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般若十大智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李一冉  页数:245  字数:22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由于中庸之道太过平常,但人们却往往忽略其存在,所以孔子以“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为例说明,中庸之道如同衣食住行一样平常,人人都可达成。儒曰:“人人皆可为尧舜。”佛曰:“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王阳明曰:“满街都是圣人。”故人人依次皆可成圣成贤。    进德修业,有凡夫而登圣位是有其顺序的,这就好比要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走起。又好比要登高地,一定要从低下处开始。  《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进德修业是不离开人之本性的。而修道绝不可好高骛远,远离做人之法则,若离人道而奢求天道,这便不算修道了。    《中庸》云:“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舜可算得上是一个大孝之人吧!他具有丰厚的德而成为圣人,处在被尊为天子的帝王位置上,拥有四海之内江山社稷和财富,享受宗庙祭祀,子子孙孙继续不断。舜将孝做到极致,所谓人道成天道立,最终成就一代圣君,万古流芳。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何谓天命?天者道也,命者一本散万殊也。道所赋予人身中故日命。理乃性之源。在未赋性于人前,乃真空至理。它是无形无相,无色无味,大而不包,微无不入,圆坨坨、光灼灼,无在无不在。赋予人身之后,散则支配全体,所以人会哭,会笑,会有知觉及喜怒哀乐,这都是其灵妙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通常人之性分分秒秒在作用,许多人是有而不知其有,用而不知其用。人之本性,源自于天。本自具足美好德性,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多少人不知性之本源,迷失在红尘假景中,苦苦追求,既不知人生目标,也不知人生目的,更不知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空过一生,岂不哀哉!所以,依本性做人做事,自然合乎真理大道,上合乎天理,下合乎民心。可是世俗之人不明“率性”之理,误将率性当个性、习性或惯性。凡事不能依率性而为,却总是从私心小我中出发,一切为了“我”,怎么能不苦?!    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一场修行。大道无丝毫瑕疵,那么,为什么还要修道呢?只因人落红尘之中,受阴阳之气所拘,物欲障蔽,从而贪恋红尘假景,迷失了自己。终日追名逐利,欲望膨胀,只顾生存,而丧失人生目的,所以只有通过教化,使其明理,从而恢复本来面目。    人性天理乃道之根本。人离道末,身坏死;离道端,性灭了。道之不能离,如同鱼儿不能离开水,离开大道的生活是不正常的生活,是欲望的生活,是堕落的生活。人饮食起居乃道之端末,虽为道末,但也不应忽略,不吃不喝,必将身亡。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怎能行功立德,建功立业?所以老子说:“我爱此身,我患此身。”爱身体,是因为它是利益众生的法器;忧患身体,因为有身体,容易为身体而造罪。    宇宙万物处处皆有道,日月星辰所以能井然有序的运行而不相撞,人群动物的共生共存,互容而不相残,植物的互相为用,互生而不相克,其原因就是有道的存在。道在人日性理,在天日天理,在物曰物理,在地日地理,在事日情理。人无道就胡作非为,紊乱纲常;天无道就日月颠倒,四时无序;物无道则万物不调,乱象发生;地无道则五谷不收,山倒川涸。总之,道是万事万物的真理,失去了真理如同车离轨,船离航,终必走上毁灭之路。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放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情。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闻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心,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    所以《中庸》云:“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引用《诗经》的话,意指沉潜在内,虽然隐藏起来,却仍是甚为明显的。所以君子是常能自身反省,无愧于心的,一个君子所以让人尊敬,令人感到不及于他,就在于他在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去用功。    人往往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越是细微之事,更易显著。俗话讲:“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由于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人生惨败,与机缘擦肩而过,由于一时疏忽,结果满盘皆输,给人生带来败笔。