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纵横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董彦  
Tag标签:无  

前言

“道”的涵义与“到"的境界    中国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字:“道”。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其著述《道德经》中开篇第一个字就是“道”。老子通过对“有无相对、正奇相间、刚柔相济、祸福相随、荣辱相依”等等现象的分析比较,阐述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道”。    “道”也可以理解为方法,所谓识人之道、用人之道、沟通之道、思维之道、行事之道,在这里都包含有方法的意思。    “道”还可以理解为道路。《新华字典》中将道路注释为:“往来通行的地方。”而“用得上、行得通”正是方法追求的方向。    普通人理解的方法,通常指“达致某个对象的思想路径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操作技术”。这种理解,把握了方法的两个核心要素:想与做——“达致某个对象的思想路径”是“怎么想”;“解决某个问题的操作技术”是“怎么做”。恰好,“道”的字形结构从首从行,意即“脑之所想、身之所行”,这与上面描述的“方法”在概念上完全重合。    其实,不必追寻高深的学问,事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眼前——我们在生活中都需要看、想、说、听、做。“看”是观察事物;“想”是分析思考;“说”是倾诉表达;“听”是信息接收;“做”是落实执行。遇事“想明白、做到位”,就能获得预期结果,就是好方法;“想不明白”或者“做不到位”,就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果,就不是好方法。    在追寻“好方法”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没有绝对好的方法,只有相对妥当的方法。于是在诸种方法的比较中,我们选择切合实际状态、符合自己力量的方法进行尝试,成功了坚持、失败了调整……这个过程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不断发展、逐步固化,成为一个人稳定的处世习惯与做事特征,这就是每个人的个性化的方法。    研究与探讨方法的时候可以知道:方法追求的不仅是一般地“看、想、说、听、做”之间的和谐一致,而且要求追求者达到“到”的境界。    原来,“看不等于看到”;“想不等于想到”;“说不等于说到”;“听不等于听到”;“做不等于做到”。“看”、“想”、“说”、“听”、“做”在这里都是方法各个阶段的“起点”,而“看到”、“想到”、“说到”、“听到”、“做到”是各个阶段的具体方法的“终点”。因此,普通人寻求改善方法的途径时就有了一条简单的路径——分别提高“看”、  “想”、“说”、“听”、“做”各个阶段的运行质量,逐项实现“到”的目标;综合提高应用方法的整体效果,努力实现“到”的要求。这样,学习者就能够通过具体地比较、分析、选择、尝试、调整等手段,逐步改善和提高自己使用各种方法的运用技巧。    但是,这“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具体描述可以让我们体会什么是“看到”。    王国维曾经用三句诗描述出“看到”的境界。第一句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诗句);第二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诗句);第三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诗句)。王国维借助这三段诗描述出三幅画面:一名求索者孤独地走在探索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地、废寝忘食地追寻;终于有一天,他参悟到事物的真谛、领略到“真善美”的情怀,于是发自内心地感慨道——终于找到(看到)了,“原来是你”!    那么,“做到”的境界又是什么情形呢?    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韦尔奇是世界著名企业家,曾经被《财富》等杂志誉为“世界第一CEO”。一次,杰克·韦尔奇为企业界人士举办经营讲座时,有人议论说:“演讲的内容没有新鲜东西,我们早就知道了!”杰克·韦尔奇听到议论后淡淡地回答说:“你们知道了,我做到了。”可见,一个思考者知道很重要,做到最重要。正如拿破仑所说:“想得好是聪明;说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最聪明。”    综合看,方法是推动人们思考与行动的一种力量,它源于人们内心深处企图在每一个事物中发现价值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将价值转化为效用的求知欲。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推动人们不断寻找开发宝贵的思维资源的途径,并将这种资源持续不断地转化为行动,进而在“思行统一”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思维是人们最根本性的资源,改善方法首先要从改进思维质量开始。这种改善方法的努力从观察事物(“看”)开始,到实现目标(“做到”)结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始新的观察、探索与追求。    方法、方法、方法,古老又新鲜的话题,你能够“知道”多少?    方法、方法、方法,简单又深刻的话题,你可以“做到”哪些?    作者    写于2011年世界读书日

内容概要

《方法纵横》是一本具有些许学术趣味的应用性通俗读物,它为自己提出了三个具体目标——让愿意了解方法的人“看得懂”;让愿意思考方法的人“有收获”;让愿意改善方法的人“用得上”。
好的方法从不依靠打击别人来抬高自己,也不凭借居高临下来虚张声势,它只是顺其自然地让你理解。有一种方法,只要你了解它、思考它、选择它、采纳它,你就能够较快地达到目标。

