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中国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叶一剑  页数:341  字数:2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十年阅读思考,七年田野考察,二十万字汇聚本书。
  作者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筹划,并开始了第一篇文字的撰写,此后的7年多时间里,作为一个政经记者,一直用脚步和自己的思考,发现和记录着身边的中国故事,可谓是一部中国的政经记者用自己的文字所“拍摄”的一部关于真实中国的纪录片。
  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思考,从“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城市化中国”“域外中国”四个层面,来发现和讲述一个政经记者眼中的“真实中国”。试图通过对一个个真实中国的切片的近距离观察,在完成对基层中国故事化记录的同时,寻找到那些鲜活的原生态的制度变迁的印迹,以此来丰富对于宏观层面的国家转型命题的探讨。
  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本写给所有身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的‘城客’们的书,不过,这里关注城市的角度、层面,不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也不是专业的城市规划和系统的城市治理理论层面,而是从将城市作为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和制度性议题之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本身和城市中国的关注”。

作者简介

  叶一剑,本名叶建国,出生于河南省虞城县,现为南方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经济地理版主编,城市专栏作者,独立书评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面对面》特约评论。为多家杂志撰写专栏。致力于通过对区域经济、城市、建筑、商业与公共价值等领域的持续深入研究,完成对国家变革的记录和思考。
  此前曾为《中国经营报》要闻部时政记者,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笔,在将近8年的一线政经记者经历中,报道领域涉及丰富,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并多次出访日本、越南、芬兰、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撰写了大量旅行笔记。
  主张“只有实现对基层中国和真实中国的记录和发现,才能思考未来的中国”。

书籍目录

序一从中国出发,重新打量世界郑永年 
序二消失的乡愁刘洲伟
前言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
第一章 乡村,乡愁
  导言 
 第一节 回不去的故乡 
  “你已行走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 
  我的名字 
  乡村里的传奇 
  爷爷 
 第二节 变革的乡愁
  师兄的高考路 
  高考,到底是谁的公平? 
  被彻底取消高考资格的孩子 
  “妈妈,我们这批人来到北京开始就和别人不一样。”
  户籍之痛 
  改革者们的处境 
 第三节 共识陷阱 
  大学生下乡,能左右什么? 
  农村为何缺乏带头人? 
  黑土地的背后 
  为什么地旱了没人浇? 
  贫困县的去留问题 
  “中国特色” 
  “50块钱我能办好多事情了。” 
 第四节 中国将向何处去 
  官场小说畅销的背后 
  《蜗居》为什么热播? 
  企业家的价值 
  农民志愿者 
  哪个是洗过澡的水,哪个是洗过脚的水? 
  低保指标去了哪里? 
  中国将向何处去? 
第二章 城里,城外
  导言 
 第一节 正在走向碎片化的城市 
  城市,恐惧的群岛 
  城市里永远的陌生人 
  北京,很多人的梦想,但不是故乡 
  “北京,让人静不下来的城市” 
  谁的北京城? 
  城市悲情 
  廊坊的方向,会是张家口的未来吗? 
  “因为靠近北京才被边缘那么多年”? 
  “小日本就是小日本” 
 第二节 东北纪行 
  家与国 
  “看,对面的那座山就是朝鲜了。” 
  石油之城 
  铁人的战友们:“更多的人没有留下名字”。 
  80后眼中的“铁人精神” 
  如果没有了石油,大庆还是大庆吗? 
 第三节 古都新命 
  西安:城市复兴 
  古都的现代化 
  “城市病了!” 
  “田园城市”的诞生 
  一座古都的“宿命” 
  从大雁塔到长安塔 
  盛世长安,能否回归 
  “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这个民族从哪里来” 
  令人神往的文化姿态
  另一个古都——开封 
 第四节 我的德令哈,谁的柴达木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资源运出去,富裕留下来
  “尿着尿着可能就成冰柱了” 
  日照和德令哈:为什么没有断裂感? 
