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熊彼得(Schumpe.J.A.)、杜贞旭、郑丽萍、 刘昱岗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熊彼得  页数:164  
Tag标签:无  

前言

叔本华有言:“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中最好的作品”,“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求最新而不求最好,将最新等同于最好,这是商业社会的价值取向,它正在变成一个重复了一千遍的美丽谎言。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惑还是人们的心灵深处的丰富渴求,都需要了解、学习、掌握并融会贯通人类社会所积淀至今的思想精华。在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面前,特别是年轻人,更需要学习,而学习的最佳途径莫过于阅读经典。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归属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经典是时间的滤网筛选出的佳作,这个过程至少是半个世纪。经典不可重复,却能超越时代、民族和地域,进入永恒,使人感悟,给人启迪。经典或许不曾畅销,不是文化快餐,而是每一代读者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可供体味,可供思考。

内容概要

  熊彼特写这部著作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过渡的时期。该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作了开创性的深刻论述,将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证融为一体,体现了熊彼特卓越的文体风格。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经济发展理论:财富创新的秘密(精华本)》作者开创性地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透彻地阐述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理论:财富创新的秘密(精华本)》因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熊彼得(Schumpe.J.A.) 译者:杜贞旭 郑丽萍 刘昱岗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osephAlois schumpeter(1883年~1950年),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天才及现代企业思想之父。曾任奥地利的财政部长、一家银行的董事长。移居美国后.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经济发展”理论对经济学思想史有着巨大的贡献。是第一个以非美国人身份被选为“美国经济学学会”会长的经济学家。其代表著作有:《经济发展理论》、《产业循环: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受一定环境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基本现象第三章 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第四章 企业家的利润第五章 资本的利息第六章 经济周期的初步评述

