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伯特兰·罗素  页数:340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惑还是人们的心灵深处的丰富渴求,都将了解、学习、掌握并融会贯通人类所积淀至今的所有思想、精神之精华。过去,我们有辜鸿铭、严复等先贤大儒,现在,我们似乎无法超越古人。其实非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辉煌。在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需要学习,而学习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学习经典。  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

内容概要

与国内的大多数西方哲学史教材相比,本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不是那么强,但这也可以算是本书的一个优点,它没有把哲学纳入到一些条条框框中,而是揭示出哲学的活生生的发展,显示出哲学的活力。    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罗素在本书的美国、版和英国版序言中也指出了一些局限。除此而外,最明显的局限是,由于其哲学立场所决定,罗素对思辨哲学所抱有的偏见和轻视态度使他不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评价德国的思辨哲学,其在对黑格尔的哲学上更是如此。    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其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

书籍目录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前苏格拉底哲学    第01章 希腊文明的兴起    第02章 米利都学派    第03章 毕达哥拉斯    第04章 赫拉克利特    第05章 巴门尼德    第06章 恩培多克勒    第07章 雅典与文化的关系    第08章 阿那克萨哥拉    第09章 原子论者    第10章 普罗泰戈拉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11章 苏格拉底    第12章 斯巴达的影响    第13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第14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第15章 理念论    第16章 柏拉图的不朽论    第17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第18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第19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20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第21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第22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第23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第24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第25章 希腊化世界    第26章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第27章 伊壁鸠鲁派    第28章 斯多葛主义    第29章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第30章 普罗提诺导言卷二 天主教哲学  第一篇 教父    第01章 犹太人的宗教发展    第02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个世纪    第03章 教会三博士    第04章 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    第05章 公元5世纪和6世纪    第06章 圣边奈狄克特与大格雷高里  第二篇 经院哲学家    第07章 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    第08章 约翰·司各脱    第09章 公元11世纪的教会改革    第10章 伊斯兰教文化及其哲学    第11章 公元12世纪    第12章 公元13世纪    第13章 圣托马斯·阿奎那    第14章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第15章 教皇制的衰落卷三 近代哲学  第一篇 从文艺复兴到休谟    第01章 总说    第02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第03章 马基雅维利    第04章 伊拉斯谟和莫尔    第05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第06章 科学的兴盛    第07章 弗兰西斯·培根    第08章 霍布斯的利维坦    第09章 笛卡尔    第10章 斯宾诺莎    第11章 莱布尼兹    第12章 哲学上的自由主义    第13章 洛克    第14章 贝克莱    第15章 休谟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    第16章 浪漫主义运动    第17章 卢梭    第18章 康德    第19章 19世纪思潮    第20章 黑格尔    第21章 叔本华    第22章 尼采    第23章 功利主义者    第24章 卡尔·马克思    第25章 伯格森    第26章 威廉·詹姆士    第27章 约翰·杜威    第28章 逻辑分析哲学

章节摘录

  卷一 古代哲学  第一篇 前苏格拉底哲学  第01章 希腊文明的兴起  在人类的全部历史里,最令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又从那里传播到了四邻的其他国家。希腊人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他们最先写出了有别于纯粹编年表的史书;他们自由地思考着世界的性质和生活的目的,而不为任何因袭的正统观念所束缚。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如此令人惊异,以至于直到最近的时代,言必称希腊成为惊叹并神秘地谈论着希腊的一种常态。  哲学是从预言过

媒体关注与评论

  伯特兰·罗素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所在,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有文字才情的哲学史。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哲学家,罗素的哲学不是从前辈哲学家那里学来的,而是他自己在搞科学时悟出来的,因此他对哲学的看法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哲学家那样的学究气。这本书没有标准哲学史的晦涩,更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辞优美,生动有趣。  我把《西方哲学史》前面的部分看作文化的历史,但后面的部分,当科学重要起来后,就很难这样写。我尽力而为,但写的如何,我完全没有把握。评论家有时指责我写的并非真实的历史而是关于随我意挑选的事件的带偏

编辑推荐

  伯特兰·罗素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所在,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有文字才情的哲学史。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哲学家,罗素的哲学不是从前辈哲学家那里学来的,而是他自己在搞科学时悟出来的,因此他对哲学的看法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哲学家那样的学究气。这本书没有标准哲学史的晦涩,更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辞优美,生动有趣。  我把《西方哲学史》前面的部分看作文化的历史,但后面的部分,当科学重要起来后,就很难这样写。我尽力而为,但写的如何,我完全没有把握。评论家有时指责我写的并非真实的历史而是关于随我意挑选的事件的带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方哲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1条)

 
 

  •   书本的质量不错,速度还可以!这本书可以比较大概的了解西方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主要看中国传统文化,想看看西方的书,了解西方文化,还不错!
  •   这本书通俗易懂,很合我心。
  •   正在学习中 还没有看完
  •   书很满意,装帧典雅、大方,包装精美,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正版,印刷也很清晰,内容更不用说。是一本性价比很高的书。
  •   建议那些时间不宽裕,而又想概括了解西方哲学史的朋友们考虑购买,其实内容还是蛮丰富的!
  •   翻译不太好内容不错对于了解西方哲学,还是值得一看
  •   不错的一本书适合课外读但作为教材有点不符···
  •   恩对这本书早有耳闻读了觉得还不错只是有机会希望读读原著
  •   比较简略的一本书,把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册,简略概括了,入门了解比较实用。比较遗憾的是没有什么图片资料..
  •   实在是很枯燥,建议喜欢哲学的人看并且一定要非常有毅力和领悟力。不然看完你也不懂什么。
  •   侧面切割粗糙,有很严重的毛边,拿到手里扒拉一下甚至还掉纸屑,但是有个优点,就是这本书的重量很轻。
  •   个人觉得这本精华本制止比较粗糙,翻译似乎也不是很好,听说还是原来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比较好.
  •   内容还可以,但翻译比较难
  •   通俗读物,范围广阔,适合启蒙。
    纸张粗陋,包装俗套,收藏者慎重。
  •   书的质量还不错,只是内容有点失望,不过平时消遣看看也可以了。
  •   纸张粗糙,排版也不是很好,废话也挺多的!
  •     西方哲学史於1945年发行, 1961年新版, 於上卷[赫拉克利特]那一章,罗素写下:「但是希腊天才的片面性,也结合着数学一起表现了出来:它是根据自明的东西而进行演绎的推理,而不是根据已观察到的事物而进行归纳的推理。它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惊人的成就不仅仅把古代世界,而且也把大部分近代世界引入了歧途。」
      
      可是另一位大师卡尔.波普尔於1959年在[科学发现的逻辑] 一书延续了大卫.休谟对归纳法作出的批判,提出证伪[Falsifiability],有名的例子即为近年金融学上的「黑天鹅效应」。
      
      问题来了,把我们引入歧途的不是希腊天才,而正正是罗素本人。
      
      罗素确实在本书中渗入了太多的个人观点,把这本有着学术名字与外观的书降格为一本通俗哲学史。
      
      p.s.对於出版社,建议在专有名词後补上英文 (始终原文为英文, 查找网上资料用英文比较方便, 而希腊神话的中文译法也有太多版本)
      
