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 作者:勒内·韩 页数:268 字数:19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人最明显的特点是,身为中国人,却出生在另一个国度——法兰西。正常说来,法兰西不应该是自己的祖国。在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对于本该出生并生活的故土中国,除曾读过一些西方媒体关于中华帝国的出版物之外,我诚然知之甚少。自己处于法国的实际经历和对中国的完全想象之间,不知最终如何是好,很长时间我一直受此困扰。有一天,我从书中发现,法国和中国实体上、地理上同属一块大地,一个大陆,即欧亚大陆。我心中所感到的两个国家,各自位于这个辽阔大陆的两端,法国在西端,中国在东端,并且相距一万多公里。然而,我不禁觉得两国都在同一地域,彼此不被任何大洋或大海隔开,山水相连,徒步可达。于是,这种想法开始带给我一大欣慰。要从两个遥遥相对的吸引力之间寻求某种接近之情,便在我身上油然而生。发现法中两国同属一个地域,也利于缓解我个人之前所受的困扰,使那一直缺乏的内在连接得以建立。自这一发现之后,对两千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发生在连接远西和远东这块土地上的人文交往,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潜心地探究着。从亚历山大大帝东进史诗,汉朝时代罗马人首次赴华,丝绸之路把中国锦缎源源不断地输往古罗马及西方富人家中,到马可·波罗远游忽必烈大汗宫廷,等等,我寻求着欧亚大陆的连接——也系我个人连接的基础,从此一发不停。我总如饥似渴地读书,尤其偏重于读那些反映欧亚大陆两端文明相互接近的愿望的故事。越读这些作者的著作,我越加确信,自罗马帝国以来,对于许多西方人,不论普通探险者,还是国王或皇帝,一定知道要去发现、要去征服东方最大的帝国。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已成为伟大梦想之一。而鉴于这个泱泱帝国久难接近,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征服者就更加魂牵梦绕了。接着,时光流逝了。到了17世纪,欧洲耶稣会士们才向西方揭示了他们在神秘中华帝国发现的一切。这些传教士把向往中国的旧梦变成现实,对他们大量寄回来的报道、观感和书信等,尤其法国人大感兴趣。从而,这激起人们对这个遥远帝国文明的迷恋。伏尔泰等大作家成为中华文明及风俗的推崇者。1789年大革命后,法国甚至仿效中国的殿试科举制,选拔新的优秀人才,以取代丧失地位和世袭权的贵族。拿破仑吸收当时的思想。众多见证表明,他与多数同时代人相反,并非对中国的伟大、强大及其文明不甚了解。如同西方历史上的所有大征服者那样,他也曾怀有征服东方的梦想。当然,对中国抱有野心的欧洲大君主,不是仅有他一人。拿破仑最凶恶的敌人——英国,也梦想在神奇的中华帝国扎下根来,以便扬其天生做生意的本性。1995年,我读了法国19世纪最伟大作家之一夏多布里昂的遗著《墓外回忆录》全书。从有关拿破仑被囚于圣赫勒拿岛的章节之中,透过一些段落,我发现这位法国皇帝流放期间身边曾有过中国仆人。于是,我又读了拿破仑放逐孤岛的陪伴者之一拉斯卡斯所写的《圣赫勒拿岛备忘录》。书中也言及岛上英国总督曾向拿破仑派去中国奴仆一事,我便摘录了有关叙述。我还翻阅了其他同样主题的著作,但其中对流落这个南大西洋小岛的华人奴隶似乎没有更多、更具体的记载。鉴于这一情况,寻求法中两国此时直接连接的夙愿引导我落实一个计划,即构想拿破仑与中国人的相遇与对话。在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身为英国人阶下囚,而华人则是英国殖民者的奴隶。拿破仑法国被英国及盟军打垮,而大清帝国则被英国用炮舰强行打开门户。通过法国战败皇帝和中国皇帝的子民在圣赫勒拿岛的关系,我想显示中法两国在患难与共之中相互接近,彼此同情。若按历史事实,拿破仑代表法兰西,而其华人仆从却并非直接来自中国。他们都是英国舰队强行抓来充当苦力流放孤岛的可怜之人。而我意欲描写的历史对象之间的地位悬殊何其之大,必然导致法中两个帝国间很难建立平衡的对话。为使这一对话能够平衡地展开,我觉得有必要塑造一个较有分量的人物,赋予岛上华人奴仆中的一个以真切的命运。我刻意塑造的这一人物,就是将其当作乾隆皇帝的遗子;众所周知,乾隆大帝有许多非婚子女。 19世纪初叶,英国人图谋威胁入侵中国并非徒劳。因而,我设想乾隆继承者嘉庆皇帝密派这位私生兄弟前往西方,以探明这一威胁的程度及影响。 在我的心里,本书意在描绘中华帝国与西方开始建立不平等关系的纷乱时期,在一块小小的流亡之地上,法中两国最高层已开始有了某种接触。 我曾希望本书能在1997年英国把香港归还中国之际发表。对于我来说,这旨在以个人方式为中国曾经长期遭受屈辱的这段历史画上句号。同时,也许可在拿破仑身后替他向英国人象征性地报一箭之仇。他与英国人完全不同,十分喜欢圣赫勒拿岛上的华人。 勒内·韩 2007年3月于巴黎