章节摘录

第一章受一定环境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1实际上,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者把从众多事实中单独抽出的一个事实称为经济的事实,这其实是人在内心模拟现实的,技术条件下人为地抽象出经济事实,这种抽象还有很多,经济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现实是一个事实,决不可能是完全的或者纯粹的只是经济的,它总是存在着其他的常常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尽管如此,就像我们有权利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经济一样,在科学中我们也同样可以涉及经济。社会活动是(至少直接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经济活动则是经济行为的结果。经济行为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以取得货物为目的的行为。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研究行为的经济动机,或研究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力量等等。可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只是目的在于通过交换或生产来取得货物的经济行为,因此我们将经济行为的概念限制在这种类型的取得上,而把比较广泛的领域留给经济动机和经济力量这两个概念,因为在将要谈论的经济行为这个比较狭窄的领域以外,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动机和经济力量这两个概念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因此,由经济行为概念所限定的经济事实领域就是首先应该关注的领域。每个人都会有经济方面的行为,每个人要么是一个“经济主体”,要么就是依附于某个经济主体。当各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职业上各有分工以后,我们就可以将其区分两大类人:一类是以经济行为或营业为主要活动的人,另一类是在经济方面的行为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居次要地位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所有其他社会成员也必须有经济方面的行为,但是后者的经济生活是由一个特别集团的人来代表的,这个集团的活动可以说是构成经济生活的主体部分,此时,不管经济生活同人们的其他重要表现所具有的一切关系如何,它都不再包含抽象的意思。像谈一般的经济规律一样,下面先说说经济发展的问题。而阐明经济发展的规律正是本书的主要目的所在。在提出论点以前,我打算先讲一些也会对之后论述有所帮助的原则。对于方法论上的注释方式,我不喜欢用所以摒弃之。在这方面,我只想提请读者注意,本章所说的的确是经济理论主体的一部分,但在主要之点上并不要求读者具有需要特别为之论证的知识。其次,由于我们的论证仅需少数理论上的结论,我很高兴能利用这样的便利,所以在以后的论述中会尽可能简单表达我所要说的东西,。不用专门术语,尽管这样做不免会使论证的准确性有所降低。但是,除非必须准确表述,否则我都会尽可能采用这种办法。探讨经济现象的一般形式、一致性或理解的关键所在等就是将其看作需要进行研究、探索的“未知的事物”,追本溯源,直到它们相对成为“已知的事物”。当确知两种现象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时,如果起“原因”作用的现象是非经济现象,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就完成了作为经济学家所能够做到的事情,从而其以后的事情则需依赖其他学科来解决了。反之,如果作为原因的因素其性质本身是经济的,我们则须继续努力阐释,直至到达非经济领域为止。这对一般理论和对具体事例来说,都是如此。按照人的一般思维模式,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经济数据和非经济数据联系起来的因果关系描述为一般形态。经验告诉我们,这样作是可能的。同所有事物一样,经济事件也有其自身存在的逻辑,我们只不过需要自觉地对其进行准确地表达而已。为了简便起见,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将假设整个社会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也能像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一样看到事物的本质,而本书所要研究的恰恰就是这种事物的本质。因此,为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就需要将心中想象的经济机制的主要特征概述出来。为此,我们设想研究的主要是一个私人财产、分工和自由竞争居于统治地位和在商业上有组织的国家。一个从来未曾看到或听到过这种国家的人,当他看到一位农民在为一个需要面包的遥远城市生产谷物时,他就会不得不问,这个农民怎么会知道那里的消费者需要面包并且恰好是那么多呢。当这个农民说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生产的谷物会在哪里会由何人所消费时,他肯定会大吃一惊。他还可能看出,谷物必须通过一些人才能达到最终消费者那里,而所有这些人也都不知道这个最终消费者,只有最后出售面包的人可能知道,甚至这些出售人在知道具体的消费者需要购买面包以前,一般也是从事过生产或购买面包的人。对这些问题,那位农民能够很容易地给予回答,为了他的最大利益,他根据长期的经验知道自己应当生产多少谷物,多年的失败或者成功的经验使他懂得其生产应当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大小和强度。他尽可能地维持这个数量,因为他知道过多或过少对他而言来是没有好处的,他只有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逐渐调整自己的产量。农民在其他项目核算中也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他在一定的限度内都知道自己必须购买东西的价格,也知道必须付出的劳动量(不论他是按纯粹的经济原则来计算自己劳动的价值,或他用与其他任何人都完全不同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在土地上的劳动),根据长期的经验,他对耕作方法也是一清二楚掌握熟练的。也是根据经验,所有购买他谷物的人也都知道他的需求大小和强度。在所有的经济节奏中这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进行得比较迅速的,是经济周期的“循环流转”。正是由于在每一个经济周期中都会发生基本相同的事情,所以交换经济的机制运行有着巨大的精确性。过去的经济周期支配着像那个农民一样的个人的活动,事实严厉地教育了他,迫使他必须那样生活,而且在每一个时期内,农民必须要么直接依靠前一时期的物质产品,要么依靠用这种产品的收入所能获得的东西来那样生活。