  •     罗素在描述公元前三世纪的哲学时用这样一句话总结:“哲学不再是引导着少数一些大无畏的真理追求者们前进的火炬,它毋宁是跟随着生存斗争的后面在收拾病弱与伤残的一辆救护车。”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怎么来形容当下。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对哲学有一种原始崇敬。说起来虽然好笑,但我始终认为哲学究其本性应该是贵族式的,不近人情的。学问应该是板起脸来讲授的,嬉皮笑脸只是为了讨好懒汉。我反感一切类型的“戏说”,用保质期短暂的网络语言来调侃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哲学家的八卦,而不是哲学概念本身。这也就是罗素所说的一切伟大事物的悲剧,被盲目赞同而不是理解。
      而令我感到失望的是,哲学的光芒正一点点消失,它开始低头迎合。
      在我第一次读到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的时候,我非常惊喜,将哲学与俗世生活深度融合似乎看起来不错。这本书中德波顿用哲学断片透析着爱情,甚至从柏拉图雌雄共体的传说中解读出浪漫,俘获了一批不明觉厉的读者(大部分是少女)。然而当我看到时代周刊对这本书的评价,“好像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为女性杂志《大都会Cosmopolitan》所写的作品”,却总感觉有些不对。这好像类似泰勒斯为商人们写《我不是教你诈》,叔本华为广大屌丝写逆袭宝典,卢梭写连载专栏《和贵妇人同居的那些事儿》,只不过其中都加点哲学的作料就够了。
      德波顿戏说哲学的另一本书《哲学的慰藉》,则干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卖大力丸的街头小贩。失恋了?丢工作了?没钱花了?快来一颗哲学速效救心丸。德波顿极力让哲学变得济世,让它孜孜不倦又万分实用地安慰那些心理受困者。这时,哲学便成为了救护车,在物质生活腥风血雨的碾压之后,把一个个落寞悲催的失败者扛上担架。可这些普通人会感激救护车吗?不会的,他们在康复之后只会更义无反顾地投入世俗的尔虞我诈,若是终生残疾只会让他们更想念金钱的樊笼。
      也许有人说用哲学来抚慰人心有什么不好,它永远立在神坛上多浪费空间啊。可是从古至今慰藉普通人最有效的大力丸不是神学吗?如罗素所说,虽然哲学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的。它毕竟不能只与你共享寂寞与失意的感伤,它还有更多全人类的重责。引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牛奶最好的效用当然是你喝下去强身健体,而不是让你成顿成顿地倒在浴缸里泡澡。你要用整个消化系统来吸收哲学,而不是用它来泡起汗泥。
      前几天看到FT上德波顿又发话了,“把哲学家请进企业董事会”,我感到哭笑不得。德波顿索性在商业世界中化身为哲学推销员,在倒卖哲学的路上越走越远,逢人便问:“亲,要来一点哲学吗?物美价廉喔。”
      这篇满腹吐槽的书评写在《西方哲学史》下面,是希望能多一点像罗素这样全心全意去理解哲学的人,少一点德波顿这样把金子当土卖的家伙。
  •      罗素像一个能说会道的时事评论员,,也有点象视频网站上做手机测评的人,在测评一个手机的性能的时候,会用上诸如“三分夸,七分骂”“五分夸,五分骂”对于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如美国的杜威,他还很绅士的先夸八分,后驳两分。
       他很重视语言上的逻辑描述,他在理解其他哲学家的理念时,特别在意从文意上去理解,比如尼采。从文字上去理解尼采崇尚权利意志,力量征服,对女人的蔑视。他认为尼采的意思是如此,表示极端的厌恶。
       比如甲和乙在吵架,罗素开始劝,先说甲你1,2,3是对的我都同意,但是4,5你有点不对。然后读乙说,你6,7,8是说的没错,但是9,10你不对,最后把他评论甲,乙和所有话全合起来,形成的流派便是分析哲学。
       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一个为市场写作的分析派。当一个写作的人为了市场和出版商约稿而多产的时候,他的文风就自然的从文字的逻辑正确分析的方向去铺展·····
      
       书中也有很多好玩地方,比如说道康德,他是一个很有生活规律的人,每天都会散步两小时,他的邻居会根据他路过自己的家门口时间来调整自己家里的时钟。
      
       作为哲学史的启蒙还是不错的,对各个流派和哲学家的大概的思想体系有了了解,即使不够立体的深入,但是作为哲史类的书已经足够了,等把他所评论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的原著在看看再来回头看这本书
  •     近段时间读了一些有关西方的作品,其中有《历史研究》、《利维坦》、《西方哲学史》,其中《历史研究》是历史视角中不同文明对比下的宏观分析,《利维坦》集中表现了霍布斯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西方哲学史》则综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当然这其中亦有很多相关的历史背景,在历史背景中理解哲学或许是比较稳妥的一种方式。读《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差异,天主教哲学的兴起及流变,近代哲学中经验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分野及其影响。
      我们都知道,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后世所知的苏格拉底的思想很多是从柏拉图的著作中流传下来的,当然,这些著作中的很多苏格拉底的观点可能是柏拉图内心想法的流露。而我关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着眼于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柏拉图对前期天主教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对天主教后期哲学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经院哲学,当然,在亚里士多德统治欧洲中世纪之后,到了近代,又有了对柏拉图的回归,不过这种回归近似于一种反思式的回归。
      这里谈一下柏拉图的乌托邦,按照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的说法,“它是后世一长串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在乌托邦中,柏拉图将人分为三等,分别为:普通人、士兵和卫国者,阶级的分别基本是固定的,当然在例外情况下较低等级的孩子也可能被提拔上来,而正义就是“人人都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做一个多管闲事的人”,当整个城邦中的人都各司其职时整个城邦就是正义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其说是“哲学王”的统治,还不如说是伦理的统治,柏拉图根据自己对“善”、“正义”的理解,加之斯巴达的实践,构筑了一个“有特权但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所谓特权即是承认人们先天的差异,并认可这种差异应该表现在在后天所从事的职业上,所谓的共产主义是指民事生活上的共产主义,即“无私产”“无家庭”“无私情”,这其实是一种彻底的精神上的浪漫主义和精英崇拜,一方面不同等级的人绝对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同一等级的人绝对的平等,而这就是柏拉图心目中最完美的社会,“伦理”“精神”的统治是其根本特征。我们再看一下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提出“善就是幸福,幸福在于成功”,把德行分为“理智”和“道德”,而最好的德行就是两个极端之间的折中,他心目中的好人应该有“适度的骄傲”,换言之就是“贵族情怀”,崇尚某种不平等,并且认为这种不平等正是“善”的表现,这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共同点,他们的不同在于。亚里士多德把柏拉图的观点折中了,即不再认为“无私产、“无家庭”、“无私情”是至善的表现,因为任何极端都是非善的,这正是他中庸的内核所在。罗素在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更多的和当时的时代所贴近,他对柏拉图观点的扬弃可能正和时代的风气相关。换言之,亚里士多德更重视现实,而非更加浪漫主义,这可能是他和柏拉图之间精神气质之间的区别吧。
      讨论亚里士多德就不能忘掉他的政治学,而这也正是影响直迄中世纪末期的许多原则的思想根源。其国家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整体优于部分”,而将国家和生物体做比较是他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所在,而奴隶天生就是应该被统治的,这也和其伦理学相契合——“先天的不平等导致的现实不平等正是正义的体现”。他对柏拉图国家了理论的批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共有的东西是最不为人所关心的”,这正是古典经经济学中所谓的“公共地危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城邦政治学,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城邦崩溃的时代,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将希腊纳入到自己的版图之中,而亚历山大本人对希腊文化的向往促使了希腊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而这也是到了近代西欧发生文艺复兴的必要条件。相比而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是系统的、经验主义的,更和现实相契合的,而他的经验主义传统到了中世纪则和宗教哲学结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经院哲学。
      关于天主教哲学,我想首先对中世纪教会和世俗力量的博弈做一简单梳理。中世纪大约从公元400年到公元1400年,当时的社会有三种传统:教会的传统,罗马的传统,日耳曼贵族的传统,教会之所以能在这三种传统中胜出,在社会条件来看,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未能形成完全统一的政治力量,与统一的教会相对的是各个分散的封建国家,而在封建国家的内部,国王只是最大的封建主,真正取得完全意义上统治权的国王是不多的,在经济条件来看,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模式未能孕育出强大的商人阶级,社会未能凭借经济的纽带维系成一个整体,既然政治、经济的分立使得世俗国家在大多时候是孱弱的,而精神层面的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世纪,上至君主,下至臣民,都是基督教的信奉者,而教会则掌握了人们“进入天国的钥匙”,这使得任何人和基督教作对都怀有灵魂深处的忧虑,而这种畏惧也使得没有一兵一卒的天主教会能够掣肘世俗国家和封建贵族。教会权力的确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西罗马帝国期间,基督教从众多教派中的一派上升到国教,但此时,教会的权力是在帝国皇帝之下的,皇帝可以任免教皇,这个时期就是人们所说的“君王即祭祀”的时代,在教权和皇权斗争的过程中,公元四世纪末的圣安布罗斯确立了“权力属于教会”的理论,并在实际政治领域中为教会争得了相当大的权力,而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教会的资产属于上帝,君主无权过问。西罗马帝国衰亡之后,连绵不断的征战造成了文明的衰退,古罗马的文化主要靠教会保存,和四分五裂的帝国相比,此时的基督教会具有一个稳固的体制和严密的组织,这是后来文艺复兴的基础。公元六世纪末,整个欧洲处于无政府的征战状态,教皇大格雷高里依凭他个人的道德感召力和政治能力逐渐使其他地方的主教臣服于自己的麾下,而宗教正逐渐成为限制蛮族入侵的重要力量。在接下来的400年间,教皇曾隶属于希腊的皇帝、西方的皇帝或是罗马的贵族,最后终于在此起彼伏的战争中教皇依靠其精神和组织的力量使皇帝臣服于自己,在公元八世纪到九世纪之间确立了教皇权力的传统。面对西方的蛮族,教会作为罗马的象征,承担了上帝和凯撒的角色,在地上建立起上帝的统治。
      下面谈一下基督教哲学的理论来源及演变。基督教最初是作为一种革新的犹太教由犹太人传给犹太人的,因此基督教和犹太教共享一部相同的圣史——《旧约》圣经,罗马保存了希腊的传统,罗马的基督教也日益希腊化了,基督教中哲学理性思辨的部分就是它希腊化的结果。对基督教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家先是柏拉图,后是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一部“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基督教历史纲要”,在《上帝之城》中,圣奥古斯丁明确了这样的观点:“国家唯有在一切有关宗教事务方面服从教会才能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这为之后教会和国家作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之后的圣托马斯•阿奎那则将亚里士多德和基督教哲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严密体系,以至于人们只有冲破这个体系才能有所创新了。
      
