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亚当·斯密 (Adam Smith)、 陈建平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亚当·斯密  页数:169  译者:陈建平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惑还是人们的心灵深处的丰富渴求,都将了解、学习、掌握并融会贯通人类所积淀至今的所有思想、精神之精华。过去,我们有辜鸿铭、严复等先贤大儒,现在,我们似乎无法超越古人。其实非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辉煌。在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需要学习,而学习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学习经典。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然而,面对鸿篇巨制的经典,很多读者不是畏惧于它们的艰涩难懂就是为它们曲里拐弯的行文头疼不已,本就不具备辜鸿铭、严复等先贤所具有的深厚渊博的知识底蕴的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人真真是无暇细嚼慢咽那些长篇巨著,但求知的心又时时渴望能阅其概貌,以丰富自己的心灵。在每年出版22万种图书,其中新书13万种,市场可供应的图书已达40多万种的情况下,有些人不知所措,有些人则抱怨没有能读可读之书。真是:过去,无书可读,烦;现在有书,更烦。究其原因,一是现代人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心灵的渴求而是现实的压迫,抱持着实用目的去阅读学习的,二是出版者一厢情愿地迎合所谓的阅读需求,如此则书越多大家越无书可读。那些曾经哺育出无数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的传世经典,竟然与最需要阅读的现代人越来越隔膜了。

内容概要

  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  亚当?斯密对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苏格兰柯卡尔迪,先后入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1767年致力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的写作,经过10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在1776年完成了这部巨著。该书一出版就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并被译为许多国家的文字,相继在欧美发行。其影响持续了近一个世纪,致使那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学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斯密思想的烙印,而且这一影响至今还在继续着。

书籍目录

第一编 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第二章 论劳动分工的原由第三章 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效用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论其用劳动、用货币表示的价格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第一节 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所产生的不均等第二节 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均等第十一章 论地租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第二节 论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第三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产品与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产品两者价值比例的变动本章结论第二编 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使用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或维持国民资本支出一部门的货币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或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第五章 论资本的用途第三编 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第二章 城市商业对农村改良作出的贡献第四编 论各种政治经济学学说第一章 论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第二章 论限制从国外进口的能在国内生产的货物第三章 论对来自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各种货物的进口所加的特别限制第一节 论即使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看这些限制的不合理第二节 论根据其他原则,这种特别限制的不合理第四章 论退税第五章 论奖励金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第七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第八章 论重农主义即把土地产品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惟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政治经济学学说第五编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支出第一节 论国防费第二节 论司法支出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费用第一项论便利社会商业的公共工程和和机构第二项论青年教育设施的费用第三项论各种年龄人民的教育支出第四节 论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本章的结论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来源第一节 论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来源第二节 论赋税第一项地租税即加在土地地租上的赋税第二项利润税或加在资本收入上的赋税第一项和第二项的附录加在土地、房屋、资财上的资本价值的税第三项劳动工资税第四项原打算无区别地加在各种收入上的税第三章 论公债

章节摘录

第一编 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很大程度上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我们不妨通过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来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吧。一般人认为,不重要的制造业分工最细,这类制造业雇佣的劳动者人数不多,工人们可集合在同一工厂内,使观察者能一览无遗。反之,那些大制造业,雇有的劳动者多而且分布在不同的部门,而不是在一个一览无余的厂内。这就造成了一种大制造业分工没有小制造业分工明显的假象。以扣针制造业为例,该制造业极微小,但它的分工往往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没有受过训练又不会使用机械的工人,再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来。但在分工明确的工厂,各个工序都被严格分工:一人抽铁线,一人拉直,一人切截,一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人负责。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环节。有些工厂,这18种操作,由18个工人专门担任,有些则一人承担几个工序。我见过一个雇了10个工人的小工厂,就有几个工人同时担任二三种操作。他们设备简陋,但如果他们勤勉努力,一天也能成针12磅。按每磅中等针有4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00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他们谁也不能一天制造20枚针了,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1/240,就连这数量的1/4800,恐怕也制造不出来。其他工艺及制造业虽不能如此分工细密,但分工的效果总是一样的。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带动劳动生产力的增进。不同行业职业的划分,似乎都是由分工的这种好处而造成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越发达的国家,分工也最彻底。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由几个人分工合作完成。这种因为分工而造成的同等数量劳动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比过去大大增加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节约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第三,机械的发明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使人以一顶三。分工使物质产品大大丰富,一个劳动者,除自身所需以外,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他还可以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的大量产物。别人所需,他能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层都变得普遍富裕起来。考察一下文明而繁荣的国家的最普通技工或日工的日用物品罢;你就会看到,用他的劳动的一部分(虽然只是一小部分)来生产这种日用品的人的数目,是难以数计的。我们如果考察这一切东西,并考虑到投在这每样东西上的各种劳动,就会觉得,没有众多人的帮助和合作,一个文明国家里的卑不足道的人,就不可能得到他普通所得到的那种(按照我们的非常错误的设想是)平常的简单的生活用品。的确,同富人的极度豪华奢侈相比,他的生活用品简单而又平常;一个欧洲君主的生活用品并非总是大大超过一个勤劳节俭的农民,而这个农民却总是超过主宰许多赤裸野蛮人的生命与自由的绝对非洲君主的生活用品。这或许又是真事。第二章 论劳动分工的原由劳动分工的益处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的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种倾向是人类共有且特有的,其他动物不具备,一般动物,似乎都不知道这种或任何其他种类的契约。两狗同逐一兔,有时也象是一种协同动作。它们把兔逐向对手的方向,或在对手把兔逐到它那边时,加以拦截不过,这种协同动作只在特定时刻偶然一致,并不是契约的结果。谁也没见过两条狗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也没见过一个动物向其他动物示意说:这是我的,那是你的,我乐意跟你换。小狗想吃食,会向母狗百般献媚。人有时也采取这种手段,博取欲求之者。这种办法,也不能哪里都能应用。人生在世知己难求,却可以得到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自然界中,只有人类随时随地都需要同类的协助,别的动物,一到壮年期,几乎全都能够独立不需要其他动物的援助。靠人恩惠是不能得到援助的,只要晓之以利,他人就会提供帮助或者交换,这样人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例如,要与旁人作买卖,首先得说请给我所要,你也可获你所要的东西:这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除乞丐外,没有一个人愿意靠别人的恩惠过活。即使乞丐,也不是一味依赖别人的。乞丐生活资料的供给,虽出自善人的慈悲却不能随时随刻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他的大部分临时需要和其他人一样,也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而得到的。他把一个人施舍的钱,拿去买食物,把另一个人施舍的旧衣,去交换合身的旧衣,或者,先把旧衣换成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食品、衣服和住所。跟人们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需要的相互帮忙一样,劳动分工最初也是从这种互相交换的倾向产生的。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情况下,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结果。人类如果没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倾向,每个人都须亲自生产自己所需的所有东西,所有人的任务和工作全无分别,那工作差异所产生的才能的巨大差异,就不可能存在了。交换的倾向形成人与人之间在职业才能上显著差异的同时,也使这种差异成为有用的。许多同种但不同属的动物,得自天性的天资上的差异,比人类在未受教育和未受习俗熏陶以前得自自然的资质上的差别大得多。自然给了它们各种各样的才能,它们却不能以此得到何种其他好处。人类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彼此间,那怕是极不类似的才能也能交相为用。他们依着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好象把各种才能所生产的各种不同产物,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各个人都可以用这个资源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第三章 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范围总是受限于交换能力的大小,即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过小,人们就不能终生专务一业。因为他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产品,随意换取自己需要的别人剩余的劳动产品。有些职业,那怕是最低级的,也只能在适合其存在的地方发挥作用。例如搬运工人,就只能在大城市生活。小村落固不待言;即普通墟市,亦嫌过小,不能给他以不断的工作。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各种分工、工艺和产业的改良,自然而然地都始于水运码头等交通便利之地。这种改良普及到内地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由于与河海隔离,内地在长期间内,只能在邻近地方,而不能在其他地方,销售其大部分产品。所以,它的货品销量,在长时间内,必定和邻近地方的财富与人口成比例。结果,它的改良进步总落在邻近地:方的后面。水运的便利不仅体现在节约人力、产生更多利润、节省时间等外,还会对江河湖海所连接的地方之间的产业发展提供的刺激,他们之间相互进行大规模的贸易,相互提供市场,并对彼此的产业发展,相互给予很大的根据最可靠的历史记载,开化最早的乃是地中海沿岸各国。在地中海沿岸各国中,农业或制造业发达最早改良最大的,要首推埃及。东印度孟加拉各省,以及中国东部的几个省,似乎也在极早的时候期已有农业和制造业上的改良。印度的恒河及其他大河,都分出许多可通航的支流,与埃及的尼罗河无异。中国东部各省也有若干大江大河,分成许许多多支流和水道,相互交通着,扩大了内地航行的范围。这种航行范围的广阔,不但非尼罗河或恒河所可比拟,即此二大河合在一起也望尘莫及。但令人奇怪的是,古代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似乎全都从内陆航运获得了巨大财富。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效用劳动分工一经完全确立,每个人就依靠交换来生活;物物交换的困难导致选用某种商品作为货币,例如,牲畜、盐、贝壳、鳕鱼、烟草、糖、皮革和铁钉等,最终采用了金属,因为其耐久和可分割。最初使用金属时都是没有印记的条块,以后加盖印记,表明重量和纯度;首先采用的是用公章表明纯度,后来通过铸造表明重量,铸币的名称最初表示重量。但是我相信,在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由于君主和国家的贪婪与不公,他们背弃自己臣民的信任,逐渐减少铸币中原来含有的金属的数量。罗马的阿斯,在共和国后来的各个时代中,降到了原来价值的二十四分之一,小是重一磅,而是只重半盎斯。英格兰的镑和便士现今只有原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苏格兰的镑和便士约为原值的三十六分之一;法国的镑和便士则只为原值的六十六分之一。君主和国家通过采用这种手段就可用比原来要求的较少量的白银去偿还债务和履行契约。诚然,这只是在表面上看来是如此;因为他们的债权人实际被剥夺了应收债款的一部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卡尔·马克思“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亚当·斯密对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国富论》编者马克斯·勒纳“亚当-斯密博士是政治经济学现代体系的真正创始人。假如说他留给我们的不是一本完善的著作,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他留给我们的已经是一本较过去问世的任何的著作包含更多有用的真理的著作。他指出了并且铺平了一条道路.循着这条道路,以后的哲学家即有可能完成许多他所没有完成的东西,改正他曾犯过的错误。并作出许多新的和重要的发现……亚当·斯密博士的著作都必须放在那些有助于人类自由、开化和富裕等著作的最前列。”——《政治经济学原理》约·雷·麦克库洛赫