而以往所有的生活过程又使他卷入到一个不能轻易摆脱的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网。这些关系给他带来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并把他牢牢地限制在这一既定的轨道上。在此出现了一种对我们具有重大意义的力量,对它的研究此处暂且不予进行,留待后文进行更加仔细地研究。此刻须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总是假定:在每一个经济周期中,每个人都是靠前一时期生产的货物来生活,只要生产延伸到过去,或者说只要一个生产要素的产品继续不断地流动,那就是可能的。我们这样说,只是为了使说明变得简明易懂。上面的例证启发我们,如果将农民的例子加以推广并应用到其他方面,则其意义就更大了。为了略为说得精确一些,我们假定:每个人把自己的产品全部售出,此时,当他消费自己的产品时,他就是自己的顾客,因为这种私人消费此时也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即是说通过减少对自己产品的私人消费可以间接地获得其他货物的数量;反之,私人消费的数量按市场价格来进行,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这种数量实际上是在市场上体现出来的。因此,为了生产和消费,所有的商人都同那个农民一样,在同一时刻既是买主又是卖主。这种分析同样可以适用于工人,工人们的服务可以和出售的东西是相同的。现在,既然每个商人都根据经验生产产品和寻找买主,那么把所有人放在一起来看,其情形与从商人的位置来看必定是完全一样的。按照销售的可能性而生产的产品,除非出现干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干扰显然是可能发生的),否则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可以卖掉的。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我们不妨再看一些例证。比如屠夫所销售的肉的数量,得由其顾客所需购买的量和其购买价格来决定。如果其顾客是位裁缝,那么屠夫买的肉又依存于裁缝的营业收入,而裁缝的收入又依存于其顾客比如说鞋匠的需求和购买力,而鞋匠的购买力又依存于他所为之生产的人们的需求和购买力,如此等等,直到最后遇到那些收入来自将自己的货物卖给屠夫的人。这种在数量上相互连锁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现象随处可见。不论从何处进人,不论从何处离开,最终还是得回到那个起点。这种分析既不会自然而然地完全停止,也不会由于其他的因素所决定的原因而步人歧途。排除习惯表示消费行为的方式,则我们的分析会更加全面。例如,每个人认为自己是面包的消费者,而不是土地、服务、铁等等的消费者。如果不是这样,则各种货物在循环流转中的途径就更加清晰:每种商品的每个单位并不总是像它的先行者在前一个经济周期内所经历的生产进程那样,经过同一道路走向同一个消费者。但是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不致改变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生产力的永久源泉,年复一年地,一次次重新使用,其目的均在于到达同一个消费者。殊途同归,就像这种事情是必然发生的一样。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制度的某一处,一项需求可以说是正在等待每一项供给,在这个制度中没有一个地方是有商品而没有它的补充物,即为人们所持有的其他商品。这些人会根据经验确定的条件,用它来交换上面所说的货物,再根据所有商品都能找到市场这一事实来实现这一点。‘可以说,到此为止,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就结束了。换言之,所有商品的卖主又以买主身份去购买这些货物,用来在下一个经济周期按照已经达到的水平维持他们的消费和生产设备,反之亦然。可见,各个家庭或厂商的行为,都是按照经验给定的数据和同样由经验确定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变化发生。数据就有可能改变,人一旦注意到这种变化就会立即按照它来行为。但是人习惯于墨守成规,往往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屈从于环境的压力加以改变。这样,经济制度就不会自行而随意地发生变化,从而在任何时候都和以前存在的状态联系着。这一现象可称为“维塞尔的继续性原则”。实际上,如果经济制度不会“自行”改变的话,那我们只是假定它保持原状,而对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言并没有忽视任何至关重要的东西,之所以如此这般不过是用理想的精确性来表达一个事实而已。如果我们描述一个完全没有变化的制度,那么我们的的确确是在描述一种抽象的东西,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表达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本质。这同正统的理论并不相悖,至多也只是同习惯的说法有些不符,而后者却不能清楚地表述我们的论点。目前,我们暂时如此。当然,通过另一个途径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一个社会在一个经济周期内生产和销售的所有商品的总和,可称为社会产品。为了我们的目的,这个概念的意义没必要进行更加深入地钻研。因为,就像经济制度本身也不是一种按照统一计划运行的“经济”一样,社会产品本身并不是作为社会产品而存在的,它也不是系统活动自觉向往的结果。然而这种抽象对我们是有用的。我们可以想象在经济周期终了时,所有个人产品在某个地方汇集起来,然后根据某种原则将其分配。因为。这个假设没有包含对事实的重大改变,所以至今为止它还是完全可以容许的。接着可以说,每个人此对都有一份贡献,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东西。在制度的某一处,每种贡献都有另一个个人请求权与之相应,每个人的份额都在某个地方随时准备着。人们从经验得知,要有所得必须有所贡献。所以,无论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配,其所有贡献和份额在这个制度的循环流转结束时都必须互相抵销。而至此为止所作的假设是:所有的相关数量都是由经验给定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凯恩斯才气纵横,横扫当代;熊彼得智慧深邃,历久弥新。  ——“现代管理之父” 彼得·杜拉克美国的经济,比起其他国家更明显反映出熊彼得所谓的创造性破坏。  ——原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主席 格林斯潘倘若你问我,最爱与哪些最有趣的人再共度一个黄昏,我的答复是熊彼得与凯恩斯,他们都让世人震撼。熊彼得是一位较凯恩斯伟大的学者,也是更优秀的知识分子。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海耶克熊彼得的思想仍与现在及未来有密切的关系。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萨缪尔森熊彼得是二十世纪经济学界的巨人,所倡导的整体经济过程的庄严视野足以与亚当?斯密及马克思相提并论。  ——当代著名经济思想史家 马克·布劳格

