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无处不在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廖敏夫  页数:218  字数:1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职场就是生存场曾经应朋友的要求评价一下自己,我是这么说的: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深谙现实复杂灰暗的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现实主义者,你取哪个答案都可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无论经历怎样的人心诡诈,都会坚持自己心中的一些善的东西,而同时我又明白,理想主义无法靠它自己的力量实现,现实也不总是玫瑰色的。所以我经常说:没有经过残酷现实打磨的理想主义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没有遭遇惨痛挫折打击的激情也不是真正的激情。生活确实是残酷的、现实的,甚至有时候是惨痛的。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着社会的巨大动荡,感受着价值观的多元冲击,也体会着经济从高速发展到萧条的变迁。于是我们崇尚个人奋斗,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我们也会恐慌和无助。因为没有谁给我们什么保证,也没有谁告诉我们正确答案——这个世界上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正确答案。我们摸索着前进,靠自己在这片没有先行者的土地上一点点地探索自己的路径。职场也是如此。当我们走出校园,步入职场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亲爱的父母、温柔的老师教导我们的一切都不适用了。从天真的梦里醒来吧,职场确实是残酷的。我们一切的小心思、小故事、小幻想、小伤感,在职场上都是不被承认的。这是一个交换的场所,是一个我们要用提供的价值换回自己的空间、尊重和收入的场所。但职场也不总是那么残酷的。当我们用全部精神提防着来自每一个方向的明枪暗箭的时候,别忘了在这个职场中的人其实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他们是我们自己:过去的我们和未来的我们。坦诚待人,职场上也能遇到良师益友,获得贵人相助。总是小心翼翼,也可能把他们挡在门外。还有工作和学习。很多新人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都因为“什么都不会”而在深夜痛哭。学会发传真其实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可是在职场上有一万亿个这样不会的东西在等着自己。打过一个个这样的“副本”,也就不断地闪出升级的光环。身在职场,却绝不敢说对职场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只敢说从新人走过来,我经历了每一个职场人都要经历的事。从开始工作到现在,我努力地避免重大的失误,尽力地让自己少暴露在危险之中,试图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这个过程很疲劳,同时也很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说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心得,那是因为我比别人犯过更多的错误,而从错误中得到了血淋淋的教训。然而,我把我经历和看到的东西说出来,并不能起到让读者“少走一些弯路”的作用——谁也不是导师,谁也教不了谁——只是让和我一样在荒原上摸索的人看到以后,知道有人跟他一样到过这个地方,而心中稍安。同时,如果能有人因为我的经历得到一点启发,则善莫大焉。回顾我的职场路,有几点基本的心态一直伴随着我。我之所以到目前没有摔过特别大的跟头,跟这几点有莫大关系。第一是认清现实。尽早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看清楚整体的现实和局部的现实,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我很幸运地早早就认识到,自大、自卑、自恋、自怜、渴求拯救、期待奇迹、自以为是、一厢情愿、拒绝面对等不成熟的情绪,都有可能给自己一时的麻醉,以欺骗自己的方式获得心理短暂的平衡,但长久来看对自己的心智是有毒的。认清现实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不目空一切也不妄自菲薄,不盲目乐观也不唉声叹气,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找到最佳的应对策略。认清现实的第二步是相信自己的力量。有名言说过,疯子就是重复做同样的事,而期待得到不同结果的人。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因果论: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存在逻辑联系的,而我们追求自己想要的结果,只能通过我们能影响的原因。第二是保持积极。积极不等于乐观,不是一味相信“未来会好的”。鉴于一直要求自己对现实有客观的评价,我其实是一个既不悲观也不乐观的人。史蒂芬•柯维对积极的定义很科学:人日常关注的事物构成了关注圈,而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我们能影响结果的影响圈,积极就是把精力专注于影响圈。或者用一句老话说就是: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而我认为,真正的积极在于: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遗余力地去做让成功概率增大一点的努力。只敢做十拿九稳的事情是懦夫的表现;快要成功或快要失败时放弃努力的则是愚蠢的行为;持续努力让事情变得更好才体现勇气和智慧。第三是不习惯性犯错。人不可能不犯错,甚至完全不犯同样的错也有点难,但如果犯错以后得到了教训,却还习惯性地重犯,就是拿自己开玩笑。人生的所有经历都是自我学习的源泉,自己犯过的错误就是其中之一。高明的人从其中找到自己犯错的原因,悟出深刻的道理,完成一次思想的升华。愚钝如我,则只能深深地记住:下次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至少是不能重复不断地犯。人摔过的跤有没有价值,不取决于是怎么摔的,而取决于自己有没有决心从中学点东西。同样的,我也深知职场不是一个绝对客观的地方,不是一个有明确评分标准的考场。我们除了聪明、勤奋和踏实,还必须学会一些其他的事情。公司高管和人力资源总监并不像想象中的有一套严格科学的衡量人才的尺度,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评价和态度更是难以量化。把自己的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当然是根本,但要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还需要一些策略。我一直都认为我不仅仅是靠努力把事做好来获得发展的,运气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从天而降的机遇,贵人的提携,都必不可少。我也知道,好运气是需要条件的,至少需要自己不做伤害自己的事,也要不辜负别人的提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职场绝对不是一个尽是阳光的地方。我们看清这一点,才能更清楚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明白自己的梦想,就更要学会保护它。不会保护自己的人,能力也会受到质疑,内心的不自信,也迟早会表现出来。不仅在能力上,更要在心理上强大起来,才会一直有好运气。在职场上,我们学会付出,也要学会争取。练就什么样的能力,成为什么样的人,做成什么样的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它们彼此之间有联系,又不是必然的联系。不出意外的话,我未来几年内还要作为一个职业人继续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其实,做得深了,看得深了,会意识到疲惫感和无力感其实是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的,但同时伴随的还有激情和成就。职场只是人生的一个切面,职场如此是因为人生如此。而人生的乐趣,不正在于它复杂而深沉的韵味吗?