  香港没有做到的,为什么日照做到了? 
  积极的公共政策带来了什么 
  日照在哪里? 
  黑川纪章与《城市革命》 
  “港口”与“城市” 
  面对海洋,有所敬畏 
 第五节 城市与官员 
  不同地方的官员,风格不同 
  “窗口城市”深圳 
  天津开发区:是开始,但不是结束 
  大连怎么了? 
  被“妖魔化”的鄂尔多斯 
第三章 大陆之外
 导言 
 第一节 谁来讲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 
  不一样的台湾 
  在过去的六十年里,这里发生了什么? 
  我们台湾这些年 
  不可不说的高雄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台湾的“经济奇迹” 
  台湾中小企业未来何在? 
  另外一个遗憾 
  大陆的“施振荣”在哪里? 
 第二节 东京印象 
  从名古屋到长野 
  喜欢抽“中南海”的日本司机 
  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会是怎样? 
  你好,来自中国的游客! 
 第三节 滇南越北旅行笔记 
  
  出昆明,过滇南,望越南 
  “彩云之南”之外的云南 
  杞麓湖边的中国故事 
  河口对岸是老街 
  “两国一城”的想象 
  平仙鞋业中国向往的冷思考 
  越南期待中国做什么? 
  中国台湾能,越南为什么不能? 
 第四节 芬兰印象 
  老沙里宁与梁思成 
  市民的“怀乡病” 
  迁徙——从城市到乡村 
  从温暖的桑拿房跳进芬兰冰冷的海水里 
  芬兰不只有诺基亚和圣诞老人 
  没有中国市场,它们将会怎样? 
  后记找一条回家的路 

章节摘录

“你已行走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无数的匆忙都指向同一个地方,那里的月亮总是又圆又亮。无数的背影都离开同一个地方,那里的眷念总是此消彼长。归属感已在往返的旅途中迷失。你已行走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并将感伤深刻地写在脸上。在看了电影《Hello!树先生》后几天的时间里,我都沉浸在莫名的伤感中不能自拔,我被“树先生”一天到晚向侧后方张开的双臂,以及好像在触摸什么东西的手势震撼到了,我从中读出了“树先生”对其生活现实的恐惧,还有其试图以其“心灵的秩序对抗世界的复杂性”努力的悲凉。“树先生”的悲情人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乡村故事中所具有的批判性。其实不只是“树先生”的故事,整个中国乡村,无论是其故事还是观念,都对中国有着极强的批判性,当然也有建设性的作用,所以,乡村曾是我眼中的全部,并直到目前都是我认识中国和这个世界的思维原点之一。而这也是很多西方精英认识考察中国的核心逻辑和思维之一,在包括著名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 Smith)在内的很多西方中国问题观察家眼中,乡村中国和真实中国之间,被认为具有很大的等同性,这也曾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研究者和观察者。每年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回到故乡,回到乡村,只是,这么多年,每次回到故乡总能感觉到越来越熟悉的陌生感,这与我的思想变化有关,同时,与故乡的变化更有关。包括我的故乡在内的中国广大乡村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迁,甚至是重构,中国的乡村发展正在经历一个历史的关键时期,我的担心是,如果能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狂奔,或许有一个不错的未来,但是,如果已经被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那么或许等待它的将是一个个故乡的黄昏,并最终成为一个城市国家的最后一抹乡愁。我是将包括我的故乡在内的中国乡村当作中国改革的叙事平台之一来看待的,我的文字中不可能避免地表现出了些许忧思,这些忧思的共同来源是,我越来越发现,和国家的改革共识正在遭遇挑战一样,故乡变迁的共识也在遭遇挑战。……

编辑推荐