编辑推荐

《经济发展理论:财富创新的秘密(精华本)》: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天才,现代企业思想之父,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熊彼得通过《经济发展理论》,早在1912年阐述了现代社会是如何前进的秘诀,历经90多年还能闪闪发光,足见其理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颠扑不破的。在当今社会新经济,新知识响彻云霄之际,反观其本质内涵,仍然脱离不了“创新”这个老概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发展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封皮是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而封二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的目录和内容也不一致,这真是垃圾出版社,要求退货,赔偿损失!!!
  •     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者实在是很烂,看了十几页我就实在是不想再往下翻了,典型是一个毫无经济学功力,且英语水平也有待提高,就为了赚点钱?浪费了我许多的宝贵时间。本来是想重点看一下熊彼特关于创新理论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以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但是现在看来我还是得求助于原著或者别的译本。比较失望。
  •     以下评论针对这个译本。
      
      本人未读过该书中文版,但接触过英文原版,厚厚的两卷本。令我好奇的是,一本原文有一千多页的英文书,怎么翻译成中文后只有240页,中文表达再简练也不可能差别这么大呀!又或者是翻译者的“毁灭性创造”,总之令人十分费解。
  •     这本书一直在心里躺了很久,终于在近日摆上日程。
      展书一看,却越读越不对味:这本书的主题怎么不是经济周期?
      再看了看相关的评价,发觉这本书根本就是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的打乱章节的再版。不可否认《经济发展理论》是一本杰作,但长安出版社这样挂羊头卖狗肉,就非常不厚道了。
      
      ————————————————————————
       《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何畏 易家详等译
       书名原文: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 
      ——原译文《经济发展理论》第六章——
       下面关于危机的理论,更正确地说,关于经济重复变动的理论,甚至还不象已经阐述了的关于企业家职能,信用、资本、货币市场、利润和利息等理论那样,有一个对主题比较令人满意的表述。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今天比起过去来,将会更加需要一种对于大量的日益增多的资料所进行的综合处理,以及依据那些表明经济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各种不同的指数而制订出的许许多多的个别理论。我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只是一个骨架;我自己所许诺的彻底研究尚未完成,而且按照我的工作计划,象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一段长的时期。尽管如此,但我还是要把这一章发表出来,除了在文字叙述方面以外,没有作其它任何变更。这不仅是因为这一章在危机的考察中有其地位,而且也因为我仍然坚持它是正确的;不仅是因为我相信这一章包含的内容可以为本书对这一主题的论证作出贡献,而且也因为这种贡献表达了事物的实质。为此,我准备在这一章的基础上接受批评。
      
      ——长安版《经济周期循环论》第一部分——
        关于危机的理论,更准确地说是周期性的商业波动理论,不像已经被详细说明了的关于企业家职能、信贷、资本、货币市场、利润、利息等理论那样,它甚至还没有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对其主题的陈述。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在今天看来应该比过去更需要对大量的不断增多的资料进行综合处理,更需要以那些表明商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指标为基础,制定出许多个别理论。在这方面,我的工作还只是一个不成形的框架;我所承诺的彻底研究还没有完成,而且按照我的工作计划,这种情况还将长时间持续。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提交这一章,除了在表述上,没有其他任何变化,这不仅是因为现在这一章对于考察危机有其一定的地位,而且还因为我仍然坚信它是正确的;不仅是因为我相信这一章包含的内容有助于本书对这一主题的论证,而且还因为它对本书的贡献表达了事物的本质。因此,我愿意在这一章的基础上接受批评。
      ————————————————————————
      
  •     经济学在著作我读的也不少,不管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当代经济学都未曾遇到过如此晦涩难懂的汉译本。熊彼特写书的年代与我们并不遥远,是他老人家的理论难懂还是翻译人的功底不行?我严重怀疑后者。
  •     开始读时觉得有些深奥,但是慢慢理解熊彼特的理论,便领略了百年来畅销不衰的经济学经典巨著的精髓。他用他的创新理论,他用他的经济体系四个阶段行为分析一一为你解读经济学,让你了解透彻
  •     这本书被列为推荐的根本原因是中文版本行文比较晦涩,不知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老先生论证的本身复杂。
      
      企业的利润在马克思来看是基于“剩余价值”(由于未读过《资本论》不做过多的评述)而熊彼得的观点则是“企业家”的“创新”。
      
      论证过程从一个理想的经济循环理论开始,理想的状态下,一个充分循环的经济系统是不产生利润的,现实状态中,在生产要素稳定的状态下,利润是下降趋近与零的。
      
      把生产要素从现有的生产环境中抽离,形成新的组合从而产生大于生产要素的成本,这就是利润的根本。
      
      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叫做创新,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称为企业家。
      
      而现阶段企业家身份的滥用让我们逐渐忘却了企业家的本质含义。
      
      为了实现生产要素的抽离,需要新的购买力,这就是信用。企业家与信用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根本作用。利息也是信用在利润中抽取的回报。
      