内容概要

  这本《销售无处不在:一个金牌销售的成长笔记》主要写给初入职场的销售人,解答他们心中最急迫的疑惑。
  作者本人3年前从普通的销售人员做起,在一次大胆的把握住机会之后,逐步晋升为区域经理,大区总监,26岁做到企业的副总。
  他是一个善于总结思考的人,把身边发生的职场案例记录成书。
  这一部成长笔记最直观的告诉你: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管理好自己的心态,勇敢的把握机会。
  销售人怎么把事情做好,卖得出产品,又做到在职场中成功的销售自己。
  一个金牌销售,如何才能完成到管理者的完美蜕变,管理者怎么实现自己影响力。
  把自己,当成产品,去销售;当做事业,去经营。

作者简介

  廖敏夫,目前是一家大型医药企业的营销副总。他26岁,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北大MBA在读。3年前,他还是一名每天到处奔波的普通销售员。3年里,在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销售工作中,他体会到最为残酷和无所谓公平的激烈竞争,也感受到身边那些跟现实死磕、也打磨自己,充满激情,不失理性的奋斗精神。
  这本书是他作为销售人的经验总结之作。他像很多销售人一样,身边全是故事。他写起文章来,也像是一位朋友跟你聊天。初入社会的销售人,急迫需要懂得的人生哲学、职场技能、商业规则、心态管理等等,他一一为你解答。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销售人是怎么思考的
除了一腔梦想和大把的时间,大部分刚刚踏入职场的人,都一无所有。若干年后,每个人的收获或许颇为悬殊——这取决于你把自己的梦想和时间换成了什么。除了勤奋努力以外,决定一个人的奋斗成果的更重要因素是——思维方式。一个人具有怎样的心态,用怎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遇到问题怎样思考,做出怎样的选择,采取怎样的行动,决定他最后得到怎样的结果。
1.1 做一个快乐的职场人 
1.2 什么才叫学习力 
1.3 做蘑菇,也要做一棵好蘑菇 
1.4 警惕职场安全感 
1.5 别缺位太久 
1.6 失意时苦练内功,得意时努力绽放
 
