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策划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  作者:庞亮  页数:152  

前言

  在传媒业界,所谓“媒体创意”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客观现实,但若要问什么是媒体创意,人们却大多说不清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语焉不详,甚至有些疑惑,都是正常现象。由于我们创办了一个媒体创意专业,所以也就时常有人向我询问,作为该专业的负责人,当然是回避不了的。  从逻辑学的角度说,一个事物的概念可以分为内涵性的概念和外延性的概念,内涵性的概念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外延性的概念则是对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的概括。关于媒体创意,我们不妨把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个界定:即创新性、创造性思维在传媒领域的运用,其要旨在于因势而变、不断推陈出新,它是市场化时代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是传媒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其基本内涵,指现代传媒面向市场需求和变化,在信息建构与传播和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所采取的具有创新性或创造性的策略和构思——其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涉及传媒运作的方方面面,对此,可简要地概括为创意传播、创意经营和创意管理三大领域和范畴。  为什么要进行媒体创意呢?有人说是媒介竞争的产物,这当然没有错,但仅仅认识至此还是粗浅的。其更为深层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内容概要

尽管曾有四年的新闻广播工作经历,也经过一番充分准备,但在为媒体创意专业学生讲授《新闻报道策划》课的过程中,仍感到是那样力不从心。我尽己所能,翻阅了已经面世的策划类图书,认真加以研读消化,深感新闻报道策划早已是一门显学。研究专家之多,研究话题之广,研究力度之深,不亚于其他任何一门新闻传播学科。这本教材就是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加工、细化的产物。但教材完成后,顿觉压力陡增,自觉它离一本成熟的专业教材还有距离。为使教材内容更为丰富一些,在编写过程中,也从其他的杂志和网站上引用了不少学者的观点和材料,但限于时间及其他因素,可能有些未在注释中——说明,在此也一并致歉和致谢。需要说明的是,这本教材的理论框架和内容设计始终都是基于一个考虑,即力图做到策划理论与新闻实践的深度结合,为此加入了许多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案例,尽管做得不尽如人意,却也可以算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努力吧。