编辑推荐

《国富论(精华本)》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亚当·斯密对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富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多多学习,很不错的一本书
  •   此书太过简略,且有错别字,适合娱乐性略读,不可作为研究材料。
  •     这是最好的经济学入门书籍,没有之一!两百多年过去,亚当斯密提出的基本理论仍然指导着社会实践!虽然有些内容今天看来有些过时,但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的重要性!想了解经济学?扔掉那个阴谋论小说《货币战争》吧,看看真正的大师作品!提一句,这书不难读,可惜我只读了一半,就荒废了,准备有时间重新拾起
  •     先说一下《国富论》吧。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能是因为名气太大,让我这个非经济学科班的外行有种莫名的敬畏,以至于一直不敢买来看,生怕看不懂,打击我对经济学的热情。买回之后,发现我真的多率了。用“生动”二字形容此书再恰当不过了。详略得当,基本概念阐述得特别清晰,我作为完全的外行读起来都没啥压力,也确实收获了不少经济学知识和尝试。
      再说一下这个译本。不知道为何,貌似高格的译本没什么名气。可能这就是“低调的奢华”吧。翻译流畅,准确,关键是句子非常通顺,很符合国人的语言阅读习惯,不像有的翻译书籍出来简直不能读,还不如google翻译得通顺呢。
      另外,这书真是便宜。我在当当上买的,20.6,邮费5元。书是硬皮的,也就是所谓的精装吧,里面的纸质也很好。总之,性价比极高,力荐!
  •     我一直徘徊在钱与理想之间,但我一直觉得他们之间是有一条路可以连接彼此的。
      我一直认为读书人是不该让那些晃动着手中的钱的土豪们嘲笑的,而打败他们的就是用知识转化的大把钱,然后用优雅的风度,包容所有一切,也让那些人自己闭上自己的嘴。
      
      但我读经济的书也是受到历史书的影响,我们总是对身边的事情感到疑惑不已,也对于历史上故事的演绎不明所以。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经济已经成为生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甚至可以改变你生活的轨迹。
      
      有些人,也许会觉得铜臭的味道令人恶心,但有时候,我却想,其实理想跟金钱本身没有多大冲突。他们之所以交恶,是因为有些急躁的人通过某种勾当在短时间里聚集金钱之后然后去嘲笑那些脚踏实地拥有梦想的人,于是理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备受压迫,特别是当社会上的人都慢慢的把荒谬当常理来看的时候,很多人便更加地不明就里的接受这一切。
      
      毕竟公正的社会是没有绝对的,而旁门左道们也可以通过牺牲道德或自由的某些方面来套取利益,而这确实可以存在。
      
      我们看历史,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甚至不一样的我们可以从同一个故事里,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这就是具体案例跟规律的矛盾。现象与本质的冲突。
      
      我喜欢经济,是因为他告诉我人们生存的基本动机,同时他也告诉我各种行为背后的规律。我相信,知识可以转化成生存的资本,而经济绝对应该算是首当其冲。
      
      我用了将近三个星期看完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精选版。看完之后,对于生活的看法,对于经济的看法,对于钱的看法,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而我,并没办法把我所学到的东西说出来。这是因为,这本书所蕴含的的知识博大精深,而我只是窥见一斑。但他带给我的启发,已经很大。
      
      接下来,我想做的是:把完整版认认真真地看一遍,并阅读相关的经济的作品。
  •     一直没敢读,最近抽筋了,想看哈耶克,又怕看不懂。 想想从最基础的开始。 还是看国富论吧。没想到是这么块大部头。
      
      还好,不带目标和倾向的看一本书,是非常开心的,尤其这一本像是18世纪百科全书一样的书,里面有好多新奇的观点和事物,拿到现在也很有道理。虽然给英国政府算账,算得人头疼。但是真的是在经济上对这些东西有了点概念呢。
      
      这书的逻辑相当严密,如果做出思维导图什么的,一定是非常壮观的。亚当斯密的思维逻辑让人叹为观止。
  •     让我明白了很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对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钱到底代表了什么,我在这个社会体系中的角色。
      虽然这些理论都很宏观,都是站在国家的层面上,或是一些自然规律的表述,但多读一点这样大视角的书,对于思考问题或洞悉事物本质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也使我对人类社会的经济体制和规律产生了一些兴趣,似乎都是可即学即用的知识。
  •     读斯密的《国富论》
      