书籍目录

序言
上篇 方法纵横
第一章 方法描述
什么是方法
方法的层次
方法的结构
第二章 方法探秘
流程分析法
要素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
第三章 方法应用
两类具体方法
学习观察方法
探索应用方法
第四章 方法借鉴
把握改善方法的起点:学会思维
打通探索方法的途径:学会借鉴
掌握具体方法的关键:学会做事
第五章 图表同源
人是“按图施工”的生灵
把你的思路“画”出来
把你的认知要素“列”出来
追求到的境界
第六章 方法与艺术
“方法”不是“艺术”
改善方法、探索艺术
应用方法、提高艺术
下篇 方法分享
第一部分 一孔之见
有饭同吃
生活是什么?
“一毛不拔”的内在价值
我们病了……
“六亲不认”的用人策略
领导是什么?
环境选择
见鬼说人话如何?
不知者不怪
电视的功与过
话“短”
一天赢了两个冠军

学习的时代
人生最重要的那一天
“木桶理论”再思考
选择记忆与快乐
古人“识人”的逻辑结构
喝彩
智囊的作用
创新性引进
格勒善法则是普遍法则吗?
从分粥的故事看民主机制
莫找“借口”
企业领导方法的教学方法
换位思考
成才之路怎样走
研究学习理念、改进思想教育
方法之思
好心情
因为有了我
幽默的美感作用
正确引导人们开展批评活动
第二部分 两两对比
观念与官念
做事与做官
“夸”与“捧”
雇佣思想与懒汉思想
“只有学到老、才能活到老”
两种机遇观
“只要有阳光就够了”
简单与复杂
天灾与人祸
傻瓜与聪明
适者生存
大主意要自己拿
代价
两种竞争
经济体系比较
《宽心谣》的比对效果
两种作风
近何者何
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与阿Q的心态
面对挫折
怎样当“顾问”
非常领导方法
中外习惯两相对比
幸福的家庭和不幸的家庭
“黄金语言”和“白金语言”
管理的“好方法”
关于“理”的思考
选择对手
成语中的比对效应
“真话金贵、假话流行”溯源
企业领导者的角色定位
两种绩效考评方法
两种竞争(相声)
第三部分 三点归纳
有趣的三点归纳术
学习三境界
三种“贫”
人生三个目标
三种人才
爱抱怨的人,人际成本高
人生三个欲望
人生三个问题
人生三条曲线
人生三种资源
跟上
“好人”的标准
最“牛”教授三句话
中层领导三个“我”
“报告”三句话
实现“领导”三要素
自我意识与忘我精神
学习三个维度
人生有三
“讲座”三说
试论“解放思想”的“知一行结构模型”
第四部分 四季常新
我的“文革”记忆:
“主义兵”
“做袖章”
“护校”
“小报”
“串联”
“长征”
“逍遥派”
“布衣不问官家事”
我的“八五三”记忆
军垦拓荒原——奠基“八五三”
开发雁窝岛——闻名“八五三”
管理精细化——振兴“八五三”
知青成骨干——屯垦戍边“八五三”
我的“北大荒”记忆
“惩罚”
春节篮球赛
自制滑雪板
“猎狼”
御寒有术
“棒打狍子瓢舀鱼
“放炮”
蚊子、小咬儿、草爬子
“烟泡儿”
“老K”
走出雁窝岛
“返城”
“重来”
“戒烟”
“特色”
“老唐”
“告别”
让记忆中的话题永远新鲜
上学
打赌
干啥的?
长工资
“老包”
“在需要牺牲的时候”
打猎
“认真……”
遗憾
结束语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人真是个奇怪的动物,对自己想办的事情,常常需要找个“借口”或者“理由”。实在找不到“借口”,也要制造个“借口”或者“理由”。《伊索寓言》中有个“狼和羊”的故事说:一头饥肠辘辘的狼看到一只小羊在水边喝水,想吃掉它,于是说:“讨厌的家伙,你弄脏了我的水!”小羊辩解:“可是,你在我的上游喝水呀……”狼接着说:“那就是你昨天在我的上游喝水时弄脏了我的水!”小羊说:“可是,昨天的水已经流走了呀!”狼于是又说:“那就是你的爸爸、妈妈刚刚在我的上游喝水时弄脏了我的水!”小羊说:“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出远门好几天了呀!”狼于是咆哮道:“狡猾的东西,不管你如何巧言令色,反正我要吃掉你!”看来,在强势者这里,只要想办的事情,随时、随意、随便都可以找到“借口”。普通人的生活中,常发生“迁怒”现象,“迁怒”其实就是“找个借口发泄怒火”、“找个借口怪罪别人”。本来是自己的行为出了毛病,却把问题通过“借口”转移到别人身上,进而责怪别人这不好、那不对。找个借口发泄自己的怒火有利于自己实现心理平衡,但是你平衡了,被你“迁怒”的对象有什么感受?如果不能平衡,然后再去“迁怒”于他人,这怒火会不会蔓延开来?现在社会上浮躁之风,与随意“迁怒”的习惯是不是有点儿关系?俗话说:“想做就有理由,不想做就有借口”,原来,这“理由”或者“借口”都是“说服别人支持自己”或者“推卸责任开脱自己”的策略手段,目的在于伸张自己的主观意愿或者平衡自己的郁闷心态。据说,英国的绅士风度有两条评价标准——“不解释、不抱怨”。这“不解释”相当于“不找理由开脱自己”,这“不抱怨”恐怕就要求做到心态平和、心理平衡、保持好心情。“抑制怒火”的本领在现代心理学中被概括为EQ,就是近年人们常常讲的情绪智商,简称情商。

