实例的举证。  本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2006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社会调查”指定教材《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使本书体系更合理、内容更丰富、表述更清晰,实用性、可读性、应用性更强。它既可作为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社会调查课程教材,亦可作为行政、企事业单位调研人员、社会工作者等各类人员从事社会调查的实用参考书和入门指导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调查(1)一、社会与社会调查的概念(1)二、社会调查的主要特点(2)三、社会调查的基本任务(4)四、社会调查的突出功能(5)第二节 社会调查与社会调查方法(7)一、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调查取得科学认识的重要保证(7)二、社会调查方法在社会调查中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8)第三节 社会调查方法的历史演进(9)一、古代社会调查方法的发端(9)二、近代社会调查方法的形成(10)三、马列主义调查方法的发展(12)四、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的兴起(13)五、中国社会调查方法的演进(16)第四节 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19)一、社会调查方法体系内容(19)二、社会调查方法体系构成(20)第五节 社会调查方法的实践运用(22)一、要遵循社会调查方法论原则(22)二、要遵循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25)三、要注重社会调查方法的优选(29)四、要加强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29)应用实例(31)思考练习题(33)第二章 调查课题的选定(34)第一节 课题选定的意义(34)一、课题选择与确定决定着社会调查的总体方向(34)二、课题选择与确定制约着社会调查的整个过程(35)三、课题选择与确定关系着社会调查的成果价值(35)四、课题选择与确定体现着社会调查的研究水平(36)第二节 调查课题的类型(36)一、理论课题与应用课题(36)二、自选课题与委托课题(37)第三节 调查课题的选择(38)一、课题选择的前提(38)二、课题选择的原则(39)三、课题选择的问题(41)第四节 调查课题的确定(42)一、初步研究(43)二、科学论证(44)三、课题确定(45)应用实例(45)思考练习题(46)第三章 调查研究的设计(47)第一节 选择社会调查研究类型(47)一、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划分(47)二、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48)三、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49)四、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51)第二节 提出研究假设或拟订调查大纲(53)一、研究假设的概念(53)二、研究假设的作用(53)三、研究假设的形成途径(55)四、研究假设的陈述形式(56)五、调查课题具体化的另种途径:拟订调查大纲(56)第三节 澄清调查研究课题使用概念(57)一、概念的操作化(57)二、假设的操作化(61)第四节 设计社会调查研究方案(63)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63)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原则(65)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66)应用实例1(67)应用实例2(68)第五节 实施调查研究的组织管理(69)一、调查研究组织管理的必要性(69)二、调查研究组织管理的内容(70)三、调查人员的选择与培训(70)思考练习题(72)第四章 社会现象的测量(73)第一节 社会测量的概念(73)一、社会测量的含义(73)二、社会测量的要素(74)三、社会测量的特点(75)第二节 社会测量的尺度(76)一、社会测量尺度的四种类型(76)二、社会测量尺度的使用问题(78)第三节 社会测量的指标(79)一、调查指标与社会指标(79)二、社会指标的含义与特点(79)三、社会指标的类型与作用(81)四、社会指标体系(83)五、调查指标设计(85)第四节 社会测量的信度和效度(87)一、社会测量的信度(87)二、社会测量的效度(89)三、社会测量信度和效度的相互关系(90)四、社会测量信度和效度的影响因素(91)五、社会测量信度和效度的提高途径(93)应用实例(94)思考练习题(95)第五章 调查方式的实施(96)第一节 普查(96)一、普查的定义与特点(96)二、普查的作用与应用(97)三、普查步骤(98)四、普查要求(99)应用实例1(100)第二节 抽样调查(102)一、抽样调查的定义与特点(102)二、抽样调查的作用与应用(104)三、如何抽取样本(105)四、抽样调查步骤(112)五、抽样调查要求(113)应用实例2(115)应用实例3(117)第三节 典型调查(119)一、典型调查的定义与特点(119)二、典型调查的作用与应用(120)三、如何选择典型(121)四、典型调查步骤(122)五、典型调查要求(123)应用实例4(124)第四节 