      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鼻祖,《国富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国富论中的观点并非斯密一人发明,但斯密凭借其博学和敏锐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梳理和阐释,使其成为一本系统的理论体系。
      
      鉴于国富论的观点已成为经济学的常识,甚至成为整个社会的常识,所以,我们再去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其观点已显得平淡无奇,但我相信其论证逻辑的严谨却总是能打动人心。
      
      作者是从分工说起的,社会人口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不需要详细阐释就能理解分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意义。
      
      在狩猎时代,每个家庭都需要寻找食物,制作衣服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在农业社会里,社会逐渐出现了分工,有的人从事农业,有的人从事手工业和其他职业,如果人们要想得到食物同时得到其他生活用品,那就需要相互交换,而交换就带来了价格、货币、国际贸易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正是因为交换才产生了经济学这门学问。
      
      那么在交换中,商品的价值怎么确定呢?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被称为商品的真实价格或者劳动价格。但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不一定按照真实价格交换,商品的交换价格还取决于供需关系,也取决于货币供应,这就产生了名义价格或称货币价格。
      
      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价格,这不仅为商品的交换提供了便利,而且价格信号起到一种调节作用,维持供需的稳定。在考察这种调节作用之前,斯密先考察了人们的收入,从价格的角度讲,收入实际上相当于购买力,他把人们的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无论何人何种收入都可归入这三类中。在资本和职业自由流动、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如果一个行业利润和工资较高,那么工人和资本就会流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竞争就会加剧,竞争加剧则会降低产品价格,从而降低利润和工资,使之与其他行业的利润逐渐持平。这就是价格对于供需的调节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资本和职业的自由流动,也需要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我们的社会里,因为工商业领域行政许可的泛滥,人口流动的过多限制,导致资本和职业不能自由流动,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错配,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降低了国人的福利。
      
      有人说,人类的发展过程积累了海量的知识,但是智慧的增进却很有限。斯密的国富论成书于200多年前,但其揭示的智慧却仍然没有过时,而且被大量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在其政治经济学部分,斯密主要批判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观点的错误。重商主义犯的错误主要有两条,一是国内生产中,过度鼓励生产,忽视消费,斯密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是消费,过度生产必然导致生产的东西价格大跌,变得无利可图。二是在国际贸易中,重商主义限制进口,奖励出口,认为国家的财富体现在金银的流入(贸易顺差)。斯密认为国家财富体现在国民的福利上,亦即国民享受的物品多寡,而不是金银的多少。不管是对进口征重税还是对出口进行奖励,都会破坏国民的福利。对进口征重税,则税收最终由国内消费者承担,对出口奖励,则会导致资本和人员集中于低效产业,不利于资本和人员的有效利用。
      
      斯密的观点已被现代社会广泛接受,尽管后代的经济学家对于斯密的观点有所修补和改进,但大体精神仍然指导着整个经济学界。过度生产导致的经济危机已出现过多次,而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也在趋于逐渐减少。
      
      读原著的好处对于增进知识作用不大,因为教科书已经把相关的知识阐释的非常清楚,但读原著却可以学到论证的逻辑,这是教科书所缺乏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很多读者在读书时习惯性的找结论,因为结论多数是“考点”,而忽视逻辑的论证。
      
      而且,国富论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为一体,阅读中随时都有激动人心的观点和论述。其中有三个论述非常吸引人。
      
      第一是欧洲民主的发展动力问题。欧洲民主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但为什么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和近现代,其民主的传统一直持续不断呢?这就涉及到民主的驱动力问题。斯密认为,因为欧洲的封建制,使得封建领主的权力巨大,领主内的人民往往受到压迫,而且国王也经常受到领主威胁,国王为了限制领主的权力,则联合人民牵制领主,国王在市内设置市议会,允许人民选举市长,允许制定市法规,允许人民建立武装,这样领主的权力逐渐被挤压到税收特权这一部分,但近代的革命使得这一特权也告终结,终于实现了市民完全自治。对照中国,我们一直是中央集权制,封建制在秦朝后宣告终结,列国时期的自由环境也没有再出现过。
      
      第二是欧洲司法独立的由来。“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划分,原始似乎是由于社会进步、社会事务因而增加的结果。社会事务日益加多,司法行政变得那么麻烦复杂,于是担当这任务的人,就不能再分心注意到其他方面。同时,担当行政职责的人,因为无暇处理私人诉讼案件,所以,就任命代理人代为处理。当罗马帝国隆盛时,大执政官政务繁忙,万难分身过问司法行政,于是就有代行这种职务的民政官的任命。后来,罗马帝国没落了,它的废墟上建立了欧洲各王国。这些王国的君主及大领主们,都现自己执行司法行政为一种过于烦难而且有失身分的任务。因此,他们通通委任代理者或审判官去执行,借以推脱这项任务。”
      
      因斯密的论述非常精彩,我直接抄录一段:“司法权如不脱离行政权而独立,要想公道不为世俗所谓政治势力所牺牲,那就千难万难了。肩负国家重任的人,纵无何等腐败观念,有时也会认为,为了国家的重大利害关系,必须牺牲个人的权利。但是,各个人的自由,各个人对于自己所抱的安全感,全赖有公平的司法行政。为使各国人感到自己一切应有权利,全有保障,司法权不但有与行政权分离的必要,且有完全脱离行政权而独立的必要。审判官不应由行政当局任意罢免,审判官的报酬也不应随行政当局的意向或经济政策而变更。”
      
      第三是关于税收。斯密认为一国税收如果造成人民重大负担,不外乎四种原因:一是政府机构臃肿,苛捐杂税多;二是税收过重,挤压创办实业的热情;三是,因税重而迫使人民逃税,而逃税则又成为官吏设陷阱迫害人民的手段,违背普通正义原则;四是税务官吏频繁扰民,影响正常经营。在一些国家,斯密的论述一一应验。
      
  •     懵懂的读到正文80多页,这本书吧,其实觉得还是后面会比较重要,第一章说分工说地租,地租的概念放到现在很难理解是怎么回事,而且中国一直都被剩余价值观念左右,更难细化地租。而且我对胡这个版本很怀疑,我想知道胡是不是搞经济的?
  •     看了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现在想要重新啃国富论这本大部头。亚当.斯密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近乎啰嗦的语言详细介绍了无形的手。扩大认知,学无止境。看了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现在想要重新啃国富论这本大部头。亚当.斯密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近乎啰嗦的语言详细介绍了无形的手。扩大认知,学无止境。
  •     这本书的确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石,特别强调了货币流通发行和外贸等。但是由于书中所给例子过与陈旧,而且还是外国近代例子,所以不便与读者的理解。对读者的要求比较高
  •     第三篇说得有点详细。这一部分感觉像在看英国和欧洲的中世纪历史,解释社会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解释阶层的出现、阶层的现状和身上具有的品格。
  •      如果问我,哪本书对我影响最大,毫无争议地首推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我读书不多,见识浅陋,难免一叶障目,挂一漏万,但就这本书的价值而言,我想它当得起这份评价,尚不至于贻笑大方。
      
      
      
      这篇推荐主要是写给我所教的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大一新生。几乎每年,我第一本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就是《国富论》。我曾经说过,也坚持这样说:“作为经济专业的学生,如果大学四年你只想读一本书,那就读《国富论》,如果你连一本书都不想读,那就早点退学好了,在这里呆四年是浪费钱财,浪费时间。”其实我认为,不仅仅是经济学相关专业,任何学科,包括理工科的大学生,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否则将难以理解我们如今生活的社会。
      
      
      
      然而遗憾的是,当我询问大三和大四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生时,仍然几乎没人读过这本书。有些学生告诉我,《国富论》太难,读不懂,而且篇幅相当长,没有兴趣看下去。也许这有我的过错,虽然我不厌其烦地反复推荐,却还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写一篇书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富的重要性世所皆知,小至个人,大到国家,都在为之孜孜奋斗。但财富究竟是怎样产生并积累的?
      