作者简介

庞亮(1976-),男,新疆阿勒泰市人,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曾从事过四年新闻广播工作,现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兼任中国广播电视协
会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出版专著《声屏世界里的思想者——梅益广播电视宣传思想研究》,参与编写《中国广播电视图史》、《新闻历史与理论》、《中国电视史》等著作或教材,发表论文、评论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代总序 拥抱创意时代第一章 新闻报道策划概说  第一节  新闻与新闻报道  第二节  策划的内涵与特点  第三节  命题的提出及历史回顾  第四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第二章 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和原则  第一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  第二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分类  第四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目标和原则第三章 新闻报道选题的策划  第一节  新闻报道选题的本质及原则  第二节  新闻报道选题的内在规律  第三节  新闻线索与新闻报道选题第四章 新闻报道结构与方式的策划  第一节  新闻报道结构分析  第二节  新闻报道的基本方式  第三节  新闻报道方案的主要内容第五章 新闻报道策划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会议新闻报道的策划  第二节  典型报道的策划  第三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第六章 新闻报道策划人的基本素质  第一节  具备创造性思维是基本前提  第二节  新闻报道策划人的素质要求  第三节  建设学习型新闻媒介组织第七章 新闻报道策划书的写作  第一节  策划书的作用和特征  第二节  策划书的写作方法和要求  第三节  新闻报道策划书的写作  第四节  策划书的常用表达技巧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新闻报道策划概说  研究新闻报道策划,深刻理解“新闻”一词的丰富内涵是其理论和逻辑的起点。究竟什么是新闻?历来众说纷纭。关于新闻定义的讨论,伴随着新闻学的研究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和新闻工作者已经给新闻下了近200种定义。  第一节 新闻与新闻报道  一、新闻定义的出现  从词源上看,“新闻”一词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唐文人孙处玄就曾说过:“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在西方新闻学的历史记载当中,1423年,苏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第一次使用新闻一词:“我把可喜的新闻带给你。”虽然新闻一词早已产生,但它不是我们今天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是模糊不清的。有学者认为,其本身的出现也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新闻”作为现代意义的词汇被正式运用是在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以后,新闻能够从一般的信息传播分离出来,也仅仅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从信息的角度看,“新闻”概念的提出必须是人们的新闻信息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因现实世界中的新闻实践的要求在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产生。15世纪末和16世纪,社会的变革、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急需了解方方面面信息万变的环境以决定自己的行动,报纸的出现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其中,在报纸上出现的反映事物最新发展状态的新闻信息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这时,人们的新闻信息意识被现代科技和资本主义逐渐激活,人们开始认识到新闻信息、言论信息和广告信息等社会信息的不同,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开始在人们的头脑中模糊存在。随着工业化大规模地向前推进。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要也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新闻信息意识更加明朗化。此阶段报纸也获得长足发展,从政蚩报刊向大众报刊过渡,报纸销售量增加,竞争激烈,每家报纸都力图把受众吸引过来,而决定受众是否买报纸的因素是报纸能否满足他们的新闻信息需求。这样,报纸有意地把传播新闻信息和其他信息区分开来,并把传播新闻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有些记者和编辑就提出了新闻的概念,最终,人们的新闻信息意识通过新闻概念得以有效地予以表达。  在19世纪,美国大众报刊的创办者在新闻实践中形成了对新闻的一种发现:“如果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将新闻发表出来,那么新闻就是很有价值的商品。”1835年创办《纽约先驱报》并被称为美国黄色新闻之父的詹姆士·贝内特提出,新闻是为商人和学者以及工人和劳动者提供的。在大众报纸的鼎盛时期,《纽约太阳报》的一位主编约翰,博加特别出心裁地提出了至今在各国新闻界无人不知的新闻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末,西方的新闻教育产生,新闻学也随之产生,但是他们所提出的新闻概念很少得到人们的承认。例如:美国的新闻学教师约斯特在1924年编撰的《新闻学原理》中提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而这个时期在西方新闻界影响持久的新闻定义是《纽约先驱论坛报》城市版主编斯坦利·沃尔克提出的。他说,新闻有赖于3个“W”,即woman(女人)、wamPum(钱财)、wrong—doing(坏事)。尽管博加特和沃尔克提出的两个经典定义的时间跨度几乎一个世纪,其间新闻传播手段、规模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教育也得以发展,但是这种毫无学术严肃性的新闻定义始终在西方的新闻界占主导地位。这些定义不完全符合下定义的逻辑思维方法,夹杂了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反常性、趣闻性、性、金钱和丑行等的定义内涵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报刊界定新闻的主要标准。为什么这一说法长期被西方资产阶级报人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从报纸编辑、记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主要服务于资产阶级商业性报纸及媒介机构,创造尽可能大的盈利是商业报纸的主要目的,因此扩大报纸销售量是其追求的目标。为了扩大报纸的销售量,猎奇、反常、趣味和刺激的新闻就成了报纸编辑和记者所青睐的对象,新闻的个别特征被夸大,而本质的东西却被忽视了,这样,“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等新闻定义就被西方新闻业界人士所认同。  二、新闻定义的发展  如前所述,尽管新闻定义的提出被渗透了过多的资本主义的商业性观念,但是这没能阻止新闻定义的向前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种族关系紧张,失业人口大增,社会犯罪频发,人们对于那些耸人听闻和肤浅表面的新闻已感到厌倦。这一时期,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介不再仅仅是报道新闻和反映舆论的工具,而是面向全社会提供各种社会信息的大众媒介。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人们用信息重新认识解读新闻这一概念,使得西方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和选择新闻的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其《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提出,新闻是事件正常发生过程中出现的突变信息,是正常状况的突变;新闻是人们对其生活做出合理决策所需的信息。