第二篇  把最基本的选择做对
职场之路,要走几十年。马拉松比赛中起步早的人、走得快的人,最后未必是领先者;更何况我们要的不是领先,而是稳妥地走完全程,那么更重要的是不要时走时停、不要绕太大的弯、不要走错方向、不要摔跤。职场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获得心仪的职位,如何争取应有的晋升,到底要不要跳槽,这些问题容不得疏忽,更容不得想当然。
2.1 第一份工作重要吗 
2.2 好简历是怎样炼成的 
2.3 面试那些事 
2.4 升职,你准备好了吗 
2.5 你为什么没升职 
2.6 升职越快越好吗 
2.7 拒绝“非理性跳槽” 
2.8 不要让规划成为限制自己的框架
 
第三篇  脱颖而出是一门艺术
人的发展遵循两个法则:一是社会法则,它意味着一个人所得到的,可能给人意料外的困境或一时的侥幸;一是自然法则,它意味着一个人所经历的,它永远遵循付出—回报的循环公式。无论身在职场多少年,经历多少,看透多少,永远都不应忘记:把工作做到优秀乃至卓越才是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件事一点都不难。
3.1 机会从哪里来 
3.2 坏习惯只能被克服,不能被说服 
3.3 你是“咖啡妹”吗 
3.4 “成品”的意识 
3.5 明确任务才能有力执行 
3.6 一个工作总结模板的形成 
3.7 职场沟通的七个好习惯 
3.8 允许犯错误才有优秀下属 
3.9 时间的月光族
 
第四篇  你的弱点才是真正的陷阱
担心在职场之路上一脚踏空,跌入陷阱?靠谨小慎微提防别人是没有用的。陷阱不容易被发现,是因为藏在最隐蔽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在自己身上。踏空的地方,都是自己的误区、盲点、偏见、下意识等所投射出的影子、镜像。自己过得稀里糊涂,可别怪世界险恶。
4.1 职场小说为啥不靠谱 
4.2 核心员工与边缘员工 
4.3 捷径有时是弯路 
4.4 要做不可替代的人吗 
4.5 你所面对的,都是你应得的 
4.6 明星如何陨落 
4.7 应酬不应酬 
4.8 不需要应酬的人际交往法
 
第五篇  人在职场,销售无处不在
每一个岗位其实都在做销售,每一个职场人都需要学销售。即使你不需要向客户卖公司的产品,你也要向上司卖自己的方案,向下属卖自己的计划,向同事卖自己的想法,向协同部门卖自己所做的项目……每个人都需要别人,也被别人需要着,每个人都是“自己”这家公司最大的销售员。
5.1 销售是什么 
5.2 卖点还是买点 
5.3 谈谈需求1 
5.4 谈谈需求2 
5.5 谈谈需求3 
5.6 什么时候说什么
 
