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熊彼得(Schumpe.J.A.)、杜贞旭、郑丽萍、 刘昱岗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熊彼得 页数:164
Tag标签:无
前言
叔本华有言:“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中最好的作品”,“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求最新而不求最好,将最新等同于最好,这是商业社会的价值取向,它正在变成一个重复了一千遍的美丽谎言。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惑还是人们的心灵深处的丰富渴求,都需要了解、学习、掌握并融会贯通人类社会所积淀至今的思想精华。在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面前,特别是年轻人,更需要学习,而学习的最佳途径莫过于阅读经典。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归属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经典是时间的滤网筛选出的佳作,这个过程至少是半个世纪。经典不可重复,却能超越时代、民族和地域,进入永恒,使人感悟,给人启迪。经典或许不曾畅销,不是文化快餐,而是每一代读者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可供体味,可供思考。
内容概要
熊彼特写这部著作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过渡的时期。该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作了开创性的深刻论述,将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证融为一体,体现了熊彼特卓越的文体风格。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经济发展理论:财富创新的秘密(精华本)》作者开创性地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透彻地阐述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理论:财富创新的秘密(精华本)》因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熊彼得(Schumpe.J.A.) 译者:杜贞旭 郑丽萍 刘昱岗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osephAlois schumpeter(1883年~1950年),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天才及现代企业思想之父。曾任奥地利的财政部长、一家银行的董事长。移居美国后.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经济发展”理论对经济学思想史有着巨大的贡献。是第一个以非美国人身份被选为“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的经济学家。其代表著作有:《经济发展理论》、《产业循环: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受一定环境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基本现象第三章 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第四章 企业家的利润第五章 资本的利息第六章 经济周期的初步评述
章节摘录
第一章受一定环境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1实际上,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者把从众多事实中单独抽出的一个事实称为经济的事实,这其实是人在内心模拟现实的,技术条件下人为地抽象出经济事实,这种抽象还有很多,经济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现实是一个事实,决不可能是完全的或者纯粹的只是经济的,它总是存在着其他的常常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尽管如此,就像我们有权利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经济一样,在科学中我们也同样可以涉及经济。社会活动是(至少直接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经济活动则是经济行为的结果。经济行为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以取得货物为目的的行为。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研究行为的经济动机,或研究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力量等等。可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只是目的在于通过交换或生产来取得货物的经济行为,因此我们将经济行为的概念限制在这种类型的取得上,而把比较广泛的领域留给经济动机和经济力量这两个概念,因为在将要谈论的经济行为这个比较狭窄的领域以外,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动机和经济力量这两个概念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因此,由经济行为概念所限定的经济事实领域就是首先应该关注的领域。每个人都会有经济方面的行为,每个人要么是一个“经济主体”,要么就是依附于某个经济主体。当各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职业上各有分工以后,我们就可以将其区分两大类人:一类是以经济行为或营业为主要活动的人,另一类是在经济方面的行为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居次要地位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所有其他社会成员也必须有经济方面的行为,但是后者的经济生活是由一个特别集团的人来代表的,这个集团的活动可以说是构成经济生活的主体部分,此时,不管经济生活同人们的其他重要表现所具有的一切关系如何,它都不再包含抽象的意思。