个案调查(125)一、个案调查的定义与特点(125)二、个案调查的作用与应用(127)三、如何确定个案(127)四、个案调查步骤(128)五、个案调查要求(129)应用实例5(130)思考练习题(133)第六章 调查资料的搜集Ⅰ:问卷法(134)第一节 问卷法的特点与应用(134)一、问卷法的定义(134)二、问卷法的特点(134)三、问卷法的局限(136)四、问卷法的应用(136)第二节 问卷的类型与结构(137)一、问卷的基本类型(137)二、问卷的一般结构(138)第三节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140)一、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140)二、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141)第四节 问题与答案的设计(143)一、问题形式设计(143)二、问题措辞要求(147)三、问题次序编排(148)四、问题数目多少(149)五、答案设计要求(150)第五节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151)一、问卷发放样本量的确定(151)二、问卷发放与回收的方式(151)三、问卷发放应注意的问题(152)四、提高问卷回收率的方法(153)应用实例1(154)应用实例2(165)思考练习题(166)第七章 调查资料的搜集Ⅱ:访谈法(167)第一节 访谈法的特点与应用(167)一、访谈法的定义(167)二、访谈法的特点(167)三、访谈法的局限(168)四、访谈法的应用(169)第二节 访谈法的类型(169)一、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170)二、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171)三、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172)第三节 访谈法的技术(173)一、访谈提问技术(173)二、访谈引导技术(175)三、访谈追问技术(176)四、访谈倾听技术(177)五、访谈回应技术(178)六、访谈记录技术(179)七、访谈无着处置技术(179)八、访谈拒答处置技术(180)第四节 访谈法的程序(181)一、明确访谈目的(181)二、做好访谈准备(181)三、进入访谈现场(183)四、正式进行访谈(185)五、适时结束访谈(185)六、再次访谈情形(186)应用实例(186)思考练习题(188)第八章 调查资料的搜集Ⅲ:观察法(189)第一节 观察法的特点与应用(189)一、观察法的定义(189)二、观察法的特点(189)三、观察法的局限(190)四、观察法的应用(191)第二节 观察法的类型与原则(192)一、观察法的类型(192)二、观察法的原则(194)第三节 观察法的实施程序(195)一、明确观察目的(195)二、做好观察准备(195)三、进入观察现场(196)四、进行观察活动(197)五、做好观察记录(197)六、撤离观察场所(197)第四节 减少观察误差(198)一、产生观察误差的原因(198)二、减少观察误差的方法(198)应用实例1(199)应用实例2(200)思考练习题(201)第九章 调查资料的搜集Ⅳ:文献法(202)第一节 文献法的特点与应用(202)一、文献法的定义(202)二、文献法的特点(203)三、文献法的局限(203)四、文献法的应用(204)第二节 文献资料类型(205)一、传统文献类型(205)二、网络信息类型(206)第三节 文献搜集与摘取(207)一、文献查找方法(207)二、文献摘取途径(208)三、文献搜集要求(209)应用实例(210)思考练习题(211)第十章 调查资料的整理(212)第一节 资料整理的意义与程序(212)一、资料整理的意义(212)二、资料整理的审核(213)三、资料整理的程序(213)第二节 资料分组(214)一、资料分组的意义(214)二、资料分组的作用(215)三、分组标志的选择(216)四、资料分组的类型(217)五、分组资料的汇总(218)第三节 分配数列(219)一、品质分配数列(219)二、数量分配数列(220)第四节 统计表和统计图(224)一、统计表的意义(224)二、统计表的结构(224)三、统计表的设计(225)四、统计表的规则(228)五、统计图的制作(229)应用实例(229)思考练习题(230)第十一章 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232)第一节 统计分析的意义与应用(232)一、统计分析的意义(232)二、统计分析的作用(233)三、统计应用的问题(234)第二节 单变量统计分析(235)一、集中趋势(235)二、离散程度(240)第三节 双变量相关分析(245)一、相关分析(245)二、回归分析(251)第四节 推论统计(254)一、参数估计(254)二、假设检验(257)第五节 计算机在统计分析中的运用(263)一、计算机在统计分析中广泛运用的意义(263)二、计算机在统计分析中运用的一般步骤(264)思考练习题(265)第十二章 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268)第一节 理论分析的基本问题(268)一、理论分析的突出特点(268)二、理论分析的主要作用(269)三、理论分析的基本原则(270)四、理论分析的一般步骤(271)第二节 比较分析(273)一、比较分析的含义(273)二、比较分析的类型(274)三、比较分析的原则(275)第三节 因果分析(277)一、因果分析的含义(277)二、因果分析的类型(277)第四节 结构功能分析(280)一、结构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280)二、结构功能分析的主要内容(281)三、结构功能分析的一般步骤(282)第五节 