      有人认为财富就是金银,于是象守财奴一般大量囤积金银;
      
      有人认为财富来源于勤劳,于是倡导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有人认为财富来源于劫掠,于是有了战争和杀戮;
      
      有人认为财富来源于地大物博,于是拼命扩张疆域,建立庞大的帝国;
      
      有人认为财富来源于只赚不出,于是闭关锁国,高筑贸易壁垒;
      
      有人认为均贫富才是正途,强制瓜分掉富人的财产是最快的捷径;
      
      当然也许多人干脆认为财富就是罪恶的渊源,甚至是罪恶的本身。
      
      ………………
      
      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不,亚当•斯密告诉我们,没有一种是正确的。这些似是而非的谬论长期统治世界,导致了绵延不断的贫困与战乱。
      
      
      
      亚当•斯密正确地指出,国民财富的来源于自由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比较优势是这种分工的前提,也是它的结果。到最后,每个人都可以从他最擅长的事业中获取他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源,而无需一切亲力亲为,或是仰人鼻息来乞讨。
      
      现代文明的种种产物需要无数人合作才能完成,而这种合作并非是基于利他之心,恰恰是基于利己之心。“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的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1] “他们依着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好像把各种才能所产生的各种不同产物,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2]
      
      劳动分工与自由交换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财富得以产生和积累。这一认识此后被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重申。弗里德曼[3]和伦纳德·里德都曾以一支铅笔为例再次阐述这个原理。千百人的合作才能生产一支铅笔,而这一过程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是基于每个人的自愿合作与交换。
      
      
      
      但斯密的贡献不仅仅在此,更重要的是,他解决了财富的伦理问题,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个人追求财富并不会危害社会,相反会促进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人的利己之心实则会产生利他的结果,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统一的,追求个人财富正当且正义,并非可耻或可鄙,人人为了自己,才可能人人为了他人。在此,亚当•斯密显示了他作为伦理哲学家的本质。
      
      这是自由主义大厦最坚固的一块基石,即证明了每个人依自己自由意志生活,恰恰是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基础。自由主义不再仅仅作为内心的信念,不再仅仅是偏激或自私的意识形态,而具有了接近真理的意义。正如米塞斯所说,坚持自由主义,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因为舍此一途,社会必将倒退到中世纪甚至原始社会,现今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将不能生存。[4]
      
      
      
      斯密所阐述的以上原理深刻而又朴实,但对囿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重农抑商上千年的中国而言,迄今仍然难以为人所真正理解。历史上,中国人勤劳而贫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从事与土地相关的劳作,而难求温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从理论和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而“均贫富”的理想只能导致普遍的贫穷,乃至大规模的饥荒,人民的平均境遇比之自由经济下最贫困的人还差得很远。
      
      
      
      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是自身的特长所在利益所在,因此利己之心必然要求意志自由,即能自由地决定自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与谁交换,以什么条件交换。为此,斯密反对国内和国际贸易的一切限制。
      
      设置进口关税或出口补贴使得财富外流,国内物价飞涨,人民贫困;将人民限制在土地上,禁止劳动力转移,使得技术停滞不前,财富难以积累;海外殖民地更是不可取的,从殖民的掠夺的财富还不及殖民地高昂的维持成本,而如果殖民地独立,与母国进行自由贸易,双方都能获取更大的利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斯密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反面教材,两国在美洲占有了大片殖民地,发现了丰富的金山银矿,金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两国,但国王严厉禁止金银出口。最后,人民穷得只剩下了金子,用不完的金子拿来做金碗金盘子,却贫困潦倒,食不果腹。
      
      顺乎逻辑地推出,自由贸易不仅是繁荣之源,亦是和平之本。贸易的发展将会消灭战争。世界各国能够休兵罢战,共享太平,不是因为君王德性高尚,也不是因为人民爱好和平,而是因为他们必须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为万世开太平”“四海一家”的崇高理想只能通过自由贸易来实现。
      
      思想改变行动。本书中,斯密并非凭借激情或臆断,更没有暴力或胁迫,而是以详尽的数据和雄辩的逻辑,有力地反击了当时盛行英国的重商主义。这种说理的方式很重要,使读者容易评判是非对错,而不须无端的猜测。《国富论》结论简单而篇幅浩大,正是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的体现。
      
      1848年,国富论的追随者取得了成功,英国废除了所有的关税,走上了自由贸易的道路,很快国力在维多利亚时期达到鼎盛。而对于世界而言,斯密《国富论》发表之后二百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坚持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合作,各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同享利益;如果高筑关税,紧闭国门,带来的不是世界大战,就是与世隔绝的惊人贫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今天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纷纷打着解决就业的旗号扶持本国工业,是与斯密的原理背道而驰,朝着分解社会而非促进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是制造新的危机而非解决危机。
      
      
      
      为了维护这样的自由秩序,斯密在全书的最后一编,论证了“根据自然的自由制度政府应当承担的三项职责”,即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国防),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到其他人的欺侮和压迫(司法),以及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5] 这三项任务,迄今为止,仍是自由主义者对国家权力范围的经典阐述。斯密在此并没有强调国家的性质,也即不论是专制或民主国家,要保障自由,核心在于限权,而不是选举。
      
      
      
      《国富论》是第一本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济学著作(我个人认为,还有两本经济学著作同样改变了世界,一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是凯恩斯的《通论》,但这种改变带来的是财富还是灾难就另当别论了),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开端。在他之后,李嘉图、马克思等人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他的理论,而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则以边际价值理论彻底颠覆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观。
      
      
      
      有人总认为,最新的理论才是最好。但这是对进化论的生吞活剥,最新的理论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没有得到充分的反对和驳斥,尚不能证明它的价值,而唯有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礼,被各个学派从不同角度证实或证伪,不断扬弃的理论,才更值得批判性的研读。《资本论》和《通论》都曾风行一时,事隔多年后才被全面地清算,而《国富论》虽然也遭到了许多批驳,但其确立的自由市场的原理迄今仍充满生机。自发的分工形成社会,自由的交换带来繁荣,《国富论》揭示的这一定律,仍为世界现状所一再证实。科技的进步,文化的昌明,过去几百年间取得的数千年历史从未有过的成就,也莫不源于此。
      
      
      
      但遗憾的是,至少在中国,《国富论》的影响或许还不如任何一本畅销小说。我手上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2004年第12次印刷,印量8000册,照此计算,就算到现在刷了20次,印量也不过16万册,加上其他版本,总印量也就几十万册。显然,绝大多数受过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学生都不曾读过这本书,罔论别的学科。
      
      
      
      那么,新义和团层出不穷,喊着抵制日货的口号打砸,自以为是爱国的表现;或是各种方式鼓励出口抑制进口,人为制造巨额贸易顺差,还以为是经济发展的体现;或是打着保护民族工业的旗号,保护出一大堆垄断企业骗子企业;或是颁布种种禁令管制价格限制交易……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认真研读《国富论》,斯密曾大力批驳过的种种谬论就会代代流传,贻害无尽。
      
      
      
      测试题:
      
      阅读《国富论》后,根据书中阐述的原理,分析以下问题:
      
      1.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吗?为什么?
      
      2.日本会再次侵华吗?为什么?
      
      3.国家应当对国内的幼稚产业进行特殊保护吗?为什么?
      