“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故乡都在加速地崩塌。城市的变革,中国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领袖、学者、畅销书作家联袂推荐《乡愁里的中国》:★财新传媒总编辑  胡舒立★著名学者、《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作者  熊培云★21世纪传媒总裁、《南方周末》前总编辑 沈颢★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  郑永年★《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总编辑  刘洲伟★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  张力奋★《全球商业经典》出品人、总编辑  何力★《中国经营报》总编辑  李佩钰★《新财经》出版人敖慈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2010年“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国在梁庄》作者  梁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乡愁里的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6条)

 
 

  •   作者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筹划,并开始了第一篇文字的撰写,此后的7年多时间里,作为一个政经记者,一直用脚步和自己的思考,发现和记录着身边的中国故事,可谓是一部中国的政经记者用自己的文字所“拍摄”的一部关于真实中国的纪录片。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   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思考,从“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城市化中国”“域外中国”等四个层面,来发现和讲述一个政经记者眼中的“真实中国”。
  •   这还是一本写给所有身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的“城客”们的书,不过,这里关注城市的角度、层面,不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也不是从专业的城市规划和系统的城市治理理论层面,而是将城市作为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和制度性议题之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本身和城市中国的关注--城市是作为观察中国的一面镜子进入到我的视野的。
  •   《乡愁里的中国》这本书偶尔是在微博上看人转发时候知道的,当时只能预定。在这些城市里漂泊的读者,可能看了书名,都会有一种由衷的同感。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是被这句话给打动了。书很好,会慢慢看的。封面也看起来很有意境。第一次评论,会突然又生起想回老家看看的感觉。胡舒立、梁鸿等的推荐还是比较中肯的。当当送货还是快的,周日下单,周一早上到。很好。
  •   试图通过对一个个真实中国的切片的近距离观察,在完成对基层中国故事化记录的同时,寻找到那些鲜活的原生态的制度变迁的印迹,以此来丰富对于宏观层面的国家转型命题的探讨。
  •   买《乡愁里的中国》这本书,首先是冲着胡舒立、梁鸿几个人的推荐来的——作者别生气啊,哈哈。因为想着胡舒立不会拿自己的名声开玩笑,随便乱推荐书。看完以后,确实觉得还不错。胡舒立的评价也比较中肯吧。书里那种学者味道的思考还是比较浓烈,但是不艰涩,不过我感觉可以再多写一些其他城市的思考。仅仅是建议,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总体来说,是一本好书吧。
  •   胡舒立的推荐,很中肯。好书。“这本书,是对新兴加转型的中国所作的生动注解。作者既以记者的方式采访和观察,又以学者的思维把握当代城市化理论,书中城市与乡村的变奏贯穿始终。鲜活的场景、翔实的资料和俯拾即是的专家观点,使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   主要是先看过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然后看梁鸿也有推荐这个《乡愁里的中国》,所以才买的。深入思考,也是一个记者的思考。语言上,比较浪漫的风格和严谨的风格融合,值得阅读,但是确实可以再多写一些,这些看得还不够过瘾的。希望作者继续努力。
  •   这本书,《乡愁里的中国》,是看了报纸上推荐买的。不错。有些地方可以写的更深入,但是总体蛮不错了。作者作为一个青年记者,有自己的思考,值得支持。对中国的城市化以及乡村现在的状况,确实应该值得更多的关注。包括户籍制度这些。否则,问题永远都解决不了。虽然力量微弱。。。。但是,自己这一辈子下去也就罢了,下一代怎么办?有了孩子后,很多以前能忍的,现在不能忍了。除非移民啊!
