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后门阶梯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威廉·魏施德  页数:230  译者:吴秦风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惑还是人们的心灵深处的丰富渴求,都将了解、学习、掌握并融会贯通人类所积淀至今的所有思想、精神之精华。过去,我们有辜鸿铭、严复等先贤大儒,现在,我们似乎无法超越古人。其实非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辉煌。在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需要学习,而学习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学习经典。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然而,面对鸿篇巨制的经典,很多读者不是畏惧于它们的艰涩难懂就是为它们曲里拐弯的行文头疼不已,本就不具备辜鸿铭、严复等先贤所具有的深厚渊博的知识底蕴的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人真真是无暇细嚼慢咽那些长篇巨著,但求知的心又时时渴望能阅其概貌,以丰富自己的心灵。在每年出版22万种图书,其中新书13万种,市场可供应的图书已达40多万种的情况下,有些人不知所措,有些人则抱怨没有能读可读之书。真是:过去,无书可读,烦;现在有书,更烦。究其原因,一是现代人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心灵的渴求而是现实的压迫,抱持着实用目的去阅读学习的,二是出版者一厢情愿地迎合所谓的阅读需求,如此则书越多大家越无书可读。那些曾经哺育出无数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的传世经典,竟然与最需要阅读的现代人越来越隔膜了。

内容概要

威廉•魏施德写这本书的立意是要努力使哲学以及他所介绍的哲学家都更加有趣、更加平易近人,所以他采用了一种很好的意象——后门阶梯——来作为通俗解读哲学大师的“枢纽”。后门阶梯与后门相通,在西方能从后门进出的人.都会与主人非常熟悉,定然有着非常寻常的关系,所以才能够无所拘束地通行无阻。只有关系一般,主人陌生的人才郑重地从堂皇的前门拜会.这样的拜会能获取多少主人的真实信息呢?    本书介绍的34位哲学家,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每个人都用一句语词作为小标题,画龙点睛,生动有趣。皆能就其精采解如苏格拉底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笛卡尔是“戴着面具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成为“上帝的间谍”,叔本华有着“邪恶的眼神”等。    事实上,每一位哲学家都有他的根本关怀.就是要表达自己所体认的“真实”。所用的名词难免不同,从理性、唯心、唯物、世界精神,到原子、单子、上帝等,目的都是要展现那藏在变化现象背后的真实。只要确实把握这些核心概念,理清其来龙去脉,对西方哲学就可以登堂入室了。    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协调。真要做到这一步,就非靠哲学不可。以哲学为基础,再去进行各门知识的建构,这在西方学术史上已经形成可信的模式了。本书提供的捷径是不可错过的。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威廉·魏施德 (Wilhelm weischedel) 译者:吴秦风

书籍目录

1 哲学的诞生:泰勒斯2 矛盾对立的孪生子: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3 打破砂锅问到底:苏格拉底4 哲学之爱:柏拉图5 世界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6 幸福归隐与个体的义务:伊壁鸠鲁与芝诺7 单一忘我的人:布洛汀8 因“罪”得“家”的奥古斯汀9 上帝存在的证明:安塞姆10 受洗的理性:托马斯11 上帝即非上帝:埃柯哈特12 隐秘“上帝”的探寻者:尼古拉13 戴面具的哲学家:笛卡尔14 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15 维护真理的受害者:斯宾诺莎16 单子的拼图游戏:莱布尼兹17 陷入困境中的理性:伏尔泰18 多情不幸的哲学家:卢梭19 怀疑论的船难:休谟20 准时的哲学家:康德21 自由的反叛:费希特22 钟爱“绝对”:谢林23 世界精神的化身:黑格尔24 藐视人类的哲学皇帝:叔本华25 为上帝服务的特务:克尔凯郭尔26 人类是上帝的创造者:费尔巴哈27 对现实的反叛:马克思28 虚无的威力与无能:尼采29 硕果累累的失败:雅斯贝尔斯30 “存在”的神话:海德格尔31 哲学即抗议:罗素32 哲学的没落:维特根斯坦尾声 上楼与下楼