  •      本书卷端的两篇序言是简明而真诚的,比现在流行的绝大部分八股式序文要可爱得多。其中介绍的关于本书的一些宗旨,我认为是值得注意的。
      
      一、本书提供的是作者认为若想对哲学家有同情的理解时有必要加以叙述的一般历史。
      
      二、哲学不是某些学派的问题,或是少数学者之间的论争,而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要试图将每一个哲学家都显示为他的环境的产物,要插入一些纯粹社会史性质的篇章。
      
      三、哲学家在本书中所占篇章的分量与他所持学说的高明程度并不成正比,对本书的篇章安排来说,该人在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大小是更重要的指标。
      
      四、过分简短的叙述不会带给读者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不值得详尽处理的人物基本上都被完全略过不提(这一条真是治疗庸俗史书面面俱到拖沓冗长毛病的良药)。
      
      五、适当地插入一些关于哲学家的细节,使文字更为生动(本书所以有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细节的出现)。
      
       罗素是一个高傲、固执而有些诙谐的学者,这从他在序文中反复强调没人能够精通所有学问因此不要因为书中关于特定人物的知识缺陷而指责他但同时你一定要记住这个特定人物的知识缺陷不包括莱布尼兹因为他就是在该书撰成以前世界上最了解莱布尼兹的人没有之一就可以看出。没有他这种复杂的性格作支撑,这本书无疑要教条、乏味得多。
      
       一
      
       本书叙述的完全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但其中很多事件或观点都能在中国的哲学或历史中找到相似的影子,于是在读书时顺手将一些未必恰当的中国影子记在行间天头,也许异日请兼通中西的达人来做篇题为《罗著西方哲学史的中国观照》的文章是个不错的主意。
      
      P20:真理只能求之于圣经,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解释圣经。
      
      P32:荷马决不是原著者,而是一个删定者。
      
      P150:只有多利亚(因为它勇敢)和弗莱吉亚(因为它有节制)的音乐才可以允许。
      
      P176:尽管柏拉图对于算学和几何学赋予了极大的重要性,而且算学和几何学对于他的哲学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近代的柏拉图主义者却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都不懂数学。这就是专业化的罪过的一个例子:一个人要写柏拉图,就一定得把自己的青春都消磨在希腊文上面,以致于竟完全没有时间去弄柏拉图所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了。
      △中国传统的学问也强调门类之间的融通,反对专家化(实质就是狭隘化),至少认为这是一种不够高明的境界。由此也开始产生疑问,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是否一定要从语言入手,非具有阅读作者原文著作的能力不可?
      
      P208:我们必须承认除非文字在某种限度内具有确定的意义,否则讨论就会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这里,我们也很容易过分地绝对化。
      
      P213:共相一词在我的意思是指具有可以用于述说许多个主体的这样一种性质的东西,个体一词在我的意思是指不能这样加以述说的东西。
      △我关于版本与印本之间关系的认识就源于此。
      
      P224:在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中,关于伦理学的论文有三篇,但是其中有两篇现在都公认是出于弟子们的手笔,第三篇,即《尼各马可伦理学》,绝大部分的可靠性始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在这部书里面也有一部分(即卷五至卷七)被许多人认为是从他弟子的某篇著作里收进来的。
      
      P226: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
      
      P279:从公元前三世纪以后,希腊哲学里实际上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
      
      P286:这个时代是一个有钱而又没有权势欲望的人可以享受一种非常愉快的生活的时代。为某一个君主所垂青的学者尽可以享受高度的奢侈生活,只要他们是圆滑的谄媚者而又并不介意于成为一个愚昧无知的宫廷的嘲弄对象。
      
      P293: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P294:安提斯泰尼:一切精致的哲学,他都认为毫无价值;凡是一个人所能知道的,普通的人也都能知道。他信仰“返于自然”,并把这种信仰贯彻得非常彻底。
      
      P295:亚里士多德是欢乐地正视世界的最后一个希腊哲学家,从他而后,所有的哲学家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而具有着一种逃避的哲学。世界是不好的,让我们学会遗世而独立吧。
      
      P316:通常也还把疫疠、地震、战争的失败以及类似的灾难,都归咎于神的愤怒或者是未能注意预兆。
      
      P324:圣贤并不会有同情心的感觉:当妻子或孩子死亡时,他便想着这件事情可不要成为对他自己德行的障碍,因此他并不深深感到痛苦。
      
      P335:爱比克泰德时代的现实世界要比白里克里斯时代的雅典恶劣得多,但是现实存在的罪恶却解放了他的热望,而他的理想世界之优于柏拉图的理想世界,也就正犹如他的实际世界之劣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一样。
      △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
      
      P346:奥古斯都为了使国家稳固,也多少在表面上努力要恢复古代的信仰,因此也就必须对自由研究采取颇为敌视的态度。罗马世界开始变得刻板式的了。
      
      P424:当时最优秀最活跃分子的心志既然这样极端远离世俗事物,也就无怪乎罗马帝国终至衰微没落下去了。
      
      P455:凡获得神性的人就变成神,因而每一个幸福的人都是一位神,然而上帝本来只有一位,但由于人们的参与却可能有许多位。
      
      P465:他在罗马受过古典文学教育,但当他见到许多人由于研究这类学问而陷入放荡、荒淫的生活之后……
      
      P498:公元1225年教皇霍诺留斯终于下令焚毁该书(《自然区分论》)的所有抄本。
      
      P521:阿拉伯哲学作为独创性思想是不重要的,象阿维森纳和阿威罗伊等人主要都是注释家。
      
      P523:中世纪的怪事之一就是:人们虽有独创性而不自知,所有党派都假借好古的或拟古的议论来证明其策略的正确性。
      
      P530:漠视事实与科学,在仅凭观察才能决定的事物上偏信推理,以及过分强调语言上的区别和其精微意义。
      
      P532:阿贝拉德成了教会参事,富勒伯特的侄女厄罗伊斯的情人。富勒伯特把他阉割了。他和厄罗伊斯只好隐居避世了。关于他们二人间著名的往来书信,据一位名叫施迈德勒的德国学者的考证,完全是由阿贝拉德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所创作的。……他一向自负、好辩,和瞧不起人,在他遭到不幸之后,他总是感到屈辱和愤愤不平。厄罗伊斯的信件比较他的信件写得更为专诚。可以想象他之所以撰出这些信件正是当作他那受了重创的自尊心的解痛剂。
      △你知道我想起了谁。
      
      P573:奥卡姆曾为不见于他本人著作中的一句格言而享有盛名,但这句格言却获得了“奥卡姆的剃刀”这一称号。这句格言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王安石最有名的三不足论也不见于他本人的著作。
      
       二
      
       我在阅读时将其中有所感触的内容都标记下来,其中有罗素转述前人的观点,也有罗素自己的观点,因为本文只是一份粗浅的笔记,并不打算做专业的研究,所以没有对其加以区分,总之本文所谈到的,都来自于该书就对了。从统计结果来看,有关学人之处境、学术之境界的内容,我标记得最多,共17条。虽然不免买椟还珠之讥,谁让我就喜欢歪着读书呢。
      
      P91:柏拉图出身于一个雅典的贵族家庭,他是在战争与民主还不曾摧毁上层阶级的财富与安逸之前的那个时代传统里面成长起来的。他的那些青年们无需工作,他们把大部分的闲暇都用于追求科学、数学和哲学;他们几乎都能背诵荷马,并且是评判职业诵诗者优劣的鉴赏家。……在那个时代正象在为数很少的其他时代里一样,人们可能既有才智而又有幸福,而且还是通过才智而得到幸福的。
      
      P127:在天上的灵魂与地上的肉体二者的对立之中,(苏格拉底)他做到了灵魂对于肉体的完全的驾驭。
      
      P145:柏拉图认为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因此智慧就不能求之于那些为了生活而不得不从事劳动的人们,而只能求之于那些享有独立的生活资料的人们,或者是那些由国家来负担因而不必为生活担忧的人们。这种观点本质上是贵族的。
      
      P148:从事文化是要使人成为绅士。
      
      P164:能够做哲学家的青年,在他的同伴之中会格外地显得正直而文雅,潜心学习,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和天生的和谐心灵。这样的一个人就将被教育成为一个哲学家和卫国者。
      
      P174:这些学问绝不能以任何功利主义的精神去追求,而只是为了准备使他的心灵能够洞见永恒的事物。
      
      P183:真正的哲学家,并且唯有真正的哲学家,才永远都在寻求灵魂的解脱。
      
      P187:唯有真正的哲学家死后才升天。
      
      P223:理性灵魂的生活就在于沉思,这是人的完满的幸福,尽管并不能完全达到。
      
      P224:那些人劝告我们说我们既是人就该去想人的事情,既然有死就该去想有朽的事物。我们应当是尽我们的力量使自己不朽,尽最大的努力依照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而生活;因为即使它在数量上很小,但是它在力量上和价值上却远远超过了一切事物。……非理性的灵魂把我们区分开来,而有理性的灵魂则把我们结合起来。因此心灵的不朽或理性的不朽并不是个别的人的个人不朽,而是分享着神的不朽。
      