  •   在变革年代,心怀推进国家走向良治变革的梦想和情怀,在纪录的过程中实现对时代和历史的思考,当为当下中国优秀记者群体的责任和使命之一。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一个政经记者对真实中国的发现和思考。
  •   本来这部书的序言写的很妙,在这个多有迷失的城市时代,对这种城里乡愁的关注,不但包含了解决城市病的良治思维,也包含了治疗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心灵创伤的新思维。乡愁正在消失,因为承载它的乡土正在消失。农村已经不是以前的乡村风光,在城市化不可阻挡的进程当中,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流动和商业化的改造力量使乡村的经济形和文化氛围都已经改变了。作者拿起笔记录了飞速发展背后的真实种种。如何回归乡土我们需要像作者一样,在行走中寻找答案。
  •   讲述一个政经记者眼中的“真实中国”,试图通过对一个个真实中国的切片的近距离观察。
  •   通过对一个个真实中国的切片的近距离观察,在完成对基层中国故事化记录的同时,寻找到那些鲜活的原生态的制度变迁的印迹,
  •   这本书,是对新兴加转型的中国所作的生动注解。作者既以记者的方式采访和观察,又以学者的思维把握当代城市化理论,书中城市与乡村的变奏贯穿始终。
  •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却记述真实中国的第一手的田野调查,包含着作者对城市发展乃至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   在《乡愁里的中国》这本书里,作者把中国分为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域外中国等几个视界,然后从这几个视界打量中国。
  •   作者以城市作为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和制度性议题之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本身和城市中国的关注。
  •   “你已行走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这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城市里的“怀乡病”而存在的,势必会成为一种流行的城市批判的思潮,并将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着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化的城市乃至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   叶一剑的文章以前在《21世纪经济报道》经常看到。这个报纸出来写东西的人,我感觉不管什么题材,多半还是写得有故事性。这本书主题还是蛮大的,写起来驾驭是件很大难度的事,作者也算是很尽心尽力了。可以再写几本接下去,做成一个系列,就像作者说的那个主题“发现真实的中国”。一个人的视角毕竟是有限的,一本书是讲不完这个宏大主题的。但是个人的书写和努力又是有必要的。无论如何,即使从这点,也应该鼓励和支持像作者以及其他人写下去。
  •   感觉《乡愁里的中国》这本书的内容很扎实,有思考性。当时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散文性质,那种讲两岸关系的,是看到下面内容介绍,才发觉讲的是对中国的发现和思考。封面感觉也很好,很喜欢。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漂泊来漂泊去,哪里才是个头呢?
  •   将城市作为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和制度性议题之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本身和城市中国的关注——城市是作为观察中国的一面镜子进入到我的视野的。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但是,你再也无法回去。你眼里的中国也逐渐从“乡土中国”转向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以及大陆之外的诸多城市。
  •   作者在一开始说了,只有实现对基层中国和真实中国的记录和发现,才能思考未来的中国。基本上书都是围绕这个去写的。有他的价值存在。希望更多的人来写,来观察。
  •   如果不懂“乡愁”,你就不是个真正的中国人。无论你身在何方,城市还是小镇,从土地中走出的中国人天生就带有乡愁。很喜欢这本乡愁里的中国,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乡愁"
  •   乡村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中国之外,又加上了“大陆之外的中国”(或称“域外中国”)的考察层面,这深刻地影响了我的阅读旨趣和旅行的范围。
  •   回不去的故乡,永难忘的乡愁。一个记者眼中的乡土中国,值得一读。
  •   庞大的人口规模快速地进入城市,城市也开始成为关照中国的一面非常重要的镜子,更重要的是,城市化过程本身,也充满了剧烈的不确定性,甚至成为了考验中国决策层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和政策制定层次。
  •   凭借政经记者的身份,此书得以成型。没有堆砌大量的经济数据,经济理论。而是以个人随笔的方式,表现乡村、城市、域外的比差。
  •   “乡愁里的中国”成为洞察中国未来之命运和世界政经新秩序的一个关键性的前提,这也充分体现了“乡愁里的中国”这一行为的价值所在。
  •   好书。作者记录了中国飞速发展背后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人的角度 。很真实。就像个人口述史一样,个人的视角还是很重要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中国,这本更倾向于从城市化的角度。比较严谨,也有一定的抒情感人的东西。作为一个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看到某些部分很有共鸣。
  •   依恋和怀念,对故乡,对乡土中国的风物人情。每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人都会有类似的体会,身在城里,心在乡土。
  •   本书既是作者个人的观察,也掺杂着个人的经历,又反映了三十年来中国从一个乡土社会转向城市社会过程中的物理巨变、理念对撞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时候,乡愁是一本厚厚的书。“你已行走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强力推荐!!