      4.是否应当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为什么?
      
      5.追求贸易顺差会产生什么后果?为什么?
      
      6.为什么经济发展会导致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工业人口远超过农业人口?
      
      7.香港居民是否有权要求香港政府确保奶粉供应,使本地人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奶粉?
  •     亚当斯密的私有制理念、早于马克思的公有制,但极权国家还是选择了马克思的理论,这是人类与文明的耻辱。
      
      市场好比一个平衡木,各方力量的相互绞力,才会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而任何政府干预,都会让平衡木倾斜,致使市场失衡。
      
      无论任何经济制度,只有在完全竞争的状态下,才能合理配置稀缺资源。
      
  •     
      【按语:在阅读《国富论(1776)》之前,尚未来得及仔细阅读《道德情操论(1759)》,虽然知道后者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道德基础,因而只能暂时设定《道德情操论》与休谟《人性论》卷3中的道德理论是高度类似的:在休谟以同情原则来将自爱与公共幸福联结起来的地方,斯密使用的是“内在自我(inner man)”或“公正的旁观者(impartial spectator)”来勾连自爱和公共福利。在《国富论》中,斯密不仅陈述了自由竞争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为自然的自由这一政治体系提供了一种基于功利主义和经济学的论证。
      
      《国富论》共分5卷。在将国民财富理解为社会每年生产的可消费产品之后,卷1讨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劳动分工)和劳动产品的自然分配;卷2讨论与劳动人口比例相关的一个问题,即资本的性质和积累;卷3分析先进国家在经济管理中的不同策略;卷4讨论了与卷3的实践相关的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理论,在抨击重商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自由的政治体系;卷5则讨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国富论》是一部极其伟大的作品。或许在思想史上,再也找不出一部像《国富论》这样气魄恢宏、视野深邃精准,为人类指引一条凡俗的康庄大道的著作:后世诸如凯恩斯、萨缪尔森等的经济学体系固然精密,却只具有马克思所言的“庸俗经济学(vulgar economics)”的身份,永远不会再有斯密那种将一种整全的道德观与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学体系天然地、不证自明地、史无前例地糅合在一起的伟大的首创性,这种尊荣单单为奠基者存留;而斯密对市场竞争机制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广博而扼要的把握使得后来者必须在斯密的基石上工作,这更增添了斯密的荣耀。如果非得有所指责的话,那么问题恰恰出在斯密的伟大与成功:他决定性地促使道德的重心移向了公共领域,道德讨论的重点变成了效用、公共利益、福利、权利和正义;诸如高贵、灵魂、怜悯、悔改与拯救等曾激动人心的道德和宗教概念都在公共的政治和法律实践中彻底失落了,变得漠不相干了。至少就英国的情况而言,这为功利主义的大行其道准备了条件。因此,我们也可以指控斯密带来了一种道德视野的紧缩,而且他的专业成就或科学正确性越强,这种道德紧缩就越是不可避免和彻底。】
      
      
      
      引言和本书计划(Introduction and Plan of the Work)
      
      
      
      《国富论》分五卷。斯密首先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的直接产品和间接产品【国民财富?】由两个情况决定:劳动生产力和劳动人口的比例。卷1讨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和劳动产品的自然分配;卷2讨论与劳动人口比例相关的一个问题,即资本的性质和积累;卷3分析先进国家在经济管理中的不同策略;卷4讨论了与卷3的实践相关的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理论,在抨击重商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自由的政治体系;卷5则讨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卷1 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的人民间自然分配的顺序(of the causes of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nd of the order according to which its produce is naturally distributed among the different ranks of the people)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斯密:《国富论》,杨敬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下同】分工提高了熟练程度、节约了工作转移的时间、促成的机器发明简化了劳动。“实行劳动分工的所有不同行业的产量成倍增长,在一个治理得很好的社会出现普遍的富裕,推广到了最底层的人民。”【14】
      
      章2说劳动分工的原因不是人类的智慧或涉及,而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互动有无、进行物物交换、彼此交易的倾向(to truck, barter and exchange propensity)。斯密没有讨论或确认这种倾向是否是人性的最初本能,但提示了“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self-love)。”【18】 斯密说,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太小就阻碍和压抑了分工的发展。
      
      章4分析了因为交换产品的需要而导致的货币。这里斯密说,“每一个人都靠交换来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商人,而社会本身也就变成了真正可以称做的商业社会(commercial society)。”【28】由贵金属到铸币制度。在交换中遵循的法则是交换价值(relative or exchangeable value)。
      
      斯密区分了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real and nominal price),在《经济分析史》中,熊彼特说是价格的波动使得斯密做了这种区分以发现价值的精确标准。斯密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41】这便构成了一种劳动价值论了。不过现实中频频是用货币去衡量产品的价格的,因而货币构成了商品的名义价格。确定现实的精确的价值尺度似乎具有某种理论或审美的必要性,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没什么用处。
      
      商品的价格由三部分组成: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润,还有“土地的自然产物,也要求得到地租(rent)。”【63】宏观而言,“构成一国劳动全部年产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合起来看,也必然分成同样的三部分,作为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土地的地租,分给该国不同的居民。”【66】
      
      斯密进而提出了均衡理论。斯密说,在劳动和资本的每一种用途中都有一个平均率,“这种普通的或平均率,可以称为在当时当地通行的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自然率。”【72】这一自然率确定了商品的自然价格,而商品的实际价格或市场价格则因着供求关系围绕着自然价格波动,“每一种具体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受实际送到市场的数量与愿意支付商品自然价格的人…的需求两者的比例调节的。”【73】供应超过需求,则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供应不足,则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自然价格彷佛就是中心价格,所有商品的价格都继续不断地向它移动。”【75】自然价格本身则随着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自然率的变动而变动,“在每一个社会,这种自然率的变动依社会的情况而转移,即依社会的贫富,社会的进步、停滞或衰落状况而转移。”【80】
      
      接下来章8开始,斯密分析了工资率、利润率和地租率的决定因素。劳动工资会随着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力的改进而提高。国民财富的增长引起工资的上升。这里提及了停滞的中国,“中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穷国家的人民。”【93】北美迅速走向富裕,工资上涨最快。资本的增减与利润成反比。
      
      “劳动和资本有不同的用途…但是整个说来,在同一地区,利害二者必然完全相等,或者不断地趋向相等。…至少在下面这种社会中情形会是如此:那里一切事情都听任自然发展,那里有完全的自由,那里每一个人都可以完全自己地去选择他认为合适的职业,并在他认为合适时常常改变这种职业。每一个人的利益会促使他去寻找最有利的用途,避开最不利的用途(The whol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ifferent employments of labour and stock must, in the same neighbourhood, be either perfectly equal or continually tending to equality. If in the same neighbourhood, there was any employment evidently either more or less advantageous than the rest, so many people would crowd into it in the one case, and so many would desert it in the other, that its advantages would soon return to the level of other employments. This at least would be the case in a society where things were left to follow their natural course, where there was perfect liberty, and where every man was perfectly free both to choose what occupation he thought proper, and to change it as often as he thought proper. Every man’s interest would prompt him to seek the advantageous, and to shun the disadvantageous employment)。”【128】但有5种自然因素正常地导致要素报酬的不平等:譬如职业的愉快与否、学习成本、工作的稳定性、责任、成功的可能性。还有一些政策原因造成了要素报酬的不平等:限制行业中的竞争(同业公会的独享特权、学徒制),这里斯密呼吁了劳动权利,“每一个人对他自己的劳动的所有权是所有其他财产权的原始基础,它是最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154】;增加行业的竞争(神职人员教育和培养中的设置的各种奖学金,导致底层贫困的教牧充斥、文人充斥),不过这种情况似乎对于传播文化有利;政策阻止劳动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学徒法律、同业公会、济贫法等)。
      
