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陈传才 页数:399 字数:390000
前言
今年的教师节过得热闹、惬意。既有多年不见的学生前来聚会,又有一些活跃在学界、文坛的学生送来最新的研究成果。新老校友述说往事,畅叙友情,也勾起我对几十年教学与研究历程的深思。严格地说,我的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生涯是从1961年人大毕业留校开始的。但文学教学却起步于中师毕业以后,文学理论批评的研习则贯穿于大学期间。每当忆起青年时代的求学和教学,就会感念那些引领自己走向学术之路的恩师们。1954年7月,我和其他十多位同学从韩山师范提前毕业,保送到广东省中学教师训练班学习,黄之驹老师就是我们中文科的教研组长兼主讲教师。他上课几乎不看讲稿,讲古典诗词且吟且评,常把我们带进作品的意境中;讲文学理论专题,联系创作实际和文学历史进行分析,不觉玄奥抽象。一年后,我和另外一位同学留校当了中文科助教,黄老师不仅手把手地帮助我们备课、修改讲稿,而且传授治学之道。针对我们青年人心浮气躁的毛病,他引唐人诗云:“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告诫我们要潜下心来,才能有所悟,从而写出有思想、有生气的文章。他学识渊博,文史哲兼治,著述颇丰,却未曾正式出版,直至逝世前仍感其著述新意不多、不成熟。他对学问的敬畏与严苛,使我终生受益。1957年我考取人大新闻系。但专业的兴趣,却是文学理论与批评。四年时间,我在全国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16篇。
内容概要
本书所辑入的论著,系作者近30年文艺理论探寻的代表性成果。 书中关于“文艺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构成的整体系统”的理念,以及多维度探究文艺本质特征的思路;关于“重构文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相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理念,以及对多元化价值选择中的主导与多元关系的辨证思考;关于“转型期文艺思潮与审美文化精神呈现为多元共生的总体格局”的理念,以及提出“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文艺与文化张力场中,形成多种文论范式和阐释角度相互对话”的话语系统,等等,都充分体现作者坚持从当代文艺变革实践出发,力图突破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进行理论创新、拓展的宏放、深邃的眼光和严谨求实的学风!
作者简介
陈传才,1936年11月出生,广东普宁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为中同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该院文艺学学科及其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带头人之一。曾担任中文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评审专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荣誉理事等职务。主要著作有《艺术本质特征新论》(人大版)、《文艺创作70讲》(广西教育版)、《文学理论新编》(人大版)、《文艺学百年》(北京版)、《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人大版)、《(当代审美实践文学论》(暨大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江西版)、《文学理论新编(修订本)》(人大版)等。2004年获首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辑 《艺术本质特征新论》引言 马克思为艺术探索奠定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主体性问题 文艺本体论论纲 论文学活动的特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马克思主义文艺特征论 艺术想象的特性及其作用 审美情感的性质及其特殊功能第二辑 略论百年文艺学的转型与发展 近代文学革新开启文艺转型的先河 梁启超、王国维对文艺学转型的贡献 从百年文论史得到的启示 ——关于文学价值取向与观念嬗变的审思 现代文学价值理论建构初探 构建以审美为中介的文学价值系统 ——兼论文学理论批评怎样应对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坚守与拓展 ——关于文学意义与价值问题的再思考 论文艺价值的层次性与动态性第三辑 20世纪90年代多元文学思潮透视 新潮文学走向迷遁的原因 追求现代文学价值创造的多元话语 对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审理与辨析 论世纪之交文学的嬗变与走向 论世纪之交的文学精神 走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创新之路第四辑 文艺理论:面向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悖立与互补 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当代文论话题 ——关于当代文学的生存境况与发展前景的思考 当代文化转型与文艺学的重构 ——关于当代文艺学建设的思考 当代文论创新、拓展的必由之路 ——略论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的指导意义 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 ——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 论文学的精神价值诉求附 录 文学应当干预生活 ——评《重放的鲜花》 也论文学创作的人道主义问题 浅谈创作中的意识和无意识 无尽的怀念 ——忆何洛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著作与学术反响
章节摘录
总之,世纪之交的文艺理论研究,已从20世纪80年代各种新观念与方法的探索、论争,转向马克思主义导引下多元化观念与研究模式的可补、综合,以及多种学科理论、方法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这样,就能避免在世界、历史观上丧失清醒的科学态度,避免文艺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精神的悖立,避免文艺的社会审美价值为多元无序的理论批评所淹没。思维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体现了面向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趋势。近代以降,我国的文艺理论研究,深受西方“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影响,既提高了中国文论的科学分析的明晰与逻辑性,又造成了形而上学的绝对化的流弊。及至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其负面影响仍不断表现出来。“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形而上学特征是,只知非此即彼,不知亦此亦彼;最常见的话语形式是没置一系列的诸如传统/现代、东方/西方、主观/客观等二元性存在,在两极的对立之中寻找事物的规定。“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这种形而上学的负面影响也同其正面影响交错在一起,如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把传统与现代理解为处于对立的两个实体性的存在,似乎传统中不包含属于现在和未来的成分,因此,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就必须彻底抛弃传统,以致形成了近代以来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激烈争沦,人为造成了传统与现代的紧张,甚至导致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在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上,也是首先设定一个与“我”相埘立的“他者”,似乎我与“他者”是水火不相容的,以致把近代以来中西文化(文论)的冲突、交融简单理解为“全盘西化”或对“全盘西化”的抵制的线性关系,而看不到文化(文论)演进过程中多种因素对立统一的互动关系。直至建国后美学、文艺学的论争,仍陷入“美在客观”或“美在主观”的二元对立的怪圈。新时期的文学论争,也存在着形而上学思维定势的影响。
编辑推荐
《当代文艺理论探寻录》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在我的心中。文艺理论同哲学、美学一样。犹如一座迷人而遥远的奇峰。当你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跋涉而接近她时,她又向着更高更远的天际延伸,使你感到仰之弥高,面临新的难题。正所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的诗道出了探险之维艰,也坚定了人们继续攀登的信念。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