章节摘录

1 哲学的诞生:泰勒斯人到暮年,特别是当人预感到生命快要接近尽头之时,在某个宁静的时刻,经常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回顾自己的童年。哲学也是如此,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有不少人在预言哲学不久即将死亡。今日致力于哲学的人偶尔也会萌生这种哲学将死的感觉。从这种感觉中会产生一种回忆往昔与寻找根源的欲望。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哲学在其初始阶段也是生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活跃于现实之中。然而,只要一探究哲学诞生的时刻,便会陷入窘境。没有一个专司人类精神活动的注册机构很有预见性地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准确记载,好让人能回溯至其起始发生的时刻,能精确地说出哲学究竟是何时诞生的。哲学是何时诞生的,谁也说不清,因为哲学的童年已永远消失于历史的浑沌之中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认为哲学是从居住在古希腊小亚细亚一座贸易城市米利都(Miletus)的智者泰勒斯(Thales)开始的。据说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具有哲学思维的人。然而,并非所有学者都同意这种看法,有些学者指出,我们也可以在古希腊的早期诗人中发现哲学思想的存在,他们认为西希阿(Hesiod)或者荷马才是哲学的始祖。有些学者则追溯至更久远,宣称早在希腊人步人人类历史之前,在亚洲民族中已经产生了哲学。18世纪初期,柏林学术院有一位名叫雅格布-布鲁克(Johann JakobBrucker)的学者,他以吻合当时的习俗自称为“.Jacobus Bruckerus”,其论调较上述主张更加激进极端。他用拉丁文写了一本名为《批判的哲学史——从起源到当代》的著作。如果我们接受他的观点,则哲学的发端可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开始:人类的起源,或可把拉丁文翻译一下,即人类的襁褓时期。在这本书的第一册的封面上印有一幅画,图中系史前时代的风景中,一只熊正埋头专注地啃食自己的左掌。这幅图上方的标题为“ipse alimenta sibi”,直译的意思是“它本身就是自己的食物”,其寓意是说哲学不需外来的养料,不需存在于它之前的科学或艺术,它本身可以自给自足,是独立存在的;简言之,即哲学源于自身,而且是在人类处于襁褓的阶段,哲学便产生了。于是,布鲁克在探究哲学起源时必须不断往前追溯:从古希腊追溯到古埃及、从古埃及追溯到古巴比伦,甚至追溯至《圣经》所说的大洪水爆发之前,即人类开始姗姗学步的亚当与夏娃时代,人类在这个时期迈出了哲学思考的第一步。即便至此,布鲁克仍未停止往前追溯哲学起源的步伐,他甚至还探讨到了或许早在人类存在之前,在天使与恶魔之中,早就有了哲学家等问题。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后,他得出天使与恶魔都不是哲学家的结论。根据更进一步的考察,布鲁克认为亚当及其子孙也不可靠,虽然在他们身上能发现哲学火花的蛛丝马迹,却还不足以为他们赢得哲学家的称号。布鲁克认为亚当根本没有时间从事哲学思考,因为任何人若是整天忧愁三餐不继,就如同《圣经》所说的,必须汗流浃背地辛苦工作才能获得面包的人,到了晚上就已经没有余力再思考深奥的哲学问题了。 第一位写哲学史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抱持类似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说,人类必须是在其基本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有了闲暇时,才有了开始从事科学与哲学的可能。这种情况发展到古埃及才首度出现,也就是在祭司身上看到的,这些祭司应是数学和天文学的发明者。然而,事实上本来意义上的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当然是在那些颇有闲暇的希腊人。当时只有米利都城里富裕的巨商豪门才可能拥有这种闲暇。由此,亚里士多德找到了哲学的起源,此后人们一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将哲学的起源追溯至米利都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他是哲学的开山鼻祖。关于泰勒斯的生平等等,人们知之甚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描述,泰勒斯是一个聪明、甚至几乎可以说是狡猾的商人。有一天,泰勒斯留意到橄榄可能大丰收,便收购了所有的榨油机,到时以高价出租。这个故事是否属实,谁也没有把握。但可以确定的是,泰勒斯曾致力于政治事务,后来研究过数学和天文学;他在后一领域中享有盛名,曾精确地预测将要出现的一次日蚀的时间,而老天爷也很赏他的脸,竟然真的在他预测的那一天发生了日蚀。这件事促使一位历史学家精确地指出哲学诞生的日子,这位历史学家写下了一句简明扼要的话:“古希腊哲学开始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因为这一天正是泰勒斯预测日蚀发生的那一天。我们当然会问,除非哲学的历史 不是明亮的结果而是黑暗的结果,否则哲学和日蚀究竟有什么关系?总不至于说哲学历史本身就不是光明的历史而是日蚀的延续吧。根据所有的推测,泰勒斯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不仅思想深刻,而且精于世道,了解生活的哲理。流传后世的趣闻轶事证明了这一点:泰勒斯的母亲试图说服他结婚成家,他回答道:“还不到时候。”当他的年纪更大些时,他的母亲更是紧迫地逼他结婚,他则反驳:“去日不可追,现在已经太迟了。”另一则轶事更加深刻:有人问泰勒斯为何不想生养小孩,泰勒斯回答:“我是为了小孩着想。”也许有人认为泰勒斯在婚姻和为人父等事情上持谨慎态度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但是这种美德仍不足以使其成为哲学家。柏拉图对泰勒斯的描述才是真正哲学的。有一次,泰勒斯在观察星象、仰望苍穹之际失足落井,一位幽默俏皮的色雷斯(Thrace)少女嘲讽他:想知道天上的景象如何,却不晓得在他面前和脚边有什么东西。泰勒斯的失足落井当然是件难堪的事,但是柏拉图笔锋一转,赋予这件事一个严肃的意义:“同样的嘲讽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哲学中的人。事实上,像泰勒斯这样的哲学家,他们并不了解眼前的事情,也不熟悉自己的邻居。他们不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人还是其他别的生物……当他必须在法庭或任何一处谈论有什么东西在他脚边或眼前时,不仅会遭到色雷斯少女的嘲讽,也会引起其他人的哄堂大笑,因为不谙现实生活使他掉落井里,或者陷入同样窘迫的处境之中。他的笨拙迂腐,甚至使人感到幼稚憨愚。”然而,这并不是全部,关键在于:“他们所关心的是:人类是什么?该做什么?会遭遇什么?思考这些问题是哲学家有别于常人之处,这些问题就是哲学家追寻并致力探索的课题。”因此,现在整个情况倒转过来,柏拉图会说:当论及正义本质和其他有关本质的问题时,其他人皆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而且要露怯出洋相比泰勒斯失足落井更加地显得可笑,此时正是哲学家登场的时刻。现在我们总算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许多哲学家为何会将来自米利都的泰勒斯视为第一位哲学家了。泰勒斯关心的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本质;他想要探究事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山岳、动物和植物、风和星辰、人类与其所作所为及其思想等世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究竟是怎么回事?所有这一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说,它们从何而来?万事万物源于何处?什么是万事万物的起源?什么是单一?什么是无所不包?那个包罗万象使得这一切能够产生、存在、发展的到底是什么?上述种种都是泰勒斯所关心的基本问题。即使他的原话不是这么说的。由于泰勒斯是第一个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因此他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哲学的肇始者,自他以降,探究事物的本质与起源一直是哲学深为关切的中心课题。泰勒斯给予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极不寻常的。根据记载,泰勒斯声称水是万物的起源。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眼前所见的所有东西,山岳、星辰、动物、人类自身及存在于人类身上的精神心灵,都应源自于水,万事万物最深处的本质就是源自于水。这是一种奇特怪异的哲学,却是哲学的开始。基于这种基本思想,人们必须将泰勒斯视为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水,这种物质,成了万物之源;泰勒斯从物质出发引申和解释了所有的现实存在。这种说法可以在某些哲学史教科书中读到。需要补充的是,泰勒斯是一位相当粗糙原始的唯物论者,他探究万事万物原始组成的论点完全无法被证实。并且探讨世界最原始组成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了,远非“水为万物之源”这个简单的假定所能回答的。泰勒斯是一位唯物论者,但他的假设已经过时,我们已无需再认真对待了。这种观点中对早期哲学的蔑视是值得三思的。在我们将泰勒斯的主张视为哲学上一种唯物论时,我们是否真正了解他将水的法则作为最原始的基本原则的意义呢?如果我们接受泰勒斯的第二个法则,这个疑点将会得到强化,因为这个法则根本和唯物论的立场格格不入。泰勒斯的第二个法则是:“万事万物皆充满了神性。”很明显,这个法则和万事万物皆来自于一种元素的说法无关,它意味着:我们所见的整个世界是众神存在的场所。如果有人认为他周围所见的就只是存在的事物,那他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就是不正确的;必须往深处看:神祗所执掌的所有事物才是事物的本质。这两个关于水和神祗的法则,真的都是泰勒斯提出的吗?很显然它们是对立的:现实世界要么是纯粹的物质构成,要么就是充满了神灵的生命体。如果两者之间只能选择一个,那么哪一边才是真理呢?这个涉及解释世界根源的问题迄今仍未获得解决,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当代哲学依然紧紧围绕该问题:究竟能否以一个纯粹物质的法则理解现实世界,或是应该假定事物只是某个内在深层东西的外在表象,亦即这个世界是神祗执掌的法则的展现,或许甚至就是全能的造物主的作品?泰勒斯的观点到底是什么?难道真如上述所说,难道泰勒斯只提出这两个互不相容的法则,简单地放在一起却没有注意到彼此间的矛盾吗?或者是说这两个基本法则本身就是彼此关联的?或许,这两个法则之所以会形成矛盾对立。只是因为我们以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理解万事万物皆源自于水这个观点,认为这只是一种关于物质元素的假设,而非以真正的意义和当时的观点来理解这个主张,因为我们目前的自然科学理论能否与公元前600年的世界观相吻合是非常值得怀疑的。看来,我们得再考虑考虑泰勒斯所说的“水是万事万物的起源”究竟是什么意思?亚里士多德关于泰勒斯哲学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相隔了将近30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自己也不清楚这位哲学始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不过根据他对万事万物皆源于水这个模糊不清的箴言的反复思索,他认为泰勒斯所指涉及古希腊神话中的后海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根据古老的传说,后海之神环绕、流经整个世界,被视为万事万物的肇始者。当众神要立誓约时,就会邀请主宰分隔生死两界的冥河之神斯提克斯(Styx)前来,因为以冥河之水订立的誓约是最神圣的。亚里士多德援引这个恒古的神秘知识诠释泰勒斯的主张:泰勒斯想起了后海之神俄刻阿诺斯、冥河之神斯提克斯与神秘的源流,也想起了誓约的神圣不可侵犯。