像谈一般的经济规律一样,下面先说说经济发展的问题。而阐明经济发展的规律正是本书的主要目的所在。在提出论点以前,我打算先讲一些也会对之后论述有所帮助的原则。对于方法论上的注释方式,我不喜欢用所以摒弃之。在这方面,我只想提请读者注意,本章所说的的确是经济理论主体的一部分,但在主要之点上并不要求读者具有需要特别为之论证的知识。其次,由于我们的论证仅需少数理论上的结论,我很高兴能利用这样的便利,所以在以后的论述中会尽可能简单表达我所要说的东西,。不用专门术语,尽管这样做不免会使论证的准确性有所降低。但是,除非必须准确表述,否则我都会尽可能采用这种办法。探讨经济现象的一般形式、一致性或理解的关键所在等就是将其看作需要进行研究、探索的“未知的事物”,追本溯源,直到它们相对成为“已知的事物”。当确知两种现象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时,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是非经济现象,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就完成了作为经济学家所能够做到的事情,从而其以后的事情则需依赖其他学科来解决了。反之,如果作为原因的因素其性质本身是经济的,我们则须继续努力阐释,直至到达非经济领域为止。这对一般理论和对具体事例来说,都是如此。按照人的一般思维模式,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经济数据和非经济数据联系起来的因果关系描述为一般形态。经验告诉我们,这样作是可能的。同所有事物一样,经济事件也有其自身存在的逻辑,我们只不过需要自觉地对其进行准确地表达而已。为了简便起见,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将假设整个社会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也能像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一样看到事物的本质,而本书所要研究的恰恰就是这种事物的本质。因此,为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就需要将心中想象的经济机制的主要特征概述出来。为此,我们设想研究的主要是一个私人财产、分工和自由竞争居于统治地位和在商业上有组织的国家。一个从来未曾看到或听到过这种国家的人,当他看到一位农民在为一个需要面包的遥远城市生产谷物时,他就会不得不问,这个农民怎么会知道那里的消费者需要面包并且恰好是那么多呢。当这个农民说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生产的谷物会在哪里会由何人所消费时,他肯定会大吃一惊。他还可能看出,谷物必须通过一些人才能达到最终消费者那里,而所有这些人也都不知道这个最终消费者,只有最后出售面包的人可能知道,甚至这些出售人在知道具体的消费者需要购买面包以前,一般也是从事过生产或购买面包的人。对这些问题,那位农民能够很容易地给予回答,为了他的最大利益,他根据长期的经验知道自己应当生产多少谷物,多年的失败或者成功的经验使他懂得其生产应当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大小和强度。他尽可能地维持这个数量,因为他知道过多或过少对他而言来是没有好处的,他只有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逐渐调整自己的产量。农民在其他项目核算中也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他在一定的限度内都知道自己必须购买东西的价格,也知道必须付出的劳动量(不论他是按纯粹的经济原则来计算自己劳动的价值,或他用与其他任何人都完全不同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在土地上的劳动),根据长期的经验,他对耕作方法也是一清二楚掌握熟练的。也是根据经验,所有购买他谷物的人也都知道他的需求大小和强度。在所有的经济节奏中这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进行得比较迅速的,是经济周期的“循环流转”。正是由于在每一个经济周期中都会发生基本相同的事情,所以交换经济的机制运行有着巨大的精确性。过去的经济周期支配着像那个农民一样的个人的活动,事实严厉地教育了他,迫使他必须那样生活,而且在每一个时期内,农民必须要么直接依靠前一时期的物质产品,要么依靠用这种产品的收入所能获得的东西来那样生活。而以往所有的生活过程又使他卷入到一个不能轻易摆脱的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网。这些关系给他带来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并把他牢牢地限制在这一既定的轨道上。在此出现了一种对我们具有重大意义的力量,对它的研究此处暂且不予进行,留待后文进行更加仔细地研究。此刻须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总是假定:在每一个经济周期中,每个人都是靠前一时期生产的货物来生活,只要生产延伸到过去,或者说只要一个生产要素的产品继续不断地流动,那就是可能的。我们这样说,只是为了使说明变得简明易懂。上面的例证启发我们,如果将农民的例子加以推广并应用到其他方面,则其意义就更大了。为了略为说得精确一些,我们假定:每个人把自己的产品全部售出,此时,当他消费自己的产品时,他就是自己的顾客,因为这种私人消费此时也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即是说通过减少对自己产品的私人消费可以间接地获得其他货物的数量;反之,私人消费的数量按市场价格来进行,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这种数量实际上是在市场上体现出来的。因此,为了生产和消费,所有的商人都同那个农民一样,在同一时刻既是买主又是卖主。这种分析同样可以适用于工人,工人们的服务可以和出售的东西是相同的。现在,既然每个商人都根据经验生产产品和寻找买主,那么把所有人放在一起来看,其情形与从商人的位置来看必定是完全一样的。