  •   回不去的故乡,进步了的城······这句文案一下子打动了我,让我立刻下单买了这本书。事实证明,这是个正确的选择。书里的很多主题,很多思考都给我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   作者在本书及其日常履行记者职业过程中所坚持的“只有走向基层的中国,才能发现和表达一个真实的中国”这一原则,显然是一个很具工具理性的选择之一。
  •   如果说《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写的都是关于村庄的故事,那么这本书更多的是从城市的角度来描写。好书,不错呀,当当送货很快,包装得很好。
  •   将中国划分为:乡村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中国——三者又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互相依托,中国国家转型的探讨和路径找寻,也需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进行统一性找寻的努力。
  •   我们虽然行走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城我们进不去,故乡我们也回不去。我们在城市的边缘徘徊,早已找不到那一点属于我们的归属感。
  •   “只有实现对基层中国和真实中国的记录和发现,才能思考未来的中国”。
  •   看了很久,还没看完,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觉得应该在一个自己能够思考的时候再看,所以有点断断续续。觉得反应的内容有很多方面,虽然我并不敢说作者讲的是否都有道理,但有些自己还是认可的,尤其涉及到自己的专业,就觉得有些思考也值得自己去思考并摸索的,当是一种参考也不错。想了解从一个记者的角度怎么看我们生活的城市、社会。
  •   很久没有回故乡了,这本书让我有了回故乡看看的冲动,虽然那里已经没有了我的家。故土难离,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充斥着乡愁的韵律,这可能来源于我们对土地的执着于热爱。很好的乡愁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乡愁。
  •   如何减轻城市化进程的阵痛?如何通过城市化惠及千百万民众?如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如何让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   《乡愁里的中国》名字不错,写的也很真实。图片有点少。其他都很好。思考性的著作。支持一下
  •   《乡愁里的中国》更加观照了城市化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带来的社会的、个体的、心灵的变化。
  •   这是一本用脚步和对真实中国的感伤写就的文字,有时候较多体现了私人化写作的意图,但更多时候,作为一个媒体记者,这些文字从一开始亦被赋予了公共写作的目的。
  •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身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的‘城客’们的书,值起我们心中最纯净的那片得大家一看。可以忆起我们心中那片最纯净的故土.
  •   近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量的村野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家乡的田间变成了新的地产项目,昔日热闹的乡村现在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居住。昔日在乡野间的快乐永远消失了。
  •   对于试图改变中国的广大农村的现状,并实现整个国家在宏观层面上的高效治理的决策者而言,已经和正在遭遇的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基于国家整体变革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正在面临与地方上直接利益驱动下的国民个体选择之间的断裂。
  •   看过熊培云的几本书,尤其是《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看了是他的推荐,过来看的。嗯,总体是本好书。希望这样踏踏实实的作者,这样的书,越来越多。
  •   豆瓣上逛的时候发现这本。其中几个书评写得挺好的。尤其这段:城市化的进程,催化人性的欲望,改变人性的本质。从乡村到城市,人性的欲望越来越大,越来越膨胀,甚至在某天,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理性看待问题,成为奢望,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性退回到起点,开始埋怨、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谴责身边的环境。无欲则刚是禅宗的观点。有人能够做到,有人做不到。思虑者的感悟,没有任何幻想色彩,踏踏实实的用脚步去实践,去丈量每一寸进步。这个说的真好。
  •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时间和精力试图探索“真实的中国”。事实上,真实的中国不止一面,《乡愁里的中国》以诚恳的态度至少告诉了我们其中的一面。
  •   这是一位中国记者笔下的中国转型。从这本书稿看得出,作者很认真,有积累,用心独立思考,很难得!