      P235:在一切人之中,哲学家的活动是最有似于神的,所以是最幸福的、最美好的。
      
      P243:哲学家们的收入现在都得自大学的资金,所以自从他们不再是教士,因而不再与土地占有相联系之后,也都一直是赞成利息的。每一个阶段都曾有过丰富的理论论据在支持着经济上对自己有利的意见。
      
      P245: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
      
      P250:教育的目的乃是德行,而不是有用。
      
      P322: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只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像健康、幸福、财产这些东西都是渺不足道的。既然德行在于意志,所以人生中一切真正好的和坏的东西就都仅仅取决于自己。
      
      P456:书中呈现一片纯哲学的宁静——它是如此宁静,假如该书写成于顺境,或可被视为孤芳自赏。但是该书却是著者被判死刑后在狱中写成的。这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最后时刻是同样令人赞叹不已的。
      
      P547:论圣洁也有和弗朗西斯不相上下的人,然而他那乐天的态度、博爱的精神和诗人的才华却使他超然立于其他圣者之上。他的善良,就像是浑然天成的一般,从来没有什么斧凿的痕迹。
      
       我不知道别人读到这些话时有什么感觉,但我自己却不免有些触动,因为搞人文学科研究的总不免发牢骚,不免怀古伤今,以为自己生错了时代,空有圣洁高贵而难以被大众理解的灵魂和情怀,却活得像狗一样。罗素书中的这些话,也透出一点类似的气息,他无奈地承认那个仅靠动脑筋空想就能活得雍容潇洒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尽管我们都知道,是否真实存在过这样一个传说中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依然很成问题,但我们都更愿意去相信其存在,而不是质疑,人嘛,总得给自己的精神家园留条活路),怎么办呢?罗素也没有什么高明的主意,首先当然是承认现实,承认既然已活得跟狗一样,就不能再视钱财如粪土,不肯承认自己也要为吃饭而烦恼了,但他还是有意无意地为人文学界的苦逼们塑造了一个幻想中的天国,有钱没文化,仍然不快活,但没钱有文化,如果你相信他的话,还是有可能达成终极幸福的。何谓终极幸福?分享着神的不朽,最有似于神,够爽了吧?反正我读到这些段子时,浑身都不免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么猥琐无能,窝在书房里驼背抠脚的悲惨生活也仿佛蒙上了圣洁的光辉。
      
       三
      
       当然,与读书人励志说的正能量相比,我更喜欢的是书中的各种吐槽。对不起,关注点再一次可耻地歪斜了。
      
      P118:一个蠢人复述一个聪明人所说的话时,总是不会精确的,因为他会无意中把他听到的话翻译成他所能理解的语言。我就宁愿意(原书如此,意字当为衍文)让一个是我自己的死敌的哲学家来复述我的话,而不愿意让一个不懂哲学的好朋友来复述我的话。
      △ 这就是传说中的永远不要和一个弱智吵架因为他会把你拉到和他相同的智力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击败你的学术化表达。
      
      P140:他就用这种方法,扫除了一切虚浮无益的学问,因为没有那么多的钱可以酬付给从事这些学问的人;而且他还用这一套法律使得一切的对外贸易都成为不可能的事。修辞学家、妓院老板和珠宝商人都不喜欢铁钱。……
      
      P144:颂扬柏拉图——但不是理解柏拉图——总归是正确的。这正是伟大人物们的共同命运。
      
      P229:这样一个虚伪的人会象个什么样子,想起来真是让人发抖。
      
      P239:他所说的都是对于一个生活安适但却缺乏感情的人可能有用的东西……尽管他的《伦理学》一书很有名,但按我的判断却是缺乏内在的重要性的。
      
      P244:我并不同意柏拉图,但是如果有任何东西能使我同意柏拉图的话,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论据了。
      △ 神吐槽。
      
      P259:本质这一概念是自从亚里士多德以后直迄近代的各家哲学里的一个核心部分,但是我的意见则认为它是一种糊涂不堪的概念。
      △ 这条吐得太外露,就缺乏味道了。
      
      P273:亚里士多德总是反对当时各种最好的假说。
      
      P297:怀疑主义是懒人的一种安慰,因为它证明了愚昧无知的人和有名的学者是一样的有智慧。
      
      P324:康德说你必须对你的弟兄亲爱,并不是因为你喜欢他,而是因为道德律命令你这样,然而我怀疑他在私生活上是不是能遵守这条教诫而生活。
      
      P548:我所知道的圣多米尼克所有的一点人情味就是他对撒克森尼人约但的自白:在青年妇女和老年妇女间,他更多地喜欢同青年妇女谈话。公元1242年教团发出一项庄严的教令指出这段记载,必须从约但著的多米尼克传中删掉。
      
       怎么样,是不是看得很欢乐?粗俗的骂街当然应该鄙弃,但能像罗素这样绕着弯或者装得很无意地或轻或重地吐槽,无疑是文化修养在这个时代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吧。
      
       四
      
       言归正传,认真的说,这本哲学史上册的可读性是不差的,所以不差,与其文笔并无多大关系(当然,书中偶然也会有一些散文诗般优美的表述,比如P139关于人类记忆的那段话),而是作者比较好地把握了哲学与史之间的尺度,在哲学高论喷薄而出的繁荣时期(古代哲学),他将较多的笔墨放在精妙学说的转述与概括上,让读者能快速有效地感受哲学给思想造成的震撼与眩晕;在哲学发展相对萎靡的低谷时期(天主教哲学),他说得更多的则是史实的演化。量体裁衣,干得不赖。现代人写学术史,容易抄成学说累积的账簿,几乎与历史背景脱节,是坏毛病,得改。在以史为主的章节中,罗素还使用了一些小技巧,比如说书人式的起承转合,比如插入无关学术但能让叙述变得生动的细节(P274:他被描述成是一个肥胖的花花公子;P335:马尔库斯•奥勒留(男)跟他的养父学会了不和男孩子恋爱(信息量真大);P546:阿西西人圣弗朗西斯是历史上最可爱的人物之一),比如尽量少用注释,保持正文的流畅性。这一切都让该书更像一部有生命力的著作,而不是干瘪的历史教材。
      
       最后照例记下一些文中的错讹或者可能的错讹,请原谅我的职业病,阿门。
      
      P162:意见是涉及各别的美的事物。各当作个。
      
      P401:诺斯替教为哲学的异教主义……。教当作较。
      
      P426:个别罪人犹可与教会断决关系。决当作绝。
      
      P428:他的母亲圣蒙尼卡和他父亲相反劝他要保持童贞。相反后脱逗号。
      
      P436:你知道你自己在思惟吗?惟当作维。
      
      P495:在这种种神学中……。种字衍。
      
      P502:他们借着禁绝婚娶显然与一般有所区别乃是极其有利的。显然当译作显示。
      
      P527:但在匆忙中竟把它穿翻了。翻当作反。
      
      P574:奥卡姆认为逻辑是可以以独立于形而上学……。以字衍。
      还有一些词语的译文应统一。
      
      P354:就从他私人的教室里也可以得到说明。在这座教堂里……。教室、教堂应统一。
      
      P427:这是灵魂和神的一种直接关系。……教会成为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媒介。此句神即上帝,应统一。
      
      P454:在卡勒西顿召开了万国基督教会议。……但凯西顿会议却确定……。卡勒西顿、凯西顿应统一。
      
      P480:教皇塞尔维斯特……让给赛尔维斯特和他的后继者……。塞尔维斯特、赛尔维斯特应统一。
      
      我的职业病好像越来越重了……不过总算完成了作业,对自己有了个交代。拖回去一看,想起读书时老师对我作业的评语:“不成文”,呜呼,越活越回去矣。
      
  •     罗素的这部书,是我目前读到了最流畅、最舒服的哲学史类书,不得不感叹果然是诺贝尔文学奖之力作,受众就是我这种毫无哲学修养的路人甲。
      
      直接选读柏拉图。不是对他有多了解,而是他的名气太大了。搜索一下脑里与柏拉图有关的先入之词,“理想国”、“柏拉图之爱”、“乌托邦”,虽然不知道这些词具体所指,却个个另人敬畏。这很无知,所以援引作者的话来安慰自己,“颂扬柏拉图——但不是理解柏拉图——总归是正确的。这正是伟大人物们的共同命运”。之前听到过类似的话,骂XXX,与力挺XXX的人一样,其实都不了解XXX。
      
      其实,做不到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替天行道也无妨,知道为什么爱,为什么恨就好了。
      
      这本书读起来流畅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清晰的文本构架。例如,这一篇开宗明义地指出柏拉图哲学的精髓——乌托邦、理念、宇宙观、灵魂不朽观、知识观,并分章详细展开。有了这个基本框架,你就不会迷路。不迷路,你就不会晕头转向。不晕头转向,你就有兴趣继续下去。
      
      柏拉图认为世间万物万象都是理念的摹本,不是真实的,也无助于对世界的认识。柏拉图更不看好艺术,说那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这也是,在他的理想国里诗人要被驱逐的原因之一。怎样来理解理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床,但它们都来自唯一的理念,而理念是神的创造。后来结构主义语言学所说的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与之颇为相似。所指即概念,能指即声音意象,它们构成了每一个符号的意义所在,使我们的语言交流成为可能。时跨两千多年、又属不同门类的理念与所指,是传承还是巧合?
      
