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 作者:曹鹏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文博书画大师丛书”之一。著名美术史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评价说这是“美术界最有价值的访谈录”。 全书由“启功说”与“说启功”两篇构成,前篇是作者与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启功先生的长篇访谈。后篇“说启功”主要是作者对启功的艺术成就及其风格、意义的深入研究与分析。
作者简介
曹鹏,博士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画家、报刊工作者,先后在南开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十年,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攻艺术与传播两大专业,旁及文史、茶艺、美食等杂学,1991年起供职于中央新闻单位,2008年10月起在云南省挂职,任云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同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湖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应邀讲学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创办并主编过《中国书画》、《中国印》、《美术图书评论》以及《主流》等杂志,出版有《大师谈艺录》一二两册、《闲闲堂茶话》插图本、《中国媒介前沿》、《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把脉中国传媒》等十余种著作,画作在国内数十家报刊发表,并为多位名家作品集作序。
书籍目录
代序 美术界最有价值的访谈录 自序 启功:话题性人物[上篇 启功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启功访谈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采访侧记[下篇 说启功] 关于启功的札记辑录 启功与北京画院 关于启功先生的十一个关键词 启功最容易被误解的六个问题 话里有话与话外之音——启功应酬诗文题词的一个特点 从两件事看启功化解矛盾冲突的艺术 从李敖对内地文化人的评价说到启功的学问与大师之争 启功的遗产[附录] 论董其昌的艺术精神——兼与启功先生商榷后记
章节摘录
[上篇启功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启功访谈录黄苗子很爱护朋友/现在写字很麻烦/(《诗文声律论稿》)没受罚就不错了/王力表演出来的十一声我听着都一样/里面还不知有多少错呢/看书材料都堆到你眼前,舍不得扔/《清史稿》好些浪费笔墨 问:前几天在黄苗子先生家,黄老对我说在书法造诣等方面,中国没有比启老更权威的。 答:黄老先生比我小半年,我们是同岁。他很爱护朋友,对朋友都很誉扬,他说的都是非常好的话。我不敢当。我现在眼睛坏了,写不了了。黄斑病变,实在很困难。现在叫我写字,比如写个“三”,一横两横……第二横能跟第三横摞上。这很麻烦。 问:年纪大了,也是很难免的。 答:哎,现在写字是很麻烦。 问:您的《古代字体论稿》是五十岁时出的? 答:我记不得了。 问:是1962年出版的。 答:谢谢您还记得。 问:那本书我认真地读过。 答:那个不是写字的问题。书法的名字跟实际有些混乱。 我们说隶书,汉碑,蚕头雁尾,这样——叫隶书。唐朝人把楷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普通字叫隶书。所以我就辨别这些同名异实。那没有什么值得谈的,现在出版了,没受罚就不错了。都是胡说,我是胡人,可不就是胡说呗,我这不是开玩笑,没说到点子上。 问:出版社出了好多次。 答:那是出版社要翻印的,不是我让翻印的,我要翻印,出版社也不听我的呀! 问:黄苗子先生跟我说,《诗文声律论稿》有一稿——大概是第九稿吧,您交给他了,让他帮着看一看。黄老说他没有还给您,您第十稿就出来了。总共写了多少稿? 答:不知道,真不知道。我原来写了四本稿纸,订成四本。有两位,一位姓施、一位姓刘,都给我重抄过。两位同志各抄过一回,四本这么一撂。后来就姑且印了吧。去年中华书局又出了一回,我又修改了。 问:是用您的手稿影印的。 答:对。 问:这本书呢,质量有一点小问题——里面把您的照片印反了,我今天带来了。 答:呵。 问:您看照片是冲下的。 答:这就对了——我本来是“头”朝下。(笑) 问:这是从正规的大书店买来的,书的装订质量还是有问题的。这本书在文学界、史学界、书画界,非常受重视,很多人都读过它。 答: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情形:北方人对平仄弄不清。广东人呢,对平上去入,阴平、阳平可以.到入声就有问题了,入声有中入,平上去入又分阴阳,这样子加上一个中入,有九声。广西白博那个地方,王力先生那个地方…… 问:王了一,北大的名教授。 答:他说他们那个地方有十一声,我们听都听不出来,他表演出来的声音我听着都一样,所以没办法。有一位唐兰唐立庵先生,他后来做过故宫的副院长,他就说你这北方人居然能够写这个声律问题!他说你的书里面有好些东西你都没有写,我说我不敢写,那些都是马蜂窝,我不敢捅马蜂窝。捅了以后辩论多了,我招架不住。我就写了一首打油诗《捅马蜂窝》:“伧父谈诗律,其难定若何?平平平仄仄,差差差多多。待我从头写,由人顿足呵。欲偕唐立老,一捅马蜂窝。”唐先生也就大笑就完了。这个东西不容易谈。相片印倒了,这是不应该,要紧的是其实里面还不知道有多少错呢! 问:王力先生写过一本《汉语诗律学》,我上本科时读过。 答:很厚的,他有三种还不是四种。一种是《诗词格律》,是小册子。还有一本是《诗词格律十讲》。后来,还有一个人是他的学生,也写了一本。那都比我写得好。 问:您都看过吗? 答:我看了。