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沈小风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沈小风 页数:1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90年代电影批评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发表的大量的电影批评和论著进行研究,分析了9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的话语形态特点,并对这十几年中的电影民族化研究、电影商业化研究等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勾勒出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大致轮廓。
作者简介
沈小风,青年评论家,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教师,主要从事影视理论与批评研究、影视与青少年研究,在《中国电视》、 《中国教育报》等学术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研究、评论数十万字。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 “90年代电影批评”的内涵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一章 多元抑或危机: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理论综述第二节 80年代的电影批评与后现代主义第三节 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第二章 构建民族电影理论第一节 90年代电影史研究中的微妙变化第二节 构建民族电影理论形态第三章 改写经典电影美学第一节 从库布里克到卡梅伦——数字技术给世界电影带来的变化第二节 质疑经典电影美学第三节 重构电影美学第四章 从娱乐片到产业化——90年代的电影商业性批评第一节 80年代的电影娱乐化探讨第二节 90年代的电影商业性批评第三节 新世纪的电影商业性批评第五章 代际之分——以第六代为对象的电影批评第一节 命名之争第二节 题材、主题和叙事跗一:超越代际之分——新时期中国导演分代现象研究一、新时期导演身份角色的变迁二、代际更迭与行动策略三、新导演、新策略附二:《三峡好人》:贾樟柯电影的变与不变一、大时代的小故事二、叙事结构的断裂三、视听风格附三:《图雅的婚事》:回归现实的另一种可能一、女性形象回归生活本身二、民族特色:真实的呈现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电影符号学向第二符号学转变的过程中,包括精神分析在内的各种理论思潮起了关键的作用,但第二符号学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结构主义符号学,只是它已经整合进了精神分析学、意识形态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工业分析、后殖民理论等各种现代理论。在今天看来,它已经被理论批评工作者熟悉和掌握,但是在70年代,第二符号学对电影批评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是在第二符号学产生之后,电影批评家们才习惯于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电影作品进行阐发,而人们也越来越对那些缺乏电影理论指导的、印象式的、感想式的电影批评排斥有加。发展到目前为止,融合了理论的批评几乎成为研究者们使用批评这一概念时不言而喻的含义。中国电影批评最初的几个时期①,从电影的伦理批判期(1921-1932)到社会功利批评期(1976-1985),虽然历经了一系列批评模式的演变,但是仍然缺乏独立的理论标准与系统化。在电影的大批判时期(1966-1976),政治的标准甚至直接成为电影批评的标准。与此同时,政治标准也直接进入了这一时期的电影实践。因此,那个时代的观众只能在“英雄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中接受政治话语,而不是领略电影话语给他们带来的审美享受。到了政治对电影的整合力逐渐减弱的时候,人们能够感觉到,世界电影已经改变了很多。中国电影也在歧途上走得太远。
编辑推荐
《20世纪90年代电影批评研究》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