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记者手记

出版时间:2007-10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张晓健,闵勤勤 主编  页数:3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点击从世界各地发来的书稿,阅读着一篇篇从火热的实践中诞生,蕴涵着真知灼见的文字,编者时时感受到作者们投身国际新闻事业的激情和勇气,也处处领略到他们智慧和汗水的闪光。在他们笔下,描绘出一个色彩斑谰的世界,也诠释了关于和平、合作、友爱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他们的身影,也成为其中令人瞩目的亮点。透过字里行间,你会看到,驻外记者的职业或许是辛劳的,甚至有危险相伴,但因为有了对事业的全心投入,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融人其中的感受,竞也如此美好和富足,如此令人向往……作为一名读者,一个时代的同路人,与这些日光敏锐、见识深远的驻外记者面对面,既有学习的收获、视野的拓展,更有精神的激励。可以说,这些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驻外记者,他们多彩的经历和心灵的讲述,既是一场生动的当今世界报告会,也不啻于一本内容翔实、形式别具一格的教材。    美国新闻界泰斗普利策说,如果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帆船,那么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员。对于驻外记者而言,他们眺望世界风云,关注国际局势,肩负着的是更为重要的使命。    九万里风鹏正举,事业在召唤,驻外记者的报道正在继续,他们见证历史,记录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每一步征程。诗人说,每一天早晨的太阳都是新的。驻外记者也永远用崭新的目光,注视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书籍目录

奔波在新闻现场——在以色列做记者的点滴体会 出色的驻外记者是这样锻造出来的努力站在最前线海阔任鱼跃——漫谈驻外记者的工作怎样才能做好驻外记者工作在非洲的日子行走在死亡与希望之间——在印尼海啸灾区的采访现场我在东京当记者我的战地生涯到现场去,回祖国来在科威特当记者横跨地中海 飞越撒哈拉——我的一段驻外经历功夫在平常——关于挖掘独家新闻的一点思考 勇闯国际新闻的第一现场单兵闯奥运的感受和思考——采访第27届、第28届奥运会回顾一名科技记者的个人体会 在战后伊拉克采访的八点心得在发展中国家当记者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新生代驻外记者感想……

章节摘录

  一、记者要有“新闻敏感”  以色列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一次与他们一起外出远游,一位搞自然科学研究的博士后指着一块造型特别、色泽瑰丽的石头说:学艺术的人会说这块石头太美了,搞地质的却可能只会说这是一块铁矿石。听完后大家哈哈一笑,细想却充满哲理。这种差异就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造成的。不管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记者,都需要独具慧眼,能够从一件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中,发掘出一些特别的东西。而对记者来说,这就是“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是记者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  记得一位以色列同行在闲聊中向我讲起过一件事情。一天早晨,耶路撒冷一辆公共汽车又发生了自杀性爆炸,两名记者同时赶到了爆炸现场。其中一名记者很快写成了一篇生动、现场感极强的新闻特写,另一名记者却伸开双手,耸耸肩膀说:我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这件事所说明的,恰恰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透过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而抓住最本质的内容,就能发现不同事件所包含的新闻价值,就有了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分析和判断。  新闻敏感体现在两个方面:  1.政治洞察力  与国内新闻相比,国际新闻虽然没有那么强的政治性,但也同样需要我们对中国外交政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进而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巴以问题报道为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与以色列虽建交时间不很长,但两国关系发展迅速。正是鉴于这样一种双边关系,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政策有时是很微妙的,也就是说要在巴以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我们在报道中也应遵循这样一个外交准则,掌握好报道口径,知道该支持什么,谴责什么,谴责到何种程度等。  2.对事件本身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1)事件本身的地位和意义  重大事件的新闻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如伊拉克战争、“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等。重大新闻事件是各媒体关注的中心,也是打造名牌媒体和记者的难得机遇,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不可低估。CNN正是借着海湾战争而异军突起,一跃成为电视新闻传媒中的霸主;与此同时,新闻事件也成就了不少知名的新闻记者。应该说,这类新闻事件的自身价值较容易判断,作为记者所要做的就是要很好地抓住这一机遇。  (2)小事件反映出大主题  有时候,有些看似小的新闻事件,反映的却是一个大主题。对这类新闻事件,绝不能忽视70录音报道《绿茵场上的和乎梦想》所写的不过是巴以孩子们之间的一场暑期“足球赛事”,这在突发事件不断的巴以地区,实在算不上是一个重大事件,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巴以地区一个永恒的主题:对和平的渴望和期待。特别是在巴以冲突持续三年多之后,人们普遍感到失望、立场变得激进的情况下,这种努力和呼吁显得尤其可贵。  (3)对受众所构成的吸引力  现在,我们总是说报道要吸引眼球,就是说要满足受众的需求,根据受众好恶对新闻事件进行筛选。这实际上又牵涉到受众心理学的问题。一般说来,受众的要求可分为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娱乐需求。记者在选取报道题材时,可围绕这几个方面做文章。与此同时,由于受众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群体,文化修养、知识结构、个人素质等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新闻报道切忌从俗、媚俗。  二、新闻敏感需要培养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创作风格以简洁著称,但其作品内涵又极其丰富。海明威有关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正是他这一风格的绝妙总结。其大意是说文学创作就像是海面上的冰山,写出来的只是露在外面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在水面以下。但是,这露出来的十分之一恰恰是靠水下的十分之九支撑起来的。其实,记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我们的报道是那露出水面十分之一的“冰山”,那么这一冰山的基础就是我们日复一日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  记得一位刚刚到巴以地区驻站的国内记者,刚一到任,就风风火火接连发了不少的稿子,消息、综述、新闻分析,等等。但两个多月后,却见他没有了最初的干劲。问及原因,他说:越在这里呆得时间长,越发现自己所了解得太少,越不敢随便写稿了。  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一句话:无知者无畏。但是,记者不仅不能是“无知者”,而且应该是一个博学者,一个专家。当然,巴以问题有其复杂性,牵扯到历史、宗教、民族等诸多因素。但是,其他国际和地区问题也不单纯。因此,只有注意专业知识的长期积累,关键时刻新闻敏感才能像火花一样进发出来。  一次上网浏览,读到一篇文章,里面使用了一个形象的名词——“伞兵式记者”。也就是说,不管世界哪个地方出现大事,他们都会神速地从天而降。今天在亚洲,明天到中东,后天又在欧洲。但是,这种报道更多地流于浮浅和表面。  在以色列,就有不少专家型记者,每每有重大事件发生,他们都很快站出来进行分析评论,或通过网络与网友们进行交流。《国土报》记者阿鲁夫?班就是我很佩服的一名记者。他不仅有内线,消息快,而且非常准确。他披露出的东西,一般都不会有错。因此,对报纸网络版的消息,我一般要经过两个消息源的核实。但是,对署名阿鲁夫?班的文章,我则从不怀疑其可靠性、真实性。这就是久而久之,媒体和记者在受众心中形成的权威性。  另外,《国土报》还有两个专门报道巴勒斯坦问题的记者也很出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驻外记者手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