要不我怎么知道我的都不行,都不如王先生和王先生的门生啊?我比不起他们,真的,这不是客气。 问:您在《启功丛稿》里谈到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问题。有一位莫是龙也曾经讲过南北宗。 答:有一位汪世清,故去了,他有本书,有好些关于董其昌的说法。他说莫是龙根本没有说过,是董其昌拉他做垫背的。 问:您认为南北宗问题到底是董其昌还是莫是龙提出的?莫是龙在年代上是比董其昌早的。 答:董其昌后来就是一个高级的古董商。《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我也写过。 问:您的《启功丛稿》里有。 答:人家说你怎么和董其昌过不去呀?这东西,看书看到材料都堆到你眼前,你舍不得扔啊。 问:“文革”期间您去中华书局干过一段时间。 答:再后来实在没 有事干了,军宣队就让学生带着老师在那儿一块编书,什么都有,乱七八糟的。图书馆封了,不能借书。他们说你们家有书,我说我家的书都封着呢。他们说,你还不撕了? 我说你们不撕我怎么敢撕了?后来,就把报纸的封条扯了。打开也都是破书。没几天把我就调出去,调到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我在那儿标点《清史稿》,我就在那里标点了七年。 问:这期间一直在中华书局吗? 答:打1971年一直到1977年。原来五个人,有的走了,有的病了,有的死了,就剩了三个人了。一个是张政娘,脑软化,谁都不认识了,还有两个,一个是我,一个是王钟翰。他比我小两岁,湖南人。学校说,你回来吧。我说那也不是我主动要去的,是组织上调我去的。学校党组织说,那你就说是我们把你叫回来的。我1971年去,在1977年以后回来了,王钟翰比我多待了一年。 问:标点《清史稿》应该说非常要水平的。 答:不是那样,但是它麻烦。在我的楼上,现在我上不去了,有一大包——原来有两包,怎么剩了一包了?——是一些小卡片,是随手在校点的时候记的。发现有问题就记下来。比如四个人办了一件事,四个人合传写,四个人每个人的传里还写,这么写没个完。四十八本,每人的传记中都写同样的事,好些这种浪费笔墨。最近古籍整理开会,我也去不了了。 二 书签都是趁陈垣没有病得厉害的时候题写的/陈校长板书怕后头的学生看不见/《窥园图》大师们争论/他给我写过许多信,“文革”的时候我都烧了/院长张怀真不赖/不敢让陈校长知道这首诗,要不该批评我了/他的书都是学习史学直接有用的/寒柳堂啊,什么再生缘、柳如是等等,对直接教学、对学生好像没有必要/这他妈得奖,那还能不得奖问:您有三部书的书稿都是陈垣 老先生题写的书签。 答:陈老先生是我的老师,我的恩师。所以我每次有一本书出来,陈老都特别地鼓励。我的《诗文声律论稿》是事前趁他还能写字的时候求他写的书签。后来我把稿子,四本,送给他看,他要看。那时,他已经躺着,就在躺椅上这么躺着,半躺着。我一瞧,这不行,他已经病得很厉害。我就说这里还有错字,我把错字修改了再拿来看吧。我就骗他,就拿回来了。后来他也看不了了。这些书签都是趁他没有病得厉害的时候求他题写的。 问:我也想把陈垣老先生在文化上的一些建树作一个系统的介绍,包括在书画方面上的,如他的信札、题签,可能还有其他的作品甚至像扇面等。 答:最近在一个什么拍卖行,他写的一副对联,拍了两万多块钱,我还真没看过他写的对联。 问:不知道什么人收藏他的书法多? 答:有一个人,叫汪兆镛,金字边,广东人,是汪精卫的哥哥,汪精卫是汪兆铭。这位汪兆镛对陈老师是很有帮助的。陈老年轻的时候,汪兆镛先生指导过他。陈先生对于老前辈很多人都称呼老师。英华先生…… 问:是创办《大公报》的英敛之。 答:对,英敛之。他办过辅仁社,陈先生提到他,总是称呼他为英老师,对英敛之先生是很尊敬的。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得到过前辈的指导,陈先生也像他的前辈一样,对我们这些后辈实在是、真是用心教导。他真是苦心孤诣。陈校长曾经这样说,比如写在讲台上哪句话是要让学生记住,哪句话是普通说的,你普通说的就不用写出来。要是怕学生记不住,那你就把它写上。我心里想,老师对于写黑板还要设计、打好草稿吗?后来,我在底下坐着,那会儿辅仁大学上课能随便在后头旁听,一瞧老先生在黑板上(竖写)第一行写四个字,第二行又写四个字。 我想这是为什么?他是怕后头的人瞧不见,如果写多了,自己坐在那里也挡着;再是距离远,讲桌也挡着。黑板就这么高,就是写四个字的位置,第五个字不写这一行,怕坐后面的学生看不清。像这种地方,都是很细致的,考虑得非常周密。我写篇文章就叫《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问:我认真读过。 答:那多指教! 问:写得非常有感情:最难得的是那种感情非常的真挚。在《启功丛稿》中排在第一篇吧? 答:这个我已经忘了。《启功丛稿》一共有三本。现在还有人从里面编选了一本叫《人生漫笔》,就是从这三本中选的。一个朋友的夫人,在同心出版社做主编。这里有吗?没在这儿。是为普及一下。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美术界最有价值的访谈录。 ——陈传席 著名美术史论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曹鹏所做的访谈,被定义为“一项文化‘抢救’工程”。“抢救”两个字用得好!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理解这套书的价值。能留下这些大师对艺术及人生的第一手资料,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赵泓 资深出版人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人们读此书,有面见大师之且,实在难得。书中被采访者都是名家巨擘,其言一出,当必反响于世,泽被后人。 ——《中华读书报》 论人、讽世、忆往、揭秘,牵涉文化学术诸多领域内的人与事。有学林艺苑逸闻,也谈往忆旧、品评人物。 ——《中国青年报》 曹鹏先生所为,其实是陪“文化老人”聊天,打捞历史记忆。书中所录,虽多属记忆片断,然而碎金片玉,往往见宝。 ——《南方周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