      理念是属神范畴,是善的,是美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洞见这一奥秘。这就引申到了那个著名的洞穴寓言。柏拉图把你我大多数人比喻作置身于黑暗洞穴中的囚犯,所能看到的只是燃烧着的火堆投射到墙上的歪歪斜斜的影子。哲学家是逃出洞穴,得以在光的照耀下看清周围事物的人。他的使命是重新回到洞穴,向人么教予真理、指引出路,但在洞穴中的人们看来,他所说的一切是那么愚蠢。
      
      让我疑惑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卫国者”必定是哲学家,但与交给民众以真理相反,卫国者编造“高贵的谎话”,并强迫民众接受这些谎言,这一切是有损人类理智的。为何洞穴寓言中的哲学家和乌托邦中的哲学家的所作所为是矛盾的?
      
      在罗素看来,柏拉图的理想国无异于斯巴达式的军事化国家。政府有制造谎言的特权。智慧只容许存在于卫国者阶层。驱逐诗人,建立文化审查制度。为保持卫国者的优越性,实行优生政策。这一切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作战取胜,并拥有足够的粮食而已。柏拉图是痛恨民主的,他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民主,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成为民主的殉道者。他经历了雅典的饥馑和败绩,所以,他所认为政治家的最大职责就是使国家避免这些灾难,即使扼杀艺术与科学也在所不惜。
      
  •     西方哲学史(上卷)
      
      伯特兰·罗素
      
      卷一 古代哲学
      
      这一部分已看过爱德华·策勒尔的《古希腊哲学史纲》,跳过。以后有机会可能再看。
      
      卷二 天主教哲学
      
      迈蒙尼德斯,生于克尔多巴,曾被一些人认为是斯宾诺莎哲学的主要来源。
      
      努斯堕落就变成灵魂;灵魂有德时复变为努斯。
      
      君士坦丁:君士坦丁一世(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272—337),罗马皇帝。他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曾在313年颁布米兰诏书,承认基督教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并于330年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将该地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外,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欧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被称为西方的“千古一帝”。
      
      那些过分强调圣父圣子有区别的人是有陷入阿利乌斯教派的危险;那些过分强调圣父圣子是一体的,却又有陷入撒伯流斯教派的危险。
      
      
      圣安布罗斯、圣杰罗姆、圣奥古斯丁和教皇大格雷高里等四人被称为西方教会的博士。
      
      圣安布罗斯确立了教会与国家关系之间属于教会方面的观点;圣杰罗姆给西方教会提供了拉丁语译本的圣经;和促进修道院制度实现的大部分动力。同时,圣奥古斯丁固定了一直到宗教改革为止的的教会神学,以及以后路德与加尔文的大部分教义。
      
      杰罗姆主要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了拉丁语译本圣经,这书直到今日仍未天主教会中公认的圣经。
      
      基督神学有了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关系到教会;另一部分则关系到个人的灵魂。及至后世,天主教徒特别强调前者;而新教徒却强调后者。但在圣奥古斯丁二者却是均等存在的,丝毫没有不调和的感觉。
      
      圣奥古斯丁像所有正统基督教徒所必须主张的那样,主张世界不是从任何物质中创造出来的,而是从无中创造出来的。上帝创造了物质实体,他不仅仅是进行了整顿和安排。
      
      自杀永远是一种罪恶。
      
      占星术不仅是邪恶的,而且是虚伪的;这可以从具有同样生辰时刻双胞胎儿的不同命运得到证明。
      
      圣奥古斯丁认为一切哲学家都该让位于柏拉图:“让泰勒斯和他的水一道去吧,让阿那克西美尼和空气一道去吧,斯多葛派和火一道去吧,伊壁鸠鲁和他的原子一道去吧。”
      
      被祝福的一切都是永恒的,但永恒的一切却不一定都被祝福,例如:地狱和撒旦。
      
      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世界的理由是因为六是一个完全数。
      
      禁欲主义者之所以嫌恶性欲显然在于性欲之于不受意志指挥。
      
      国家唯有在一切有关宗教事务方面服从教会才能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
      
      东方教会较诸西方教会远为臣服于国家政权。
      
      亚威=辩证唯物主义;救世主=马克思;选民=无产阶级;教会=共产党;耶稣再临=革命;地狱=对资本家的处罚;基督做王一千年=共产主义联邦;
      
      正是这种夙为基督教或犹太教人士所熟悉的感情内容使得马克思的末世论有了信仰的价值。
      
      公元六世纪期间的文化史中,有四位显要人物:鲍依修斯,查士丁尼,边奈狄克特和大格雷高里。
      
      在我们所提及的时代里,基督教会有三种活动,值得特别注意:其一,修道运动:第二,教廷的影响,特别是在大格雷高里治下的影响;其三,通过布教的方式使信异教的蛮族改奉基督教。
      
      凡是组织都各有其自己的生命,并不以其缔造者的意志为转移。
      
      当边奈狄克特在杯口画了一个十字之后,那杯便立即粉碎了。于是他又重返到荒野中去。
      
      大格雷高里是六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他说只有查士丁尼皇帝和圣边奈狄克特是他的匹敌。他们三人诚然对未来的时代起过深远的影响:查士丁尼由于他的法典(并不是由于他的武功,因为那些都是暂时的);边奈狄克特由于他的教规;而大格雷高里则由于他所带来的教廷权的增长。
      
      在行动上最有力的人物往往在精神上却属于第二流。
      
      罗马法、修道院制度和教廷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应归功于查士丁尼、边奈狄克特和格雷高里三人。
      
      在当前的大战之后,假如我们打算在世界上生活得更舒适,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思想中不仅承认亚洲在政治方面的平等,也要承认亚洲在文化方面的平等。
      
      格雷高里七世是历代教皇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东罗马帝国,非洲和西班牙所遭受的入侵与北方蛮族对西欧的入侵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不同;一、东罗马帝国延续到公园1453年,久于西罗马帝国将近一千年;二、东罗马帝国的主要入侵者是回教徒,他们在征服东罗马之后并未改信基督教,而是发展了他们独自的一种重要文明。
      
      三位一体:天主三位一体:天主是一体,又有三位——圣父、圣子、圣神。
      
      忠诚信徒的义务在于为伊斯兰教尽多地征服世界,但却不许对基督徒、犹太人或拜火教徒加以迫害,---可兰经中称他们为“圣经之民”,也就是说,他们是遵奉一经教导之人。
      
      自从穆罕默德的女婿阿利于公元661年逝世之后,回教被分为桑尼和释阿派。前者是较大的一派;而后者则追随阿利,并认为乌玛亚德王朝是篡位者。波斯人意志属于释阿派。
      
      金弟,这个首次用阿拉伯文写哲学的人,同时也是阿拉伯人出身的唯一著名哲学家。
      
      大约在公元830年,穆罕默德·义本·莫撒·阿勒-花拉兹米,一个梵文数学天文学书籍的翻译家,刊行了一本以后再公元十二世纪译成拉丁文,名叫《印度计数法》的书。西方正是从这本书中最初学得我们称为“阿拉伯”数字的东西,其实这是应该叫做“印度”数字的。
      
      奈斯脱琉斯教派:又称聂斯托利派,由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托利所创。428年聂斯托利抨击阿里乌的一位论,主张基督二性二位说。他否认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结合为一个本体,认为是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故马利亚只是作为人的耶稣之母,而非作为神的基督之母。他被指为主张基督具有两个不同的位格,受到以弗所公会议绝罚,被革职流放。其追随者向东逃亡,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等地传播。7世纪传入中国,称为景教。
      
      当西欧摆脱野蛮状态的时候回教徒与拜占庭人都曾给西欧以刺激---回教人主要于公元十三世纪,拜占庭人主要于公元十五世纪。在这种情况下,这刺激都产生了胜过传导者自身所创造的新思想---一是经院哲学,一是文艺复兴(当然文艺复兴还有其他原因)。
      
      君士坦丁的赠予:为了使教皇国的立国合法化,法兰克人(应该就是丕平及其部下)伪造了一些极其重要的文件,例如:“君士坦丁的赠予”,把它说成是罗马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的一项教令,大意说,当他创建新罗马(指君士坦丁堡)时,他曾将旧罗马以及其所有的西方领土赠给了教皇。
      
