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张楠楠 页数:174
内容概要
自然灾害风险是伴随文明活动产生且不断演变的,如何对其进行管理、将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本降至最低是人类发展史中的一项持续性课题。《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从研究背景与文献梳理出发,按照风险管理的顺序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识别、衡量,并通过模型构建、比较分析等方法详细论证了损失控制、保险、结构化金融产品三类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策略的最佳分工与实施路径,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制度和环境建设的具体建议,以期实现最优的风险与损失分配。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一、自然灾害风险:定义、特性与世界图景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一)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础:政治动机与经济成本(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础:立体化的风险考量(三)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技术:单一性到综合性(四)国内的研究三、本书的基本逻辑和结构:风险视角与经济视角第二章 自然灾害风险的衡量一、自然灾害风险的度量:风险与脆弱性的总体考察(一)自然灾害风险与宏观总体(二)自然灾害风险与各经济部门二、自然灾害风险的度量:风险与脆弱性的结构性考察(一)历史考察:风险排序(二)近期考察:风险排序与地区脆弱性评估(三)小结第三章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损失控制一、防灾与减灾——全球及中国视角(一)组织与制度建设(二)减灾机制建设(三)资金保障(四)技术支持(五)小结二、最优损失控制水平的经济学分析(一)关于个体风险偏好的假设(二)模型分析三、不同损失控制模式的经验借鉴(一)澳大利亚损失控制模式(二)美国损失控制模式四、关于损失控制体系的构想第四章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保险一、历史与背景(一)保险需求的增长(二)保险产品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覆盖程度(三)保险经营主体扩展自然灾害风险保障的能力(四)小结二、自然灾害风险环境下的保险需求模型构建(一)保险需求模型的历史梳理(二)自然灾害风险环境下的保险需求模型构建三、自然灾害风险环境下的保险供给模型构建(一)保险人的风险偏好与定价(二)补贴下的最优保险供给模型构建四、我国自然灾害保险体系的建设第五章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结构化金融产Ii}一、历史与背景(一)保险赔付的局限性(二)保险价格的刚性(三)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二、应对自然巨灾的结构化金融产品(一)巨灾债券(二)巨灾衍生品三、结构化金融产品的经济学模型(一)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需求模型(二)结构化金融产品的供给模型四、我国自然灾害相关结构化产品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一)供给分析:市场容量及制度环境(二)需求分析:交易主体、资产结构与风险状况五、我国自然灾害相关结构化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一)结构化产品供给的顺序和设计方向(二)触发机制的构造方式(三)后台制度环境的完善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完善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自由化的货币价格体系,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理顺基准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从而为巨灾债券和巨灾衍生品提供合理的定价基础。同时理顺金融资产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关系,使价格杠杆能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信息,促进市场间更加有效的资源流动和配置,也有助于为巨灾债券及相关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完善信用体系,保证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 无论是巨灾证券化,还是巨灾衍生品的交易,都属于虚拟交易,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制度支持。因此,增加市场上的评估机构,并通过竞争和监管提高评估机构的业务品质,使新的金融工具被创新出来之后其风险和收益能够获得有效的评估,进而在市场上获得合理定价非常重要。此外,这些结构化产品的交易都涉及杠杆效应,因此除了保证在发行和定价环节要明晰信用问题,在结算环节也要防控信用风险,要加强对完善市场的场内结算制度,降低结构性产品交易的违约风险,并防止风险的跨市场传递。 3.完善财务、监管体系,防范市场性风险 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具有更加复杂的特征,也具有更复杂的交易环节,从投资者的角度讲,这需要更加完善的会计及财务制度,对交易过程进行准确的信息披露。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