编辑推荐

本书是畅销德国30年的哲学普及读本,换个角度学习哲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如数家珍地谈论他所熟知的34位哲学大师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包括一些大家不太注意的有趣的生活故事,从中轻松引入他们的哲学思想,让读者能像挚友一样登堂入室,亲近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迄今为止最能俘虏读者,传播哲学的入门书。“哲学始于经验,但未终于经验。”这句话若有道理,则必须先认识哲学家“这个人”,再追随他一路运思的理趣。由后门快速直通堂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的后门阶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哲学入门书,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哲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各个哲学家的故事,很适合我们这些对哲学基础比较差的人阅读。
  •   哲学入门的好书,值得长期保存
  •   还凑合,就是书不是特别新,。
  •   还没看,书旧了点,应该不影响阅读吧。
  •   该书已是经典之作,目前能看到的中译本大约有三种:1.《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李文潮译,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3月。2.《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考》,李贻琼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0月。3.《哲学的后门阶梯》:吴秦风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1月。前两个译本本人不曾读过,就《哲学的后门阶梯》一书来说,译文的质量不敢恭维,很多话需要读几次才能正确断开,而且语句错漏之处颇多。原以为是个不错的译本,因为是新出的,结果有些失望。金岳霖曾感慨说:“在极端的情况下,他(哲学家)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德国人威廉·魏施德为你打开了一扇心窗,你突然看到一道隐秘的“哲学的后楼梯”,一直通向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想世界。威廉·魏施德动情地写道:“人们可以踩过保养整洁的长地毯,沿着闪闪发光的栏杆,庄重地走近哲学家。同样地,哲学也有一个后楼梯,去拜访思想家也可以平时怎么样就怎么来,平时怎么样就怎么做。假如他不是专喜在正门的楼梯口迎接贵宾的话,你会有幸看到哲学家平常的样子。走后楼梯不需要奢华的排场和装腔作势,你面前的思想家可能就是他们的本来面目,有着他们独特的个性,你能看到他们伟大而令人感动的超越常人的努力。”哲学式的孤独确实有些凝重,但哲学的后楼梯却并不因此而显得黯淡,后楼梯自有它的迷人之处。在后楼梯上,以哲学家的轶事为导向,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一个中心——大哲学家对哲学的爱和他们五彩斑斓的思想世界,它们构成了后楼梯上的最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通常所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哲学之爱”。在柏拉图的理解里,哲学从来都是厄洛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存在的一种方式,在本质上就是爱。但是,哲学的厄洛斯神指的不是感官上的爱,它是对感官之爱的超越,是对美的理念的追求,必须超越自我,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柏拉图甚至声称,厄洛斯本质上就是哲学家,因为哲学的名字叫对智慧的爱,而智慧是最美的东西。每一个哲学家者应当是这样的:“他的天性决定了他要探究存在,他不会停留于那些人们只知道它的存在的单独的个体,他要寻根究底,在认识万物之自然(本质)之前绝不轻言放弃……当他走近真实的存在者,和它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出理智和真理,他就达到了真知。于是,他生活在真实里,生长着,摆脱了他的痛苦。”这种对“存在”的永恒的热情和执着的真诚的追求,便是“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每一个哲人都用他的血和生命来谱写他们对哲学的爱。一旦他们“走近了真正的存在者”,他们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绚丽多姿的思想世界。这里才是哲学后楼梯上的“风景绝佳处”。在这里,哲学的大门向我们毫无保留地敞开,我们可以到吕克昂学院同亚里士多德一起去“逍遥游”,也可以跨进中世纪的门槛去领略中世纪哲人身上神性的光辉;我们可以去体验康德的“自在世界”,去品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我们甚至可以去看一看莱布尼茨的“单子拼图游戏”,去嗅一嗅“叔本华厨房的芳香”……(哲学的后楼梯(书评)朱人求《书屋》二〇〇二年第二期)
  •   卖家发货速度很快,因某些原因未能开发票也提前给我联系了,服务挺好的。
  •   关于《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我本身有个1998年的版本,是导师送的。现在单位要推荐书,我想推荐大家看这本,但是现在很难买到98年的版本了,心想着这个版本也成。但是收到书的时候我惊到了...就算这是本冷门的书也不至于这么脏、这么旧啊。书的封面满是灰尘,侧脊凡是能接触到空气的地方全部发黄、有霉点,纸质极差,地摊上都比这质量好。书的内容还没看,因为没心情看,怕灰尘进眼鼻。因为头一次在亚马逊上买书遇到这种情况,不知所措,如果能退货就太谢天谢地了...
  •      这书有三个版本。
       一个是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那个版本,译者李文潮,这个版本极好,前面还有叶秀山作的序。不过这个版本很难买到了。
       第二个是华夏出版社李贻琼翻译,文笔平平,表达不出原文的幽默感。
       另外就是中国商业出版社这个,四川大学吴秦风译。这个版本是垃圾中的垃圾,译者(或是出版社)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将原文大量删减,尤其是其中涉及哲学家生平活动的幽默段子,大段大段地删除。而这些恰恰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
  •      哲学很难通俗,因为它太基础。这是序的第一局话很吸引我,高中的政治老师是学哲学的,他说学哲学的人可以从事各行各业,因为这是一门通学。
       人是生来就怀着哲学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一定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硕的果。于是,2013年我开始读哲学的书,查了很久决定从这本开始进入哲学的大门。。。。。。
      