      “地租是使用土地支付的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182】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譬如食物、有时能的譬如衣服和住宅。
      
      
      
      卷2 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使用(of the nature, accumulation, and employment of stock)
      
      资财积累必定在劳动分工之前,能使同量劳动生产更多东西。资财可分为用于直接消费的资财和用于投资的资本(Capital)。资本又分为流动资本(circulating capital)和固定资本(fixed capital)。流动资本包括货币、食物、原料和制成品等。这里斯密回到了本旨,“维持并增加供直接消费之用的资财,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唯一目的和目标。…人民的富裕或贫穷,依存于这两种资本所提供的供直接消费之用的资财是丰富还是不足。”【320】
      
      货币是社会流动资本中的,其维持可以使社会纯收入减少的一项。货币促使社会总收入在成员间的经常分配,但其本身不构成社会收入的一部分,否则会重复计算。接下来斯密论述了纸币代替金银货币、并结合英格兰银行等说明情况。
      
      斯密区分了生产性的劳动和非生产性的劳动(仆人、君主、官员等),并认为“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379】熊彼特认为这导致了此后150年中储蓄理论的得势。资本有四种用途:农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相互依存。投资的自然顺序是农业、制造业和商业。但投资人考虑的则是利润的大小。
      
      
      
      卷3 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of the different progress of opulence in different nations)
      
      卷3 是一种经济社会学和经济史的考察。事物的自然进程是:资本投入的顺序是先农业、之后制造业,最后是商业。不过“在欧洲的所有现代国家中却在许多方面被完全颠倒了。”【429】
      
      罗马帝国衰落后的欧洲,农业遭到抑制:土地为大领主独占,而长子继承制和限定继承制阻止了土地的分割的和改良。奴隶和佃农的耕作也不利于改良和进步。而诸如英国的长期租约则有利于土地的改良和精细耕作。早期城市居民的处境甚至比乡村居民更糟,“城市主要由商人和技工居住,他们在当时似乎处于一种奴隶或近似奴隶的地位。”【444】但“比乡村土地占用者获得自由和独立要早很多。”【445】城市的包税制的永久化,导致了自由市(free burgh)的出现,市民至少是变得真正自由了,拥有自己的政府。而君主的行为促成这种自由市或独立共和国的出现:君主与市民携手对付大领主。“共同利益促使市民支持国王,也促使国王支持市民,共同反对领主。…他(国王)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就赋予了市民以保证安全和独立于贵族的一切手段。”【448】城市的安全导致产业繁荣和资本积累比乡村早。意大利的城市最早由于商业而达到很大的富裕。
      
      反过来,城市开始促进农村。“商业和制造业逐渐引进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随之在乡村居民中引入了个人的自由和安全。”【457】大领主由于渴慕货币和自私,失去了对原本依附者的人身控制,变成较为无足轻重的富人。“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城市的商业和制造业不是乡村改良和耕种的结果,而是它的原因。”【465】
      
      
      
      卷4 论各种政治经济学体系(of systems of political economy)
      
      斯密首先做了一个定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为人民提供丰富的收入或生活资料,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为他们自己提供丰富的收入和生活资料;第二,为国家或联邦供应足够维持公共服务的收入。它提出要使人民和国家都富起来(Political economy, considered as a branch of the science of a statesman or legislator, proposes two distinct objects: first, to provide a plentiful revenue or subsistence for the people, or more properly to enable them to provide such a revenue or subsistence for themselves; and secondly, to supply the state or commonwealth with a revenue sufficient for the public services. It proposes to enrich both the people and the sovereign.)。”【475】有两个不同的体系: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和重农主义(Physiocracy),而重商主义是熟知的现代体系,也是斯密批判分析的主要目标,花了整整8章。如熊彼特所言,最终在重商主义的废墟中,诞生了斯密的自然自由体系。
      
      在重商主义体系中,货币被等同于财富,这是因为货币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的职能导致的;纵使承认国家的真正财富在于可消费物的丰富与稀缺,但基于战争等原因考虑,也注重积累金银等货币。【478】Mun的主张:财富得自对外贸易成为根本信条。重商主义“建立了这样两个原则:财富由金银组成,而金银只能通过贸易差额(即出口的价值大于进口)输入到一个没有金银矿山的国家。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巨大目标必然是,尽可能减少本国消费的外国货物的进口,尽可能增加本国产业的产品出口。”【497】因此限制进口(本国能生产的禁止进口;从贸易差额不利的国家的进口被禁止2种)和鼓励出口(退税、奖金、通商条约和殖民地4种)是政策主张。斯密分别予以分析。
      
      在分析限制外国货进口时,斯密不经意中给出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述。追逐利益的自然倾向会使得每个人将自己的资源用於使劳动产品的价值最大的活动,“一般说来,他无意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达到一个他无意追求的目的。虽然这并不是他有意要达到的目的,可是对社会说来并非不好。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常常能促进社会的利益,比有意这样去做更加有效(He generally, indeed, neither intends to promote the public interest, nor knows how much he is promoting it. By preferring the support of domestic to that of foreign industry, he intends only his own security; and by directing that industry in such a manner as its produce may be of the greatest value, he intends only his own gain, and he is in this, as in many other cases, led by an invisible hand to promote an end which was no part of his intention. Nor is it always the worse for the society that it was no part of it. By pursuing his own interest he frequently promotes that of the society more effectually than when he really intends to promote it)。”【502-3】不过斯密虽然原则上反对限制进口的措施,却又具体地对航海法给予了支持。他支持了劳动的天赋自由(natural liberty of exercising what species of industry they please),也指出私人利益必然阻拦完全的行业自由,使得后者像乌托邦一样。因此看起来,斯密的原理似乎与Mercantilism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后者更应用一些,不一定非得违背斯密的自由原理。
      
      在分析贸易差额不利导致的限制进口时,斯密呈现了英法之间炽热的经济战争。判断说这种政策是“次等商人的鬼鬼祟祟的伎俩就变成一个堂堂帝国的行为的政治原则。”【542】
      
      章7中对殖民地的分析有很多政治社会学的内容。先比较了希腊自由而成功的殖民地、罗马的不成功的殖民地和欧洲的殖民地的原因。欧洲殖民地不是基于必要,而是诸如发财等梦想。“每一个驶向美洲的西班牙人都想要找到一个黄金国。”【620】
      
      “文明国家占有荒芜的或居民稀少且易向殖民者屈服的国土,这样的殖民地能比任何其他人类社会更加迅速地走向富裕和强大。”【621】希腊和英格兰的北美殖民地为例证。相比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英格兰殖民地优越的制度:限制土地垄断;没有长子继承权;税收适中或较轻,“英格兰殖民者还从来没有对母国的国防或对母国文官政府的维持做出过什么贡献。”【631】;帝国提供的广阔市场。虽然对某些制造有禁令,“这是对最神圣的人权的明显侵犯…却迄今尚未对殖民地造成重大伤害。”【641】总体上,英格兰的殖民地很自由,有高于行政权力的人民代表议会,比母国有更多的平等,生活方式也更有共和精神(republican spirit)。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极权政府则在殖民地比在本国更残暴。不过也有微弱的例外,专制政府对奴隶的保护较好,强于自由政府殖民地的类似情况。不过总体上说,欧洲的政策对殖民地没有啥好处,英格兰也只是较少不宽容和较少压迫性。欧洲的贡献在于提供了那些伟大的殖民者。
      
