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沈琴琴 主编 页数:312
前言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关系是工业化时代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在企业转制、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形势下,我国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劳动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它不仅涉及数以亿计劳动者权益的实现,还涉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加大对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力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工权益的实现与劳动关系的稳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坚持把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中心任务,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与指导思想上,对于人的问题、对于劳动关系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健康协调、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和保障、改革和建设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工会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工作方针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站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工会工作全局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从国情、会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把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深刻分析不同性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劳动关系的区别,准确把握劳动关系研究的方向、目标与重点。要深入研究和正确处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关系以及劳动者内部不同群体间的关系,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等方面,探索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实现条件,促进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劳动关系各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为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普通本科高校,既承担着学历教育、工会干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也承担着加强工会理论研究的任务。作为全国最早批准劳动关系本科专业招生的高校,全面加强劳动关系学科建设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学院拥有一大批素质较全面、科研能力较强的专家学者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工会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套精品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既是加强劳动关系学科教材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当然,由于劳动关系仍然处于深刻变化的过程之中,也由于这一学科的开创性,本丛书可能在一些方面还不够成熟,还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挖掘与实践的进一步推进。希望它的出版,对于提高劳动关系学科的教学水平,深化劳动关系研究,推动工会工作和劳动关系人才培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和重视研究劳动关系问题,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内容概要
本教材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精品系列教材之一,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等相关专业的普通本科教材。 本教材共分为11章,包括导论、劳动力市场概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就业与失业、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歧视、工资与收入分配、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工会与劳动力市场等。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劳动经济是一个古老而持久的课题,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着客观、实用、易懂的原则,本教材在全面、系统地阐述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劳动经济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剖析并力求探寻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不断提高其实际的理论分析能力以及研究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不仅适合本科生使用,同时可供政策制定者、经济研究人员和工会工作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劳动经济学说的孕育阶段 二、劳动经济学说的萌芽阶段 三、劳动经济学科的建立阶段 四、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劳动的特征和分类 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一、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位置 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二、规范研究方法 三、比较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概论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含义与特征 一、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概念 二、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与类型 一、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二、劳动力市场的类型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功能 一、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二、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 三、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与规制 一、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二、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三、调控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 第五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 一、均衡的基本含义 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二、劳动力供给假设 三、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 四、劳动力供给的类型 第二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与闲暇决策模型 二、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三、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三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市场工作、家务劳动和闲暇的三重选择 三、家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决策 四、生命周期与劳动力供给 五、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 第四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 一、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弹性 三、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第一节 劳动力需求概述 一、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二、劳动力需求的性质 三、劳动力需求的类型 第二节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一、宏观经济因素 二、微观企业因素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劳动力需求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条件及基本假设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三、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劳动力需求 四、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和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比较 第四节 劳动力需求弹性 一、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二、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节 劳动力素质及其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素质的含义 二、劳动力素质的构成要素 三、劳动力素质的特性 四、影响劳动力素质的因素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 四、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分析 一、大学教育投资决策 二、在职培训投资决策 第四节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一、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状况 二、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选择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六章 劳动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 劳动就业与失业概述 一、就业与失业的定义 二、失业的度量 三、中国的就业与失业统计 第二节 就业量的决定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一、就业量的决定因素及理论 二、就业结构变动规律 第三节 失业的类型与原因 一、摩擦性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 三、季节性失业 四、周期性失业 五、隐性失业 第四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菲利普斯曲线 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三、滞胀的劳动经济分析 第五节 中国的劳动就业与失业问题 一、中国的失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二、中国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 三、中国的失业治理及就业特点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概述 一、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二、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三、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四、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分析 一、微观的劳动力流动决策 二、宏观的劳动力流动评价 第三节 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型 一、农村劳动力流入对城市的影响 二、农村劳动力的回归迁移 第四节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回顾与展望 二、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特征 三、引导我国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对策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 一、性别歧视 二、种族歧视 三、身份歧视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类型 一、歧视的主要类型 二、歧视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中国的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 一、农民工的就业状况 二、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现象分析 三、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计量研究 第四节 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实践经验 一、美国政府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立法及其实施 二、日本政府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法律 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规章和组织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九章 工资与收入分配 第一节 工资概念与工资形式 一、工资的基本概念 二、工资的形式 三、工资的确定 第二节 西方工资理论 一、早期的工资理论 二、现代工资理论 第三节 收入分配的衡量与影响因素 一、收入分配的衡量方法 二、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 第四节 中国的工资与收入分配问题 一、中国职工工资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三、调节我国工资与收入分配的对策措施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 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述 一、劳动关系的含义与特点 二、劳动关系的主体和表现形式 三、劳动关系的调节与处理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劳动关系变化 一、西方国家劳动关系的演变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劳动关系变化 三、中国新型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基本形成 第三节 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态势 一、劳动力市场加速发展,劳动关系日益市场化 二、就业形式多样化,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多变 三、劳动力供求失衡,劳资利益冲突加剧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存在,劳动关系存在潜在危机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第十一章 工会与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工会概述 一、工会的起源 二、工会的概念 三、工会的组织形式 四、工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 工会的经济学模型 一、垄断性工会模型 二、效率合约模型 第三节 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一、工会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二、工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三、工会对劳动条件改善的影响 四、工会对福利水平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工会在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作用 一、工会对促进就业的影响 二、工会对职工劳动报酬的影响 三、工会对职工社会保障的影响 四、工会对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主要概念与相关指标总览 图表总览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由于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所以,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研究劳动经济学,首先必须阐明劳动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最终明确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人类劳动活动的发展史。人们为了生存,通过有目的的活动与自然界斗争,改变自然物时,就形成了劳动过程。所以,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就是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本身(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这三个劳动要素结合、作用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劳动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因此,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研究人的劳动经济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日益成熟,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在人类劳动活动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劳动经济学科经历了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建立阶段、发展和完善阶段。 一、劳动经济学说的孕育阶段 劳动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劳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劳动经济思想,即如何经济地组织劳动过程,以最少量的劳动支出获得最大产出的思想源远流长。 人类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人群的共同活动,存在着原始的分工。为了能够把其中每个人的劳动协调地、有效地组织起来,就需要对劳动进行计划、指挥和监督,这样就产生了最原始的劳动管理活动。例如,通过我国陕西西安所保留的半坡遗址,使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在原始社会末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部落内部的劳动分工状况。再如,世界十大名胜之一——古埃及金字塔,可以令我们想象当年劳动管理的高水平和巨大规模。直至今天,人们仍然在怀疑它是否是“星外来客”留下的遗迹。所以,人类社会很早就存在着对劳动分工过程的最原始的“科学管理”活动,并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劳动管理思想。但是这些论述往往与哲学、政治学等交织在一起,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经济理论。
编辑推荐
《劳动经济学》本着客观、实用、易懂的原则,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相关著作和教材并广泛吸收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书中对劳动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劳动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解。《劳动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不仅适合本科生使用,同时可供政策制定者、经济研究人员和工会工作者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