       这本书魏施德先生努力使哲学更加有趣,谈了很多哲学家的生平轶事,力求通俗,但是对于工科生的我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一则,我要放弃非黑即白的理性思维,思想上的事情没有对错,必须尽力去想哲学家想过的问题,设身处地。二则,涉及的扩展阅读量巨大,读起来非常慢,甚至每章都读了很多遍才理解。
      
      第一章:泰勒斯-哲学的诞生
       谈到哲学的诞生,有很多答案,有的说古希腊的早期诗人:希西阿、荷马为哲学之父;有的说亚洲民族早于古希腊就产生了哲学;有的说人类诞生就有了哲学。
       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人的基本欲望得到满足,吃喝不愁时,人们有了闲暇,科学与哲学才能产生。历史上也证实了如此的说法,比如:数学和天文学是在古埃及的牧师们中产生的。所以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应该是从颇有些闲暇的希腊人开始,也合情合理。那么泰勒斯便是人们认定的哲学的开山祖师。
       把泰勒斯认定为第一位哲学家,也因为泰勒斯关心的不是事物的表面,而是事物的本质,他第一个提出世间万物的起源,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他有2个观点:一,水为万物之源。二,万物充满了神灵。看似着2个观点是互相矛盾的。水为万物之源,说世界是纯粹的物质,而万物充满了神灵,说世界是充满神灵的生命体。字面上确实是完全对立的。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泰勒斯说水为万物之源时,想到的也许是万物之父绕地球川流不息的古老长河,也许是隔绝阴阳两界的冥河,泰勒斯说的水指的是这种神秘的巨大的力量,是开天辟地的灵性。所以,这样的话,他的2个观点就统一起来了。
       泰勒斯的徒弟进一步讨论了暂时性,永恒性的问题,他的观点是:停留的事物总是设法阻止将要到来的,他们占有了空间,将来的事物无法到了,这便是一种罪过。罪过的原因是阻碍其他事物,就停滞了无限,使得神灵的无限性无法实现。所以,总结起来,他的思想是:无限是万物之源,事物来自何处,也比必然消失在何处,按照时间的安排,它们对各自的错误进行忏悔与补偿。
      
       谈到哲学的起源,其实和希腊神话分不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神话已经不能解决的大众的问题,哲学在这个时刻产生了。哲学发现现实的存在不仅有一个表面,在其背后还有着一个更深的存在。所以,这也是哲学一直以来在讨论的问题。
      
      未完。。。。。。
  •     
      
      本书作为哲学入门书是非常优秀的,作者用极其平实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从古至今个大哲学家们的“八卦”趣闻(比如古希腊对于男同性恋的接受程度及流行),然后再加上主要哲学观点清晰自然的罗列,这样使得“哲学”或者“哲学家”这种听起来硬梆梆冷冰冰的名次变得鲜活了很多。其实思想本身就是鲜活有趣的,只是思想有时候会误入歧途。
      