      经济危机的本源在于创新精神的停滞,在于企业家稀缺造成的经济处于利润无线趋近与零的经济循环。解决之道,在于鼓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恰好,最近准备读的彼得杜鲁克的一本书名字叫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仅以此为名。
      
      
  •     《 财富增长论-经济发展理论》目录
      
      西方经济学派源流简表
      英文版序言
      第一章 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体系
       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经济与技术对生产的不同影响
       最基本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土地 原材料
       决定产品最终价格的因素分析
       生产资料和产品的价值中的时间因素
       经济循环体系中的交换
       货币价值与价格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社会环境下的经济发展
       原材料、力量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信用对经济循环的影响
       生产手段新组合的实现与企业家的职能
       在现有经济体系中创新的困难
       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
       购买与信贷
       信贷的本质
       信贷的作用
       资本的本质
       货币市场存在的价值
      第四章 企业家利润
       企业家利润的产生方式
       新市场、新企业与新的利润来源
       非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利润获取
       利润的归属
       关于企业家利润的补充意见
      第五章 资本的利息
       利息的源泉
       利息的归属
       利息与剩余价值
       利息的分类
       利息的货币形式
       购买力对利息的影响
       利息与货币供给
       利息与持久性收入
      第六章 经济周期——初步评述
       对经济周期的基本看法
       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
       论经济周期对企业家产生的影响
       企业家对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经济萧条产生的原因
       经济萧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对经济危机治疗方式的探讨
      
  •      读《经济发展理论》有感,其实《经济发展理论》就讲两个字“创新”。关于创新,关于熊彼特的“创新”。
      
       书中关于创新的内容,首先让我想到的却是我的初中的一位化学老师。关于创新的全部内容,我所联想到的也是那位化学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课的内容。例如书中说到“创新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是打破原来静态均衡的动态过程”.这毫无异于初中的那位老师给我讲述的关于化学反应和催化剂中的内容。熊彼特讲到企业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收入等于支出,没有利润但循环还是可以进行。收入大于支出就会产生利润。收入小于支出就会破产。化学反应其实也是一个动态的正反应,逆反应循环过程。如果正反应大于逆反应,就会产生许多的正反
      应产物,正如熊彼特说的利润。如果逆反应大于正反应,就会产生许多逆反应产物,正如债物。为了得到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即正反应产物,我们使用催化剂,催化剂可以加快正反应,抑制逆反应,从而得到更多的正反应产物。化学家们把这种过程叫“催化剂”,这是化学家们的术语,不过经济学家熊彼特称之为“创新”。也许我也可以给它取个名字,这个名字必须表达这样一层含义:一种发自内部的动态循环,一种
      物质或能量能够改变这种动态平衡。
      
       好吧,让我好好想一想。······
      
       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七龙珠》里有这么几个人胖子亚奇罗北,悟空
      ,酷林,他们吃了一种很小很小的豆子之后力量就会大增,体力也就恢复正常,这个豆子就叫“仙豆”,“仙豆”,没错就是“仙豆”,仙豆能够很好地表达我想要的那一层含义。哈哈,终于被我找到
      了。
  •     这个评论不完全算是书评,只是熊彼特这本书实在经典,却没人评论,于是拿一篇过来凑数。
      
      颠覆性创新:让自己变成Geek先
      
      
      >文:Minjie/敏杰
      
      中国人喜欢用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词汇来表达政策,比如毛时代的”十大关系”,江时代的”三个代表”。而”自主创新”这四个词,近几年在媒体频频出现,高层也相当重视。不管是胡sir还是温sir,都屡屡在重要场合提及这个词。这也是近几年来创新,第一次正式进入 红头文件。这一次,我有些不一样的感觉。
      
      胡温的智囊里,一定有熊彼特的粉丝。
      
      20世纪末,人们高呼重估熊彼特,硅谷的英雄在dotcom泡沫里高喊着颠覆性创新,熊彼特学派认为经济的发展来自颠覆性创新的扩散传播,而创业者在其中有重要意义。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做了进一步的论述,作为在维也纳聆听过熊彼特演讲的听众,相比凯恩斯、弗里德曼,他更相信熊彼特。颠覆性创新,而不是渐进式的创新,会把经济周期打破,往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们常常对颠覆性创新又爱又恨爱,爱,因为它常意味着更快更有效更能解决问题,恨,因为它太具有破坏性了,已有的产业链价值链需要重新改造,人们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技术,并且,这或多或少的会影响现有的行为方式。
      