内容概要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夏多布里昂在其巨著《墓外回忆录》里,曾提及拿破仑流放圣赫勒拿岛时在其身边做事的中国仆人。当时的回忆录作者在他们的作品里也有相关描述。远离故国的中国苦力在圣赫勒拿受尽英国殖民者的剥削和蔑视。有证据表明,拿破仑却对“他那些可怜的中国人” 流露出友好之情和怜悯之意,甚至临终前还给他们留赠一笔钱作为回国的路费。小说《乾隆遗子与拿破仑》的作者从历史资料的只言片语中获取灵感,发挥丰富自由的想象,构想了拿破仑与中国人的相遇与对话。为使这一对话能够平衡地展开,作者刻意塑造了乾隆大帝非婚生子君昱这个人物。 1810年,年已四十的君昱受嘉庆皇帝派遣,秘密搭乘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意欲前往英国探察这个“蛮夷”之地的国力究竟如何——其时英国人为获准在广州等口岸经商而一直烦扰清政府。被英国水手偷走了所有钱财,身无分文的君昱被赶下船,沦落为圣赫勒拿岛上的华人奴隶。1815年,拿破仑的到来改变了君昱的生活。作为岛上唯一一个会讲英语的中国苦力,肩负秘密使命的中国皇子转而为已成英国人囚徒的西方皇帝尽忠效力。患难与共之中,两个人相互接近,彼此同情。1821年,拿破仑病逝。君昱甘愿为拿破仑守墓二十年,直到这位皇帝的遗骨被运回法国,他才离开南大西洋上的这座孤岛,回到阔别三十载的故乡热河。
作者简介
法国著名作家勒内·韩,中文名字韩辉,1930年生于法国东部勃艮第大区名城第戎。生父韩涵,早年黄埔军校学员;生母张梦蕙,追求民主进步。他们当年一同留学法国,先后在巴黎和第戎大学就读。 1934年,其父母分别应召紧急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勒内·韩被托付给第戎附近佩里涅村农民高铎家寄养。随着时间推移,这对纯朴的法国夫妇实际上成了小韩辉的真正父母。在他们含辛茹苦的抚育下,勒内·韩勤奋学习,不懈进取,在第戎和巴黎攻读,品学兼优,毕业于有名的国立政治学院。1952年进入国家广播电台工作,历任记者、编辑、海外部主任等,1986年出任国家电视三台台长,曾受聘担任上海电视节评委。他身为华裔,却不会一句中文,完全是典型的法兰西人。 韩辉的父母自当年回国后,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谁也没有再返法国。直到1972年台湾短暂之行,韩辉才幸得与升为高官另立家庭的生父一见。90年代,他曾偕法国妻子先后到连云港寻根,并去上海、苏州、北京等地找寻亲人。初到北京,据说母亲还健在;但因时间有限,母子无缘相见。而后他再去之时,不料老人已经过世。这是他终身的最大遗憾。 1992年,勒内·韩发表自传体小说《勃艮第的一个中国人》,荣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和“扶轮国际文学奖”等。1994年,他又推出姊妹篇寻根小说《一个勃艮第人在中国》。这两部著作均已译成中文,后由上海求索影视制片有限公司改编为18集电视剧《走出凯旋门》,在两国热播大获成功,至今仍在播出。 勒内·韩笔耕不止,于1998年初由法国普隆出版社再推新作《圣赫勒拿岛上一个中国人》,受到读者欢迎和媒体好评;现出版的中译本题为《乾隆遗子与拿破仑》。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代序)第一章 西渡归来盼召见 幽居茅屋诉衷肠第二章 父子巧遇不相识 师生初议朝中事第三章 朝贡争观怪洋夷 宫前约会轿中人第四章 窘迫不已吐心声 淑女掀帘露丽质第五章 与师傅谈论夷务 斥英使拒行跪礼第六章 欲就婚事求恩准 更恨英使生事端第七章 神甫登门传旨意 缓婚潜心学夷语第八章 乾隆驾崩幻想灭 额娘领养小香云第九章 受嘉庆书房召见 奉密旨出使西洋第十章 偕女同行抵广州 冒险登上玛丽号第十一章 首航诸海长见识 香云险些遭强暴第十二章 惨遭水手赶下船 落难圣岛为奴仆第十三章 同为天涯沦落人 相依互慰度苦难第十四章 英舰押来大战犯 本人被派当仆役第十五章 专为长林楼背水 误入波拿巴卧室第十六章 囚徒原是法皇帝 英使求见为哪般第十七章 父女背水苦中乐 皇帝卧病去护理第十八章 陛下垂危好堪忧 守夜亲近吐身世第十九章 不怕当局找麻烦 甘为君王送寿终第二十章 山泉边长年守陵 女儿信催人泪下第二十一章 满含辛酸归故里 法皇告诫当警世附录拿破仑一世遗嘱(摘译) 圣岛今昔与拿破仑圣岛新游记作者简介译跋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西渡归来盼召见幽居茅屋诉衷肠热河。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鄙人叫君昱,现年七十六岁。如今人老了,什么都已看破。