      特别有印象的哲学家是斯宾诺莎,对与真理,自由,国家,我觉得他是第一个在这些方面作高屋建瓴式思考的这人。还有卢梭,虽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就辛辣地讽刺他是个吃软饭的孬种,虽然他确实喜欢吃软饭,但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关于平等、道德、自由、民主、教育他都有不少影响今人的真知灼见。黑格尔的最大共享可能是辩证法(居然是从对爱情的分析中得出来的,神奇),但是感觉黑格尔最主张的仍然是唯心的那套“绝对精神”,由于本人对于“经院哲学”有着比较深的偏见,所以实在无法苟同他其他观点。叔本华的确感觉是个心胸狭窄心理阴暗的小人,他那套悲观主义哲学也的确是很消极,和黑格尔的“排课较劲”也是很幼稚,至于他引入佛学的概念的哲学,我也觉得有点牵强。克尔凯郭尔提出的人应该成为自我,成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人这一点我十分钦佩,不愧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人物。至于费尔巴哈,吸引我的可能是他的哲学里已经出现唯物的雏形了把,因为他坚决反对以上帝或某种绝对的东西为出发点做研究,他的着眼点也是人。马克思,作者对他的评价也是客观公允的,之前一直有觉得所谓“阶级斗争”理论太过极端,暴力,太非理性,而且所谓的“共 产 主 义”也的确有点乌托邦的痕迹,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思想范围之内,而是坚定地迈出了改变现实这一步。的确,这才是比较务实的精神。而这一点又很好地契合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生存哲学,成为意识形态很好的原材料。尼采,这个“不合时宜”的人,宣称自己是“欧洲第一位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无情地揭露他所处时代的腐朽与矛盾,剖析这个时代是如何陷入空洞虚无之中的。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很令人钦佩了,而且,他还是个文艺青年,郁闷的时候喜欢弹钢琴奏曲子,不过一般文艺青年没他那么思想复杂且丰富的。他提出的虚无主义在现在也有相当深刻的警世作用,因为现代人已经陷入了深刻的虚无主义桎梏之中,无法自拔,这时候,他所宣扬的“权力意志”“在无意义中顽强地创造意义”就非常有意义了。罗素这个幸福的“十全老人”相较乾隆皇帝,在哲学领域,爱情领域,政治领域,他都有较丰富的收获,封建皇帝的人生就显得相当可怜了。一直对维特根斯坦的语理分析感兴趣,他对形而上学式的哲学也是持否定态度,因为“所有可以思考的东西,就可以清楚地想出来;所有可以表达的东西都可以得到清清楚楚的表达”这当然是一种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运用到哲学,还真的就显得狭隘了,不过维特根斯坦对“某些哲学就是文字游戏”的看法我还是比较认同。
  •     不深奥的一本书,把一些大师们影响后世最深的思想用一些简单的话语表达出来,而且角度独特,能从浩瀚思想的海洋里窥得一角,也算奇特。  如若你有闲暇时间,如若你想配一杯茶读书,如若你能静下心,读读这书,是中享受
  •      这是一群精神有生育能力的人,海德格尔把我的心抓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在那一刻,我的握笔的手好像在颤抖,肩膀也在抖动,那一刻的震撼像是电流激荡我的全身,让我在空气厚重的图书馆呼吸者哲学具有穿透力的气息,这是一种久违的体验,让我跳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是一本哲学的通俗读物,把哲学家们的性格捕捉得维妙维肖,真不敢相信,这本书竟然能让我边看边笑。休谟长得像“喜欢吃乌龟的肥胖的市政员。”费希特狂傲地讽刺:“就连施密特的尿布也散发佳趣的味道。”“我现在声明:“和我相比,施密特先生,作为哲学家已经不存在。”哲学家骂娘来绝对是一流,叔本华骂黑格尔:“欺世盗名的大混蛋,哲学界的毒瘤,浊物……”等等,让我目瞪口呆。
      
       哲学家们一个个蹦出来,康德准的像一只钟表,尼采痛苦得像受伤的狮子:“吼出这样一阵来自灵魂最深处的呼喊后,仍然没有回音,这真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罗素喷洒他的爱与愤怒,一生都在于社会闹矛盾,苏格拉底拒绝美男的诱惑,甘心于悍妇的咆哮,这些哲学家的群画像刻着是带有悲观者的忧郁与思考者的幸福,同时,痛苦也深深地印在他们的灵魂里,像是一把穿透灵魂的匕首。
      
       也是这把匕首,驱使着他们不断前进。费希特说:“我只有一种热情,一种欲望,一种感觉,一个意志,这就是,在我的四周发挥影响。”他不仅满足于思考,还想行动!用行动换取他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哲学家表现了奇特的双重面孔,一张脸观察内心,一张脸却紧紧盯住现实,狂热地试图从理想那个出发去改造现实。
      
       哲学是痛苦的。然而,费希特说:“尽管我日复一日为面包操心,但是康德哲学让我成为这个广袤地球上最幸福的人之一。”灵魂的高度紧张与不安,灵魂的剑拔弩张,让哲学家们在概念的王国里冲杀自如,游刃有余。
      
       这本书有些让人惊讶的发现,原来我们日夜记诵的辩证法竟然是由黑格尔研究爱情本质的结论,黑格尔说:“爱情的结构就是辩证的结构,被爱者并不与我对立,在他身上只看到自己,但他又不是我自己,这真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奇迹!”在爱情中,第一次否定就是放弃自我意识,第二次否定是通过爱的人又重新找回了自己,这就完成了爱的过程——原来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原型!爱情生命表现出来的“宇宙生命”是现实的基础,这就是绝对生命。继而马克思继承黑格尔的此部分思想,发展成自己的辩证法。
      
       然而黑格尔、费希特、休谟等人,始终让我敬而远之。
      
       粗浅地浏览西方哲学史,我比较喜欢的哲学是;尼采,叔本华,以及海德格尔。这些都是在工业时代,呈现了“悲观之乐观"精神的哲学家,时代的契合也许正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来看看尼采,我们都知道他的惊天怒吼:“上帝死了!”但是,尼采也掷地有声地说:“最关键的是,要置虚无主义的继续影响与不顾,顽强地肯定地生活,要在无意义中坚强地创造意义!”这是命运的钟爱,尼采不仅使上帝坠下神坛,也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大陆,他企图重建,但是却在自己的世界中发癫。
      
       生活在德国黑森林下的海德格尔,则在静静地思考生命与时间、意义的关系。《存在与时间》,是他的传世之作。他说:“让未来决定现在的存在,按未来设计自己,同时,现在又被过去束缚,现在还要活在现在。”虚无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像是一个巨大的滚球,可以滚动,而存在,也是一个主体,就是我们自己的意识,虚无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犹如洪水侵袭陆地,现在是一个存在淹没,虚无泛滥的时代。正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存在,生命才被虚无侵蚀。我们应该去听存在的呼唤,人必须为存在立言,高声呼喊!
      
       而存在的消失,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科技是个人主观的最后一次凯旋,因为跋扈,人类开始专横跋扈地支配世界。科技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在没有科技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一样在黑暗中,而在电子动力时代,一些人,堕落到给别人当劳力,赚小时工钱,而另一些人,则坐拥千万资本,而财源滚进。这是科技带来的巨大的差距。头脑顶尖的人始终是少数,智力是科技的最好筹码,而体力成为了最贱的劳动力。在用劳动力来赚钱的过程中,人的自我意识、人的时间像是葡萄一样被碾压,一个个异化的人成为流水线上的合格产品。科技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大的敌人。
      
       生活水平的提高亦不弥消这种精神的挞伐。这种科技的带来的阵痛在今天的中国一直在搏动。跑题了。
      
       结束,一本好书。
      
      
      
      
      
      摘:苏格拉底“现在我们都该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到底谁在走向更美好的地方,除了上帝,我们都不知道。
      
      “精神有生育能力的人呢?他们怎么办?”
      
      海德格尔:“自我是人生的意义。”
      
      
      
      尼采:“这个在月光下慢慢爬行的蜘蛛,月光本身,还有在门口交头接耳,低声议论永恒事物的你和我——我们不是曾经来过这吗?”
      