更甚者带来生命之忧。又有多少人,谨小慎微,保全性命,赢得机会。所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俗云:“人心善变,好似天上云。”其说变就变。人由于外在环境干扰,使人心随境迁,产生情绪的变化,表现于外就产生喜怒哀乐爱恶欲,儒称之为七情。    人生于世,谁人无情,哪个女子不钟情,哪个男子无有情。情有许多种类,但是人却不善用情,为自我私欲而用情,为自私爱产生情,其实,一切情的出发点都是私心造作,为了满足欲望,为了有所依靠……有人说爱是没有理由的,但事实是所有的爱都是因为某种理由而开始。种种自私情产生不正当后果,以致为情所伤,为情所累,为情而苦,为情造罪。    许多人将圣人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圣人看似无情,却有情。圣人无私情,却有真情。他的情发乎至情至理,是一种真情流露,超乎世间一切的那种情,无丝毫造作,真心流露,完全合乎真理大道。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性,达到了至德的境界,很少有人能够长久地保持这种德性。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都是从世俗常人开始进修而成就的。及至修到最高的中庸境界,就自然会明白天道的奥义了。    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叫道。因此,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谨慎地对待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惧,不敢怠慢。没有比处在幽暗之中更为显现的了,没有比处在隐微之中更显明的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喜欢、愤怒、悲哀、快乐各种感情尚未表现出来,就叫做“中”。向外表露时,没有太过和不及,能合于自然之理,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能够达到“中和”,那么天地便安处其位,万物便能成长发育,生生不息。    《论语》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君子即使别人不理解、不知道,君子也会守着中庸大道。《中庸》云:“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没有大智慧而刚愎自用——误事,地位低下而自作主张——越位。“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当今世人反对传统文化,不听古圣先贤的教诲一定殃及子孙。    本书乃从《中庸》中摘录圣人之妙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进而过智慧人生。此书又分为中庸十大智慧:“智者乐水”,智者乐,仁者寿,游戏人间三昧,清净无为安详,念念无滞,止于至善。“智之剖析”,分析智慧种类,领悟大智之妙,不断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恒。“智之源头”,了解人生宇宙的真实相,正本清源,人性回归,倘若找到生命的源头,就不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智者不惑”,人生在世,迷惑丛丛,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过不惑人生,品人生精华。“知人者智”,一门处世哲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始终立于不败之境地,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谐,事业辉煌,人生圆满。“明辨是非”,能够明辨是非曲直,妙辩不争,恒顺众生,烦恼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脱。“通权达变”,不拘泥,不教条,圆通人事,理事圆融,合乎情理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如如不动”,如其本来,诸法如意,不是不动,也不是乱动,而是妙动,偈曰:“不动不动非不动,般若智慧常流动,不动不动真不动,诸缘尘境莫妄动。”“显仁藏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大智若愚,而非真愚,宅心仁厚,返璞归真,大仁不仁,天人合一。“中庸大智慧”,其为人生之最高享受,处事之最高法则,做人之最高品位,生命之最高境界,孔门之最高心法。    所以此书不看,一生遗憾,此书一读,智慧涌现。知识不等于智慧,故圣人转识成智,自性流露中庸大智,内心清净,无为自然。无后天自私小我的聪明巧智,完全止于至善光明的境界。每个人都有光明的德性,只是被后天染污,一旦恢复,我心即佛,佛心即我。    开悟即“明明德”,是人生的第一步,终极目标就是大彻大悟,拥有中庸之大智慧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中庸大智慧,才能让我们早日觉悟,早登彼岸。    笔者不才,德性不高,智慧不够,只有一颗赤心为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写得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各位大德多多指点。    李一冉    2011年8月