后记   受益一生的三句箴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做一个快乐的职场人 如果要问我在工作中最不喜欢什么人,我的答案不是愚蠢的人,也不是懒惰的人,甚至也不是刁难我的人,而是总是不高兴的人。这种人永远阴沉着一张脸,没有什么能让他高兴起来,似乎世间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而有趣的是,越不高兴的人,往往真的会越倒霉。他会像一团乌云一样在办公室里飘荡,把不高兴的情绪带给整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让所有人都觉得对他的倒霉和不快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每一个人面对他时都不由自主地小心翼翼,生怕触碰到他敏感的神经。 如果在我的团队中出现了这样的人,无论他能力多强,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辞退他。如果在工作中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人,我也会尽量地远离他,并且坚决拒绝他对我的影响。除了如何和这样的人相处以外,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职场中难免会有不愉快的时候,有时是因为工作中的麻烦或挫折,有时候则完全是由于自己的情绪低落。如果不加注意的话,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陷入坏心情的泥沼,最后成为我们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呢?“不快乐”也许并不是不讨人喜欢、倒霉、失败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它们的原因。 我们最起码要做到的是,不向其他人传播自己的不良情绪。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有倾诉的本能,尤其是在较为情绪化的时候。然而我们要注意方式、场合和对象,因为它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令人厌烦的抱怨。同事只是工作中的合作对象,并不是交换私人情绪的密友,他们没有义务包容你的坏情绪,更没有义务忍受坏情绪发作带来的坏脾气。在职场中暴露个人情绪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因为同事不仅毫不关心,而且还会因此厌烦这个人。想想我们在听办公室里的人对着自己抱怨半个小时的时候,耐心微笑背后的抓狂,我们就能体会这一点了。更不用说自己暴露的隐私可能会成为自己被攻击的弱点呢。 无法分清私人和社会角色的界限,无所顾忌地让自己的“负能量”随意流淌,还会让别人给自己贴上“不成熟”“缺乏自控力”“不好合作”的标签,这对于职业发展更是致命的。从我的职场经历来看,无论是遇到了难缠的客户,还是和同事出现了摩擦,或者工作压力让自己难以忍受,以及别的任何原因,当自己在办公室表现出这些东西对自己情绪的强烈干扰时,没有人会在意原因是什么,大家只会作出一个“这个人管不好自己的情绪”的结论而已。例如,当下属由于私人或工作上的原因产生纠纷需要我作出仲裁时,我丝毫不关心他们谁对谁错,我只想赶紧解决这件事,然后让工作恢复常态,同时心中很不耐烦地暗暗给双方一个不好的评价。生活中我们未必要在悲伤时和愤怒时强颜欢笑,但至少在工作中我们不必让自己的情绪完全透明化。真正的自己还是在最信任的人面前展现吧。 但这只是让我们学会掩饰自己,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要想让自己不被坏情绪围绕,我们还是要学会如何面对自己。鉴于所谓的“不高兴”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过度敏感的胡思乱想中滋生出来的,让自己忙起来绝对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当时间和精力被更有价值的事情占据的时候,负面情绪就失去了自我复制的空间。尤其是对职场新人来说,沮丧和烦躁往往不是因为压力太大,而恰恰是因为压力太小。回忆一下自己最繁忙最紧张的时期,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这段记忆中几乎没有什么消极的想法,仅有的不高兴都是压力太大带来的烦躁,而这些我们自己也都处理好了。