      
      
      克尔凯廓尔:不要成为无名的一部分,要勇敢地成为自我!
      
      
      
      费希特:“学生不务正业,只想有朝一日成为合格的击剑运动员。”
      
      
      
      黑格尔:“世界向何处发展?——向精神发展”
      
      
      
      罗素:“我们现在到达了这样一个阶段:人类能否继续生存这个问题,第一次完全取决于人类能多大程度上学会服从于道德的思考。”
      
      
      
      罗素:“我们的时代是昏暗的,我们感到害怕,但恰恰是这种害怕,成为智慧的源泉。”
      
  •     正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了解中国哲学、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入口一样,(德)魏施德(Weischedel,W)的《哲学的后门阶梯》一本很好的了解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
  •      偶然在图书馆借了这书,挺好看的,又不很艰深晦涩,穿插哲人的轶事趣闻;又不乏深度解读评析,可以作为哲学的入门读物,真的很不错。
       更佩服作者的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得多少年的修行啊,佩服。
       准备自己买一本留着。
  •     哲学的后楼梯(书评)
      朱人求
      《书屋》二〇〇二年第二期
      http://www.rbook.net/viewthread.php?tid=69584&extra=page=1&page=1&1&ticket=D8D50F4a6D8wx1AmdebBGuD1r2osKQ2OSgUb7hj3 
      
       古希腊博学的诗人和评论家卡里马瞿斯说:“一部大书是一大灾难!”哲学著作的艰深和晦涩让人敬而远之,世人也因之加深了对哲人的误解。其实,在早期哲学家那里,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处理哲学的方式是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一面,最终这将会指点人们怎样去生活。也难怪金岳霖这样感慨:“在极端的情况下,他(哲学家)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思想与日常生活世界原是有内在关联的,它也蕴含着思想可以用生活故事来表达的潜在的可能性。对故事的好奇和热爱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都铭记着许多自己的和他人的、古代的和现代的、神奇的或恐怖的美丽故事,长大了才知道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深处总隐藏着某些深邃的思想,每一深邃的思想背后都有一些美丽的故事。在思想和故事之间有那么一条神秘又隐蔽的通道,也许你每天从它面前走过却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威廉·魏施德的德国人为你打开了一扇心窗,你突然看到一道隐秘的“哲学的后楼梯”,一直通向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想世界。   
      
       后楼梯不是人们进入一所住宅常用的通道。它不像正楼梯那样明亮、洁净、隆重;它冷静,缺乏陈设,有时还有点受冷落。不管怎样,它却可以引导你通向哲学的大门,去寻找那住在楼上的哲人。在《后楼梯》中,威廉·魏施德动情地写道:“人们可以踩过保养整洁的长地毯,沿着闪闪发光的栏杆,庄重地走近哲学家。同样地,哲学也有一个后楼梯,去拜访思想家也可以平时怎么样就怎么来,平时怎么样就怎么做。假如他不是专喜在正门的楼梯口迎接贵宾的话,你会有幸看到哲学家平常的样子。走后楼梯不需要奢华的排场和装腔作势,你面前的思想家可能就是他们的本来面目,有着他们独特的个性,你能看到他们伟大而令人感动的超越常人的努力。”   
      
       哲学的后楼梯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踏上它是一种思想的历险,既新奇又刺激。当你踏上第一级台阶时,你会发现一位当代史学家关于哲学诞生的精确记录:“古希腊哲学于公元前五八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开始。”这正是泰勒斯预言日食发生的日子,一个惟一能被现代科学所确证的与哲人有关的古老的日子。哲学与日食并没有本质上的关联,哲学的诞生是“有闲阶层”出现以后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与哲学,只有当外在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人类能够有闲情逸致考虑衣食之外的事情时才得以开始”。   
      
       这一荣耀降临在古希腊富饶的城市米利都的大商人泰勒斯身上。相传泰勒斯十分精明,他用他丰富的天文知识预测到橄榄的收成十分看好,便买下所有的榨油机高价出租,大大赚了一笔。此外,泰勒斯一定是个真正的智者,他不仅善于思考,而且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传闻他母亲劝他结婚时,他回答说:“现在还不是时候。”等他年纪大了,母亲更是规劝有加,他的回答是:“现在已经过了结婚的时候。”另一个故事更加意味深长,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要小孩时,他说:“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这并不足以让泰勒斯成为哲学家。柏拉图十分哲学化地肯定了他:“泰勒斯观察星象时,因为脸朝上而掉进了坑里。 一个诙谐而机智的特拉克(thrakisch)姑娘嘲笑他说,他想知道天上有什么,却没有搞清楚他前方和脚下有什么。”对此,柏拉图的解释充满了新意:“同样的笑话恐怕会发生在所有的哲人身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习惯深思的人对周围的人或事会视而不见……”哲学家孜孜以求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本质,这一切是哪里来的,是由什么构成的,什么是它们的本原和规律?人应当是怎样的?……泰勒斯是第一个提出这些问题的人,也因此成为哲学的奠基者。尽管泰勒斯的“水即本原”和“万物皆有神”的解答十分奇特,但是,从此至今,关于世界的本质和原理的探索便成为哲学所关心的中心议题。   
      
       泰勒斯用他的实践证明,哲学家只要想赚钱,就能够赚钱,但他的兴趣并不在此,哲人有其更重要的哲学使命。作为一个商人哲学家,泰勒斯在生活世界与思想世界之间的链接是成功的,但是并不是每个哲学家都能如此幸运。沿着哲学的后楼梯继续追寻,也许我们会遇见被悍夫的妻子克姗西普追赶的似与生活格格不入的苏格拉底。   
      
       如果说苏格拉底在哲学家中间很有名望,那么克姗西普在哲学家的妻子中间也毫不逊色。如果没有克姗西普的话,苏格拉底也就不成其为苏格拉底了。克姗西普并非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相反,她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丈夫搞他的哲学。他在家时对他百般纠缠,当苏格拉底听烦了出去和朋友讨论哲学问题时,她会闷闷不乐。她甚至会不时从窗户泼一桶脏水浇到苏格拉底的头上,这时的苏格拉底只会说句:“响雷过后必然会暴雨倾盆。”针对别人的同情,苏格拉底却认为与难以驾驭的女人打交道也有它的好处,能应付克姗西普的人和别人打交道时便易如反掌了。妻子的阻止和责骂反而使苏格拉底更深入到哲学中去,更深入到对真正的人的思索中去。尼采的话一点没错:“当克姗西普把家弄得不像家的时候,她在事实上把苏格拉底更深地推到他特有的职业中。”   
      