按照销售的可能性而生产的产品,除非出现干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干扰显然是可能发生的),否则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可以卖掉的。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们不妨再看一些例证。比如屠夫所销售的肉的数量,得由其顾客所需购买的量和其购买价格来决定。如果其顾客是位裁缝,那么屠夫买的肉又依存于裁缝的营业收入,而裁缝的收入又依存于其顾客比如说鞋匠的需求和购买力,而鞋匠的购买力又依存于他所为之生产的人们的需求和购买力,如此等等,直到最后遇到那些收入来自将自己的货物卖给屠夫的人。这种在数量上相互连锁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现象随处可见。不论从何处进人,不论从何处离开,最终还是得回到那个起点。这种分析既不会自然而然地完全停止,也不会由于其他的因素所决定的原因而步人歧途。排除习惯表示消费行为的方式,则我们的分析会更加全面。例如,每个人认为自己是面包的消费者,而不是土地、服务、铁等等的消费者。如果不是这样,则各种货物在循环流转中的途径就更加清晰:每种商品的每个单位并不总是像它的先行者在前一个经济周期内所经历的生产进程那样,经过同一道路走向同一个消费者。但是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不致改变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生产力的永久源泉,年复一年地,一次次重新使用,其目的均在于到达同一个消费者。殊途同归,就像这种事情是必然发生的一样。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制度的某一处,一项需求可以说是正在等待每一项供给,在这个制度中没有一个地方是有商品而没有它的补充物,即为人们所持有的其他商品。这些人会根据经验确定的条件,用它来交换上面所说的货物,再根据所有商品都能找到市场这一事实来实现这一点。‘可以说,到此为止,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就结束了。换言之,所有商品的卖主又以买主身份去购买这些货物,用来在下一个经济周期按照已经达到的水平维持他们的消费和生产设备,反之亦然。可见,各个家庭或厂商的行为,都是按照经验给定的数据和同样由经验确定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变化发生。数据就有可能改变,人一旦注意到这种变化就会立即按照它来行为。但是人习惯于墨守成规,往往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屈从于环境的压力加以改变。这样,经济制度就不会自行而随意地发生变化,从而在任何时候都和以前存在的状态联系着。这一现象可称为“维塞尔的继续性原则”。实际上,如果经济制度不会“自行”改变的话,那我们只是假定它保持原状,而对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言并没有忽视任何至关重要的东西,之所以如此这般不过是用理想的精确性来表达一个事实而已。如果我们描述一个完全没有变化的制度,那么我们的的确确是在描述一种抽象的东西,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表达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本质。这同正统的理论并不相悖,至多也只是同习惯的说法有些不符,而后者却不能清楚地表述我们的论点。目前,我们暂时如此。当然,通过另一个途径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一个社会在一个经济周期内生产和销售的所有商品的总和,可称为社会产品。为了我们的目的,这个概念的意义没必要进行更加深入地钻研。因为,就像经济制度本身也不是一种按照统一计划运行的“经济”一样,社会产品本身并不是作为社会产品而存在的,它也不是系统活动自觉向往的结果。然而这种抽象对我们是有用的。我们可以想象在经济周期终了时,所有个人产品在某个地方汇集起来,然后根据某种原则将其分配。因为。这个假设没有包含对事实的重大改变,所以至今为止它还是完全可以容许的。接着可以说,每个人此对都有一份贡献,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东西。在制度的某一处,每种贡献都有另一个个人请求权与之相应,每个人的份额都在某个地方随时准备着。人们从经验得知,要有所得必须有所贡献。所以,无论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配,其所有贡献和份额在这个制度的循环流转结束时都必须互相抵销。而至此为止所作的假设是:所有的相关数量都是由经验给定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凯恩斯才气纵横,横扫当代;熊彼得智慧深邃,历久弥新。 ——“现代管理之父” 彼得·杜拉克美国的经济,比起其他国家更明显反映出熊彼得所谓的创造性破坏。 ——原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主席 格林斯潘倘若你问我,最爱与哪些最有趣的人再共度一个黄昏,我的答复是熊彼得与凯恩斯,他们都让世人震撼。熊彼得是一位较凯恩斯伟大的学者,也是更优秀的知识分子。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海耶克熊彼得的思想仍与现在及未来有密切的关系。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萨缪尔森熊彼得是二十世纪经济学界的巨人,所倡导的整体经济过程的庄严视野足以与亚当?斯密及马克思相提并论。 ——当代著名经济思想史家 马克·布劳格
编辑推荐
《经济发展理论:财富创新的秘密(精华本)》: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天才,现代企业思想之父,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熊彼得通过《经济发展理论》,早在1912年阐述了现代社会是如何前进的秘诀,历经90多年还能闪闪发光,足见其理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颠扑不破的。在当今社会新经济,新知识响彻云霄之际,反观其本质内涵,仍然脱离不了“创新”这个老概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