归纳演绎推理(283)一、归纳法(283)二、演绎法(285)思考练习题(286)第十三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287)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含义与作用(287)一、调查报告的含义(287)二、调查报告的作用(288)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类型(289)一、调查报告的特点(289)二、调查报告的类型(290)第三节 调查报告的内容与结构(292)一、标题(292)二、前言(294)三、主体(295)四、结尾(296)五、附录(296)第四节 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程序(297)一、提炼和确定主题(297)二、审读和选择材料(298)三、精心拟订提纲(300)四、撰写调查报告(301)五、修改调查报告(304)第五节 调查报告撰写的其他要求(306)一、树立明确的读者意识(306)二、注意报告的文体特点(307)三、强调调查的客观事实(308)四、突出调研的时代气息(308)五、注重实地调查的写作(309)六、重视写作中的再研究(310)应用实例(310)思考练习题(319)附录:常用数表(320)附表1 正态分布概率表(320)附表2 随机数字表(322)附表3 t分布表(325)附表4 x2分布表(327)附表5 F分布表(330)附表6 z和r转换表(335)参考文献(338)

章节摘录

插图:五、社会测量信度和效度的提高途径社会测量信度和效度的影响因素各种各样,涉及方方面面,社会调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种调研方法、调研者与被调查者都会对调查的信度和效度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提高社会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也就不能只限于社会测量这一环节,不能将其看成局部性问题、阶段性问题,而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加以考虑。归纳起来,提高社会测量信度和效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设计调查指标和调研方案调查指标是社会测量的工具,它的设计要经历“概念一抽象性定义一操作性定义一具体测量指标”几个步骤,这个操作化过程若不科学,设计的调查指标本身有问题,操作定义与抽象定义不对称,过宽或过窄,则以后的调查工作无论做得多么出色,其信度和效度也就不可能高。调研方案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的行动指南。若不重视方案设计的实用性、时效性、弹性,不注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则必然会损害调查结论的信度和效度。(二)努力提高调研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社会调查质量受调查者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提高调研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包括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理论水平、调查技能等,是提高社会测量信度和效度的重要途径。(三)加强社会调查各阶段各环节工作社会测量信度和效度的提高固然与调研设计和资料搜集阶段密切相关,但若忽视资料分析与总结阶段的工作,对所搜集资料不加以认真审核、录入发生差错、分组不科学、统计分析错误、思维加工方法不对、使用材料不当等,都会降低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因此,需要切实抓好调研各阶段各环节工作。(四)结合运用各种调研方式与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各有长处和缺陷,统计调查和实地研究各有优点与弊端,各种资料搜集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情况和局限,因此,社会调查研究有必要结合运用多种调研方式方法,并尽可能搜集各种来源的资料,以提高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编辑推荐

《社会调查方法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系列教材丛书。是在2006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社会调查”指定教材《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使《社会调查方法教程》体系更合理、内容更丰富、表述更清晰,实用性、可读性、应用性更强。它既可作为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社会调查课程教材,亦可作为行政、企事业单位调研人员、社会工作者等各类人员从事社会调查的实用参考书和入门指导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调查方法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