       离家的苏格拉底究竟在做些什么呢?从表面上看,他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他只是去市场和运动场与人们闲聊,四处游荡,没有正常的职业,甚至连鞋也买不起。怪不得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塑造的苏格拉底的舞台形象光着脚丫。在本质上,苏格拉底没有一点点懒汉的疲塌劲儿,他酷爱运动,有坚强的忍耐力,充满阳刚之美。当别人因寒冷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时候,他却光脚走在冰上,能从大清早开始站在一个地方想一个问题,一动不动地直到第二天太阳升起。苏格拉底把离家的时间看做他研究哲学的惟一机会。当你在雅典的街道上与苏格拉底相遇,他会主动走上来与你答讪,和你天南地北地神侃,最后总会情不自禁地将话题转到一个方向,那就是他通过谈话对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生活进行辩解。他会告诉你最重要的事情是正确的思考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认识你自己,去努力做一个真正的人。苏格拉底希望了解世上的一切,了解人类和它未来的命运,因为他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依赖于人的这种知识,所以他孜孜不倦于关乎人的事情:什么是虔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美的,什么应遭唾弃,什么是正义和非正义,什么是怪癖和疯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国家和政治家……在苏格拉底永无休止的追问下,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对世界甚至对自己的无知。在哲学的质疑中,现存事物存在的合法性受到了威胁,雅典人以对神的大不敬和引诱青少年为由把苏格拉底送上了法庭并判处死刑。这个“无知的有知者”和“最有智慧的人”本来有一次越狱的机会,但他的行为捍卫了他的信念,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信念。苏格拉底坦然地饮下了那杯为他准备的毒汁,成为第一个捍卫自己的思想而牺牲的哲人,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把哲学引入了“真正的人”的世界。   
      
       后楼梯行人稀少,有些冷清,也许还布满了灰尘。在这里,你可以肆意地品味哲人独有的那份深刻的孤独。孤独是一种高贵的情愫,孤独是思想的催生剂,惟有哲人才配得起这份高贵,惟有哲人才拥有真正的孤独。苏格拉底是孤独的“伟大的怪人”,他在白天打着灯笼走在大街上,孤独地找寻一个真正的人。柏拉图、伊壁鸠鲁、芝诺、黑格尔……是孤独的,大哲学家都是孤独的,他们追求的是纯粹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思想超越时空,世俗的人们是无法理解他们伟大的思想与心灵,纷扰的社会生活也只会干扰他们宁静的心境。综观人类思想史,似乎大哲学家都怀有一种避世的冲动。悲观的“厌世者”叔本华肯定不是人类的朋友,他对人类充满了厌恶,称自己是“人类的蔑视者”,是“避世的哲学皇帝”。海德格尔的一生几乎一直在黑森林或其山麓弗莱堡度过,他在德国北部菲尔德山的半山腰有一个森林小屋,简单的陈设中只有木板和床,海德格尔经常在小屋前的长凳上长坐,他那日渐成熟的思想中也包含着他的全部生活:沉重的苦思冥想,深刻的忧虑,包围着他的孤寂,以及轻度的忧郁。维特根斯坦宣称自己从九岁起就生活在可怕的孤独中,经常处于自杀的边缘。这种情绪伴随着他的一生,他将他的百万遗产送给了别人,自己过着一种简单的隐居式的生活。并非每个哲学家都有维特根斯坦那么幸运和洒脱,斯宾诺莎的隐居生涯则是族群和教团对他的放逐,人为的因素成就了他的孤独。在所有的哲学家中,他或许是最孤独、最内向、最谦卑、最安静的一个,但他并没有放弃真理。斯宾诺莎靠磨光学镜片维持生计,过着人们无法想像的更简单的物质生活,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然而,更多的哲人还是生活在尘世中,不得不同那与身俱来的孤独进行抗争。笛卡儿,这位近代哲学的奠基者不得不用面具来掩盖他的孤独与不适。他说:“正如演员们戴着面具遮羞一样,我走上世界的舞台,也带着面具。”罗素则用爱情来对抗孤独:“我追求爱情……因为爱情能使我摆脱孤独感,可怕的孤独感。在这孤独感中,一个寂寞的战栗的灵魂透过世界的边缘望见那冰冷而毫无生气的、无法测定的深渊。”这种孤独让人绝望,令人窒息。然由于无法抵御孤独和忧郁的侵袭,尼采最终走向了疯狂。   
      
       哲人都是孤独的,孤独成就了他的思想,成就了他的深刻。大哲学家更是这样。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宇宙整个人类的根本性的问题,他们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空。因而,大哲学家生前都是孤独的,寂寞的,他们的显赫都是身后的事情,惟有他们才能真正领略到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刻骨的孤独。   
      
       哲学式的孤独确实有些凝重,但哲学的后楼梯却并不因此而显得黯淡,后楼梯自有它的迷人之处。在后楼梯上,以哲学家的轶事为导向,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一个中心——大哲学家对哲学的爱和他们五彩斑斓的思想世界,它们构成了后楼梯上的最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通常所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哲学之爱”。在柏拉图的理解里,哲学从来都是厄洛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存在的一种方式,在本质上就是爱。但是,哲学的厄洛斯神指的不是感官上的爱,它是对感官之爱的超越,是对美的理念的追求,必须超越自我,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柏拉图甚至声称,厄洛斯本质上就是哲学家,因为哲学的名字叫对智慧的爱,而智慧是最美的东西。每一个哲学家者应当是这样的:“他的天性决定了他要探究存在,他不会停留于那些人们只知道它的存在的单独的个体,他要寻根究底,在认识万物之自然(本质)之前绝不轻言放弃……当他走近真实的存在者,和它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出理智和真理,他就达到了真知。于是,他生活在真实里,生长着,摆脱了他的痛苦。”这种对“存在”的永恒的热情和执着的真诚的追求,便是“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每一个哲人都用他的血和生命来谱写他们对哲学的爱。一旦他们“走近了真正的存在者”,他们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绚丽多姿的思想世界。这里才是哲学后楼梯上的“风景绝佳处”。在这里,哲学的大门向我们毫无保留地敞开,我们可以到吕克昂学院同亚里士多德一起去“逍遥游”,也可以跨进中世纪的门槛去领略中世纪哲人身上神性的光辉;我们可以去体验康德的“自在世界” ,去品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我们甚至可以去看一看莱布尼茨的“单子拼图游戏”,去嗅一嗅“叔本华厨房的芳香”……   
      