  •   最初看到“乡愁里的中国”这个题目和上面这句话,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很高的期待,期待这又会是怎样一部情致绵绵又不乏深度思考的好书。
  •   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在中国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城市发展的剖面。
  •   本来就是想看看一个记者眼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没想到打动了我的心灵。我是一个离开农村很长时间的人,但农村孩子来到城市的那种惶恐与迷茫我永生难忘。谢谢作者写出了我们的心声。。。。
  •   《乡愁里的中国》名字倒挺文艺,实际上是偏社科的那种,虽然中间有些地方是比较细腻的。有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是今年看到的不错的书之一。
  •   作者的《乡愁里的中国》,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看作一部认识自己、读懂中国的书。
  •   “乡愁里的中国”与“发展主义的”、“经济主义的”中国形成对照,并试图从感性和理性上达到对唯科技论和进步鼓吹者的批判.
  •   看书名本来以为是散文类,但看了简介觉得挺有意思,就下单了。没想到出乎意外的好,虽然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没什么乡村生活的经历,但乡村是中国的一部分,了解中国不了解农村是不可能的。另外提个意见,书是好书,但希望当当送货速度再快点~~
  •   以前就一直说三农问题,可这么多年了农村问题依然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躲不掉的考验。听说作者是有十年农村调研经历,感觉很多问题看得恨透,分析的很深。好书,推荐!
  •   作者拿起了手中的笔,记录了这飞速发展背后的真实种种,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看似熟知而其实可能从不曾仔细观察过的中国。
  •   本书提出的“乡愁里的中国”的主题是值得好好讨论的,这将直接构成对当下和未来中国变革路径和理念设计的前提之一。
  •   收到书翻开目录就预感到会相当好看,果然,相当好的一本书。虽然今天已经在城市里扎了根,但很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过城乡变化的人才能深刻体会,感谢本书作者,让我这个无处安放的乡愁有了一点寄托。
  •   “乡愁里的中国”这个命题而言,这句推荐语本身比这整本书来得更为精妙和有价值。
  •   我们“洋装虽然穿在身”,但心依然是乡土社会的心。城市化,不仅仅在城市里享受公共服务,更是理念的现代化,规则的平等化和行为的规范化。
  •   作者通过“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贯穿全书,用那份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城市的不安,表达了作者对城与乡之间的纠结.
  •   就像乡土中国一样,也是因为书名《乡愁里的中国》,这是诗意的名字吸引了我,让我想起了戴望舒,那悠长的雨巷、那打着油纸伞的姑娘~~人就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只有在书香里、山水间,才能体会到;在这水泥森林里、在油腻的杯酒中,我想是不容易的!
  •   《乡愁里的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敬业心强,视角独特,有自己的思索,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牺牲了众多农民的利益,他们成了没有根的一代,这是中国之痛。乡愁何处?找到我们的根才是最重要的。
  •   纵然是在这个充满悲伤的城市年代,尽管我们正经历着“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这一尴尬阶段,我也依然乐观地认为,这个世界会好的。
  •   读《乡愁里的中国》时而明媚,时而感伤。不管明媚还是感伤,我似乎总是感觉,这是一个乡村孩子一次孤独的旅行。
  •   在对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越南、日本、俄罗斯、芬兰等地区和国家的考察中,我的核心逻辑是,如果用这些地方的现实来反观中国大陆,能够带来什么启示?
  •   “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贯穿全书的,是那份对乡土的依恋和怀念,对城市的向往和不安,以及对城与乡关系的不解和纠结。
  •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讨论,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城市化,是后发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本来以为作者写的是比较矫情的关于乡愁的文章,但是读完之后,才懂得这是一本关注当下中国现实的诚意之作。
  •   作者每次都能怀着旅行家的心态去面对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地方、未知的人和未知的事,在日常的工作文章之外,实践着对一个个更丰满、更具颠覆性的人和事的发现和记录,将近7年的时间里,积累了本书中的这些文字,读来亲切,并引发思考。
  •   如果说有本书能用白描般细致流畅的笔触、用纪录片般冷静而温情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中国近年来转型期间日复一日的变化,这便是《乡愁里的中国》了
  •   “你已行走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相信生活在都市中的你,会从这本书中找到共鸣。
  •   或许只有完成对基层中国的踏访,才能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也才能提供一个未来的中国。
  •   归属感已在往返的旅途中迷失。你已行走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并将感伤深刻地写在脸上。确实是这样的呢!