对于自己都说不出具体理由的不高兴,不用那么客气,直接用工作或学习把它们挤出去就好。实在找不到什么事情可以替代的话,就去考一个与本行业有关的资格证书吧——备考经常是排遣无聊情绪的有效手段。 当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伤春悲秋的无病呻吟。更多时候,工作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不可避免的烦躁、沮丧、失落、挫折、焦虑等各种感受。这些可不是无中生有,不是闲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工作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所有的工作都伴随着些许的不快,再热爱自己事业的人都会有讨厌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几个小瞬间。不同的是,有人清醒地认识到它们是工作本身的一部分,而有些人对它们非常敏感,甚至敏感到不肯接受的程度。如果我们不肯承认工作中的各种麻烦是会伴随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反复出现的,我们难免会因此而不高兴。事情要去处理,但大可不必因此而情绪不佳——因为这不仅没有任何作用,还会造成更大的麻烦。销售人员天天被拒绝难道不是正常现象吗?财务人员需要反复核查一笔对不上的账难道不是工作本身的内容吗?生产管理人员发现有一批原料没能及时到货难道不是经常发生的吗?这些当然都不是小事,我们不仅要解决还要从管理上避免它们再次出现,但是它们不应该侵入“情绪”这个私人领域,就像我们不应该让私人情绪侵入工作场合一样。当我们认识到所有的麻烦都是必然出现的,不再抱有侥幸心理,而是随时等待它们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对抗不高兴情绪的第一步。 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心情”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它是个人应对外界事实给自己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未经思考的反应。业绩完不成,带来焦虑;项目失败,带来沮丧;跟合作者反复沟通无效,带来烦躁,等等。很多时候,情绪反应还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效应,例如对自己焦虑这件事本身产生更多焦虑,或者开始担忧还未发生的更坏的事情。事实无法改变,但“事实—反应”的模型却不是固定的;退一步说,即便我们无法改变自己对事实产生的情绪反应,那么我们至少可以知道“情绪只是一种感觉”,这样也可以减轻情绪对思想的干扰。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情绪都像一个弹簧,越对它敏感,越刺激它,它就越强烈。处理坏情绪的开始是接纳它,然后是认清它。动漫作品中的角色经常会对自己说:“这一切都是幻觉。”这是我们对待情绪的好办法。我个人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办法,叫作“第三人法”:当自己因为某件事而不愉快时,不管这种情绪是什么,都想象自己是站在那件“不好的事”和那个“生气的人”之外的第三人,看着自己说:×××(自己)今天来上班了,×××遇到了一件不好的事,×××生气了,×××现在非常生气,而且因为自己居然生气了而变得更加生气,×××现在又开始在想这件事可能的后果,这些事又还没发生呢,他这是幻觉…… 只要自己的情绪没有平息,就可以一直这样对自己描述下去。这种自我观察的办法非常有效:它会让自己很快发现自己的情绪并非实体,而只是一种感觉;它也会让自己意识到这些情绪是多么的没有必要而且毫无益处。有些人甚至在自我观察的时候笑出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表现简直太傻了。 持续的坏心情会破坏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交,但是它的能量其实相当有限,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易地打败它。幸运的人总是快乐的,而快乐的人也会更加幸运。但是,首先你得相信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

