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白杰 页数:351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和白杰相识,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他原先学的是历史,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毕业后到北京市的区级政府工作。出于工作的需要以及对理论探讨的执着,他考入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深造,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指导老师是李汉林教授。汉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当时在上海大学兼任博士生的指导老师。白杰在修完上海大学的博士课程以后,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进行博士论文的调查和写作,并能在北京不时求教于汉林,获得悉心指点。果然名师出高徒,白杰的论文当时就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他显然是一位学者型的政府官员。 现在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街道办事处权力运作逻辑》一书正是白杰博士,也是作为首都北京一名街道办事处领导的白杰主任的论著。既是一个街道主任的工作手记,还是他结合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从学者的视野来分析他的工作和他的工作机构。全书实际上既是作者对自我工作的解剖,也是一个从外在理论出发的解析。这是给学界,也是向社会公众发表的一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本专著在理论构架上富有建树,研究资料也相当翔实可靠,所以当白杰将书稿送我希望我能为之出版写个序时,我在先读为快之余,十分高兴能借此尺蠖,为之推介。 从中国的社会事实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来看,中国是一个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文明特点的政治国家。正如法国学者谢和耐所指出的,中国社会的政治功能强大,并和其他领域的(军事、宗教、经济)的功能相比处于绝对的优势。美国学者A.吉登斯也曾注意到,中国的官员一般都认为普天之下只有一个社会,他们把国家行政管辖的范围列为“社会”。
内容概要
地方基层行政是“国家”和“地方”间连续谱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新中国开启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以来,街道办事处始终是地方基层行政的形态和国家权力向社会渗透的中介。随着国家发展向常态社会的转型和治理方式由运动治理向常态式治理的转变,街道办事处自身的组织形态、地位、结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本书以街道办事处为研究对象,以街道办事处权力运作为研究内容,通过个案解析,观察当下中国都市街区中地方基层行政与街区组织间的互动逻辑,试图探索城市基层社会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作者简介
白杰,男,1970年5月生,北京市人,满族,历史学硕士,法学博士,公务员职业。一直服务于北京地方基层行政工作。2000年以来,先后担任团区委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街道工委书记、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宁波市委副秘书长(挂职)、区文化委员会书记。
近期主要研究成果和作品有:
论文
《跨国公司的北京化与北京的国际化》,《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总第79期)
《北京城市性格及其微观化的街道性格》,《北京日报》,2006年5月22日理论版
专著
《宣南文脉——一个街道主任眼中的城市性格》,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年12月
《阿尔卑斯行记》,学苑出版社,2009年7月
主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北京抖空竹》,北京市青少年音像出版社,2006年12月
《道德力量》,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9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传统命题与现实指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个案选取 一、定性研究 二、个案与“我” 三、“我”与个案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视角把握 一、街区组织:组织现象与权力结构 二、街区事件:过程分析与权力动力 三、组织运作:决策与控制技术 四、街区环境:权力嵌入与合法性 五、街区人物: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 第四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关于社区的研究 二、对街道办事处的研究 三、关于街区权力结构研究 四、关于街区权力运作研究 五、理论意义 六、实践意义第二章 社会转型下的街道图景 第一节 街道办事处的历史、性质与权力 一、从街政府到区政府派出机构:社会重建之中的权力创生 二、从人民公社到革命委员会:政治变革之中的权力异化 三、从恢复街道到城市改革:权力重建和权力结构紊乱 四、从建设社区到寻求治理:权力重组和权力结构调整 第二节 宣南街情 一、历史悠久的城区老街道 二、人口密集的百姓居住区 