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传播特性研究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程素琴  页数:132  
Tag标签:无  

前言

  10年前,新世纪的大幕刚刚拉开,电视系就已开始着力推动年轻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工作,将教学、科研和新闻实践紧密结合。到现在将近十年了,他们次第完成学业,一起完成的是从不同视角对当前色彩斑斓的媒介景观的关照和研究。当一本本厚厚的博士论文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一批青年学者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学术道路。  几经努力,这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博士文库”终于问世了。这套文库的作者,都是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从他们身上,我能够感受到新时代学术的朝气。尽管他们各自人生阅历、知识背景、生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读书生活却给了他们同样的学术传统、学术理念、学术规范与方法的熏陶。在动笔写序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种释然、一种期待,同时还有一种隐隐的担心。  这套文库关注的均为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之中的新课题和新现象,用前沿性来评价并不为过。前沿意味着创新、意味着锐气,他们或者关注着最新的命题,或者选择了最新的视角,或者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有新的论证材料……这套文库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更多人关注他们默默地耕耘,让他们有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我为此而释然。  但是,博士论文的完成,不过是学术研究的开始。当前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迅猛发展,早已日新月异。但是,随着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新闻事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内容概要

  10年前,新世纪的大幕刚刚拉开,电视系就已开始着力推动年轻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工作,将教学、科研和新闻实践紧密结合。到现在将近十年了,他们次第完成学业,一起完成的是从不同视角对当前色彩斑斓的媒介景观的关照和研究。当一本本厚厚的博士论文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一批青年学者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学术道路。几经努力,这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博士文库”终于问世了。这套文库的作者,都是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从他们身上,我能够感受到新时代学术的朝气。尽管他们各自人生阅历、知识背景、生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读书生活却给了他们同样的学术传统、学术理念、学术规范与方法的熏陶。在动笔写序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种释然、一种期待,同时还有一种隐隐的担心。

作者简介

  程素琴,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199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 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赴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Westminster University)进修。2005年参与北京广播学院/德国之声,Broadcasting Management培训项目。200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获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媒介融合、数字出版。

书籍目录

序文献综述第一章 媒介新景观——数字出版的兴起第一节 数字出版兴起的背景一、数字出版传播环境的形成二、数字出版的概念第二节 数字出版的形式一、数据库二、软件读物三、电子书四、数字期刊五、数字报纸六、BBS七、博客第三节 数字出版与传播理论一、进化的媒介发展史二、数字出版是传播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三、数字出版信息传播与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差异第二章 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第一节 数字与数字化一、“0”与“1”二、二进制三、比特是什么第二节 数字出版的数字化历程一、二进制语言逐渐丰富下的数字化发展二、尼尔森仙度(xanadu)计划三、古登堡计划四、我国的数字出版第三节 数字出版处理信息的特点一、没有重量二、跨空间传播三、速度快四、容量大五、信息还原能力强第三章 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第一节 “超文本”溯源一、超文本思想的萌芽二、超文本思想的拓展三、超文本概念的提出四、超文本的推广第二节 媒介中的超文本一、从文本到超文本二、超文本在媒介中的演化第三节 超文本组织信息的特点一、非线性二、去中心第四节 超文本作品的流变第四章 超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第一节 超媒体的概念一、多媒体的概念二、超媒体的概念三、计算机的超媒体历程第二节 超媒体信息呈现方式的缘起一、超媒体元素的发展历程二、数字出版对超媒体的追求第三节 超媒体信息呈现方式的特点一、模拟“真实情境”二、体验式参与三、构造式呈现第五章 互动的信息获取方式第一节 互动的概念一、互动的源起二、信息传播中的“互动”第二节 为什么需要互动一、互动——传播学及相关理论的支持二、互动——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导航三、互动——媒体自身发展之需第三节 互动的发展历程一、大众传播媒介对互动的追求二、数字出版中的互动实践第四节 互动的信息获取方式的特点一、个性化的信息集成模式二、传受关系的改变三、接龙式的创作方式第六章 开放的信息形成方式第一节 开放及开放的层面一、什么是开放二、开放的体现层面第二节 “开放”的几个条件一、技术二、观念三、行动第三节 数字出版的开放实践一、帖子、贴吧——信息的发布二、拍砖、恶搞——信息的批评三、人肉搜索——信息的寻找第四节 开放的信息形成方式的特点一、公民记者二、虚拟社区三、集体狂欢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节 数字出版研究的现实意义及方法  一、数字出版研究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20世纪末,互联网的出现,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新技术,而且是一种崭新境界、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它引发了各个领域的变革,理论研究、技术更新、产业调整都紧跟着数字信息科技的步伐前进。数字出版产业也许是受其影响最快的领域之一。作为一个产业,数字出版不仅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是进行信息传播研究不能回避的一个议题。  在本书中,努力想突破的地方在于,把“数字出版”放在整个大的信息传播环境中进行考察。从媒介的进化中来考察数字出版的意义。用保罗·莱文森和麦克卢汉的相关理论来理解数字出版在媒介发展历史上的意义。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中都提到了数字出版的特性,并归纳出一些共识性的特点。并且很多研究都是基于数字出版的特性之上展开的,但缺乏对数字出版特性追根溯源的探讨。对一种传播媒介来说,它能传播怎样的信息,承载什么样的信息,让接受者怎样得到信息,得到什么样的一种传播效果,是与其技术特征、容纳符码的能力相关的。在对传播学、新闻学以及未来学等多种理论进行学习、考察之后,用以分析数字出版在信息传播上的特性,对加深数字出版的认识提供帮助。数字出版对传统媒介的影响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先天缺乏的。  “今天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以迥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方式影响受众和社会。”①  数字出版由于兼具大众传播形态和人际传播形态的一些特征,因此,弥补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些先天不足。是一种符合媒介发展轨迹的补偿性媒介。本书将通过对数字出版的形成及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新信息技术下的传播进行积极探索。分析它对传统大众媒介形成的挑战并努力探索传统大众媒介在新媒介环境下的突围之路。  二、数字出版研究的难点、重点  研究数字出版有很多个角度,比如,可以从技术层面研究数字出版的制作;可以从营销角度研究作为产业的数字出版。

编辑推荐

  媒介新景观——数字出版的兴起  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  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  超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  互动的信息获取方式  开放的信息形成方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数字出版传播特性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