后记

受益一生的三旬箴言    我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导师。在我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作出任何重要决策之前,都会与他交流,听听他的建议。虽然我往往最终和他意见相左,但他的分析和思考都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即使我作出了和他期望的不一样的决定,他也会尊重我的意愿,并且继续地支持我,用他的人生阅历和职场经验来帮助我。我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贵人,而第一位贵人就是他。他就是我的父亲。    至今,我的邮箱中还保存着我刚开始工作时他写给我的邮件,摘录如下:  廖敏夫:    您好!    每一种工作需要知识,我们把这些知识叫作相关专业知识。而工作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所以也需要学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进入社会后的工作过程中如何做人(与人相处),如何做事(把事情理清楚)的一些通用的规则和方法,然后把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之中,并在应用中用心去感受,把其中最适合最有用的部分保留下来,重复使用,形成良好的待人处事的习惯。这一过程就叫走向成功的训练。    中国人注重纯知识的学习,应用方面学习得少,所以许多人读了很多书没有成功,所以当我们在学习完学校的知识以后,还要学习如何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些方法和途径,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的一些东西,这就是基础职业教育。现在你是需要这些知识并去用心体验的关键时刻,包括:如何沟通,如何建立办公室上下级人事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如何理清自己的事务,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工作计划,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等内容。你可以挑自己最需要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训练体验,逐渐往前推进。    刚开始进入社会面对工作,实际上你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冲突: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二是专业与岗位的冲突,三是自我与团队的冲突,四是自由与纪律的冲突,处理好这四个冲突,你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浮到沉的转变,沉下心来做细做好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二是由虚到实的转变,正视现实,正视现在,把自己的远大目标埋藏在心底,用心于眼前的事情把它做好,从每一件小事情的成功上去获得自信;三是由思到行的转变,想到的事情立即去做,用心于事,从行动中去体验,从体验中提炼经验。当前你说目前的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又不能把它做得完美,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你虽然读了很多书。虽然也很聪明,虽然也作了很多努力,但你毕竟是个新人,这在我的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切忌急功近利,切忌好大喜功。    爸爸关心你的成长,但爸爸知道成长需要时间,你已经是好样的了。只希望你把爸爸当朋友看,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多交流,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爸爸都是过来人,而且是一个有心人,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和体会能够与你沟通,如果你把爸爸当良师益友,爸爸可能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此致致礼!    2007—09—20    说实话,这封邮件中所包含的信息价值如此珍贵,但当时年轻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现在回过头来看,更能看出其中所包含的拳拳深意:这不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更是一名前辈对新人的最真诚的忠告。幸好,不能完全理解不代表没有帮助,这些忠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作为一个职业人的思维方式,让我的内心更强大。很多道理和感受都是需要有一些经历以后才会明白,但如果事先看到、想过,那么在经历的过程中总是会感受更深刻一些,理解更透彻一些。今天,我在职场摸爬滚打几年以后,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无非也是希望给迷茫中的新人一点提醒。    像这封邮件一样,父亲跟我谈的很多,影响了我,我却未必记得。不过有三句话,他多年来一直用作对自己的要求,我也因此印象较为深刻。如果说让我总结一下我在职场中学到了哪些道理,这三句话至少都可以排进前十名。这三句话中的每一句,包含的道理都值得久久思考回味。    第一句话是“不要急,不要等”。    我自己是一个急性子的人,面对压力、挑战、机会、诱惑、自己的不足,都会不由自主地着急,恨不得一针管鸡血打在自己手臂上,立刻马力全开,然后在自己可预见的短时间内解决面前的问题、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发现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就恨不得马上把相关的书看完;遇到一个复杂棘手的问题,没找到解决方案就连做梦都想着;看到一个好的机会,几乎就要不顾一切地扑上去。