内容概要

李一冉编著的《之般若十大智》乃从《中庸》中摘录圣人之妙智,从不同角度解读人生,开启我们的智慧,进而过智慧人生。《之般若十大智》又分为中庸十大智慧:“智者乐水”,智者乐,仁者寿,游戏人间三昧,清净无为安详,念念无滞,止于至善。“智之剖析”,分析智慧种类,领悟大智之妙,不断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恒。“智之源头
”,了解人生宇宙的真实相,正本清源,人性回归,倘若找到生命的源头,就不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智者不惑”,人生在世,迷惑丛丛,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过不惑人生,品人生精华。“知人者智”,一门处世哲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始终立于不败之境地,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谐,事业辉煌,人生圆满。“明辨是非”,能够明辨是非曲直,妙辩不争,恒顺众生,烦恼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脱。“通权达变”,不拘泥,不教条,圆通人事,理事圆融,合乎情理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如如不动”,如其本来,诸法如意,不是不动,也不是乱动,而是妙动,偈曰:“不动不动非不动,般若智慧常流动,不动不动真不动,诸缘尘境莫妄动。”“显仁藏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大智若愚,而非真愚,宅心仁厚,返璞归真,大仁不仁,天人合一。“中庸大智慧”,其为人生之最高享受,处事之最高法则,做人之最高品位,生命之最高境界,孔门之最高心法。

作者简介

李一冉,新西兰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二十多年来,潜心研究易学,有独到见解。从小酷爱国学,从事过文学创作、外文翻译等工作。曾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刊物发表过大量文学及翻译作品并获奖、编译《之生命十大道》、《老子之人生十大观》、《孝道》、《大学》、《金刚经》、《心经》、《道德经》、《开悟一十八》等书籍。曾多次赴南非、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新西兰《华页报》、《新报》、《先驱报》、《自立快报》等栏目开辟专栏和个人论坛。“非典”期间在国外义务组织民众为祖国祈福捐资。在新西兰期间不断开展各种国学讲座,影响深远,得到华人及国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好评,曾受到过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女士的赞扬。近年来在中国各地不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大学、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纷纷邀请作各种形式的演讲。

书籍目录

前言
般若篇章一 智者乐水
般若篇章二 智之剖析
般若篇章三 智之源头
般若篇章四 智者不惑
般若篇章五 知人者智
般若篇章六 明辨是非
般若篇章七 通权达变
般若篇章八 如如不动
般若篇章九 显仁藏智
般若篇章十 中庸大智慧
附录 中庸

章节摘录

版权页:工匠们不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杨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妒忌杨修。曹操多猜疑,生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做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唯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悖入帐,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悖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编辑推荐

《之般若十大智》编辑推荐:中庸不是中间路线。而是本性之大道回归;中庸不是折中态度,而是良心之自然流露;中庸不是平衡关系。而是当下之恰如其分;中庸不是知识学问,而是智慧之最高境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庸之般若十大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应该好好学习古典文化
  •   各方面都很好,内容要慢慢的去用心读了
  •   推荐朋友们看!很不错的书,我反复看的。
  •   一本不得不看的书
  •   去图书馆时看到了这本书,看后,LG特别要求我一定要帮他买,以后他不定时都要看一看。
  •   书的第一页印的不全,
  •   后来看了下书的内容,貌似不很合自己口味
  •     一、
      古人的智慧是深奥的、奇妙的、值得参悟的。《中庸》便是一本极为巧妙的一本书!虽然这本书不怎么地,但是看了,还是做一下笔记。
      智者乐水,水即平常,越平淡,越有味道。即至人如常!中庸所述的便是家常之道,是平常之事。至人不过也是睡觉、工作、休息等……只是同样的事情,至人做得有不同的味道。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生活即是道,道即是生活,工作便是修行,学习便是智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行只是平常,挑水、砍柴、撞钟!其实得道之路,很简单,便是以平常心做好该做的事情。
      佛家所言:一心十法界。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佛学是一件非常深奥的学问,可能是一心有十种境界,同样一件事情,做出十种不同的人生吧。
      水有种什么味道?一种是谦、包容、胸襟、生命力。水即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精神。学习水的柔劲,做人处事,要有刚柔并济,能上能下,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心善变,好似天上云。都是比较至理的学问。
      
      二、
      “知远之近,知风知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未必自知。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扪心而问,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当初想要的是什么?还是被这个社会所磨灭了自己。
      佛对一切法,非法非非法,不执著不离开。佛对一切相不住不离,佛对一切念,前念不断,后念不生,念念无痴,二六时中纯一觉念,动时一即一切,静时一切即一,无量慈悲,一真法界,周量沙界,大公无私,超越时空,生命永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