      斯密分析说,殖民地是母国支出的源泉而非收入的源泉,【653】只是适合了母国的某个阶层。英格兰的唯一的收益是专营贸易。“在现在的管理制度下,大不列颠从统治殖民地毫无所得,只有损失。”【677】但放弃殖民地或自然分离虽然是有利的,却是不可能的,那损害威信,也与统治集团的私人利益相违背。在可能的条件下,斯密试图指出用联邦制的方式来处理英格兰与北美殖民地的关系,斯密认为代表制能有效发挥作用,而罗马就毁于没有代表制【685】,不过斯密也暗示,一旦大陆会议抗议开始,那种独立的自我伟大之感使得脱离是不可避免的,并在《国富论》最后指出:放弃殖民地将会是明智的。另外,殖民地的发现抬升了重商主义体系的显赫,“这个体系的目的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通过土地的改良与耕种,即通过城市的产业而不是通过乡村的产业去使一个大国富起来。”【687】甚至为了执行重商主义政策,对公民自由都随意侵犯,譬如限制输出生产资料和技工。重商主义颠倒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接下来章9中斯密分析了重农主义体系,这是法国Mr Colbert重商主义政策的一种反动,为Mr Quesnai等人主张。重农主义将人分为三个阶级:土地所有人、生产阶级(农场主和劳工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工匠、制造商和商人阶级)。但不生产阶级对其他两个阶级也大大有用,其自由竞争为其他两个阶级提供的制造品越低廉。重农主义的错误“在于它把技工、制造业者和商人阶级说成是完全不生产的。”【740】但斯密有意将重农主义纳为援助,认可其重大价值:对财富的理解和主张自由。重农主义认为“国民财富不是由不能消费的货币财富组成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每年生产的可消费的货物组成的,认为完全自由是使这个年度再生产可能最大的唯一有效方法。”【744】但过分重农而压制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也不对,这甚至会损害农业,比重商主义的问题更严重。
      
      总之,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偏向措施都阻碍社会进步,在之前理论的废墟中,斯密的“明显的和简单的天然自由体系就自行建立起来了。每一个人,只要他不违反公正的法律,就有完全的自由去按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他自己的利益,用他的劳动和资本去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一类人的劳动和资本竞争。”【753】
      
      结果则是国家或君主摆脱了一种过分的责任,即“监督私人劳动,并指引它去从事最适合社会利益的职业。”【753】国家的职责只有三种:保卫社会;司法正义(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和维系某些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
      
      
      
      卷5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of the revenue of the sovereign or commonwealth)
      
      首先结合人类发展的阶段论述了国防支出的变化。最后指出文明和富裕国家才能支付得起现代战争。
      
      在分析司法支出时,给出服从的几种原因:资质、年龄、财富和出身。民事政府出现是为了保护富人对抗穷人而建立起来的,这与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论点相同。司法行政早期很腐败,而且不可避免,因为这是君主的唯一报酬。只有在有税收时才可以来限定君主或代理人不得借司法行政来收受礼物。最后斯密指出,区分司法权和行政权是必要的,主张司法独立:“为了使每一个人对拥有一切属于他的权利具有完全的安全感,不仅必须使司法权和行政权分离,而且必须尽可能地使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789-790】
      
      在分析公共机构的支出时,斯密攻击了大学的不符合自由经济原则的制度设置,表现出对有钱的贵族式大学的怨恨,分析和攻击了大学的课程设置:逻辑学、本体论、精神学、道德哲学和物理学。在分析宗教教育时,攻击了圣职的定俸,分析了制造业和商业的改善如何摧毁了牧师的全部世俗力量的过程。【870】
      
      分析社会公共收入和公债的部分省略。
      
      江绪林 2013年3月7日星期四
      
  •      从10.12—12.3,2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国富论》,其间参阅和借鉴了《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观点和讨论,形成自己对于《国富论》的初步认识,记录如下:
         