然而事实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都绝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于是内心的急躁很容易转化为焦虑。尽管这种焦虑某些时候可以成为动力之一,但这绝非健康的状态;更不用说在这种急躁的心态下,人难免会关注一些短期和显性的成就,而忽视需要时间沉淀的根基。    这种不可抑制的对迅速成功的渴求,是不成熟的表现,更是内心虚弱的表现。于是我们总是对短期的欲望投入太多,而对长期的梦想投入太少,没有耐心等待时间灌溉的花朵绽放,而只想点燃焰火,当下就要看到辉煌。于是硬币的另一面就出现了,那就是拖延。我们希望自己的愿望马上就能得到满足的同时,就是当一件事的结果遥遥无期,甚至不确定努力会有回报的时候,就缺乏马上开始的足够动机。我不算一个拖延的人,但也未能完全避免“明日复明日”的魔咒。究其根本,无论何种程度的“拖延症”,都是对长回报周期的努力缺乏兴趣的结果。    “不要急,不要等。”从我听过这六个字以后,它就在逐渐在帮助我修正自己的习惯。急躁和拖延的负面影响,并不需要反复强调我也能了解;而这六个字的作用是提醒自己:认清自己的情绪,对一时急切解决不了的问题放下焦虑,踏实去准备,对需要时间积淀的工作马上着手,而不是等待一个所谓更好的时机。人总是本能地在关注身边的、眼前的事,把精力放在紧急的事务上,却忽略了紧急未必等于重要,而重要的事恰恰需要从现在开始,经过时间一点点推进。这句话对我的作用,难以尽言。    第二句话是“血管里流动着理性的血液,不计较一时的高低,只关注永久的成败”。    如果说第一句话是精短有效的行动指南,第二旬则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要求。这句话是我高中毕业时,父亲送给我笔记本时写在扉页上的话。在大学时我对这句话感受并不深,因为大学毕业前的我根本没有稳定的长期目标,也并不计较眼前的高低。走入职场以后,不断地在通过世界的评价来寻找自己的坐标时,时常被眼前的得失所侵扰,才理解这句话有多深的含义。    人都希望自己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不过成长绝非是匀速的.而是会时而加速跨越时而停滞不前;同样,每天面对的实际工作,也是难易不定。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莫不如是。于是总有一些事能打破我们内心的平静,让人惊喜或者沮丧。如果心性不够成熟,就容易让感性的情绪侵扰自己理性思维的领地,“得意忘形”或者“失意忘形”,而暂时迷失方向——短期的成就感未必会有助于自己长期目标的达成,却具有像麻醉品一样让人沉迷的吸引力;而对于大多数意志不是十分坚定的人,暂时的挫折和失落也很容易影响思维方式。这不是一种错误,却是人I生的本能,年轻人尤其如此。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观点:如果没有十分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计划力、控制力,那么在毕业的头几年内最好不要经常参加同学聚会。因为人很难不去比较,尤其是与自己同年龄同起点的同学比。可是,每个人选择的方向不同、道路不同,成长曲线就必然不同——起点高的不一定走得快,走得快的不一定发展空间大,发展空间大的可能起步很辛苦,看起来光鲜的背后付出的代价可能难以想象。这种比较中,无论处于优势还是劣势都只不过是一种错觉,与自己真正发展得好坏毫无关系。我听说过有人参加一次同学聚会,受了刺激之后愤然跳槽的——跳槽未必不是好事,但这样的决策绝非理性。这样的例子当然比较极端,我们更多犯的错误是把宝贵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来完成短期的目标而缺乏长期投入。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包含着同样的道理:把视线放在自己的未来。每个人最大的差别是思维模式的差别,而思维模式的差别之一就在于对时间的概念不同。用不同的时间单位来思考自己的努力和回报,对不同时间以后的未来进行投资,往往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年、三五年、数十年,对应的是不同的社会分工。身边人、眼前事离自己最近,也最容易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可是不能让它们影响自己的判断,不要让短期的得失影响到自己的未来。我们看到那种凡事无论大小都算计得失,却没什么大成就的人,不能不说他们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然,更深一步想,“高低”“成败”本身也不过是人造的概念。生活也好、职场也好,本来没有这样的标准,有的只是对自己的期许和承诺。    第三句话:“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由。”    父亲说这是他十几年前出差路过衡山时学到的一句话,一直记了下来。每次心中默念这句话,念到前两个分句时都会自我警醒,念到第三个分句则心中豁然开朗。这句话同样对我职业习惯的养成有莫大帮助,但它给我的启迪还不仅仅在于如何保持谨慎和自律,又如何让自己有智慧去接纳,而更在于让我明白:生活也好、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眼所见耳所闻的难题都不是真正的难题,在技术上都不难找到解决方案;真正的挑战在于,总有一个时刻我们会发现把所有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掉以后,一切留下来的反复出现的问题都源于自己的性格。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相处好,才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世界。    父亲给我的这些话,以及其他的一些教诲,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让我感悟到:职场就是人生。职业生涯占据了一个人一生中最黄金的时期,对于有些人甚至意味着整个人生。无论新人还是老鸟,在职场上都要继续成熟,而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人性本身的修炼。职场本身并不浪漫,但也不黑暗,它只是世界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投影。这个世界是什么样,职场就是什么样;更重要的,自己是什么样,自己看到的职场就是什么样。无论是学会做人的道理,还是锻炼做事的技能,最根本的还是要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里。

