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探索素质就业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国劳动  作者:游钧  页数:599  

内容概要

  就业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重大社会和经济问题,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民生问题。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是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高质量的就业。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就业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性举措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以素质就业为主题,对我国素质就业的状况和高技能人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宏观经济与就业、就业政策的变革、农民工等群体就业,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供了大量最新的一手资料和科研成果。

书籍目录

总论 2005-2006年总体就业形势和政策就业的宏观环境就业形势的特点政策环境日臻完善2007年总体就业形势展望第1篇 宏观经济与就业1.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形势与就业形势1.1 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形势1.2 2006年我国就业形势2.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2.1 经济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增长2.2 我国有效就业岗位在增加2.3 就业增长的成因分析2.4 我国社会经济转轨对就业与经济协调增长的影响2.5 建立我国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3.我国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3.1 关于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3.2 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要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3.3 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要实行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3.4 工作步骤4.外贸形势与就业4.1 外贸形势与就业概述4.2 人民币升值对就业的影响评估4.3 欧盟制鞋业反倾销的就业影响5.服务业与就业5.1 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就业5.2 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5.3 发展美容业促进就业5.4 发展物业管理业促进就业第2篇 积极就业政策的发展1.积极就业政策发展与工作推进1.1 积极就业政策的发展1.2 国务院36号文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1.3 国务院3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1.4 2006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2.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2.1 “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内涵和特性2.2 已有的就业促进机制2.3 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市场化内容:普遍意义上的市场就业机制的完善2.4 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内容:形成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5 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战略步骤和对策思路……第3篇 素质就业与职业培训第4篇 高技能人才培养第5篇 农民工就业第6篇 群体就业第7篇 劳动关系第8篇 劳动力市场

章节摘录

  3.劳动者素质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还是投资,人力资本还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测算,我国经济高速成长期间,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产出弹性达到0.90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3.27%(部分年度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负数),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仅为0.10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60%,即长期以来,投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则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而日本在经济高速成长期间,人力资本对GDP增长的产出弹性达到0.8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77%,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存量是其经济增长中决定性的因素。这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力资本的积累及战后充分重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的结果。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技术进步意味着对各类技术人员乃至高技能人员需求的增加,从而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2006年,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对中、高级技能人员的需求旺盛,约54%的用人需求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技能等级或技术职称。而现实中,我国劳动人口的教育水平仍待提高,如与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相比,以教育水平衡量的人力资本水平要低3~4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口比例要低5个百分点,并且素质也不高;技能劳动者在数量、结构和分布上不合理,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总体数量上仍然存在严重短缺,尤其是在制造、加工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城乡人口的文化素质差异巨大;东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差距仍然较大,同时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问题相对突出,对整体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探索素质就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