      
      对于企业来讲任何产品不管有多新,终将变成日用品(Commidity),或者终有一天消失。比如多年前Apple刚推Ipod的时候,满城轰动,很多人以买到IPOD为荣,而现在,你只要花最少几十美元,便可以享受到数字移动音乐的乐趣。而至今为止,还有多少人记得Sony力推的MiniDisc呢?LP Walkman这类产品更是早早的走入了历史。
      
      一个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在创新上。从新产品开发的角度 (New Product Development),按照市场和技术两个维度,常常可以做以下划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a/TypesOfNewProducts.svg/500px-TypesOfNewProducts.svg.png
      
      
      其中的Completely New,即为颠覆性创新,大部分的企业都擅长渐进式的创新,尤其是大部分中国的企业。他们会把产品的某个属性,某个功能做的更好,比如手机的拍照功能,随着时间,新手机的像素慢慢提高。再比如制造业,企业善于在某项指标上越做越好。而颠覆性创新则少之又少。
      
      传统的观点认为,创新来自与企业内部,企业通过R&D的过程创造新的产品。
      
      而根据许多最新的研究,创新往往来自用户本身。
      
      对于高科技产品,我们常把用户按照正态分布分类。
      
       *
      
       Innovators - 创新者
       *
      
       Early adopters - 早期使用者
       *
      
       Early majority - 常规使用者 早期
       *
      
       Late majority - 常规使用者 晚期
       *
      
       Laggards - 滞后使用者
      
      
      在这里,所谓的Innovator即为新技术的发明者,而这群人往往对技术相当狂热,或是非常熟悉某个领域,总有一些用户,他们不满意现有系统的效果,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他们总通过发明创造各种方式和技术,改善工作效率。慢慢的当这种新技术在圈子里流传时,嗅觉灵敏的企业看到了这样的机会,于是商业化和大规模应用到来。这些早期的用户,他们的目的非常的单纯,也从不有任何的雄心。比如发明了超文本的Berner Lee,他在1991年在CERN做的工作,宣告了新的时代的到来,而他自己则说,他所作的仅仅是他工作中的需要。再比如即时通讯IM系统,最早出现在MIT的工作站上,Zephyr系统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数百个工作站之间的通讯问题。而过了长达九年,第一个商业化的即时通讯软件ICQ才由以色列公司推出,出现在市场上。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Geek这个词开始变的正面起来,在MIT、Stanford、CMU这类学校,常常可以看到穿着自己设计的T恤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都有社交障碍,不懂得怎么泡女生,因为技术比女人更让他们兴奋。那些年轻人以技术为乐,他们神出鬼没,也许从不上课。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惊人的能量。 正是这样的人,在不停的创造着新的技术。
      
      国内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中国第一程序员”求伯君和他的伙伴雷军,早期的王志东,姑且不论他们在企业运营层面的表现,就技术来讲,都是出类拔萃之人。
      
      当然Geek也并不仅仅存在高科技领域,比如食品行业的巧克力牛奶,巧克力棒,最早都是由顾客自己发明的。几年前非常流行的榕树下这样的文学类网站,其创始人算是个文学青年,也算是在文学类领域的Geek。
      
      所以,如果你要想创新,先让自己沉浸在最新的科技,或者某个自己最有经验的领域,让自己习惯用最新的服务和技术解决问题。自然而然的,你总会发现现有产品服务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你的机会就来了。
      
      创新,让自己先变成一个Geek。
      
      http://www.qianminjie.com/weblog
  •   同感,简直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翻译的太烂了!耐着性子读了几节内容,实在忍无可忍!即使邹建平没有经济学功底,起码一段话该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吧?简直乱七八糟……
  •   兄弟,这本书是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年版的,您确定没有看错出版社?求证一下
  •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年: 2009-8
  •   多谢多谢!
  •   翻译烂的让人不能卒读,简直意思都表示不清,还挂羊头卖狗肉,把经济发展论硬生生的起了个周期循环论的题目!!!尼玛这个翻译德文老师是不是教体育的啊!!!
  •   完全同意,简直差的不能卒读,书是好书,被翻译毁了!
  •   Geek是一个好词。
  •   geek的一个标准是家里有局域网
    这个我达到了
  •   熊彼特,用伟大来形容真不过分
  •   “自然而然的,你总会发现现有产品服务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你的机会就来了。”
    欣赏
  •   等我看完这本书后,再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