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郭凯旋 页数:233 字数:13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这句话不无道理,孩子从呱呱坠地起,最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孩子如同养花,只有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真正的教育是家长既要负责孩子身体的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会知识,又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素质培养更为重要。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你希望孩子怎样,你自己就应该怎样。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看到自己的言行。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孩子,希望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要看孩子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要告诉孩子,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爬起来,才会像大自然中的野花那样坚韧不拔,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朝气蓬勃的精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成长,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错误的时候,常常不能自控地训斥孩子,甚至殴打孩子。马卡连柯说:“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人类有着属于自己的文明,应该选择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而不是野蛮、粗俗的教育方式。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内容概要
孩子是一朵娇嫩的花儿,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做孩子最好的朋友》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孩子朋友的视角,让你更多地了解孩子,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给你科学化的教育建议,让你和孩子之间没有秘密,让孩子信任你,把你当做最好的朋友
★★★★★ 给力正能量,迷你图书任你选点击购买>>>>
★★★★★
推荐购买超级畅销书:《治愈系心理学》点击购买>>>>
作者简介
★★★★★ 给力正能量,迷你图书任你选点击购买>>>>
书籍目录
一、做孩子的挚友——读懂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起码有两重含义:一是父母,担负着养育、管理的责任;二是挚友,承载着教育培养孩子的道义,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
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而一旦上岗,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做父母,于是许多家庭教育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实际上教育孩子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在读懂孩子的基础上。
保留一颗童心去理解孩子
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
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
蹲下看孩子的世界
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
试着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二、做孩子的诤友——语言适当,选择最能让孩子接受的对话方式
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顽皮了,这时候就要适当选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了,表扬和批评是家庭教育常用的方法。家长用表扬或者批评表明自己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是鼓励赞同还是制止反对,即使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甚至缄默不语,都可以构成褒奖和贬罚的含义。但是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魅力,语言适当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所以这里存在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
对的语言有“魔力”,错的语言有“杀伤力”
鼓励也要懂方法
掌握孩子能够接受的批评技巧
对孩子要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
过多夸奖,反成负担
赞扬比批评多一点
用表扬的话语完成批评的任务
三、做孩子的密友——交流密码,做孩子最好的心理医师
许多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上,越来越多地陷入了诸多误区。在一味忙于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孩子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心理需求却被严重忽视。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来讲,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甚大,如果一味地强调“物质主义”,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可能会偏离正常的轨道,逐渐走向扭曲。关注孩子,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孩子的苦恼父母知道多少
敞开心扉,和孩子说说心里话
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
谨防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生
不要压抑孩子内心的感情
积极地与孩子沟通
四、做孩子的战友——鼓励孩子,与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面对困难、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有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孩子生命的“刀”更锋利些,应该坚决摆脱“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在困难面前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勇往直前。
让孩子知道你相信他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
鼓励孩子坚持志向
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让孩子再多坚持一会儿
挫折让孩子学会坚强
五、做孩子的听友——用心倾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沟通是“说”和“听”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以此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人长时间不说话,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甚至会失去语言功能。从一个人的语言中,我们往往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反应能力,尊重孩子就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可以把孩子的快乐、烦恼转化为他们获得自信的机会。倾听,就要平等地与孩子相处,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
听懂孩子的“潜台词”
请专心听孩子说
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
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
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想法
放低身子,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孩子
六、做孩子的学友——亲密无间,父母要与孩子共同学习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脑子灵活,智力发展得好。而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条件是:家长爱学习,以自己的智力活动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调查发现,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条理清晰的孩子跟他们的家长有直接关系,没有天生的笨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父母教育孩子要有一定的技巧性,不要强迫孩子去死板教条的学习,而要引导孩子去正确的学习。好方法会让孩子事半功倍。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引导孩子喜欢学习
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培养孩子学习的恒心
七、做孩子的盟友——彼此信任,让孩子真正信服你
时代在发展,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产生代沟,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能采取以往的棍棒方式了。要想和孩子成为好朋友,不能摆出父母的架子,用父母的权威强迫孩子,而要遵循平等的原则,只有尊重孩子,凡事以理为先,才会与孩子的内心产生共鸣,孩子才会从心底佩服你,尊敬你,以你为骄傲,信任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境界。
请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
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家庭教育要以理服人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动力
互相信任,让孩子更尊重你
从心出发,让孩子真正地信服你
八、做孩子的恒友——宽容理解,才能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孩子处于成长的阶段,对周围的事物都怀着好奇的心态,他们通常会在探索这些事物的过程中犯下错误,家长要明白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成长,要用包容的心去对待孩子的错误,家长的宽容是和风细雨,是循循善诱,其目的就在于触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害怕”的惩罚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打骂孩子会给孩子留下心灵的创伤,因此家长们要学会宽容,学会正确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
宽容是最好的教育
原谅顶嘴的孩子
理解孩子的错误
学会宽容和理解
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责
用宽容的力量引导孩子自我反省
理解、宽容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
九、做孩子的益友——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孩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行为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发展。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也要低头向孩子认错
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以实际行动影响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父母的言传身教最重要
十、做孩子的素友——互相尊重,管教也要张弛有度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身为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不能因孩子的弱小、对成人的依赖,而无视他们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留一点空间给孩子
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
父母也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隐私
尊重孩子的朋友
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妈妈偷偷地问老师:那个小朋友画得好吗?老师说画得很好。妈妈很奇怪老师刚才为什么没有表扬呢?老师回答说:“不对画作评价,是免得小朋友只是为了得到表扬才去画画,而破坏她对画画本身的兴趣。” 许多孩子已经养成了因为表现良好就期待奖赏和激励的习惯,他们念念不忘表扬,做好了一件事情就想得到金色的五角星、父母的夸奖或者金钱奖励。在整个童年以及少年时代,父母都不停地赞扬他们,如果停止了赞扬,他们便或多或少地感觉失落,他们没有学会从自己的行为本身获得满足和动力,他们没有学会自己为自己加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过多地被夸奖智力聪明的孩子可能会回避新的挑战。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让幼儿园的孩子们解决一些非语言性的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这样说:“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外一半的孩子则换了一种说法:“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了。” 紧接着,给这些孩子两种任务让他们自己选择:一种是他们在完成的时候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是最终能够从中学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新的东西;另一种是他们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是三分之二的被夸奖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那种任务,因为他们不想冒出任何差错的风险;与此相比,被夸奖付出努力的那些孩子中的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能够学到新事物的那种任务。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项实验中,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 他们两人经由随机取样,在某校挑选了一些学生进行测验。他们先把这些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举行考试。隔了三天之后,再举行同样的考试。 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之前,先对A组学生加以奖励,称赞他们考得很好;而给予B组惩罚,责怪他们没有考好;至于C组学生,则不给予奖励,也不给予惩罚。实验结果发现,受到奖励的A组,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其次是受到惩罚的B组,没有受到奖惩的C组反而考得最糟。 这两项心理实验让我们知道,惩罚同样能让孩子进步。而不恰当的夸奖也能使孩子退步。 一个了解孩子心理的儿童专家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之类判断和评价性很强的赞扬。为什么?因为那样没有用。 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盲目的自信,助长孩子对表扬、肯定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帮助。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依赖自己心的激励和评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