      十字军则是这样一种企图,它打算恢复伊斯兰教兴起以前的局面。
      
      破门处分:革出教门,也就是开除出教会。
      
      但丁是旧派人物中最后的一个,而薄卡丘却是新派中第一人。
      
      从政治上来讲,我们可以把整个初期经院哲学,看作是整个教会争夺政权中的一个派生物。
      
      中世纪在公元十三世纪里达到了极点,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综合体系业已完备得无以复加。公元十四世纪带来了各种制度和各派哲学的瓦解;而公元十五世纪则带来了我们在今日仍旧认为是近代事物的开端。公元十三世纪的伟人都是十分卓越的:依诺森三世、圣法兰西斯、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托马斯·阿奎那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各自成为其类型的杰出代表。
      
      伊诺森三世是第一个没有神圣素质的大教皇。
      
      弗里德里希---历史上最出色的统治者之一--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一种金币,名叫“奥格斯塔勒斯”,这是许多世纪以来西方的第一批金币。
      
      圣托马斯·阿奎那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在所有教授哲学的天主教文教机关中他的体系是必须作为唯一正确的体系来讲授的;这一点自列奥十三世于公元1879年敕令明申以来,便成了惯例。
      
      亚里士多德非受动的始动者论证:世间有些事物只是受动,另外有些事物既能受动又能始动。凡是被推动了的某物都是被某物所推动的,并且,因为不可能漫无止境地往上追溯,所以我们终必会在某一点上逢到一个始动而非受动的某物。这个非受动者就是上帝。
      
      弗兰西斯教团中最重要的三个哲学家是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和奥卡姆的威廉。此外圣伯纳瓦图拉和阿夸斯巴塔人马太也值得予以注意。
      
      奥卡姆:能以较少者完成的事物若以较多者去做即是徒劳。
      
  •     “罗素宁可大段引证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而不引康德和黑格尔的,即使要引,也只告诉你出自哪本书,至于页码,你不用知道。难怪他这本书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我猜想,英美的这些通史著作虽然号称是大学教材,其实主要是给业余爱好者和高中生作为闲书来看的。——[美]斯通普夫、菲泽著,邓晓芒等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第八版译者序
      
      ”就我所见到的现代西方学者所写的西方哲学史著作来看,要么是就事论事地摆材料和观点,很严谨,但也很枯燥(如梯利);要么是随心所欲地评点古人,意趣横生,作者的情绪好恶和观点跃然纸上,但却不能当作信史来看待(如罗素)。这正像王国维所概括的,“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同上书,第七版译者序
  •     我曾经读过一本专门讲古希腊哲学先贤的书《尋訪愛智國度: 關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这本西方哲学史里面也有很大的篇幅是讲这三个人的。不过讲述的方式不像前一本书那么浪漫,它更平实一点。
      其中比较有趣的一点,讲到苏格拉底之死,书中说,在基督世界里,他的死,是仅次于耶稣之死的。可见苏格拉底在西方基督世界中的地位。
      书中讲到古希腊的天文学是几何学而非动力学,到牛顿时代引入了"力"的概念,到爱因斯坦时代"力"的概念又被抛弃。
      看到“中世纪”阶段,觉得这本书改名为《西方历史》也可以,中世纪的情节主要是两条线:1是教皇和皇帝打架,一会儿教皇任命皇帝了,一会儿皇帝任命教皇了;2是基督徒和异教徒打架,十字军东征等等。看到这里,真心觉得,在中世纪,哲学、神学和宗教果然是不分家的啊。
      凡是跟“哲学”能挂上边的人,都被罗素提到了,而罗素在评说每一个人的时候,都好像是在给这个人写传记,把他的生平重点都说了一遍,当然,反映这个人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是罗素论述的重点。
      罗素说,米开朗基罗死的时候,伽利略出生(1564年),伽利略死的时候牛顿出生(1642年),如果你相信轮回转世或者托生投胎,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卢梭发展到现代就是希特勒,洛克发展到现代就是罗斯福。
  •     这本书的主要问题在于翻译,倘若你能够拿到英文版的书,你会发现,除了逻辑的完整以外,语言也是吸引你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其中因为的表达方式,还有就是哲学的英文写法其实是最能体现西语的魅力的!但是我觉得她写古希腊写得长了一点,对于人的介绍,对于古希腊了解不多的人看起来会比较费劲的!建议看古希腊文学史以后再来看这本书,因为古希腊文学史对于荷马史诗的描写还是蛮美的,讲到诸神,讲到宙斯和波塞冬的恩怨等等,哈哈,看来我还是个浪漫主义者啊!我就是前段时间去深圳的飞机上读了之后把书送给了美丽的空姐!
  •     经过这么长时间之后,特别是对比了梯利版之后,我认为罗素版价值很低,尤其是对入门的人来说。
      
      开始是冲着罗素的大名,谁让我非哲学专业的对哲学懂的少呢,罗素又获得过诺贝尔奖,认为应该错不了。不过当时感觉写的很好,也许是因为文字有意思,而且我或许不知道自己想要知道什么。
      罗素版我看过大约2遍,虽然不仔细,但如今什么都回想不起来,于是今天又开始翻,并做了笔记,结果发现做笔记的时候非常不顺利,我需要的知识,书中叙述的不明确。
      实际上,这本书交代了过多的社会背景类东西,而对哲学发展本身,总结的很少,阐述的不清晰。可以说,这只能算是有关哲学的散文性质的东西,而不是哲学史。
      
      其实我是在翻了下梯利版之后,才更加明确的发现罗素版的缺点,大家评论说罗素的文学味浓,梯利更客观,我觉得很对。实际上,在对哲学史本身交代上,梯利版好过罗素很多。
      
      之所以翻到梯利版,也是因为在罗素版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到别处寻求答案的。没想到这一番竟发现了那么多的问题。我想,这给我一个经验教训,并不是有名的人的东西就是好的。
  •      与其叫哲学史不如叫西方哲学与社会与宗教史,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名,国家和宗教就会突然窜出来,搞得人一头雾水,可能需要大量的查资料,看书的进度会非常慢。而且很多人的哲学思想根本都没有阐释清楚,有时候看过了却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怎么回事。
  •      如果要选出一本在学院派和大众读者之间评价最为迥异的学术著作,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定是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之一。尤其是考虑到这本书在中国所受到的待遇,情况就更是如此。作为最早一批被译成中文的哲学史著作,头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译者亦是大家,单是这些名头,就足以让其在中国风靡了。再加上国内很长一段时间缺乏通识性的哲学史著作,阅读罗素的书几乎是想要了解西方哲学的唯一选择,路径依赖和羊群效应的交和,为《西方哲学史》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对于学院派来说,罗素在书中鲜明的个人色彩、对哲学巨擘的冷嘲热讽、对前人思想妄意恣肆的批评,几乎都是无法容忍的。中国的哲学界又深受欧陆传统的影响,自然更加无法接受罗素以分析哲学的视角去批判大陆哲学。
       然而即使是抛开门户之见,罗素的书依然是颇值得诟病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罗素对前人思想的解读实在是太过随意、太过主观了。
      不是说在阐述别人的哲学思想时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色彩,这种现象不仅无法避免,而且也是哲学史区别于哲学史料的必要条件——哲学史本就是哲学史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史料进行选择性的概括和阐释。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按照“四因说”的标准对他之前的哲学思想所做的归纳是最早的哲学史,而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尽管按照时间顺序详尽罗列了各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却仅仅是材料的堆砌,不能称作是哲学史。从这个意义上讲,罗素站在自由主义和分析哲学的角度去写哲学史,并不比黑格尔辩证法视角的哲学史和文德尔班新康德主义立场的哲学史更值得非难。
       虽然不存在完全客观的哲学史,但也并不意味着哲学史可以任由作者去肆意发挥,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在这方面却走得太远了,这本书改名叫做“罗素论西方哲学名家思想瑕疵”或许更合适。他往往连一个哲学家的主要思想都没有说上几句,就立刻笔锋一转,开始用他的逻辑原子主义的方法去阐释该哲学家的学说有些什么毛病。对错姑且不论,这种方法本身实在不可取。固然每一位思想家都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环境,其思想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但哲学史家的工作之一首先应该是尽量力求客观公允的去展现前人思想的原貌,尤其是应该仔细分析思想的社会背景以及前后传承,这样很多看似荒诞不经的理论都会在这种还原的方法之下彰显出其时代合理性。故作聪明的把前人全都批判一番,并不会因此就显得自己有多么高明。任何一个高中生都知道实心球和空心球会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但却显然不能认为高中生比亚里士多德还要明智。
       罗素在书中对许多哲学家的道德和个人生活也报以冷嘲热讽,尤其是那些在两性关系上有过丑闻的哲学家。哲学家也有七情六欲,私生活与道德信条之间的巨大反差也的确更容易被人指摘。但是以道德优劣来判定思想的良莠,不仅有失公允,也完全背离了罗素的自由主义信条。更何况罗素先生自己的私生活也十分的不检点,真不知道他在书中批评卢梭、拜伦等人时何以能如此的理直气壮。
       我一直认为学习哲学史的一大功用是培养人的敬畏之心,只有在了解了前人的伟大和挫折之后,人才能够对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产生真切的体会。然而在罗素的书中却处处洋溢着自以为是的智识优越感和道德优越感,缺乏对前人应有的尊重。当然这也与早期分析哲学整体的氛围有关,他们自以为掌握了全新的哲学分析方法,千年未决的哲学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然而从罗素写这本书到现在也已半个多世纪了,老的哲学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即使在充分肯定分析哲学重要性和贡献度的前提下,也没有丝毫的理由去接受罗素的这种盲目的乐观、自大和对前人的轻蔑。
       当然了,罗素的这本书还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首先是文笔的确十分优美,深入浅出,化繁为简,逻辑十分清晰,尤其是对比书中引用的许多哲学家著作原文,罗素在语言上的造诣显得更加突出。其次罗素对西方历史发展的大脉络把握非常到位,对历史变迁与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勾勒的十分清晰,令人读起来有融会贯通、醍醐灌顶之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研究西方哲学的一家之言参考,却不适合作为初学者了解西方哲学的敲门砖。得益于译界的努力,如今可供读者选择的哲学史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仅就我浅陋的了解来看,初阶可读梯利、斯通普夫,进阶可读文德尔班。如果一定要读罗素,不妨读读原版,还可以领略一番文字之美。
      