       从两千五百年前米利都的哲学商人泰勒斯,到宣告哲学没落的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沿着后楼梯,以边缘化的姿态,我们完成了一次西方哲人生活与思想的巡礼。尽管我们绕了点弯路,但更真实更亲密地深入到大哲学家思想的核心。既然上了楼,就别忘了下楼。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上楼和下楼本是同一条路,两者相得益彰,只不过上楼与下楼的心境不一样。在神秘和惊奇中上楼的你,在下楼时肯定不再诧异,你已亲历过哲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或许,某些精彩的片断从此长驻你的心中,左右着你,改变着你。从此,我们心怀一份感激,一份对哲学的敬爱走进日常生活,走进思想世界。从后楼梯去亲近哲学,原来,哲学就是寻找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哲学通过思考赋予生活和世界以意义,生活因为哲学和思想而多姿多彩,思想与生活的统一是哲学永恒的梦想。
      
  •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作为一本哲学史的通俗读物,我想它完全实现这个目标。不仅由于其对于各种晦涩高深的哲学理论的轻松讲解,也由于其对哲学家们普通人一面的风趣描述。其中康德一节就颇有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康德让我想到了李大师。
      
      书中谈到晚年时康德为自己设下了种种生活戒律,虽然很多条目近乎荒唐,但对此康德总是有着自己的解释。比如其中有一条:不管医生怎么说,病情多么严重,服药量一天最多两片。这是为什么呢?这应当归功于显然给康德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某人的墓志铭:“某某先生本来是健康的。但他希望自己更健康,所以他现在躺在这里。”
      
      当然,作为热衷思考的哲学家,康德是不会满足于仅仅提出论断的。于是,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总结他的养生之道——《论心境的力量——单纯通过意志战胜疾病》。
      
  •     你在吗?在哪里?什么样子?
      真的有上帝吗?或者该称呼你为神?
      不管怎样,我相信你的名字不是耶稣,不是释迦摩尼,更不是穆罕默德。
      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称你为宙斯或撒旦——当然,你更不叫这两个名字。
      曾经,人们对世界是那么懵懂(现在也没好多少),所以他们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了你。
      你有着埃及人的面孔、希腊人的面孔、犹太人的面孔……
      后来,大多数西方人都相信耶稣是你的化身——就像大多数亚洲人相信释迦摩尼是你的化身;阿拉伯人相信你是穆罕默德的化身——老虎如果会讲话,一定告诉我们你曾化身做老虎去教导过他们
      他们真的是你的化身吗?那么讨伐异教徒的残忍的宗教战争也是你计划的一部分吗?
      罗马教廷和红衣主教们利用你的名义去剥削、压迫贫困的人们,你当时为什么置之不理呢?
      或者,那些本是一些聪明人为了使人们减轻痛苦、有所依靠,而杜撰的一些故事,安在三个凡人的头上,跟你一点都没有关系。后来,这三个本来为了给人们幸福而被创作的人物,又被统治阶级们利用,变成他们的工具。
      
      我宁愿相信,这一切都跟你没关系,你不会那么狭隘的去陷入各种纷争,也不会像个肯施舍的财主姥一样的整天忙着去解决人们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们的那些装神弄鬼的祭祀活动更与你无关,这些对表面的形式的喜好,分明是那些统治阶级用自己狭隘的想象力伪造出来的。一头牛的鲜血,一个幼童的生命,这些恶心的牺牲纳贡,怎么会是你的爱好。
      越来越多的“无神论”者涌现出来,但大家只是不相信有像人类一样长相的神存在。
      但,我愿意相信你的存在,我相信你无所不在。
      也许你是无形的,只是一种力量,但一切规则都是由你制定,没有什么是偶然的。
      当我看到人体这样复杂的器官的组合精准的工作的时候,我相信你的存在。
      当我看到刚出生的小杜鹃,闭着眼睛将养母的没有孵化的孩子踢到树下的时候,我相信你的存在。
      当姥爷去世后,我那样清晰如在现实中的一次次在圣地梦到姥爷回来,说只为“看看我的家人们”的时候,我相信你的存在。
      最近人类基因组研究发现,人类的衰老死亡并不是由于器官的衰竭,而是因为我们的DNA被预先“设计”成定期死亡的序列,以便老年人为年轻人让路,我又清楚的看到了你的存在。
      也许你是一个极其完美的样板,也许根本不需要任何形式,就能够独立的存在。
      人类和动物和细菌,和一草一木,和岩石和泥土和海洋,在你心目中都是同等重要。
      你集理性与感性于一身,或者这些用来形容人类的最完美的语言对你都不适用,因为你就是完美的化身。
      总之,我相信。就像休莫说:宇宙秩序不可能是从偶然中产生出来的。
      不要问诸如“如果有神,为什么有残酷的战争,为什么有地震和海难,为什么有压迫和奴役,神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世界创造的更完美……”
      因为神不是为人类而存在,神也不是用浅薄的善恶来评价自己,神不是人类那样的狭隘,神更不需要利用人类的相信或不相信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人类能够尽力摆脱自己的狭隘,就可以离神更近一步,一切就会更和谐。
      如果人类有一天能够看清自己的本性,不总是指望别人来拯救自己,世界离完美就会不远了。
  •   最近在思考这个问题
  •   深有同感!!!
  •   深有同感!!!
  •   “如果人类能够尽力摆脱自己的狭隘,就可以离神更近一步”,说的好!
  •   “最近人类基因组研究发现,人类的衰老死亡并不是由于器官的衰竭,而是因为我们的DNA被预先“设计”成定期死亡的序列。”
    你又调皮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