克蒂斯·丹尼尔·麦道格尔在《解释性报道》中提出新闻是对事件的报道,而不是事件本身固有的什么东西。虽然西方新闻学界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新闻概念,特别是以信息来解读新闻定义,但在新闻实践中,以夸大新闻的个别因素而闻名的新闻定义仍然占据着指导地位。  就中国而言,1919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徐宝璜教授指出,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和理论家李大钊同志也提出,新闻是现代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同一时期还有著名记者邵飘萍的观点: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的,认识一切关系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这一时期新闻定义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力图从社会大背景出发,找出新闻定义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二是没有从思维认识的深层次上揭示新闻的本质。从当时的环境看,首先,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灾难深重的中国劳苦大众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对刺激、色情、反常的新闻没有兴趣,人们急需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对国情的准确把握以指导革命的实践,而当时的报人抱着救国救民的态度,而不是为了报业的营利来定义新闻,所以当时这些定义虽没抓住新闻的本质但也还算比较客观。其次,当时各种救国救民思想盛行,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人们还不能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去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所以新闻定义的本质没有被发掘出来。  1943年,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陆定一同志提出了一个影响非常深远的新闻定义,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以他本人后来的说法,他的这个定义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唯心主义即“性质论”的东西。在陆定一那篇1942年所写的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说得十分清楚:“抗战以后,参加党的新闻事业的知识分子,乃是来自旧社会的,他们之中,也就有人带来了旧社会的一套思想意识和一套新闻学理论。这套新闻学理论,是很糊涂的,不大老实的,甚至是很不老实的,也就是不大科学的,甚至很不科学的。如果不加以改造,不加以教育,就会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就无法把党的新闻事业做好。”这个定义主要是要解决当时新闻报道主体的政治立场问题,有它的特殊时代意义。这一定义虽然也有不成熟的因素,但是它在当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时至今日还被中国的新闻学术界和业界不同程度地认可。  1981年,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甘惜分教授提出一个新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近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一种特殊的手段。”复旦大学的陆云帆教授也提出批评,认为陆定一的定义不完全,并给出新的定义:“新闻是最近发生或新近发现的事实的传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新闻媒介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开始认真反思革命以来中国所认同的陆定一的新闻定义,定义中“报道”的主观色彩使人们想到了“文革”中新闻报道被政治所扭曲而变成了赤裸裸的宣传。但是,由于对传统上指导共产主义事业的新闻定义的重新解释,使一些新闻媒介在报道上出现了脱离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导向,直接导致了新闻媒介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起到了某种意义上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20世纪90年代,陆定一的新闻定义又得到了新闻界广泛的认同,并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继承下来。  三、目前关于新闻定义的几种“说法”  归纳梳理当前国内外新闻学术界关于新闻定义的一些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记录说  这种观点认为新闻是一种记录,如新闻就是能唤起受众、唤起人们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鼓励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人类活动的最适时的记录(华连)。把新闻定义为一种记录,新闻就是有闻必录。这类说法已受到世界上大多数记者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属于精神产品,是通过记者的思维、选择、分析、判断之后写出来的,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记录。  (二)事实说  这种观点把新闻定义为一种事实:如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布莱尔);凡是有趣味的事情,都是新闻(伦道夫·赫斯特、约瑟夫·普利策);新闻是多数阅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马达)。在众多下的新闻定义中,持“事实说”者占相当大的比例。但在新闻是事实的说法中,不同的定义侧重点又不同,有的以事实为中心,强调新闻是新鲜的事实、重要的事实、有意义的事实,如徐宝璜的新闻定义。也有的以受众或群众为重心,如范长江的定义就是以群众为重心。“欲知”是指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物,这是从群众出发;“应知”则是从领导的角度考虑,群众应该知道的事物;“未知”,记者还要考虑其未知的方面和程度。角度不一,最后都归结到群众。从群众的需要和从群众的观点出发,主要还是解决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得到群众欢迎的问题。对事实说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类定义建立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把新闻等同于事实,事实等同于真实。它最大的弊病就是混淆了主客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但事实并不等于新闻,新闻应是人对事实的反映,如果没有人去认识、反映、报道、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即使这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极高,也不能成为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客体。而新闻是作为主体的人,作为感受者对客体、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显然二者不是同一个东西。事实如果不被报道出来就不是新闻。  (三)信息说  这种观点认为新闻是某种事实信息:如新闻是报道(或传播)新近事实的信息(张国良);新闻是新的事实信息(陈力丹)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闻报道策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本来想买来学习的,却觉得很多理论与实践脱离,建议想买的同学考虑一下吧。
  •   内容体系化和理论化不是很到位,可能跟这个学科本身发展程度有关吧,不算很有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