  •     去年就买了,看了一部分扔到一边。今年终于坚持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上册看完。
      这一类的书确实看起来费心费力,尤其是我这种对西方历史知识匮乏的人来说尤甚。希腊的部分很好看,很多思想真的有趣。比方说巴门尼德的“说到即存在”,给我这个从小受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灌输的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原来世界可以这样理解,“存在”可以是这样解释的。后面天主教的部分对我来说太乏味了,“史”部分有趣,“哲学”的部分就不大懂了。看来还是需要回过头来再读读。
      值得一提的是期间我读了王小波的杂文集,当时就有一种感觉,他受到伯特兰罗素的影响很大,因为很多观点几乎和罗素的一模一样。后来读了几篇关于王小波的评论也证实了我的感觉。所以,王小波的杂文很大程度上是罗素思想的一种通俗化的解释,除此之外我没有发现更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了。
      回过头来看看读书时做的笔记就会觉得收获很大,罗素的一些观点很有趣,也深得我心。尤其是对我固有的一些观念的冲击是巨大的。正如王小波引用罗素的话说“参差多态实乃幸福本源”,这本书可真的算是“参差多态”的,各种观点和思想交织,并且相互影响,中间再夹杂着罗素本人的一些见解,拿出来几句话就可以写一篇文章。然而逻辑上的严谨,又不会给人那种读箴言集般凌乱浅薄甚至相互矛盾的感觉。
      向往民主、自由、理性,摒弃权威、束缚和迷信,这是此书中罗素贯之如一的观点。因此,他轻看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天主教的权威和圣人。不过,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我不认为有人能够毫无个人色彩地去写一本历史书,更不要说写一本关于本身就是浓墨重彩的哲学的书了。因而,我更认同罗素在绪论里对哲学的看法“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摒弃了宗教狂热和科学未知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理性思想的一种表达。贯之以理性哲学,这也正是令我十分向往的。
  •     让那些批评这本书肤浅的学者文人见鬼去吧,什么是学术著作,这就是学术著作,什么是经典,这就是经典,那些认为这本书不是经典学术著作的人,都是出于嫉妒,嫉妒罗素竟然用如此优美语言,如此深刻浅显的思想把哲学史阐释的淋漓尽致,而他们却只能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所谓术语和模糊不清的思路和语言来混日子,糊弄普通人。哲学竟然能让乡下人也谈论,这不是贬低哲学吗?那我们这些学者文人的神圣性何在啊。这就是这些没有思想的文人的想法。那些贬低罗素为二流学者的文人,不是出于嫉妒就是出于嫉恨,因为罗素能把思想阐述的如此明白,而他们却不能,因为罗素能在明晰中照顾深刻,而他们只能肤浅的利用术语来表示高深。要了解哲学,就看这本书,要了解西方文化,也看这本书,由此书,足以。
  •     p14. “大多数民族的神都自命曾经创造过世界,奥林匹克的神并不自命如此。他们所作的,主要是征服世界。……当他们已经征服了王国之后,他们又干什么了呢?他们关心政治了吗?他们促进农业了吗?他们从事商业和工业了吗?一点都不。他们为什么要从事任何老实的工作呢?依靠租税并对不纳税的人大发雷霆,在他们看来倒是更为舒适的生活。他们都是些嗜好征服的首领,是那些海盗之王。他们即打仗,又宴饮,又游玩,又作乐,他们开怀痛饮,并大声嘲笑那伺候着他们的瘸铁匠。他们只知怕自己的王,从来不知惧怕别的。除了在恋爱和战争中而外,他们从来不说谎。”------吉尔伯特·穆来,《希腊宗教的五个阶段》
      
      p16. “文明人之所以与野蛮人不同,主要是在于审慎,或者用一个稍微更广义的名词,即深谋远虑。……唯有当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受冲动的驱使,而是因为他的理性告诉他说,到了未来某个时期他会因此而受益的时候,这是才出现了真正的深谋远虑。……文明之抑制冲动不仅是通过深谋远虑(那是一种加于自我的抑制),还通过法律、习惯与宗教。……人类成就中最伟大的东西大部分都包含某种沉醉的成分(注:这里的沉醉指精神的沉醉而不是酗酒的沉醉),某种程度上的以热情来扫除审慎。没有这种巴库斯的成分,生活便没有了趣味;有了巴库斯的成分,生活便是危险的。审慎对热情的冲突是一场贯穿着全部历史的冲突。”(巴库斯--酗酒与酩酊大醉之神)
  •     “西方哲学史”到现在也没有哪位作者从人物上写的更详尽,包括英国逻辑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著名的《西方哲学史》。对于写史者有一点是明白的,要作历史的战场,不做亡灵的画廊。但是还有一点更应该明白,写史者出的书要便于学史者更详尽的查找,这就有一些矛盾了。
  •     Russell’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A Revisit
      
      I completely agree with Russell when he said the scope of philosophy is everything between what can be ascertained by exact science and what can only be answered by religion. Every introductory book on philosophy monotonously starts with the etymology of the word philosophy, meaning the love of wisdom. I pride myself in pursuing intellectual enterprise and therefore can be regarded as a philosopher in the sense of semantics; while I seek for and ponder on everything in-between exact science, which I honestly know very little, and religion, in regards which I happen to be an atheist, I can rightly call myself a philosopher as well.
      
      Why do I have to read this voluminous book twice? That’s because just like when Hume (or someone else) was reading Rousseau, I was too carried away by the style of writing, which in Russell’s case is a profound yet witty one, rather than noticing his criticism on each philosopher’s contribution to this subject. A powerful writer, Russell has various influences on my way of thinking, among which impartiality is the most obvious one. One can rightly contend that any philosopher’s ideals are the direct or indirect results of his time, but I impartially believe one’s philosophical ideals come from the methodology a philosopher harnesses, which origins from his intellectual occupation. In this point of view, however, I’m different from a Marxist in two ways. One, I don’t categorize people into “classes” by worldly occupations, and two, by intellectual occupation I mean the way of analysis, or the academic training one receives these days. It’s easy now to control emotions purely through experimental equipments in a neuroscience lab, and a physiologist might just confidently state the huma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are but physicals, while an economist may still focus on mapping the incentives of a person regarded as a self-interest maximize while resort to other pseudoscience such as psychology when “irrationality” turns up.
      