编辑推荐

《销售人最受用的职场小故事:销售无处不在》编辑推荐:廖敏夫具有丰富的职场、营销经验,从一线销售做起,三年升任名企营销副总,26岁的他觉得秘诀在于会卖产品,更在于会“营销自己”!他用48个真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告诉你,职场新人如何耐得住寂寞,又抓得住机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销售无处不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3条)

 
 

  •   销售人最受用的职场小故事。一线销售到企业副总,他的秘诀:会卖产品,更会销售自己!
  •   写得很诚恳很现实的一本书,读完后感触还是蛮大的,本以为可能更适合一线销售人员的,读后感觉适用职场上的每个人,多谢作者
  •   内容关于销售的不多,本想学点技巧的。
  •   目前还正在看,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此书能够对职场有个更清晰全面的了解!
  •   很好的,适合职场新人,特别是实习生。
  •   很好的一本书。除了勤奋努力以外,决定一个人的奋斗成果的更重要因素是——思维方式。
  •   我手写我心,站在牛人的肩膀上,会看的更远。喜欢作者行云流水的笔法,佩服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魅力,还有那不放弃不抛弃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好书,推荐大家去读读!
  •   因为是营销专业的同学,所以准备看下心理方面作者是如何客服的。
  •   写的很好。一本好书伴我成长。
  •   最近处于面试期,这本书告诉了我面试的注意事项、简历填写要求等。很好
  •   在我最迷茫的这个阶段,看这本书好像很多事情都有了答案,对现阶段的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强推
  •   作者用心在写。思路决定出路!
  •   到货后 书粗鲁的翻阅了下 个人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   还不错吧 没看 刚到 就是快递太慢了 跟预期写的日期不符
  •   老婆很喜欢这本书。认为书的内容很真实。
  •   好!!!!!!!!!!!1
  •   书包装的很好,还没有看呢,应该不错
  •   支持 非常好
  •   感觉作者很实在。学到很多东西。
  •   对工作对处事都有一定的帮助。
  •   很薄的书,不是我想的那样
  •   看过试读版,一直就想买全书。一默的书值得你一阅
  •   这本书是不错的,但是当当的态度太让我失望了
  •   这本书还不错的,蛮有感触,可以看下的
  •   哥哥推荐的,要我好好看,应该不错的
  •   适合初学者,读起来很是感同身受
  •   物流和包装很不错,看了还不错
  •   喜欢,道理不错,印刷效果不错,正品~
  •   让自己静下来,好好审视自己的未来。
  •   希望内容很实在吧 还没看 看到豆瓣评价很高 希望物超所值
  •   挺贴近生活的
  •   很好的一本书,买了好几本了,每次到了,都被人借走,呵呵,最喜欢送人的就是送书,很快乐幸福的感觉。
  •   在豆瓣上看了些书摘觉得好才入手的。慢慢看。
  •   还行 不过还是实践出真知 理论性的东西总结时候用就对了
  •   送给朋友做生日礼物的,她很喜欢
  •   印刷包装质量很好,内容看完再说
  •   对于菜鸟来说,很好用~
  •   刚刚收到书,一本送给老公,一本送给自己。还没来得急读,但愿会有所收获。商品看起来还是不错滴。
  •   还没看内容,包装不错。
  •   总体还不错,睡觉前可以看一会
  •   一般!同义词太多!感觉有累字嫌疑!
  •   还不错好看,还不错好看
  •   拿来只看了前言。 值得一读
  •   还可以吧,感觉跟期望值有落差
  •   正在看,还不错,先评价了
  •   对于一个从业不足8年的人而言,这本书是很好的体悟,可以和作者多花,思考问题。但是对于从业超过10年的人而言,参考意义一般。作者的经历还是少了些,一直在小公司做事,很多思想观点还是不到位。总结,小企业奋斗者的观点,值得那些正在小企业奋斗人学习。
  •   84页之后紧跟着的是之前出现过的第54页,以为只是印多了,怎料这多出来的部分是从第54页一直到第84页,然后接下去就直接跳到第117页了。所以其实第85页到116页的内容是没有的。
  •   内容很好啊,凡是做医药业务方面的,都应该看一看,但是也没有相像中那么理想,总体还是可以看一篇的拉
  •   分析的还挺好,就是实际案列太少了,感觉说教的部分有点多,例子有点少!
  •   之前看过陆琪的书,感觉这本里面的内容基本都差不多
  •   全部看完了,感觉有点小假
  •   用一个名字欺骗了我。满篇的理论。现在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理论吗?基本就没有什么实例。
  •   太差,纯粹凑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