三、欠发达的都市街区 四、寸土寸金的单位聚集地 五、缺少流动的街道干部第三章 权力运作的组织基础 第一节 街道办事处的科层体制 一、科层设置 二、权力核心层与“班子” 三、结构科层化与功能科层化的背离 第二节 街区中的类行政组织——社区居委会 一、发展历程与街区变迁 二、组织结构与组织沿革 第三节 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场域 一、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二、区政府工作部门的街道派驻机构 三、街道党工委 四、区域社会单位第四章 权力运作之一:内部结构的互动 第一节 非法理权威的重要性 第二节 权力分割的后果 一、孤立的机构连不起 二、分割的权力打不通 三、压力与支持 第三节 再结构化 一、授权与权力重组 二、运行与效果显现 三、体系动员与结构设计 四、制度化与权力运作模式 第四节 制度成本与制度收益 一、成效 二、成本 三、收益第五章 权力运作之二:与地区行政执法资源的互动 第一节 街道办事处与单个权力主体:恩威并施 一、志宁社区人民来信与社会治安秩序 二、联动:结构化的萌芽 第二节 多个组织间的互动:环境压力与结构化努力 一、从“抗非”到“创卫” 二、合作的过程:刚性运作与柔性运作 三、结构化努力与权力递增 第三节 组织的集合体:结构化形式与理性化欠缺 一、街区合作的非正式途径 二、结构化形式:地区管理委员会 三、理性程序的欠缺第六章 权力运作之三:与街道党工委的互动 第一节 街道党工委的历史演变 一、组织演变与现行体制 二、制衡机制与权力格局 第二节 “除非违反四项基本原则” 一、只有妥协,才会团结 二、党政一体,一个核心 第三节 “在工委的正确领导下” 一、书记的声音与分量 二、主任的话语:“在工委的正确领导下”第七章 权力运作之四:与上级的互动 第一节 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 一、上级对街道办事处的考核与奖惩 二、权力的柔性运作 第二节 宣南资源存量: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一、财权:宣南资源存量 二、宣南的事权 第三节 渡难关:制度内的合理操作 第四节 “脸面”和意外收获 一、环境改造与脸面 二、选择“脸面”的策略 三、意外收获:街道的“脸面”也是区的“脸面” 第五节 政策资源最重要 一、“政策”的重要性 二、北京“城中村改造” 三、获取政策支持的策略 第六节 上级求助下级 一、信息主渠道 二、上级的“腿” 三、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第八章 权力运作之五:与驻街单位的互动 第一节 扩大税源:互惠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 一、扩大税源的限制 二、扩大税源的方式:互惠及权力运作 第二节 获得赞助性资源 第三节 培育情缘第九章 权力运作之六:与社区的互动 第一节 与居委会的结构性互动 一、“国家权力的神经末梢”:居委会对街道的依赖 二、“街道办事处的腿”:街道对居委会的依赖 三、结构性互动的局限 第二节 与社区精英和市民组织的非结构性互动 一、社区精英类型与非结构性互动 二、与市民组织的非结构性互动 三、基础性权力培育的限制 第三节 “生活共同体”——权力的可言说性 一、空竹:从社区记忆到市民活动 二、“申遗”:有组织的地方行动 三、制度化:合法性与共同体附录 宣南地区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 宣南地区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规程(试行)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这是宏观层面的社会转型在街道办事处应对社会控制中的体现,是地方基层行政应对社会转型的组织重塑和制度重建过程,也是他们在街区中重建社会结构的一种努力。 从街道办事处与街区中其他组织来看,单位制下街道办事处与街区中的各种行政组织,特别是区政府工作部门的派驻机构,同驻一街来往甚少。从地位上,这些机构由于离区级政府更近一些,在街区中的地位还高些。条块虽然分隔,但矛盾并不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各自可调动的资源都相对有限。随着单位制向后单位制的过渡,街区中行政权力的互动频率与对资源的争夺逐渐凸显,条块矛盾以及如何解决条块矛盾的探索伴随其间。街道办事处开始被动地与地区行政执法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如恩威关系、利益交换、运用体制性资源等)寻求保持街区社会秩序的合作机制;通过整合街区内的社会资源,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将区域社会单位的资源转化为社会建设的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资源……当这种被动的资源互换使互动双方都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利益时,一种主动的合作动机便产生了,加以“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宏观话语的导引,街道办事处开始主动地承担起街区权力枢纽的核心作用,通过建构组织将街区内的有关行政资源纳人一个组织体系内,发挥组织的优势并通过制度化不断强化组织。与区域社会单位,则是通过搭建稳定的对话沟通机制和问题处理机制,增强互动的有效性,并努力将其纳入街区中以行政组织或类行政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中…… 对地方政治精英而言,随着社会“转变为更多带有局限性、碎片化特征的社会”①,地方行政如何在街区社会控制中,将各种社会力量联结为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并将其稳定为一种结构,既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给地方行政和政治精英留下了充分的创新空间的舞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