      Same problem, different approaches – this is too common in philosophy. Impartially speaking, what Russell preaches as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to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is a brainchild of a logician and mathematician. An agnostic as he is, to state that philosophy had “claimed much but achieved little” is quite an overstatement, again, impartially speaking. Once again, we are back to the superficial question as of what use philosophy can be. The answer can be both impersonal and personal. Impersonally, the use is to seek what it claims to answer, namely, everything between exact science and religion, which is obviously a real philosopher’s profession. While personally, it is an arena for intellectual training, analytical or otherwise, for an amateur just like me.
  •      这本书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作者本来是一个哲学家 和逻辑学家 书中介绍各个哲学家的思想的篇幅还不如作者阐述自己的思想来的多 所以要说这是哲学史很困难 反而更像随笔散文 我不太喜欢罗素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虽然我感觉他是在不断追寻着真理
       理想中的哲学史 应该温和有力 散发着谦虚的善意 而不是再而三的否定前人
       哲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 这大概也就是黑格尔说 哲学是哲学史的最大原因吧 对待哲学的态度 我更加喜欢维特根斯坦 的:“对于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保持沉默” 哲学家应该是去引导人们发现善和真理 而不是将他们束缚在自己的学说里 这或许才是哲学对我们最大的意义
  •     斯多葛学派中关于“德行”“善”的阐述:
      
      “‘神’与世界是分不开的;他就是世界的灵魂,而我们每个人都包含有一部分神圣的火。一切事物都是那个叫做‘自然’的单一体系的各个部分;个体的生命党与‘自然’相和谐的时候,就是好的。就一种意义来说,每一个生命都与‘自然’和谐,因为它的存在正是自然规律所造成的;但是就另一种意义来说,则唯有当个体意志的方向是朝着属于整个‘自然’的目的之内的那些目的时,人的生命才是与‘自然’相调和的。德行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意志。坏人虽然也不得不遵守上帝的法律,但却不是自愿的;用克雷安德的比喻来说,他们就像是被拴在车后面的一条狗,不得不随着车子一起走。
      
      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只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像健康、幸福、财产这些东西都是渺不足道的。既然德行在于意志,所以人生中一切真正好的和坏的东西就都仅仅取决于自己。他可以很穷,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仍然可以是有德的。暴君可以把他关在监狱里,但是他仍然可以坚持不渝地与自然相和谐而生活下去。他可以被处死刑,但是他可以高贵地死去,像苏格拉底那样。旁人只能有力量左右身外之物;而德行(唯有它才是真正的善)则完全靠自己。所以每一个人只要能把自己从世俗的欲望之中解脱出来,就有完全的自由。而这些世俗的愿望之得以流行,都是由于虚假的判断的缘故;圣贤的判断是真实的判断,所以圣贤在他所珍视的一切事物上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因为没有外界的力量能够剥夺他的德行。”
      
      罗素针对斯多葛学派中“德行”和“善”进行批判,他说:“这种学说显然是有逻辑的困难的。如果德行真是唯一的善,那么仁慈的上帝就必定只能专心一意造就德行了,可是自然律却产生了大量的罪恶的人……”我认为罗素的批判也有逻辑的困难。从“自然律产生了大量的罪恶的人”这一论断中,我们首先得回答一个争论已久的根本问题,人生而是为善的?还是为恶的?还是既非善也非恶?我认为斯多葛学派说的“德行”和“善”并不是今人所理解的道德标准中的“德行”和“善”,而是定义为了“与自然相一致的意志”。这里,“与自然相一致的意志”并不是形容词,所以也不能仅仅说它是“善的”或者是“恶的”,这样一来,罪恶的人是自然产生的还是非自然产生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罗素批判的根据也就不存在了。
  •   看了这本书,越加感到与赫拉特里克、柏拉图同时代的老子、孔子的伟大。
  •   同感,我努力的读了好几遍结果发现回忆起来什么都不记得……充其量只记得一段阿那克西曼德说过的一段话……
  •   好久不见坤哥大作!
  •   结果还是批你家罗素的...
  •   我认同你观点啊
  •   爱憎分明啊
  •   这书8.9分是怎么做到的。。。
  •   “ 我一直认为学习哲学史的一大功用是培养人的敬畏之心,只有在了解了前人的伟大和挫折之后,人才能够对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产生真切的体会。然而在罗素的书中却处处洋溢着自以为是的智识优越感和道德优越感,缺乏对前人应有的尊重。”
    没必要厚古薄今,先哲虽然伟大,但他们的理论缺乏稳固的基础,把他们捧上天是不合理的。关于敬畏,我们只需要敬畏上帝。敬畏其他任何东西都会让我们失去自我。
  •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你可知这三畏使得多少代中国人僵化保守至死吗?这种敬畏让中国人只活过1年,然后重复了5000次。
  •   相对于前人,现在任何一个人都不是渺小和无知的,这是现代知识浓度和高度所决定的,这是今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必然,我们没必要妄自菲薄。
  •   ls为什么要说只需敬畏上帝?罗素自己也是无神论者吧。另外君子三畏这个也不是书评作者的观点,不知为何被ls拿来在这里批判一番。评书,评书评尽量就书论书,切莫夹带私货。
  •   。。。只有在了解了前人的伟大和挫折之后,人才能够对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产生真切的体会。。。
    个人以为LZ所说的“前人”,也就是先哲,与孔子三畏中之“圣人”没有什么差异。应该不算是私货吧。
    以自己为“渺小和无知”,以先哲为"伟大“,不就是孔儒尚古尚贤因循守旧的原因吗?可有说错?
  •   敬畏乃人所必须。
      
    但人只可敬畏“神”、“道”、客观规律,即某种意义上的“上帝”,而不可敬畏人,哪怕他是所谓“圣人”。不是吗?
  •    敬畏乃人所必须。
        
      但人只可敬畏“神”、“道”、客观规律,即某种意义上的“上帝”,而不可敬畏人,哪怕他是所谓“圣人”。不是吗?
    -------------------------------------------------------------------------------------------------
    这条基本同意,但窃以为“道”这个词更为贴切,“上帝”未免偏于宗教而且更背离罗素的本意。
  •   。。。只有在了解了前人的伟大和挫折之后,人才能够对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产生真切的体会。。。
      
      个人以为LZ所说的“前人”,也就是先哲,与孔子三畏中之“圣人”没有什么差异。应该不算是私货吧。
      
      以自己为“渺小和无知”,以先哲为"伟大“,不就是孔儒尚古尚贤因循守旧的原因吗?可有说错?
    ---------------------------------------------------------------------------------------------------
    先人的伟大我觉得是可以说的。从人类诞生到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创立用了全人类几百万年。我们现在只需要几年就可以把各种微积分的公式全部学到手。但是学是一回事,发现是另一回事,两者的难度完全可以用萤火日光来比喻。不能因为我们现在读了微积分的教材后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就在数学史里调侃牛顿莱布尼茨的功绩。lz批评罗素更多的是基于这个论点吧。
  •   “不能因为我们现在读了微积分的教材后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就在数学史里调侃牛顿莱布尼茨的功绩。lz批评罗素更多的是基于这个论点吧。”
    ——有一定道理。但哲学和数学还是不同的。哲学家的正确错误观念与数学家有所差异。我觉得哲学观点的得失是一定要讲清楚的,因为确实事关重大。想想过去马派哲学对其他流派的污蔑和绞杀、现在对马派哲学的鄙视和痛扁都是有原因的,罗素的调侃已经是很轻了。
  •   如果说罗素由于自己的流派偏见,而不能正确分析对待大陆哲学家的话,大陆哲学家的偏见则更加突出,其中马派尤其以泼脏水著称。这一点相信是没有异议的。
  •   当然,这里也有行文风格问题。在这方面,相对于国内的教科书文体,我觉得罗素的文体有更多优点。
  •   如果说罗素由于自己的流派偏见,而不能正确分析对待大陆哲学家的话,大陆哲学家的偏见则更加突出,其中马派尤其以泼脏水著称。这一点相信是没有异议的。
    ---------------------------------------------------------------------------------------------------
    罗素的确不是最偏的,但马派终究不是正道,不能向下竞争
      当然,这里也有行文风格问题。在这方面,相对于国内的教科书文体,我觉得罗素的文体有更多优点。
    -------------------------------------------------------------------------------------------------
    文风相对于国内教材确实很好,但是对于国外教材来说这个优点并不明显。如果全世界的教材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三分还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国内教材可能分更低了。。。
  •   同意前两个回帖的意见,感觉得出两位还是很有理性和智慧的,这让我很开心。
  •   有点辉格
  •   作为初学者了解西方哲学的敲门砖,您能推荐一本书吗?
  •   梯利的《西方哲学史》、所罗门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或者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
  •   ok 感谢啊~
  •   梯利是不是太早了
  •   还好吧,梯利的书本来就是作为大学本科教科书的
  •   罗素在序言里就说了自己在很多地方不如一些专业领域的人懂的人多,但这不能阻碍他发表对整个哲学发展的看法。这本书本身也就是着重写罗素自己觉得对哲学思想影响比较大的人。
  •   不过这套书的影响力真的很大,可能已经超出当时罗素自己的想象力了,西方哲学入门习惯性的必看书之一。但真的写的不全,还不如我现在看的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写的全,这样的结果会带来很多麻烦。
  •   有时间我也找来看看,最近突然对这方面有兴趣了。。。
  •   是吗?保持交流。自然科学的原动力。
  •   《西方现代思想史》啊?好买来一起看
  •   因为觉得现代学科其实都起源于哲学,有的哲学观点貌似深奥,但却是可以解释一些日常行为的。
  •   是的,同意,这儿就在你身边啊,就在你身边。
  •   I am now reading Aristotle's metaphysics. Russell's wit and humor seized me by gnawing pages after pages. I will try to acquire the impartiality from Russell's Western Philosophy.
  •   哲学家应该是去引导人们发现善和真理,而不是将他们束缚在自己的学说里 这或许才是哲学对我们最大的意义。
    ===========
    照此,几乎就没有哲学家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