      亚当·斯密其人
      
      Adam Smith (1723~1790)
      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是公认的经济学宗师。他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1、生平
      斯密出生于苏格兰,父亲是律师兼海关官吏。14岁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获硕士学位,并被推荐去牛津大学学习,1746年毕业。
       1748~1750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先后讲授修辞学、英国文学、法学和经济学。
      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1752年改任道德哲学教授。他讲授的道德哲学的内容包括自然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
      1758~1763年斯密曾兼任格拉斯哥大学财务主管、教务长、副校长等职务。
      他还热情参加当地政治经济学俱乐部活动。1762年 5月被授予格拉斯哥市荣誉市民称号。同年10月被授予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
      1764年初斯密辞去教职,改任布克莱希公爵的私人教师。同年2月前往法国,先后去过图卢兹、巴黎、日内瓦等地。
      这时正值法国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兴旺时期,斯密在巴黎拜会了 魁奈、杜尔哥等,交流了学术观点。这对他的经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767年他回到家乡,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写作。1773年 5月斯密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76年 3月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的经济观点集中地体现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受到了热烈的赞扬。该书对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776年斯密被授予爱丁堡市荣誉市民称号。1787~1789年他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校长。
      著作
      (1)早期著作:《道德情操论》
      1759年4 月在他的伦理学讲义的基础上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该书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出发点,认为在伦理道德方面人们都具有怜悯他人的同情心。
      在该书中,作者主张保持现有的等级和社会秩序,确立对某种优势的尊敬是必要的。
      对智慧和道德的仰慕使情操高尚,过分崇拜金钱和势力,则会使道德堕落。
      1766年斯密回到伦敦,大约有半年时间,他一面修订《道德情操论》,一面为写作政治经济学著作搜集资料。
      (2)其他著作。
      斯密去世后,先后出版了他的《哲学论文集》(1795)和《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
      《亚当·斯密著作和通信集》。
      人的性质
      每个人首先和主要的是关心他自己;当然,在每一个方面,每个人都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适宜和更能关心自己。
      ——《道德情操论》
      改善我们条件的愿望,虽然一般说来是冷静的和沉着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愿望,而且一直到死都没放弃过这种愿望。我们一生,对于自己的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觉得满意,不求进步,不想改善。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国富论》小结
      1、历史背景。
      18世纪50~60年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政策还阻碍着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国富论》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同封建残余作斗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斯密深受18世纪资产阶级进步哲学的影响。他的家乡格拉斯哥是这一时期新兴的工业城市之一。18世纪中叶,这里迅速地发展起了纺织、皮革、冶铁、造船等工业,作者目睹了这一发展过程,并经常与工商业者接触,参加他们组织的“政治经济学俱乐部”的活动,讨论发展经济遇到的问题。
      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简介。 简称《国富论》。1776年在伦敦出版。19世纪末,中国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该书第一次译为中文,译名《原富》,1902年出版。
      1972年和197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国富论》中译本(上、下)。
      (2)地位
      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既是古典派的又是庸俗派的各学说的启发点。
      全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书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书的“序言及全书设计”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和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
      (3)篇章内容。
      全书共分五篇,三十二章。
      在第一篇,他从分工开始进而论及与之有关的交换(货币、价值)、分配(工资、利润、地租等问题。这一篇实际上围绕着提高劳动生产力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的规律。斯密又认为社会上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取决于资本量;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加,从而产品的增加将是资本增加的结果。
      在第二篇,他着重分析了资本的性质、资本积累和资本的用途。以上两篇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篇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因素,主要论述了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农业受阻抑的情况,和都市勃兴商业发展的作用。
      第四篇评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学体系。对重商主义把货币和财富等同起来的观点、贸易差额论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的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对重农主义,肯定其认为在完全自由、完全公平的制度下国家才能繁荣的观点,最接近于真理,批评其片面地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工商业是不生产的观点。
      第五篇论述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的来源,以及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主张限制君主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
      《国富论》的经济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国富论》中若干经济观点被当时的政府所采纳,对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对欧美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亚当·斯密主要理论贡献
      1、利己心理论。
      人性论是斯密认识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人的本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伦理道德领域人们都具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在经济活动领域人们都具有“利己心”。
      他从人性论出发,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这一思想成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在斯密看来,现实制度是自然的、永恒的、最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制度。
      追求个人利益是每个“经济人”进行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有利于生产发展,会自然而然地达到社会共同利益。
      2、看不见的手理论。
      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只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经济人”的利己本性,符合“自然秩序”的要求。
      自由竞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生产的进行,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生活往往会起妨碍作用。这一思想实质上反映了18世纪英国产业资产阶级力图排除一切封建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政策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经济充分自由发展开辟道路的要求。
      3、国民财富源泉理论。
      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创造财富的片面看法,强调一切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他强调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并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两种方法:第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第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减少非生产劳动者人数。前者靠加强劳动分工;后者靠增加资本。
      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了劳动是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考察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分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4、分工理论。
      斯密认为发展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方法。
      (1)他首先从当时的主要生产形式手工工场的特点出发,总结了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①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和专业化而增进;②分工可免除工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费的时间;③分工使操作简单化,可促进机械发明。
      (2)他继而考察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指出文明国家的一切工业品,从生产原料、制造工具到加工成品、运输出卖,都是由各行各业分工协作而成。这种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产量增加,各生产者之间通过交换,互相供给需要,使社会各部分联成一个协作的整体。
      (3)在他看来两种分工只是范围不同。他认为分工是人类本性中互通有无的交换倾向引起的。
      也指出了分工给工人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操作单一、呆板、妨碍工人智力发展。
      5、货币理论。
      斯密认为分工发生之后,人们就要靠交换生活。
      他论述了作为交换工具的货币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在交换中的作用。他认为货币是在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中产生的。例如屠夫要卖肉,酿酒人和做面包的人需要买肉,但屠夫不需要酒和面包,交换就发生了困难。一些人就想到先用自己的产品换取为许多人都乐于接受的商品,以便使交换顺利进行。于是这种商品就逐渐成为交换的通用煤介,发展为货币。
      起初在各个地方充当货币的商品是多种多样的。后来集中到用贵金属作货币,开始用金属条块,后来又发展为金属铸币。
      斯密突出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作用,认为“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轮毂”。斯密赞扬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减少了费用。
      6、价值理论。
      斯密对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了区分。
      他说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他指出一个商品可能使用价值很大,而交换价值很小,或者使用价值很小甚至没有使用价值,而有很大交换价值。
      他抛开使用价值,集中说明交换价值。提出关于商品的交换价值要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他主要阐述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
      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他阐述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他阐述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7、价格理论。
      他指出:自然价格指的是与工资、利润、地租的自然率相符合的价格。
      市场价格指受供求影响的价格。
      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由于供求比例的变动,市场价格有时高于有时低于自然价格。但前者受后者制约,时时刻刻都围绕着自然价格这个中心。
      8、三阶级划分。
      斯密以阶级结构分析为基础,认为社会分为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个阶级。他研究了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
      三个阶级的收入是社会上的基本收入,其他收入如利息等是派生的收入。
      他指出利润和地租都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扣除。
      9、三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肯定利润是资本家正当的收入来源,承认地租收入的合理性。
      (1)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
      在土地尚未私有,资本尚未积累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工资包括全部劳动生产物。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工资也在增长。
      但在产生了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以后,土地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都要求占有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因此,这时的工资就不再是全部劳动生产物,而成为生产物的一部分了。工资占的份额由劳资双方竞争中达成的协议决定。工资额至少要达到劳动者能购买维持其生活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劳动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劳动报酬优厚是国民财富增长的结果。
      (2)利润是资本家阶级的收入。
      他把利润看成是资本的收入,是价值的本源之一。指出资本家手中一旦积累起了资本,为了获得利润便用它购买原料和劳动投入生产。这时劳动生产物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支付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企业主的利润。
      这里利润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扣除部分,即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他明确反对把利润说成是资本家监督指挥劳动的工资。
      认为利润总是同资本量成比例,因此,他讲的利润又是平均利润。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归结为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他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国民财富增进和社会繁荣的标志。
      把利息看成是利润的一部分,是派生的收入。他指出英国法定利息率不断下降,正是由利润率下降引起的。
      (3)地租是地主阶级的收入。
      地租是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后,耕种者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代价。自然的地租是租地人所得农产品总额扣除用于补偿种子和购置耕畜及其他农具的农业资本,支付工资,并提供当地农业资本的普通利润后剩余的份额。
      他把地租看成是使用土地的自然报酬,是价值的本源之一。但对地租来源的解释极不统一。
      ①他认为土地所有者占有的是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是不劳而获的收入。②有时又把地租看成是来自农产品的垄断价格。③斯密认为农业中自然力也和劳动一样参加工作并创造价值。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
      10、资本理论。
      认为资本是总资财中用于再生产以取得收入的部分。
      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用于生产或购买物品,然后通过出卖以取得利润的部分,可称为流动资本。用于改良土地或购买机器等不用通过出卖即可提供利润的部分,可称为固定资本。
      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重要条件。资本积累取决于社会总资财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 “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把资本积累的源泉看成是资本家勤劳节俭的结果。主张积累资本反对奢侈浪费。
      
         
  •     
      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影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来很多的思想在<国富论>里就已经提出来了.我想马克思是吸收了亚当-斯密的思想.
      
      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
      
      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
      
      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才有比较现代的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
      
      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也才有牛顿等那个年代的很多伟大人物.
      
      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谓生为逢时.
      
      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当时的思想水平及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国.综合国力无人能敌.也难怪称日不落帝国.单纯的说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呢?正是清朝,谈不上发明.满族是在草原靠骑射的一个民族,相对的起知识很原始.偶想那时候他们觉的马是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了,有马就够用了.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有火炮,这只单单在军事上单纯占有一些优势,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
      
      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
      
      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亚当举了一个很好的以扣针制造业例子.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
      
      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亚当-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可以这么说,分工改变了世界.
      
      分工有很多优点: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产绿.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这可以使管理方面压力大大减小,
      
      第三,更容易发明新的机器.分工后会考虑用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工作中某个环节的劳动和减少人的因素。亚当看来机械的发明,也可能起因于分工,
      
      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以及产生新的思想.以至现在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团体军队系统教育机构都有各组织的分工.将来分工还要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思想更重要.
      
      
      
  •   受教了!新闻系的学生被老师莫名其妙的要求一周内读完一本经济学名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了国富论,可是真的觉得。。。很难懂!不过看了你的书评后更有动力继续读下去,特别是最后提出的几个问题,读完后希望我能找到答案~
  •   不大明白为什么这个会被人人屏蔽。。
  •   是不是人人要破产的前兆了?
  •   哈哈,人人破产了就更没得玩了,难不成是为了加强与外链的密切合作度?
  •   赞!提纲挈领
  •   初高中的政治书不会是从他这般来的吧~
  •   亲爱的楼主,我是个经济学的门外汉啦,不过最近对货币(可能这个用词不准确)的流通蛮感兴趣的,比如国家印了钞票通过银行流通出来,之后我们或消费或储蓄或放贷,钱的流向错综复杂,我就是蛮想弄清这个流通过程的~有木有这方面的书推荐呢?灰常感谢~
  •   货币方面的书,你可以看下《货币战争》,希望对你有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