凡无法预料之事,尤其对“那些池塘之上,那些山谷顶上,直至那无数星星之外”种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再总那么想人非非了……不过,余一生之中那些最美好的年华,犹如暴风雨后的一角湛蓝的天,会时不时涌上心头。年轻时代,总有那么·股子呼风唤雨、作威作福的激情与狂热;一到成年,容易使人在假面具下走错路。而今,这些已不再使自己有所焕发,只能留下不寒而栗的记忆。同样,一度何其雄心勃勃,有时似乎心满意足,也曾为此把卑躬屈膝当作手段。我觉得,那不过是可悲的装腔作势罢了。因而,本人已经到了、应该到了悠然自得的岁数,与世无争,宠辱不惊,那么之超脱,重又那么天真无邪。我很久以来就梦寐以求,想在热河丘陵山谷深处有一处隐匿幽静的院子。起初想法比较简单,一旦从公职生活退下来,自己可以怀着老年人崭新而轻松的心态、闲情逸致,重温孩童时代那种幼稚无知、快活无度的日子。
后记
“苦难也有英雄主义与光荣的一面……我戎马一生,终未幸免于厄运。假若本人死在皇位之上,处于至高无上权力的烟云之中,一定会对许多人构成难题。而今,由于不幸,人们可以透彻无忌地评说我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流放圣赫勒拿岛之初所说的这段肺腑之言,闪烁着哲理,给人以启迪。他曾叱咤风云,称雄一时,敢与欲霸世界的大不列颠抗衡。滑铁卢战败沦为阶下囚,忍辱负重五年,最后病逝孤岛。的确,拿破仑堪为辉煌神话与悲壮史诗的化身,传奇的一生以及留下的精神遗产,影响深远。拿破仑的回忆录、传记、小说以及研究文章,我们有幸读过不少。而法国作家勒内·韩的《圣赫勒拿岛上一个中国人》,却令人耳目一新。这部佳作由编纂出版名人著作和传记的法国普隆出版社于1998年春推出。法国第一大报《费加罗报》等媒体高度赞赏,称之又煽起两个多世纪来的“拿破仑热”,激励更多富有同情心的人们去探索人类命运的奥秘。而这部小说本身,则从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与角度触及拿破仑与中国的关系,揭示法中两国维护民族独立,联合抗击大英称霸世界的图谋!这一高屋建瓴的主题,具体通过同时落难圣岛的拿破仑和华人苦力的遭遇来体现。作者独具匠心地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的主人公——君昱,即乾隆大帝私生儿,奉诏密使西渡,不幸沦为奴仆,后遇被囚禁的拿破仑;君昱甘为这位君王当差、送终和守墓,直至其遗体1840年运回巴黎,才独自返回故里。同为天涯沦落人,囚徒“陛下”与苦力“皇子”渐渐亲近,彼此怜悯,心灵相通,且同仇敌忾,传递协力抗霸的呼声。这是一部回忆式小说,以第一人称回顾君昱一生的坎坷经历,跨度70余年,从乾隆到嘉庆、道光,至鸦片战争。作者以基本史实为依托,充分发挥丰富想象与灵感,采用电影式手法,细腻刻画人物,深邃揭示心理,情节委婉,文笔优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勒内·韩先生虽为中国血统,但出生并一直生活在法国,可谓地地道道的法兰西人;因一点汉语也不懂,完全靠阅读法文书刊来了解中国。他满怀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潜心翻阅大量有关历史典籍,集纳梳理中法、中英和法英关系等方面的诸多素材,同时展开独到的文学构思与描写,铸就了这部别具魅力的力作。如此创作激情和手法,实为难能可贵。对于笔耕这一历史题材小说的主旨及意义,他为中译本作序有所阐述,便于读者更好领会。乾隆在我国,人赞一代明君、风流天子;有关他及前清盛世的书作多如牛毛,正史戏说,色彩缤纷,经久不衰。拿破仑在法国,奉若民族英雄,军事天才;有关他及第一帝国的史著层出不穷,传奇艳遇,角度浩繁,难以概观;而近年围绕称帝加冕200周年,再度大掀拿破仑热,启示久远。但是,意欲在两者之间寻觅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别开生面的东茵,独树一帜者恐怕非勒内·韩先生莫属。在中法文化碰撞与互鉴之中,本作可算一朵小小奇葩。征得作者和双方出版社的同意,我们有幸把此作译本献给我国广大读者,甚感欣慰。在译编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乾隆大帝》、《嘉庆皇帝》和《拿破仑回忆录》、《拿破仑传略》、《拿破仑在圣岛》等著作;同时得到法国拿破仑基金会、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和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等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致谢意。“中国觉醒之时,世界必将震撼。”这句名言是否确实是拿破仑被囚禁于圣岛时所说,有待进一步考证。而他预言东方巨龙之腾起,可谓与中国有缘。 译者2007年4月30于巴黎
编辑推荐
《乾隆遗子与拿破仑》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