  •   总体来说,关键词就是真实、思考性,田野调查、中国。对这一类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支持下。
  •   差点因为诗意的书名错过了这本好书,乡愁里的中国让我以为是文艺类的书籍,没想到却是这么写实意义的好书。很棒的书,给好评!
  •   本书可以把它看做一本游记,从华北到东北再到大西北,从大陆到台湾再到日本欧洲,作者以朴素的笔法为你描述了那些快速发展中的城市的兴奋、困惑和宏伟蓝图,也记录下了那些成熟城市的安静、反思和对自然与历史的回归。
  •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触。。。这多少是在北京漂了几年之后的感受了。当初出来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真正过去了那么几年,才感到在北京漂着有多么不容易。但是,回家呢?却已经不能适应家乡的生活。于是,就在纠结中日子一天天溜走,不知道在北京这座城市未来会怎样,但我们别无选择,乡愁啊,乡愁~
  •   嗖嗖一下就冬天了。冬天最好窝在家里看书看电影什么的了。入手的书里,这本《乡愁里的中国》算是社科类觉得不错的书。支持一下。
  •   中国的城市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事件。但是,与欧美国家的城市化不同,中国的城市化带有鲜明的政策推动色彩,是主动选择和市场驱动两重因素带来的结果。
  •   这部书的序言写得很妙,“在这个多有迷失的‘城市时代’,对这种城里的乡愁的关注,不但包含了解决“城市病”的良治思维.
  •   《乡愁里的中国》,不错,个人感觉还不错。正在看。
  •   正如作者批评李敖,只是一个批判者,有破无立。以记者的敏感提示出重要的命题,许以新闻稿的文字堆出聊天的角度。算可看的报道,推荐一下。
  •   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和治理中,多少保存一些对乡村文明和乡愁思绪的敬畏,或许能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安慰。
  •   “乡愁”本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同时又是可以触摸的,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看,在这个多有迷失的“城市时代”,对这种城里的乡愁的关注,不但包含了解决“城市病”的良治思维,而且,也包含了疗治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心灵创伤的新思维。
  •   将目光聚焦在乡土中国,对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的真实国情进行研究和探讨是有其必然性的.
  •     将目光聚焦在乡土中国,对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的真实国情进行研究和探讨是有其必然性的,直到目前,这一研究路径都是有效的,也是值得继续鼓励的。
  •   处在不同时代的人对故乡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传统文化里,乡愁是一个人思想最基本的来源之一。如果你在寻找你的“另一个故乡”,可以读读这本书。
  •   推荐!书中的问题都是中国最切实的问题,作者的角度非常独特,见解也很到位。推荐给大家。
  •   对任何一个有志于发现和表达一个真实的中国的观察者而言,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哪里去发现中国,也就是发现真实中国的路径问题。
  •   真在看了,看了一半了,一种感觉就是真实,可以触摸到的真实,关于城市的思考,关于乡村的思考
  •   面对一个如此敏感的变革时期,再加上中国集权式决策体系的特点,基于不真实的信息获取做出的决策,带来的决策风险将可能是系统性的,甚至可以带来系统性的崩溃。
  •   与国家主导下的大学生下乡同时发生的,甚至更早发生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的优秀人才,已经在中国多次商业化驱动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背井离乡的外放,到外面去寻找更丰富的生活,以至于使得本来就已经陷入困境的农村发展遭遇到了更严重的人才危机
  •   这部作品的落脚点介乎与城与乡之间,掺杂着作者的思绪,也掺杂着个人的经历。深刻的反映了30年中国的巨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