后记

《方法纵横》一书终于结稿了,心中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1998年6月,我任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处处长时,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教育处刘肖群处长交给我一项任务,大意是:“‘九五’规划即将结束、‘十五’规划正在撰写。”“‘十五规划’期间的领导干部培训确定为工商管理课程培训,有十几门课。其中有一门课不太好讲,就是《企业领导方法与艺术》。因为在‘九五’期间的领导干部培训中,已经开设过这门课,讲课的都是著名大学教授。同样的课程再次讲很难保证效果。”“建议你研究一下这门课程,围绕三个目标展开——让企业领导们‘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    接受任务后,我参加了有关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同时开始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最重要的是,我在1998年年底参加了国家经贸委培训司“企业领导学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当时,课题组定名为“中国企业领导科学研究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吴培良教授挂帅、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张益中教授主持。在随后每年的研究活动中,我深度接触到许多专家教授,如国家经贸委培训司人力资源管理课题组专家余凯成教授、陈维政教授、张丽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郑明身教授;领导学专家刘峰教授;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管理系主任荆学明教授以及研究会中的李慧才教授、王玉新教授、李薇教授、范法明教授等等。研究会中一些学者型领导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如华北电力学院院长翟东群教授、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回春茹教授、中国船舶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沈卯元教授、中国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张凤吉教授等等,在研究会的交流活动和日常接触中,专家、学者、领导们给了我许多启发、指导和帮助,也鼓励我把研究成果付诸文字。    在随后的研究会活动和教学发展中,我讲授的“企业领导方法与艺术”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延伸出“研究具体方法、提高领导能力”、“研究具体方法、提高执行能力”、“研究具体方法、提高管理能力”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普遍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其实早在1998年我就察觉到:我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切入点——讲授领导学的教授们通常是从“什么是领导”开始课程教学,我则是从“什么是方法”切入课题、展开教学。而且我发现:“方法”是人们非常熟悉却又含混模糊、非常关切却又不很了解的东西。于是,我初步确定了研究“具体方法”这一课题,并且有意识地将具体方法的实际应用贯彻到工作、学习、生活中。    据报道,现在的网络写手平均每天书写文字的数量在4000字左右,最快速度的网络写手平均每天能够达到10000字以上,真让人惊叹!如果仅仅从文字量计算,网络写手只需1个月时间,就能完成《方法纵横》20万字的文字书写工作。我没有网络写手这样的本领,只能逐渐地积累、慢慢地撰写。    如果从1998年开始选择“具体方法”这个课题算起,至今已经过去了12年,按照20万字计算,平均每天的文字书写量仅仅45.66字,真让人感到惭愧。    然而,手慢也在坚持写,锲而不舍、终有所获。于是,才有这本《方法纵横》与广大读者见面。    《方法纵横》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方法纵横》重点讨论具体方法的共通性问题,便于读者掌握;下篇《方法分享》主要选择交流个人的感悟、体会,提供读者参考;全书从人们常见的方法入手,寻求改善思维质量的有效途径!    开发我们拥有的最最宝贵的思维资源:你可以到古人的深邃思想中寻找根据,也可以到伟人的重要理念中寻找灵感,还可以到古今中外的事迹中寻找踪迹。但是,你千万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是:必须在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中寻找源头。    因为,个人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根基!所以,尽管早就有哲学家提出:“这是一个不再思考的时代”,我始终相信:“思维是人类可以永远无限再生的资源”!    海德格尔曾经说,“‘道’这个词中隐藏着思索着的世界的全部秘密”。    从汉字的结构看,“道”字从首从行,意即“脑之所想、身之所行”。方法恰是达致某个对象的思想路径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操作技术。可见,“道”就是方法;“有道”就是有方法;“得道”就是掌握了方法!    《方法纵横》是我奉献给每位读者的礼物。    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够——了解方法、掌握方法、改善方法、创新方法;    只要你用心,你就可以——思路清晰、沟通顺畅、操作得当、与众不同;    只要你思考,你会发现——方法在你身边;道路你在脚下;“道不远人”。

编辑推荐

《方法纵横》:如果你不问,我知道什么是方法;如果你追问,我不知什么是方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办法是推动人们思考与行动的一种力量,它源于人们内心深处企图在每一个事物中发现价值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将价值转化为效用的求知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方法纵横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很不错,得慢慢体会
  •   可以提高我们哲理思维意识,逻辑思维能力
  •   书还是不错的,值得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